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道德經》有關章節淺談河上公與王弼注釋上的特色

作者:劉嗣傳

  在流傳甚廣的《道德經》及注釋本的眾家之中,漢代河上公注和魏晉王弼注兩

書,分別因其獨特的優勢和價值,而頗具代表地流傳至今,並在注釋內容和風格上

形成各自特色。筆者現受當代道教巨擘任法融道長指導學習,對二家注釋之區別,

僅以《道德經》有關章節第50章、第54章、第55章為例,略談學習體會。

一、略說優勢

  質樸久遠的古老性。河上、王二本《道德經》注本是在春秋戰國後,百家爭鳴

的大環境之後,保存下來的時間上較早、內容完整、較系統分析的權威版本。河上

公傳說是漢代仙人,無真實姓名,居河濱而自號,好黃老之道,精老莊之學,煉養

修仙,注釋《道德經》而留名。王弼三國魏時人,博學而尤好儒道,注《道德經》

闡發自己理解老子的思想。因他們離《道德經》成書時間較近,而且處于流傳盛行

時期,各自專精而作注,為當時和後世留下時人理解老子的一個縮影。理解闡發的

獨創性。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給老子思想、道德學說提供了很多闡揚的機會,老子

歷經當時社會動蕩和各種文化思潮,從自己獨特的視角和思維方式及修煉感悟,寫

出了這五千真言,而後世學者、門人對他的理解,既有發揮,也有真解,也有偏頗

,而河上公、王弼二人在全面理解老子核心思想的同時,把握老子主要思想,並結

合各自的觀點和某一專業的角度來注釋《道德經》,盡管受其時代環境、傳播途徑

和闡揚條件的影響,但他們都因其獨特性而保留下來,成為《道德經》注釋上某方

面的第一。河上公開創養生神仙思想的先河,王弼則突破儒事而闡道,奠玄學之基

石。剖析內涵的合理性。老子《道德經》中豐富的內涵,使歷來諸子百家都各取所

需,進行借用、注解和發揮。而最早版本的河上公注釋則是最合理體現老子思想的

著作,他主要從“清靜無為”和“治身言性”的道德修養上理解和注釋《道德經》

,既有普遍意義,更具合理性。又從“清心寡欲”“返本歸元”的修煉道路為道教

開闢了神學的馳騁想象天空。而王弼,則是結合老子道德思想學說,運用自己對人

間世事的認識理解,以及形而上的哲理至玄學來注釋《道德經》,為後人分別從政

治、宗教、哲學、社會等不同方面注釋老子奠定了基礎。抓住本質的側重性。應該

說,兩古本能富有代表性地留傳到現在,的確有他獨特的價值,尤其在他們所專注

的領域,更是反映本質特征,既圍繞中心,又突出重點。象河上公以側重養生,抓

住人體生理的本質特征,分析修煉成仙的原理,形象反映道德和天道的諸多內在聯

系。王弼則側重人世事理突出貴德行德而體道之思想,把“道德”主題人理事物化

,而又不失道的宇宙天道的本質規律。揭示“無中生有”的“貴無”邏輯體系。

二、淺談區別

結構風格呈異彩。河上公注釋《道德經》,首先給八十一章每一章起一個突出該章

主題思想的標題。例如﹕“貴生第五十”“養德第五十一”,“玄府第五十五”等

等,中心醒目突出,精練恰當。因之河上公用字較古,簡潔明意,符合老子本意。

而王弼注本則無節次章目之分,文筆雖曉暢流利,但多表象意解,而且誤落少字,

較河上公注本不及其闡解老子原意。“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

,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

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

不道早已。”道德經,玄符第五十五河上公注﹕謂含懷進德之厚者,神明保佑含德

之人,若父母之于赤子也。毒蟲蜂蛇蚊不螫,赤子不害于物,物不害之,故太平之

世,人無貴賤,皆有仁心,有利之物,還及其本,有毒之蟲不傷于人。赤子筋骨柔

弱,而持物堅固,以其意專而心不移也。赤子未知男女之合會而陰作怒者,由精氣

多之所致。赤子從朝到暮啼號聲不變易者,和氣多所致也。人能知和氣之柔弱有益

