第七節:天道承負.因果報應

  天道循環,善惡承負。這一教義,原始道教已載入《太平經》。何謂承負?《太平經》中有兩種解釋;其一,卷卅九說:
  然,承者為前,負者為後,承者,乃謂先人本承天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積久,相聚為多,今後生人反無辜蒙其過謫,連傳被其災,故前為承,後為負也。負者,乃先人負 於後生者也……。

意思是說,前人有過失,由後人來承受其過責;前人有負於後人,後人是無辜受過,這叩承負。換句話說,即前人惹禍,後人遭殃;如果是善的話,則是前人種樹,則後人遮蔭。

  其二:卷七十三至八十五說:
  元氣恍惚自然,共凝為一,名為天也。分而生陰而成地,名為二也。因為   上天下地,陰陽相合施生人,名為三也。三統共生,長養凡物名為財,財共生   欲,欲共生邪,邪共生奸,奸共生猾,猾共生害而不止則亂敗,敗而不止不可   復理,困窮還返其本,故名為承負。

意思是說,天地人三統共生,長養財物,欲多則生奸邪,害而不止便會亂敗,不可 復理還返於虛無,復歸元氣恍惚。這樣的自然循環,也叫承負。

  上述兩種說法,前者是就一個家族內子孫禍福的根源而言,後者是指整個自然與社會的變化而言。

  為什麼會造成承負呢?《太平經》中也有兩種說法:

  其一:認為天道循環,自然有承負,因復過去,所以流其後世。卷十八至卅四中說:一小周十世,而一反初。意即十世為天道循環之一周,其一世祖有過失,便歸其十一世的子孫受懲;或說十世祖以前的過失,均歸十世祖以後的子孫受懲;或說:比若父母失至道德,有過於鄰里,後生其子孫反為鄰里所害,是即明承負也。卷卅七說:承負者,天有三部,帝王三萬歲相流,臣承負三千歲,民三百歲。皆承負相及,一伏一起,隨人政衰盛不絕。卷十八至卅四總之,承負的時間雖不相同,但前人之過均由後人受懲的說法一致。這樣,個人的禍福便與個人行為之善惡無因果關係,一切聽任天道循環,受其承負。

  其二:認為古時並無承負之災,因為古者大賢人本皆知自養之道,故得治意,少承負之失也,但到後世,因皆多絕匿其真要道之文,以浮華傳學,違失天道之要意,故產生了承負之災。

  正是因為有這種由天道所決定的承負,所以凡人之行,或有力行善反常得惡,或有力行惡反得善,使人從是常冤,蒙受無辜的苦難。那麼怎樣才能斷止承負而免除厄運呢?卷四十中說:為人先生祖父母不容易也,當為後生者計,可毋使子孫有承負之厄。即人應為後世子孫著想而行善積德。卷卅九中說:天正是以承負之災四流為重懮,於是天神使天師陳列天書,傳人以道,只要信道,則承負之厄小大,悉且除矣。卷卅九中說:或有真得道,因能得度世去者,是人乃無承負之過。意即斷承負可以得度成仙。

  以上是早期道教的天道循環因果觀念,認為人之禍福決於天道。因此應信天道.修真道,斷承負,求登仙。

  除相信天道承負外,也有相信現世因果報應的。如《太平經》卷九十二中說:承負之責最劇,故使人死善惡不復分別也,大咎在此。又說:如此言,為善復何益邪?為惡何傷乎哉?力行善,復何功邪?豈不是抹煞善惡,不能勸善規過.揚善止惡了嗎?因而認為承負之說是反亂天道之辭,為天地所不喜悅,提出應以現世之善惡報應為教義。認為吉凶福禍乃是個人行為善惡的必然報應。《太平經》卷一百中說:善者自興,惡者自病,吉凶之事,皆出於身,以類相呼,不失其身。天道無私,但行之所致。卷一百一中說:善者自興,惡者自敗。觀此二象,思其利害。凡天下之事,各從其類,毛髮之間,無有過差。認為上有日月照察,身中有心神與天音聲相聞,有諸神疏記人的善惡,過無大小,天皆知之,到了一定的時候,天便校其善惡,予以賞罰。《太平經》卷一百十二說:
  得善應善,善自相稱舉,得惡應惡,惡自相從。……務道求善,增年益壽,亦可長生。……天責人過,鬼神為使……罰惡賞善人所知,何不自改。天報有功,不與無德。

《老子想爾注》中也說:道設生以賞善,設死以威惡,行善,道隨之。行惡,害隨之也。不能積善行,精氣自然與天不親,生死之際,天不知也,死便真死,屬地官去也。如能積善功,則精神與天通,設欲侵害者,天即救之。可以復生而長生仙壽。天上之神對善者則賜福.增壽,對惡者則降災.減壽,還要把他的鬼魂下入黃泉 ,打入地獄。

  這種善惡報應的宗教觀念,在後世出現的很多道經中,都是被竭力加以闡發宣揚的內容,逐漸成為了一般道教徒信仰中最根本.最普遍.最滲透人心的教義。如 《太上感應篇》中說:
  太上曰: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夫心起 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文昌帝君陰騭文》中說: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永無惡曜加臨,常有吉神擁護。近報則在自己,遠報則在兒孫。

  上述承負與報應,在說法上雖有不同,但實質上都認為有客觀存在的超自然.超社會的支配力.決定著人的命運,都是用有神信仰來約制.規範人的行為。在這樣的教義的思想基礎上,因而出現了宗教道德,出現了戒律.清規,出現了修心.修善.積德.修性等等的修持經法。如果不是虔誠的相信天道承負及善惡報應,則等於是不承認冥冥中有天神照察一切.主宰一切,也就無所謂修持,從而也就不是 道教徒了。

道教概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