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gif (3505 bytes)

III. 科學思想篇

 

第十二章  漢魏兩晉道教的科學思想

 

第一節 道教科學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綜合以往諸家思想和方法的可能性

 

  道家從開始就沒有形成統一的組織,而是多派共存,也常見某種方術在某一師徒傳授系統中秘傳(後來被稱作丹鼎派的一系,尤其明顯)。各道派對古來相傳的方術有著不同的選擇。這正表現出當時各教派吸收傳統思想文化,經歷了一個總結、分析、批評和選擇的綜合過程。儘管對於修道思想本身各派解釋不同,與先秦道家原貎更有很大差異,但原始道教各派大都崇尚黃老,以道論仙,使道教神仙理論逐步形成。

  綜合以往諸說進而形成道教修仙理論的基礎,首先是黃老道家思想和諸種神仙方術的流行與結合。按王阜《老子聖母碑》曰"老子者,道也。乃生於無形之先,起於太初之前,行於太素之元,染游六虛,出入幽冥,觀混合之未別,窺清濁之未分。"又邊詔《老子銘》說,時人崇拜老子,已將其視為神仙:"或有浴(谷)神不死,是謂玄牝之言,由是世之好道者,觸類而長之,以老子離合於混沌之氣,與三光為終始,觀天作讖,。。。。降什(斗)星,隨日九變,與時消息。規矩三光,四靈在旁,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身化,蟬蛻渡世。"其中所述"離合於混沌之氣","降斗星"之說,直接將老子當作神仙。值得注意的是,關於老子從斗星下降,依古代天文學中望星者言,北斗乃在北極紫微垣下,甚氣紫,所以傳說老子出關,關令尹喜見有紫氣東來之兆,乃迎候之而得五千之文。此後道教一直有存想入斗、履斗等法術。《周易參同契》已有"消息應中律,升降據斗樞"、#1"履行步斗宿,六甲以日辰"#2和"循斗而招搖兮,執衡定元紀"#3等說。所謂"規矩三光,四靈在旁",似是一種存想三光在己身中或頭頂,而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靈衞護於自己周圍的道術。"存想丹田,太一紫房",則屬典型的道教煉氣術。"太一"為楚人崇拜的神靈,也是古星座,《史記。天官書》稱"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4司馬貞《索隱》引《春秋合誠圖》:"紫微,大帝室,太一之精也。"紫房,似即指太一所居的紫微大帝室。但從上下文看,這些天文學上的星座都被投射到人身中,成為修煉方術的一種或幾種。《老子銘》中還有讚老子"出入丹廬,上下黃庭"之言:"丹廬",依其字意,應是煉丹處所,不過此銘多假借字,訓作丹爐亦通;"黃庭",則為人身中部位,後有專論《黃庭內景經》和《黃庭外景經》。存想黃庭系內煉方法之一,在這裡與煉丹一起都歸到了老子名下。可見當時方術流行之盛,而且道教的大部分方術都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操作手法;同時也足見當時以老子為核心,全面地整合著道家思想和源自不同流派的方術。這些方術中,最被推崇的煉丹術,在西漢時便奠定了發展的基礎。淮南王劉安招致賓客從事煉丹和煉金活動就是一個代表。班固《漢書。藝文志》記神仙十家二百五卷,其中可以明確為金丹黃白術者,有《泰壹雜子黃冶》三十一卷。又經陳國符先生考出《道藏》中《黃帝九鼎神丹經》、《太清金液神丹經》、《太清金液神氣經》(卷上韻上)等數種亦為西漢或兩漢之交的作品,其餘尚有若干種系東漢至晉的作品。#5可見到東漢時金丹白術已相當發達,這一原始實驗化學的先驅,後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道教中科學探索活動的主要內容。