于人者,則為知道之常也。人能知道之常也,則日以明達于玄妙。祥道也,言益生

欲自生,日次長大也。心當專一和柔而神氣實用,故形柔而反使妄有所為,則和氣

去于中,形體日以剛強。萬物壯極,則枯老也,老則不得道也,不得道者早已死亡

。王弼注曰﹕赤子無求無欲,不犯眾物,故毒蟲之物無犯之人也,含德之厚者,不

犯于物,故無物以損其全也。以柔弱之故,故握能周固。作長也,無物以損其身,

故能全長也。言含德之厚者,無物可以損其德俞其真柔弱不爭而不摧折,皆若此也

。無爭欲之心,故終日出聲而不嗄也。物以和為常,故知和則得常也。不徼不昧,

不溫不涼,此常也。無形不可得而見曰明也。生不可益,益之則夭也。心宜無有使

氣則強。在原文字上王弼也有所不同﹕例如河上本“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王本則

把“?”作“全”。河本有“毒蟲不螫”,王本作“蜂、虺蛇不螫”。從以上兩家

注釋可以看出,河上本略勝一籌,通俗易懂,由大眾思維之邏輯推理,貼近原文意

義。王本相對簡劣,過簡未詳解,解析不夠透徹。在注釋意上也有出入。河上本結

構層次清楚,逐一注釋,精當,貼近原味,側重人體生理規律而有助于養煉,文字

古樸易懂,並含有“神靈”觀念。王本注釋相對抽象,說明事理清楚,但有誤差和

漏注之處。主題思想呈異象。我們再以第五十章“貴生”和第五十一章“養德”看

他們從各自的主題思想出發而注釋老子《道德經》。在五十章“貴生”之中,河上

公和王弼分別從各自的“生身之道”來分析為什麼“其死無地”。河上公從人自身

的內在因素“情欲”、“魂魄”、“精神”等來說明只有“魂定魄靜”,避免“精

神勞惑”,才能“無死地”。而他們分析生死類型的“十之有三”,雖沒有直接說

出三類具體情況,但當今學者們都已指明﹕任道長在他著的《道德經注釋》一書中

分析得非常明確透徹,而且重視德之培養,加強德之修持,有“德”有功之後的動

態表現是“無死之地”。突出“德”的作用是《道德經》的核心,而王弼則沒有從

自身重德修養上深入分析,王弼把這類“善攝生者”的生存方式認為是主觀和客觀

作用,“無生之厚,才有生之地,有生之厚,無死之地”,而且重視客觀現象﹕蛇

類掘穴囊中,鳥類設巢在上以避其害,鳥在山上樹尖的巢本可無死之地,但“以甘

餌乃入無生之地”。而河上公則用主觀的方式,指出生之方式﹕“其生也,目不妄

視,耳不妄聽,鼻不香臭,口不妄言味,平不妄持,足不妄行,精不妄施。其死反

是”。這種“內守清靜”的作法,與他的“愛氣”有意識去以意念控制,調整精氣

,使體內外之氣相交流,使體內之氣暢通無阻的思想是相同的。並且與五十五章“

玄符”之說是一致的。人是要受了道而生,人生下來就有精氣而成,從赤子身上表

現得最為典型﹕“赤子未知男女之合,而陰作怒者,由精氣多之所致也”。他還論

證了身體中藏著精氣的處所“萬物中皆有之氣得以柔和,若胸中有,骨中有髓,草

木中有空虛與氣通,故得久生也”。(道化第四十二章)所以,河上公注釋之意與

主題一致,多處相通,前後照應。這樣無論論述“貴生”還是“養德”,都不在于

道的客觀性質,而在于人的主觀能動,在于如何去體驗道,持守道,把握道,這種

“道”,由“道德畜之”,“一生布氣而畜養”,即又有著它的“氣化觀”宇宙生

成論和政治太平論,所以河上公注釋《道德經》完全接近老子思想,並提出“神明

”概念五十五章“神明保佑”和五十章“言神明營護之”等為宗教神學提供更大想

象空間和修煉仙學創造一系列方法和依據。王弼“無以主生者,故無死地也”“不

以欲累其身者也”“故物尚不以求離,其本不以欲渝其真”,典型反映他們“貴無

”的思想,在這種“以無為本”的邏輯理論原則下,追求政教無為的理想,並推行

為一種順乎自然的人生哲學,提出以“體無”的理想人格超越現實,他在“養德”

中“道生萬物”,由德蓄而顯之而“為而不有”、“有德而不知其主”的新思想,

可惜他博學多才,英年早逝,留下遺憾的“貴無”論讓人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