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節:正一道之主領三山符籙 東漢末,張陵.張衡.張魯所傳道教,在兩晉稱五斗米道,南北朝稱天師道,到元代則由於信州龍虎山天師世系之受封為正一教主,而改稱為正一道。 據《元史.釋老誌》記載:正一天師者,始自張道陵,其後四代曰盛,來居信之龍虎山。在唐宋時期,因唐室尊崇李聃,宋窒尊崇趙玄朗,故信州龍虎山天師世系均只受到一般封贈,並未得到寵信。 在宋代,信州龍虎山天師世系之受封,始自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一0一六年)賜張正隨為貞靜先生。又據《宋史.仁宗本記》記載:天聖八年(一0三0年)五月甲寅,賜信州龍虎山張乾曜號澄素先生ぇ。到宋徽宗時,雖寵信道士林靈素,但對天師世系亦只給予一般封贈。據《宋史.徽宗本記》記載:重和元年 (一一一八年)以張虛白為通元沖妙先生え 到元世祖未得位時,常遣所信王先生渡江為間,不得達,留宿淮西者久之。欲歸,懼誅:念北人好鬼,可以計脫也。從農家錄得張氏妖書一冊以獻。因謬言:臣過江至龍虎山,見嗣漢天師張,有神術,能前知,為多人尊敬信頌,共稱天師。語臣曰:殿下入正宸極而宋亡,宋亡而天下可一也。因以書授臣為信。世祖喜,心識之。後平宋,以為信,召宗演自龍虎山至京。問之曰:卿畏曩與王先生言,今驗矣;卿何道知之乎?宗演貽愕,曾不知所出,不能對。世祖曰:往吾所遣王先生,廣顙巨目長,言與卿見於龍虎山,卿忘之耶?宗演乃詭辭對曰:是年,臣先臣嗣教,臣不知,今傳緒乃在臣。世祖曰:是而父耶?宣而之不知也。又《元史.釋老誌》亦早有記載,說: 相傳至卅六代宗演,當至元十三年(一二七六年),世祖已平江南,遣使召之,至則命廷臣郊勞,待以客禮。及見,語之曰:昔歲己未(一二五九年),朕次鄂諸,嘗令王一清往訪卿父,卿父使報朕曰:後廿年,天下當混一。神仙之言,驗於今矣。因命坐錫宴,特賜玉芙蓉冠.組金無縫服,命主領江南道 教。 我以為《元史.釋老誌》此段是據實記錄,而《學統》則欲蓋彌彰。兩相對照,則知忽必烈為消滅南宋,頗效法成吉思汗當年聯絡邱處機的故事,曾派間諜王一清與龍虎山卅五代天師張可大聯系,張可大曾預言廿年後忽必烈將統一天下。忽必烈消滅南宋以後,需要安定江南,也有意於利用江南的天師道;同時也念張可大往年之助,施惠於張宗演則既是報答,也是攏絡。忽必烈命張宗演主領三山(閤皂山.龍虎山.茅山)符籙並賜二品銀印。張宗演多次入覲。世祖嘗命取其祖天師所傳玉印.寶劍視之,語侍臣曰:朝代更易已不知其幾,而天師劍印傳子若孫,尚至今日,其有神明之相矣乎?至元廿九年(一二九二年),張宗演卒於京師,其子張與隸為卅七代,襲掌江南道教。元成宗元貞元年(一二九五年),張與材嗣為卅八代,襲掌道教,大德八年(一三0四年)授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籙;元武宗時更特授金紫光祿大夫,封留國公,賜金印。元仁宗延祐四年(一三一七年),張嗣成嗣為卅九代,襲領江南道教,領三山符籙如故。由於天師世系被元代帝王授以正一教主頭銜,而又統領江南閤皂山.龍虎山.茅山三大道派的符籙,三派合流為正一道,故天師道自此改稱為正一道,與全真派並列為道教兩大道派。 在元世祖時,與張宗演同時受寵信的還有張留孫ぉ。至元十三年(一 二七六年),張留孫隨其師入朝,世祖與語稿旨,遂留侍闕下(《元史.釋老誌》 ),世祖命留孫為天師,留孫固辭不敢當,乃號之上卿,命尚方鑄寶劍以賜,建崇 真宮於兩京,俾留孫居之。天下既定,留孫待詔尚方,因論黃老治道貴清靜,聖人 在宥天下之旨,深契主衷。大德(一二九八至一三0七年)中,加號玄教大宗師,同知集賢院道教事,且追封其三代皆魏國公,官階品俱第一。元武宗(一三0八至一三二0年)即位,猶恆誦其言,且諭近臣曰:累朝舊德,僅餘張上卿爾。進開府儀同三司,加號輔成贊化保運玄教大宗師(《元史.釋老誌》)。張留孫卒於至治元年(一三二一年)。元文宗圖帖睦爾於天曆元年(一三二八年)還追贈張留孫為道祖神應真君。張留孫死後,其徙吳全節お嗣教。吳全節在至元廿四年(一二八七年)隨張留孫見元世祖忽必烈。元成宗大德二年(一二九八年)為崇真萬壽宮提點,與其師張留孫一道從事齋醮,十分活躍。大德十一年(一三0七年),授玄教嗣師。元仁宗至治二年(一三二二年)授特進上卿玄教大宗師,崇文弘道玄德真人,總攝江淮荊襄等處道教,知集賢院道教事。吳全節嘗代皇帝祀嶽瀆,其實也為皇帝作調查工作,如《元史.釋老誌.正一天師》記載:成宗晌曰:卿所過郡縣,有善治民者乎?對曰:臣過洛陽,太守盧贄平易無為而以安靖。成宗曰:吾憶其人。即日召拜集賢學士。吳全節死於元惠宗王正六年(一三四六年)。其徙夏文泳嗣教。 正因為元朝扶持及利用道教為安定江南的政策,故而正一道得以興盛;同時也正因為張宗演.張留孫.吳全節等龍虎山系人物受到寵信和扶持,龍虎山正一道得以統領江南三山道教,而成為道教正統,在民間流傳更趨隆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