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張角與太平道

  漢靈帝時(一六八至一八九年)河北巨鹿有太平道崛起,十餘年間,徒眾數十萬人,遍及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其領袖為張角。《後漢書.皇甫嵩傳》說:
  初,巨鹿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奉事黃老道,蓄養弟子,跪拜首過,符水咒說以療病,病者頗癒,百姓信向之。

《後漢書.劉焉傳》注引《典略》:
  初,熹平中(一七三至一七八年),妖賊大起,漢中有張修為五斗米道,張角為太平道。

《三國誌.張魯傳》注引《典略》亦曰:
  光和中(西元一七九至一八四年),東方有張角,角為太平道。太平道者,師執九節杖,為符祝,教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得病或日淺而癒者,則云此人信道,其或不癒,則云此人不信道。

《後漢書.襄楷傳》說:
  初,順帝時,琅琊宮崇詣闕,上其師于吉於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皆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號《太平青領書》,後張角頗有其書焉。

根據以上史料,可見張角太平道緣起於事奉黃老道,《太平青領書》是奉持的經書。事實上張角太平道是于吉太平青領道的繼續和發展。

  關於張角太平道的活動情況,史書有多處記載。《後漢書.皇甫嵩傳》記載:
  ……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十,使於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轉相傳播十餘年間,徒眾數十萬,連結郡國,自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之人,莫不華應,遂置三十六方,方狁將軍號也。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師。訛言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以白土書京城市門及州郡官府,皆作甲子字。中平元年(一八四年),大方馬元義等先收荊.揚數萬人,期會發於鄴。元義數往來京師,以中常侍封諝.徐奉等為內應,約以三月五日內外俱起。未及作亂,而張角弟子濟南唐周上書告之,於是車裂元義於洛陽。靈帝以周章下三公.司隸,使鉤盾令周斌將三府椽屬,案驗宮省直衛及百姓有事角道者,誅殺千餘人,推考冀州,逐補角等。角等知事已露,晨夜馳敕,諸方一時俱起。皆著黃巾為標幟,時人謂之黃巾,亦名蛾賊。殺人以祠天。角稱天公將軍,角弟寶稱地公將軍,寶弟梁稱人公將軍。所在燔燒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據,長吏多逃亡,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

《資治通鑒.漢紀五十》記載:
  ……八州之人,莫不畢應。或棄賣財產,流移奔赴,填塞道路,未至病死者亦以萬計。郡縣不解其意,反言角以善道教化,為民所歸。

《後漢書.靈帝紀》記載:
   中平元年(一八四年)春二月,巨鹿人張角自稱黃天,其部師有卅六萬,皆著黃巾,同日反叛。安平.甘陵人各執其王以應之。三月戊申,以河南尹何進為大將軍,將兵屯都亭。置八關都尉官。壬子,大赦天下黨人,還諸徒者,唯張角不赦。詔公卿出馬.拏,舉列將子孫及吏民有明戰陣之略者,詣公車。遣北中郎將盧植討張角,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俊討穎川黃巾。庚子,南陽黃巾張曼成攻殺郡守褚貢。夏四月,……朱俊為黃巾波才所敗。……汝南黃巾敗太守趙謙於邵陵。廣陽黃巾殺幽州刺史郭勛及太守劉衛。五月,皇甫嵩.朱俊復與波才等戰於長社,大破之。六月,南陽太守秦頡擊張曼成,斬之。交趾屯兵執刺史及合浦太守來達,自稱柱天將軍,遣交趾刺史賈琮討平之。皇甫嵩.朱俊大破汝南黃巾於西華。詔嵩討東郡,朱俊討南陽。盧植破黃巾,圍張角於廣宗。宦官誣奏植,抵罪。遣中郎將董卓玫張角,不克。……秋七月,巴郡妖巫張修反,寇郡縣。八月,皇甫嵩與黃巾戰於倉亭,獲其師。乙巳,詔皇甫嵩北討張角。……冬十月,皇甫嵩與黃巾賊戰於廣宗,獲張角弟梁。角先死,乃戳其尸。以皇甫嵩為左車騎將軍。十一月,皇甫嵩又破黃巾於下曲陽,斬張角弟寶。

