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王常月的龍門心法及婁近垣之黃籙科儀

  王常月,是明末清初全真道龍門派的著名道士,第七代律師。全真道徒認為自邱長春歿世以後,教風頹衰不振,邪教外道,充塞天下,害人心術,壞我教門,由於王常月憫念愚人,爰開戒律,使邱長春真人之家風尚在,王重陽祖師之心法獨傳,真風大振,因而譽他為全真道的中興之祖。據清完顏崇實撰《昆陽真人道行碑》說:
  王真人名常月,號昆陽子,山西潞安府長治縣人。生當明季之亂,慨然有出塵之心,……迨至中年,始於王屋山遇趙復陽祖師,懇求開示。……密於天壇王母洞告盟天地,授以戒律。且勉之曰:大哉至道,成之非易,易也必以功行為先。

王常月後又在九宮山見到了其師趙復陽。趙復陽問他:邇來應物持心何得何失?王常月以玄風頹敗,求師振拔為對。
  師曰:君子窮於道之謂窮,通於道謂通,道略吾行,何患宗風不振耶?遂以《天仙大戒》密授之。別師後居華山,……世祖(清順治皇帝)皇帝入關之始,真人遂北上掛單於靈佑宮,順治十三年丙申(一六五六年)三月望日,奉旨主講白雲觀,賜紫衣,凡三次登台說戒,……康熙庚申(一六八0年)九月九日,以衣戔禮怳l譚守誠,留頌而逝。……聖祖仁皇帝(康熙)聞之,賜號抱一高士。

  王常月倡導修道以持戒為首要功行。他在北京白雲觀六次開壇說戒,即為受戒道士演說戒律,撰有講稿《心法正言》,後由其弟子邵守善,詹守椿作跋,法孫詹太林校.元孫唐清善演而為《龍門心法》。這是一部對清以後的全真道影響最深的道書,使教義由偏重丹法清修而轉向以嚴持戒律為主。這是全真道的又一演變。

  《龍門心法》含二十講,即:

  第一:皈依三寶。    第二:懺悔罪業。
  第三:斷除障礙。    第四:捨絕愛源。
  第五:戒行精嚴。   第六:忍辱降心。
  第七:清淨身心。    第八:求師問道。
  第九:定慧等持。    第十:密行修真。
  第十一:報恩消災。   第十二:立志發願。
  第十三:印證效驗。   第十四:保命延生。
  第十五:闡教弘道。   第十六:濟度眾生。
  第十七:智慧光明。   第十八:神通妙用。
  第十九:了悟生死。   第二十:功德圓滿。

《龍門心法.序》說:道源自有正脈,萬法不出一心。又說:乃世之慕道者,徒向崆峒而訪問,伐毛洗髓,欲換凡骨而無丹;立命尋真,語玄機而莫悟。殊未解理貴專心,法求一貫,以修持心法為要。明顯是仿效佛教律宗,充實全真道以修性為先的教義。

  《龍門心法》宣揚,修道者悌須皈依道.經.師三寶;而要皈依三寶,明大道,脫生死,則必先皈依真三寶。何謂真三寶?即自己的身.心.意。何謂身?人體可以眼視耳聽.手動足行.口說舌嘗,善用者則成仙成聖成賢;不善用者則成魔成怪成鬼成畜生,因此則要善用吾身,收服狂骸,以四大威儀為主,行住坐臥,約束端莊,使耳不聽聲,目不視色,莊嚴妙相,端正慈悲。如何能作到呢?惟有一法,能制此身,須是行持戒律,戒律拘制,狂身變為法軀。何謂皈依心?認為人心險惡異變,不可測度,貪聲好色,犯法遭殃,皆由此心所致。不自皈依此心,豈能悟透玄機,得明正法?但如何才能制此狂心?須是持戒入定。此心無明火發,烈焰薰燒,非水不能,定則為水,專制狂炎,心火正熾,定水潛降,化烈焰為慧風,變無明為良知,轉聲色為空虛,改災難為吉祥。何謂皈依意?認為人意神通莫測,變化多端,焂生焂滅,不可把握,奇幻詐偽,千謀萬慮。善用者可以成真入聖,治國安民。三綱五倫,皆從此出,三教九流,俱從此起,忠孝節義,皆從此生,性命輪迴,皆由此定。不善者流浪欲河,沉淪苦海。因而必須慧光朗照,明了覺悟,一念未動之前,定水澄清,一念已萌之際,靈光不昧。機由樞轉,星隨斗移。執生死之權,先誠此意;掌輪迴之柄,先誠此意所謂皈依真三寶,就是用宗教道德以制身.制心.制意。制身則能皈依師寶,制心則能皈依經寶,制意則能皈依道寶,身心意為三寶真身,依戒定慧法門,行持信心,則定能成道。這是《龍門心法》基本教義。