  其次,教團和秘術傳授系統的形成,也為已有科學和科學思想的穩定流傳、積累和重新解釋提供了組織上的保證。在"正一盟威道"和從左慈經葛玄到葛洪的傳授系統最為典型。正一盟威道規定以《道德經》五千言為教,而且形成了自己道派的《道德經》注本《想爾注》,同時又制定符錄制度,將方術的傳授與道階的升遷捆綁在一起,比如與星象知識相聯繫的三五星綱(踏罡步斗),與行氣始病相混合的禁氣術,都有專門的錄,#6說明其法術之傳授受到嚴格控制。其氣禁法標明有太玄、西玄、胡玄和壼公四部禁法,使原來各自傳承的方術在一個統一的組織中得以保存和流傳。至於從東漢末左慈將幾種大丹經傳給葛玄,而葛玄常有幾十人追隨其左右(一說有五百餘弟子),玄傳鄭隱,隱傳葛洪,其間師徒秘授,保證了其探索活動和有關的知識傳授近百年中沒有間斷。所以到葛洪則能綜合前人成果,形成系統的科學思想,校驗前人成果,從而得出更具科學價值的結論。據說葛玄曾經獲得並在弟子中傳授古靈寶經,其中如《靈寶五符經》中載有大量的服食方,保留了不少養生保健和醫藥史的資料,也保留了守一等氣法的理論和操作方法。它後來也被傳給葛洪,而葛洪眾術共修的養生成仙思想,明顯受其影響。

  前道教諸家方術,雖為道教所吸收,但各派所取並不一致,且常有牴牾。以房中為例,按襄楷上書稱《太平經》有"興國廣嗣之術",知其或與房中有關,因太平道被鎮壓,留下的文獻無多,不能確定其詳;正一盟威道傳授男女合氣之術,但其術與稍後的左慈一系以還精補腦為主的方法頗有不同。《老子想爾注》甚至稱還精補腦為"邪偽伎"說:"道教人結精成神。今世間邪伎詐稱道,托黃帝、玄女、龔子、容成之文相教,從女不施,思還精補腦,心神不一,失其所守,為揣悅(銳)不可長寶。"#7他們有男女合氣之術,但似乎在理論上仍主張以絕欲自守為主,而反對從對方吸取什麼好處。《老子想爾注》解老子"知其白,守其黑,為天式"云:"精白與元氣同,同色,黑,太陰中也,於人在腎,精藏之。安如不用為守黑,天下常法式也。"又解"常德不貸(按:通行本貨作忒),復歸於無極:"知守黑者,道德常在,不從人貸。必當償之,不如自有也。行《玄女經》龔子容成之法,悉欲貸。保人主當貸若者乎?故令不得也。唯有自守,絕心閉念者,大無極也。"#8這些思想,構成正一盟威道對性生活的看法,其中包含某些合理的成份。

  這一情形也同樣表現在對守一、存想之類方術的看法。守一,為兩漢流行的煉氣術。《太平經》頗重其術,認為"守一之法,可以知萬端。萬端者,不知知一。夫守一者,可以度世,可以消災,可以事君,可以不死,可以理家,可以事神明,可以不窮困,可以理病,可以長生,可以久視。元氣之首,萬物樞機。天不守一失其清,地不守一失其寧,曰不守一失其明,月不守一失其精,星不守一失其行,山不守一不免崩,水不守一塵土生,神不守一不生成,人不守一不活生。一之為本,萬事皆行。子知一,萬事畢矣。#9很明顯,守一法的來歷,與《道德經》"天得一以清"的"抱一"思想有關,而《太平經》則對之作了更豐富的闡釋,明確規定守一的理論依據:(一為)"元氣之首,萬物樞機"。這與差不多同時的《靈寶五符》的思想幾乎全同。《太上靈寶五符序》卷下#10稱:"子知真一之丹,萬事延。知一者,無一之不知也。不知一者,一無能知。一者至貴無偶之號。道起於一,數靡不由一,天得一以清,神得一以靈,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生。金沈羽浮,山峙川流,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存之則在,忽之則亡,順之則吉,逆之則凶;寶之遐祚罔極,泄之命凋氣亡。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此一之謂也。"又說:"必欲長生,三一當明。思一至饑,一與之糧,思一至渴,一與之漿。"這些說法,與《太平經》一致,可能都有更早的來源,且其源頭接近。同時,守一也與存想通神有關。《太平經》和《五符經》中都有存想身中之神以求長生的方法。然而正一盟威道則不贊成此法,對守一法作自己獨特的解釋。《老子想爾注》曰:

