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gif (3505 bytes)

III. 科學思想篇

第十一章  道教科學思想與科學活動的認識論基礎

第一節         道家的思維方式與認識目的論

 一 “反者道之動”的逆向思維方法論

        質言之,在道家和道教的科學思想中,老子《道德經》的思維方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種思維方式的主要表述,在《道德經》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以及: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 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1

將欲炁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奪之,必故與之。是微明。柔弱勝剛強。#2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3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4

諸此等等。這些論述的核心,歸於一點,就是“反”則合“道”。因此,老子在描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5的“順向”宇宙生成模式的同時,提出了“反者道之動”的逆向思維邏輯。這使他的“一”論,既是宇宙生發論,也是宇宙整合論;順之,則“反者,道之動”。反則逆行,萬物趣歸元一,此時的“一“,乃是提綱挈領的”一“,是一切所歸的原點,歸一即歸於道也,這是宇宙的聚合過程。故道家道教哲學之精髓,就是求返於”一“,其修行要求就是”守一“,及至歸一,則天地人為一,於人則形神為一,與道為一矣。

       

        事物都是由發生、發展到衰落,然後進入新的階段,向著未來發展,這正是人類所認識到的自然規律,是一種歷史性、前進性的序列;在此過程中,事物的內容越來越豐富、越來越複雜,而認識的難度自然也隨此而逐級增加。正如老子所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6無論是自然還是社會的一切事物,都有一個由簡單到複雜的發展演變過程。但是按照“反者道之動”的逆向思維邏輯,則以不斷簡約化的思路,達到對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發現事物原始形態及其逐漸複雜化的過程。於是在這種逆向認識過程中,人們越來越深入實質地、越來越能接近事物原始本體地看到了事物深處的規律。#7這就是為什麼老子主張“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8的原因。也就是說,要從小處、根處著手,才能逐漸形成對複雜系統的徹底、完整的全面把握和認識。

老子的這種逆向思維方法論,同時還具有很重要的社會精神價值。馮友蘭先生曾經指出:“這個理論對於中華民族影響很大,對於中華民族在其悠久歷史中勝利地克服所遭遇的許多困難,貢獻很大。由於相信這個理論,他們即使在繁榮昌盛時也保持謹慎,即使在極其危險時也滿懷希望。#9

        這是一種具有科學意義的認識方法論。以自然的發展順序為參照,如果說人類的普通思維模式是一種正向模式(由一衍萬),那麼道家的思維模式則是一種逆向模式(萬物歸根,復歸於一),#10與此同時,這一思想方法還提示人們,事物的發展變化有一個轉變述說:“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人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日常,知常曰明。”#11

現代科學也需要從“反”的思維方向去尋找人類所面對的許多難題。針對諸多高疑難病症,現代生物科學將其根源一直回歸到了基因這個最基本的生命要素。人們發現,基因是生命系統的信息庫,如果人類不能掌握具體的人體基因信息,就無法認識許多疾病的根源。大而言之,由於人類的過度行為所導致的種種自然和社會“疾病”,同樣需要我們進行這樣的思考。按照道家推崇的“反者道之動”的思想,人類應當控制對自然和自身可用資源的耗費,保持一種“樸”的狀態。按照道家的說法,這意味著人類生命過程的延長,對於外部環境則意味著自然資源可用性的延長。因此“反者道之動”與現代“負”理論在哲學內涵上具有一致性,廿世紀哲學家們認識到:“是歷史有其注定的不可改變的過程,還是人類能夠運用一定的自由意志來影響其發展,這是人們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定律比其他任何理論都更有說服力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就決定時間的方向性而言,熱力學第二定律為我們規定了必須遵循的界限。我們無法逆轉時間或的過程,那是早已決定了的,然而我們可以運用自由意志來決定的過程的發展速度。人類在這個地球上的一舉一動都直接影到的過程的緩急。我們可以通過對自身生活與行為方式的選擇,決定世界上有效能量的耗散速度。在這一點上,科學與形而上學、倫理學可以說是殊途同歸的。”#12這種思想的哲學表述,在老子那裡就是要求回歸於道,即進入“同於道”的境界。

應當強調指出的是,道教之“丹”,其實質就是“道”,是已發散為時空的“道”#13的復歸與凝聚;煉丹過程的實質乃是通過特定手段把“散形”於宇宙間的“道”還原出來,即試圖在順時序的世界裡製造出一種本質上是逆時序屬性的存在。至此不難看到“反者道之動”乃是一切內外丹還煉理論與實踐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思想基礎。

 

#1《道德經》第二十八章。

#2《道德經》第三十六章。

#3《道德經》第四十三章。

#4《道德經》第四十八章。

#5《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6《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7老子的這種認識論思想,在《易傳》中的反映,就是“易之德曰簡”的思想。《易傳。系辭上》:“易則易知,簡則簡從。。。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易簡之善配至德”。

#8《道德經》六十三章。

#9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第2526頁。

#10即《道德經》十六章所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日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及前引二十八章“復歸於嬰兒”、“復歸於樸”、“復歸於無極”的論述。

#11《道德經》十六章。

#12杰里米。里夫金、特德。霍華德,炁:一種新的世界觀(中譯本),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第47頁。

#13《道德經》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即是對“道”順時序發散為時空過程的精彩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