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神仙信仰與方士方術

  神仙之說,流傳甚早,戰國時期,不僅漱正陽.含朝露.保神明.入精氣等吐納延壽之術為世人所習慕,彭祖之長壽;三神山之仙闕為世人所嚮往,且載營魄而登霞,掩浮雲而上升的思想登仙之說,也已為世人所樂道和探求。

  先秦古籍不少記載有關於仙人.仙境.仙藥等傳說的文書。如:

《莊子.逍遙遊》: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

《莊子.天地篇》:
  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雲,至於帝鄉,三患莫至,身常無殃。

《莊子.在宥》述廣成子對黃帝言:
  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嘗衰。

《莊子.田子方》:
  夫至人至矣,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

  莊子出發于出世思想,在《逍遙遊》.《大宗師》.《天道》.《列御冠》. 刻意》.《天下》.《應帝王》.《達生》.《田子方》等篇章中,均有對仙人.仙境的描述。

  《列子》更引申莊子對仙人.真人.至人之贊美,更誇飾仙境之美妙與神秘。《列子.湯問》說:

  渤海之東很遠的地方有一大壑,名曰歸墟,其中有五座山,一曰岱輿,二曰員 嶠,三曰方壺,四曰瀛州,五曰蓬萊。仙人居於歸墟的五座大山上。

  其山高下周旋三萬里,其頂平處九千里,山之中間相去七萬里以為鄰焉。其上臺觀皆金玉,禽獸皆純縞,珠玕之樹皆叢生,華實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聖之種,一日一夕,飛相往來不可數焉。

又說,在北海之北很遠很遠的地方,有名終北之國,無風雨霜露,不生鳥獸蟲魚草木,國中有名壺領之山,頂有口名滋穴,有泉水湧出名神瀵,香過蘭椒,味過醪醴,分四股流遍全國;人們不競不爭.不驕不忌.不媒不聘.不耕不稼.不織不衣.不死不病,整天相攜歌唱,飢倦則飲神瀵,經旬才醒。

  《列子.黃帝》更用幻夢勾畫了一個華胥氏之國。說那裡國無師長.民無嗜欲.人們無夭殤無愛憎.無利害.無畏忌.乘空如履實.寢虛若處床.美惡不滑其心.山谷不躓步。又說:在海河州中有藐姑射山,山上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吸風飲露,不食五穀.不偎不愛,仙聖為之臣。不畏不怒,愿愨為之使。不施不惠,而物自足。不聚不歛,而己無愆。陰陽常調,日月常明,四時常若,風雨常均,字育常時,年穀常豐。而土無札傷,人無夭惡,物無疵癘,鬼無靈響。《列子.周穆王》中說:天上有一個化人之宮,構以金銀,絡以珠玉,耳目之所觀聽,鼻口所納嘗,皆非人間之有。

  仙境皆被描畫得美妙而神秘,所謂仙人亦皆被描繪成外生死.極虛靜.不為物累,超脫自在的能飛行的神人。

  有關神仙說的最膾炙人口的一段,則是司馬遷撰《史記.封禪書》中的一段記述: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種山者,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為宮闕。未至,望之如雲,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終莫能至云。世人莫不甘心焉。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則方士言之不可勝數。始皇自以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齎童男女入海求之。船至海中,皆以風為解,曰未能至.望見之焉。

  又《史記.武帝本記》云,李少君言于武帝:
  臣嘗遊海上,見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

  神仙之說,大致先出於西北山嶽與東南濱海地帶。究其原因,其因素是:在社會日趨繁榮的歷史條件下,人們向深山海洋開始了探險與開拓的事業,因為山嶽與海洋中確有景物宜人的好地方,人們或因避難,或因為風浪所漂泊而偶至妙境,人們的眼界開了,以後這種信息便輾轉相傳,遂引起世人之仰慕,欲開拓新的領域.遁離災難的人,便開始探險,於是蒙有浪漫色彩的神仙之說便產生了。再者,神仙之說的產生還有其自然因素,山嶽和海洋中常出現一些使當時人們感到惊異.迷惑.神秘的自然現象,如雲霧幻景.深淵奇洞.海市蜃樓等.人們把幻奇之境,當作天地之間的另一個世界,於是神話也便油然而生。

  伴隨神仙之說的產生,巫覡便利用之更為渲染神怪,有的並利用當時萌芽的科技,加以宗教渲染,以為求仙方術,游售于世。這樣的人就叫方士,或方術之士。

  據《漢書.藝文誌》記載:漢時將方術分為四類,即醫經.醫方.房中.神仙。《後漢書.方術列傳》中:包括天文.醫學.神仙.占卜.相術.命相.遁甲.堪輿等等。古人將一切技藝皆稱之為方術,不過我們這裡所講的乃是那些宣揚長生不死,認為服食及祭祀可以成神仙的人所兜售的神怪奇方。

  我國古代傳說的方士有籛鏗「彭祖」.容成.歧伯.素女等。史籍記載最早的方士則為周靈王(五四五至五七一年)時的萇弘。《史記.封禪書》:

  是時萇弘以方事周靈王,諸侯莫朝周,周力少,萇弘乃明鬼神事,設射貍首,貍首者,諸侯之不來者。依物怪以致諸侯。諸侯不從,而晉人執殺萇弘,周人之言方怪者自萇弘。

所謂設射貍首,即漢代魔腥巫術,足見方士萇弘乃巫覡之遺緒。

  戰國時的方士及巫覡,專事服食與祭祀,他們只有方術而沒有理論,與諸子百家相比較,顯然黯然失色。戰國末期出了個方士叫騶衍,他將陰陽五行說相生相剋的原理與社會朝代之興衰更替結合,更推而論社會事物之變化。騶衍因此而得顯於諸侯,從而也啟發了其他方士。《史記.封禪書》中說:

    自齊威.宣之時,騶衍之徒論著終始五德之運,及秦帝而齊人奏之,故始皇採用之。而宋毋忌.正伯僑.充尚.羨門子高最後皆燕人,為方仙道,形解銷化,依于鬼神之事。騶衍以陰陽主運顯於于諸侯,而燕齊海上之方士傳其術不能通,然則怪迂阿諛苟合之徒自此興,不可勝數也。

  由於秦始皇幻想獲得不死之藥,因而方術之士十分活躍。得到秦始皇寵信的第一個方士便是徐士(福)。《史記.秦始皇本記》:

  齊人徐士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州,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遺徐士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

徐士入海求神藥,數年不得,費多,恐受譴,對始皇說:蓬萊藥可得,然常為大鮫魚所苦,故不得至。繼徐士而得寵信的有燕人盧生和韓終.侯公.石生等。他們為秦始皇求仙人羨門及高誓及不死之藥,均歸渺茫。盧生入海還,托以鬼神事,奏籙圖書,說: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盧生還說秦始皇:
  方中,人主時為微行以辟惡鬼,惡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則害於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爇,凌雲氣,與天地久長。今上治下,未能恬淡。願上所居宮毋令人知,然後不死之藥始可得也。

秦代法酷,方不驗輒死。因求仙藥不得,方士盧生等潛逃。秦始皇大怒說:
  ……悉召文學方士甚眾,欲興太平,方士欲煉以求奇藥。今聞韓等去而不報,徐士等費以巨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盧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

秦始皇遷怒於諸生,將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坑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他的長子扶蘇向他解釋諸生與方士不同,秦始皇更怒將扶蘇遠謫邊地,北監蒙恬於上郡。

  秦始皇之後,最寵信方士的便是漢武帝劉徹。第一個得他寵信的是方士李少君。《史記.孝武本記》記載,李少君以祠灶.谷道.卻老方見漢武帝.帝尊之。李少君說:

  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神仙者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臣嘗遊海上.見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

漢武帝信了李少君的話,於是親祠灶,而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之屬,而事化丹砂諸藥齊為黃金矣。後李少君病死,漢武帝不說他死了而說化去,又使黃錘.史寬舒受其方,求蓬萊安期生之屬。其後又有亳人薄誘忌奏詞泰一方。齊人少翁以鬼神方見帝,謂能以方術夜致武帝已亡之王夫人及灶鬼之貌,得拜文成將軍,獲嘗賜甚多;後因以帛書飯牛,云牛腹有奇,武帝查覺後誅殺文成將軍。又有膠東宮人欒大,謊言嘗往來海中,曾見仙人安期.羨門之屬,黃金可成,不死之藥可得,仙人可致;武帝寵信欒大,拜為五利將軍,欒大常羽衣,夜祠欲以下神,欒大佩六印,貴振天下,而海上燕齊之間,莫不扼捥而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史記.孝武本記》後來欒大以方術不驗被誅。又有齊人公孫卿,為武帝至東萊山候神。這時武帝令入海求神仙的方士達數千人,復遣方士求神怪採芝藥以千計。公孫卿還說仙人好樓居,武帝令長安作蜚廉桂觀,甘泉作益延壽觀,使公孫卿設具而候神人。一概終無所驗,武帝始怠厭方士之怪迂語矣。自元光二年(前一三三年)遣方士求神仙,到征和四年(前八九年)才悉罷諸方士候神人者,中間經過四十五年之久,此時漢武帝已六十八歲。他曾對群臣自嘆曰:向時愚惑,為方士所欺,天下豈有仙人,盡妖妄耳,節食服藥,差可少病而已。(《資治通鑒》卷廿二《漢紀十四》)

  《漢書.藝文誌》對神仙及專務神仙術的方士,作了一段評論:

  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遊求于外者也。聊以蕩意平心,同生死之域,而無怵惕于眠胸中。然而或者專以為務,則誕欺怪迂之文彌以為多,非聖王之所以數也。孔子曰:索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不為之矣。

  總之,方仙道所信奉的神仙說,也就是以後道教的最基本的信仰與特徵,方士們所行之術,如人主微行方.祠灶.谷道.卻老方.求仙術.候神.望氣.導引.祠泰一.夜祀下神方.斗旗方.按摩方.芝菌方.重道延命方.燒煉等等,也都是後來道教所信行的道術。道教源出神仙家,方仙道為道教前身,這是歷史事實。

  由於方仙道方術不驟,受到社會的攻擊,信仰和專務神仙說與方術的人,便不得不改弦更張。這就使神仙家有所分派,同源而異說,一派是仿效騶衍的方仙道,另一派是繼起的依附黃老之學的黃老道。

道教概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