又《三國誌.武帝第一》記載:
  ……黃巾為賊久,數乘勝,兵皆精悍。太祖舊兵少,新兵不習練,舉軍皆懼。太祖被甲嬰冑,親巡將士,眾乃復奮,承間討擊,賊稍折退。賊乃移書太祖曰:昔在濟南,毀壞神壇,其道乃與中黃太乙同,似若知道,今更迷惑。漢行已盡,黃家當立。天之大運,非君才力所能存也。太祖見檄書,呵罵之,數開示降路;遂設奇伏,晝夜會戰,戰輒擒獲,賊乃退走。……追黃巾至濟北。乞降。冬,受降卒三十餘萬,男女百餘萬口,收其精銳者,號為青州兵。

  上述資料告訴我們,太平道首領稱大賢良師,其組織單位為方,大方萬人,小方六七千人,其為首者稱大方.小方,師持九節杖,以符水療病並教人叩頭悔過,毀神壇,相信中黃太乙,奉持《太平經》;同時也告訴我們,太平道與震撼漢朝的黃巾起義有密切關係。

  張角在太平道稱為大賢良師,在黃巾軍則成為天天公將軍.黃天;在太平道他行符水療病,在黃巾軍則為黃天當立而戰鬥。張角從宗教領袖一變而為黃巾起義的領袖,太平道的徒眾由叩頭首過之士一變為燔燒官府的戰士。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的轉變?根本原因是東漢晚期朝政腐敗,社會動亂,人們在苦難中尋求宗教的安慰與拯救,因而太平道的旗幟能使數十萬徒眾流移奔赴,並組織起來。從思想上看,太平道所奉持的《太平經》中確實包含有同情人民苦難,抨擊時弊及宣揚變易的因素。廣大徒眾之奔赴於張角太平道,固然也是崇拜神仙,但更是贊成太平道所宣揚的理想王國,並願為之奮鬥。故張角振臂一呼,太平道便變成了黃巾軍。可是起義被鎮壓,太平王國的理想也化為煙塵。之後,歸降於曹操者又很快變成了曹操青州精銳之兵,為新的朝庭所驅使了。

  或謂張角持有《太平經》,並不等於就信奉《太平經》,太平道與《太平經》並無關係。我以為這樣的說法是脫離實際的。試將太平道之行事作為,與《太平經》加以對照,既以明真象,且以詮明後張角頗有其書焉《後漢;襄楷傳》的含意。

  太平道,其名來原于《太平經》:卷一百二十至一百卅六中說:太平道,其文約,其國富,天之命,身之寶。據王明著《太平經合校》卷一百五十四至一百七十:急教帝王,令行太平之道

  張角自稱大賢良師亦源於《太平經》。卷九十:今行逢千斤之金,萬雙之璧,不若得明師乎;學而不得明師,知何從得發乎?治國欲樂安之,不得大賢事之,何以得一旦而理乎?(卷九十八)眾星億億,不若一日之明也。柱天群蚑行之言,不若國一賢良也。

  張角稱天公將軍,角弟寶稱地公將軍,寶弟梁稱人公將軍,這些稱號也是依據《太平經》卷十八至卅四:元氣有三名,太陽.太陰.太和。形體有三名,天.地.人。卷五十三:有天治.有地治.有人治,三氣極,然後跂行萬物治也。卷三十五:故天乃好生不傷也,故稱君稱父也。地以好養萬物,故稱良臣稱母也。人者當用心仁,而愛育似天地,故稱仁也。此三者善也,故得共將萬物,為其師長也。卷 九十三:天地人三相得乃成道德,故適百國有德也。故天主生,地主養,人主成。 ……三合而成德,適百國。公是尊高的稱呼,將軍是軍事首領的稱呼。

