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節:神仙學原理道與德 道教的一切經典,無不稱其根本信仰為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與主宰者,它無所不包,無所不在,無時不存,是宇宙一切的開始與萬事萬物的演化者。有了道才生成宇宙,宇宙生元氣,元氣演化而構成天地.陰陽.四時.五行,由此而化生 萬物。道教經書中對於道的解釋很多,如早期道教的主要經典《太平經》ヾ卷十八至卅四中說:夫道何等也?萬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極之中,無道不能變化。元氣行道,以生萬物,天地大小,無不由道而生也。又說:道無奇辭,一陰 一陽,為其用也。得其治者昌,失其治者亂;得其治者神且明,失其治者道不可行。凡事無大無小,皆守道而行,故無凶。今日失道,即致大亂。故陽安即萬物自生,陰安即萬物自成。卷六十八中說:夫道乃洞,無上無下,表無裡,守其和氣,名為神。又如早期五斗米道主要秘籍《老子想爾注》中說:一者道也,既在天地外,又入在天地間,而且往來人身中,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又如東漢王阜《聖母碑》中說:老子道也,乃生於無形,起於太初之前,行於太素之元,浮遊六虛,出入幽冥。綜上所述,道教在創教之初,便已明確所謂道就是創世主,就是宇宙主宰者的代名詞。以後道教的經書,也基本上不離其軌而循此演說。如唐吳筠《玄綱論》中說: 道者何也?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其大無外,其微無內。浩瀚無端,杳杳無際。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靜無心,而品物有方。混漠無形,寂寥無聲。萬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生者無極,成者有兮。生生成成,今古不移,此之謂道也。 宋謝守灝《混元皇帝聖記.序》說: 原夫大道玄寂.理極無為。上德沖虛,義該眾妙。是以精凝真一,非假物以稱生,形結九空,不待有而成體。含神太混,毓粹幽原。恍惚帝先,希微至極。故能真融金闕,教逸不言.惠渙玉京,慈光有物。二儀持以覆載,萬品賴以滋榮。神冠陰陽,功成造化。先天地而獨立,後塵劫而無昧。 晉葛仙公(玄)《五千文經序》說: 老君體自然而然,生乎太無之先,起乎無因,經歷天地終始,不可稱載,窮乎無窮,極乎無極也。與大道而輪化,為天地而立根,布氣於十方,抱道德之至純,浩浩蕩蕩,不可名也。 又《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說: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道書中這樣的解釋很多。總之,不論釋道為生育天地之本源,或釋為生生成成之規律,或釋為一陰一陽之為用,或釋為理極無為之理念,或釋為導執令忘,引凡入聖ゝ,或直接釋為散則為氣,聚則成形的太上老君….,等等,歸根究底,指 的是靈而有性的神異之物,就是神靈。宇宙一切皆由道所創造和主宰,這便是道教最根本的信仰。 與道並提的是德。道書中對德的解釋也很多,如唐吳筠《玄綱論》中說: 德者何也?天地所稟,陰陽所資。經以五行,緯以四時。牧之以君,訓之以師。幽明動植,咸暢其宜。澤流無窮,群生不知謝其功;惠加無極,百姓不知賴其力,此之謂德也。《自然經》中說:德言得者,謂得於道果。 道教經書中多處解釋為:道之在我者就是德ゞ。也有作社會道德解釋的,如《玄綱論》中說:道德喪,則禮樂不能理也。《常清靜經》中說: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 在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中,認為道與德約制.駕御宇宙的一切,天.地.人三個範疇都離不開道德的維繫。在《太平經》中道與德應用很廣泛,常因所談問題的範疇.性質不同,解釋也便有不同。如談自然界的問題,則說道為元氣,德為自然演化;道為天,德為地;道為陰陽,德為五行;道主生,德主養等,如談哲理.方技,則道與德又為真理.方法.技藝。如談社會問題,則道德,又為社會倫理風尚。《太平經》總括道德的含意,往往說要道善德,是只能遵循而不可違背的。又往往把道德比作天之心,若人之有心。心即是君,是主宰者。唐吳筠《玄綱論》總括道德的含意說:道德者天地之祖;天地者萬物之父;帝王者三才之主。然則道德.天地.帝王一也。諸經的說法都差不多,不管有多少解釋,都排除不了道是非物質的宇宙本源,是天.地.人的主宰者;取得這種非物質本源的體性,便是德。而這種非物質的宇宙本源,凝聚起來便是最高天神。捨此,便不屬於宗教的解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