  《龍門心法》特別強調戒行精嚴。說這個戒字,是降魔之杵.是護命之符.是仙丹寶筏。又說:戒律就是玄都禁約,乃三清上聖所定科條,受了戒,就要行持。又說:七真闡教之後,教相衰微。戒律威儀,四百年不顯於世。皆因教門中未有人擔當此任。因此為中興全真道,便倡導戒行精嚴,亦即降心順道,忍耐行持,一絲不離,始終不移。全真亮的三堂大戒,即初真戒.中極戒.天仙戒。

  道教信仰者追求長生不死,而《龍門心法》卻有他異於過去的長生久視之說。在最後一講《功德圓滿》中就說:
  大眾,誰曾不死,那見長生?不死者豈是凡身。長生者,非關穢質。彭祖至今何在?顏回萬劫還存?不死者我之法身,長生者吾之元氣。……道存則人存,法在即同身在。……人皆有死,但要死得好,乾乾淨淨,明明白白。……元神意返青虛,真骨寄於洞府,大丈夫能事畢矣。

這說明到明清之際,那些所謂求仙之術均已露出底細,日暮途窮,即使如王常月這樣的著名道士,最後也只能用心法求中興。從清以來的全真道發展情況看,從王常月提倡開壇受戒後,便轉向以持戒為主要的教風了。

  稍後於王常月,正一道士中的著名人物則為婁近垣,他增刪並利用《黃籙科儀》十卷,使清代之齋醮儀文咸備於此書

  婁近垣字朗齋,法號三臣.自號上清外史。江南松江婁縣(今江蘇省婁縣)人。生於康熙廿八年(一六八九年)。自幼在龍虎山上清宮作道士,師上清宮提點周大經,習正一法籙。雍正五年(一七二七年)以法員身份隨五十五代天師張錫麟例覲入京。雍正八年被封為四品龍虎山提點。雍正十一年封妙一真人。遣作有《南華經注》一卷.《御選妙正真人語錄》一卷.《重修龍虎山誌》十六卷.整理《黃籙科儀》十卷。

  據婁近垣《黃籙科儀.序》:
  近垣於雍正丙午(一七二六年)以值年來京,幸荷聖恩,獲司金籙,竊見齋醮科儀一帙,舊版散失,亥豕多訛,固不揣荒陋,勉為參考,點加增刪,刊成十卷。敢詡探奇於石室,擬將藏秘於名山。茲者恭遇和碩和親王,凝心內境,棲慮玄門,日華多眼,乃取近垣所刻科儀,親加披閱,重為鏤版.仍題之曰《黃籙科儀》。大清乾隆十有五年,歲次庚午九月重陽日,龍虎山後學婁近垣拜手謹識。

考《黃籙科儀》十二卷,不著編輯者名氏,婁近垣刊成十卷,和親王刻印本則為十二卷。是書卷一至卷九為發奏.建壇.宿啟.拜表.早朝.午朝.解壇.設醮各項科儀。卷十為總聖位科,卷十一為通用文檢,卷十二為符秘手訣,壇圖印式,步虛散花,樂譜贊文。

  在明《正統道藏》中,有關威儀的道書,洞真部有泓懺七種.燈儀廿種;洞玄部有《濟度金書》三百二十卷.醮儀八十五種;洞神部有醮儀廿六種;太玄.太平.太清.正一諸部中亦收有宋.元.明以來之各種齋醮科儀。《黃籙科儀》乃輯清初道教常行的齋醮科儀.蝶文.符籙,在教內相傳。婁近垣是清代龍虎山正一派從 事符籙齋醮的著名道士。

道教概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