  張角自稱黃天,其部師三十六方皆著黃巾為標幟,也是依據《太平經》。《太平經》以奉天地.順五行為主旨,按五行相生相制的運序,火衰則土代旺,漢以火德王,漢運衰,代漢而興者當為土德,土色黃,故張角自稱黃天,起義者皆著黃巾,以顯示順五行.應天運之意。卷六十九:水王則火少氣,火少氣則化為灰,化成灰則變成土,便名為火,付氣於土也。意即土將代火而旺。

  張角特別注重甲子,如歲在甲子,天下大吉以及以白土書京師寺門及州郡官府,皆作甲子字。按漢靈帝中平元年(一八四年)即甲子年,這是約定起義的時間,但張角特別注重甲子也還另有用意。《太平經》卷三十九:甲,天也,綱也,陽也,欿者,子也,陰也,紀也;故天與地常合,其綱紀於玄甲子初出,……凡物生者,皆以甲為首,子為本,故以上甲子序出之也。卷四十:萬物始萌於北,元氣起於子,轉而東北,布根於角,轉在東方……。故子者,滋也,三而得陰陽中和氣,都具成而更反初起,故返本名為甲子。寓意如元氣之初生,萬象奐始,萬物滋生,實際上就是說甲子年世上將重新開始,張角的黃天將取蒼天而代之,開創一個新的朝代。

  太平道師持九節杖,也依據《太平經》卷四十二:治得天心意,使此九氣合和,九人共心,故能致上皇太平也。所謂九人,即其無形委氣之神人,職在理元氣;大神人職在理天;真人職在理地;仙人職在理四時;大道人職在理五行;聖人職在理陰陽;賢人職在理文書;皆授語;凡民職在理草木五穀;奴婢職在理財貨。卷七十一:道有九度……。一名為元氣無為,二為凝靖虛無,三為數度分別可見,四為神游出去而返還,五為大道神與四時五行相類,六為刺喜,七為社謀,八為洋神,九為家先。一事者各為九,九九八十一首,殊端異文密用之,則共為一大根,以神為使……其上三九廿七者,可以度世;其中央三九廿七可使真神吏;其下三九廿七其道多耶。九節杖頗類權杖,持杖即職可理九人九氣之事,可以節制宇宙萬物,可以度人得道。

  張角教人叩頭思過亦源於《太平經》卷九十七:今欲解此過,常以除日於曠野四達道上四面謝,叩頭各五行,先上視天,回下叩頭於地。……解子過於天地也。後有過者,皆像子也。

  張角以符水咒說療病,亦本於《太平經》卷九十二:請問重復之字何所主,主導正,導正開神為思之也。……精者吞之,謂之神也。又說:以丹為字,以上第一,次下行將告人,必使沐浴端精,北面西面南面東面告之,使其嚴以善酒,如清水已飲,隨思其字,隨病所居而思之,名為還精養形,所謂重復之字即複文亦即最早道教的神符。吞精即吞符。所謂符水療病,即用美酒合符吞下,以求除病。

  咒,亦作祝,即神的言辭。《太平經》卷五十:天上有常神聖要語,時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應氣而往來也,人民得之,謂之神咒也。又說:祝是天上神本文傳經辭也。其祝有可使神伭為除疾,皆聚十十中者,用之所向無不癒者也。但以言癒病,此天上神讖語也。又說:此者,天上神語也,本以召呼神也。相名字時時下漏地,道人得傳之,傳以相語,故能以治病,如使行人之言,不能治癒病也。所謂咒說療病,就是對病者念咒。咒文的本子叫祝讖書。

  這些,都表明張角太平道是信奉《太平經》的。

  由太平道而黃巾起義,被朝庭派兵鎮壓而告失敗,而以悲劇告終。隨著起義者建立臆想的理想王國夢想的破滅,太平道也漸由衰微而銷聲匿跡了。

道教概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