一者,道也。今在人身何許?守之云何?一不在人身也,諸附身者悉世間常偽伎,非  真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間,但往來人身中耳,都皮里悉是,非獨一處。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崑崙,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耳。今佈道誡教人,守誡不違,即為守一矣;不行其誡,即為失一也。世間常偽伎指五藏以名一,瞑目思想,欲以求福,非也;去生遂遠矣。#11

正一盟威道以"一"為"道",但不贊成太平道、靈寶經對一在人身中的看法,認為那種指五藏(之神)為一,用瞑目思想的辦法加以控制,是偽伎。而道或一便是人格神太上老君,守住他的教誡就是守一。這種觀念,比較適合作為宗教組織對教徒的教化與控制,與作為一種修煉之法、其他教派一致認同的守一法,卻有很大不同。這一思想特點顯然與張魯天師道的政教合一性質及其相應的社會控制需要有關。

  至於純然主張內外丹術的魏伯陽一派,卻與上述各派都不一樣,對守一存思之類方術大多排斥。《周易參周契》稱:

是非歷藏法,內視有所思;履行步斗宿,六甲以日辰;陰道厭九一,濁亂弄元胞;食氣鴻(鳴)腸胃,吐正吸所(新)邪,晝夜不卧寐,腸鳴未嚐休,身體既疲倦,恍惚狀若痴,百脈鼎沸馳,不得清澄居;累垣立壇宇,朝暮敬祭祠,鬼物見形象,夢寐感慨之,心歡意悅喜,自謂必延期,遽以夭命死,腐露其形駭。舉措輒有違,悖逆失樞機。諸術甚眾多,千條有萬餘。#12

在作者看來,眾術雖多,除了大丹之術以外,實在都背逆自然,不得其要。他所批評的道術,歷藏法,即歷藏內視,是依照規定的程式內五藏方術,與食氣屬同一範圍;履斗即踏罡步斗,方士們認為可以禁止外物,也可依之飛行九天;陰道,即房中術;立壇祭祀,則是單純的通神術,但認為可以據之與神人感通,為修仙方法的一種。《周易參同契》對它們都採取嚴厲批判的態度,說明其擇術之慎,事術(煉丹術)之專。

  諸家道派對道術的不同選擇以及對他們所不以為然者的批評,正是當時各派企圖對修道方法獨立探討,對以往的各種方術,包括其中的科學方法和相應的科學思想加以概括總結的表現。各派在總結批判以前學說的基礎,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特點的科學思想。如《太平經》、《靈寶五符經》以黃老道家為基礎,兼容了諸多方術,從而使它們在養生思想,以陰陽五行為模型的藥性論、地理思想以及環境保護思想等方面,都有精彩的思想閃光。而如《周易參同契》那樣以哲理貫穿著整個科學探索方法的著作,其理論上的融合貫通,比其他各派又更勝一籌。因此上面提到的各派對方術和其中包括的合理思想成分的概括、總結,客觀上有利於道教科學思想的形成和深化。

 

#1《周易參同契。聖人上觀章第四》,《道藏》第20冊,第135頁。

#2《周易參同契。明辨邪正章第八》,《道藏》第20冊,第75頁。

#3《周易參同契。法象成功章第三十二》,《道藏》第20冊,第154頁。

#4《史記。天官書》,中華書局點校本,第1289頁。

#5見陳國符,《道藏經中外丹黃白法經訣出世朝代考》,趟匡華主編:中國古代化學史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第211260頁。

#6參看《太上三五正盟威錄》的有關內容。

#7饒宗頤,老子想爾注校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1頁。

#8饒宗頤,老子想爾注校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6頁。

#9《太平經》伕文,見王明《太平經合校》附錄引《太平經聖君秘旨》,中華書局,1960年,第743頁。

#10《五符經》為古傳靈寶經之一。靈寶五符之名東漢袁康《越絕書》已提及,但其書名不見於《道藏》,劉師培《讀道藏記》認為《太上靈寶五符序》即古《五符經》,惟上卷首段為序,今以三卷皆為序文,蓋標題之訛。其文被輯人丁福保編《道藏精華錄》第一集。今用其說。

#11饒宗頤,老子想爾注校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2頁。

#12《道藏》第20冊,第7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