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gif (3505 bytes)

III. 科學思想篇

第十章    道教科學思想的起源

 

第三節  道教形成以前道家科學思想之主要成就

 

八 五行理論

  五行說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自然哲學理論,對傳統文化有過廣泛而持久的影響。

  五行說的具體表述最早見於《尚書。洪範》:“箕子乃言曰:我聞在昔,鯀湮洪水,汩陳其五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洪範》五行概念表示的是古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五種物質材料,並不具有哲學意義。春秋戰國期,隨著科學認識的發展和理論思維能力的提高,古人在原始的五行概念基礎上,建立了五行相生和相剋理論。時至戰國末期,五行說已由當初的一組物質材料概念發展成一種既循環相剋又循環相生的事物演化學說,成為一種邏輯完備的自然哲學理論。五行生剋關係的建立,標誌著五行學說的形成,作為一種哲學理論,五行說的科學價值在於其生剋關係所蘊含的科學思想內容。以五行代表的五個成員既循環相生,又循環相剋,從而構成一個整體有機理論模式,具有重要的科學方法論和認識論意義。

  以五行說的建立過程來看,先秦道家的貢獻不大,老子和莊子均未論及過五行概念,但漢代《淮南子》在五行說建立過程中卻發揮了重要作用。

  現有的材料表明,春秋時期,五行相剋的思想已基本形成;戰國時代,五行相生的思想也已形成,#1但在漢代之前的諸子典籍中,未見有對五行相生理論或五行相剋理論作出完全表述者。五行循環生剋理論是在《淮南子》中得到了完整的表述。《淮南子。地形訓》說:“木勝土,土勝水,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 《淮南子。天文訓》說:“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這說明,《淮南子》的作者對前人的五行相生相剋思想進行了全面總結,提出了完整的理論。雖然五行生剋思想在漢代以前已很流行,但缺乏相應的完整理論表述,畢竟不利於這一學說的傳播和發展。《淮南子》對五行學說作出的理論總結,是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一大貢獻。

  五行說對中華傳統科學文化的發展既有貢獻,也有危害。五行說的歷史價值不在於其對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屬性的認識是否正確,而在於其生剋制化邏輯關係所具有的科學思想價值,其所蘊含的有機聯繫性、多元制約性和周期演化性思想,其所表徵的思維模式性和思維經濟性內涵,對古代科學認識的進步,理論思維水平的提高以及科學理論的發展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2但從另一方面來看,五行說在歷史上也產生過一些不良作用。嚴格地說,方術迷信活動的起源本與五行說無關,但由於術士們的歪曲濫用,致使五行說長期作為各種迷信活動的重要理論基礎而存在,客觀上促進了方術理論的發展。儘管這並不代表五行說應用的主要方面,但對社會造成的不良影響卻很明顯。這正是五行說在歷史上不斷遭到各種批判的主要原因。

  五行說對中國古代科學認識的最大影響體現在中醫理論中。五行循環相生相剋邏輯體系,是古代醫家整理經驗材料、構造理論體系的主要工具,在中醫理論體系的建立和發展過程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五行休王理論是在五行說基礎上發展出的中醫基礎理論之一。五行休王說的理論基礎,也集中體現在《淮南子》中。《淮南子。地形訓》說:“木壯,水老,火生,金囚,土死;火壯,木老,土生,水囚,金死;土壯,火老,金生,木囚,水死;金壯,土老,水生,火囚,木死,水壯,金老,木生,土囚,火死。”這是漢代人在五行生剋理論基礎上提出的五行休王理論,認為隨著季節的更替,木火土金水都有生、壯、老、囚(朽)、死五個演化階段。春季,木壯、水老、火生、金囚、土死;孟夏和仲夏,火壯、木老、土生、水囚、金死;季夏,土壯、火老、金生、木囚、水死;秋季,金壯、土老、水生、火囚、木死;冬季,水壯、金老、木生、土囚、火死。金水火土本為無生命之物,並不存在強壯、衰老之類的周期性生化現象。這種理論顯然是古人利用五行學說構造的事物循環發展模式。中醫將人體中的肝、心、脾、肺、腎分別與五行的木、火、土、金、水相對應,認為木火土金水一年四季各自具有興衰變化,與它們相對應的五臟的生理功能也隨著季節不同而有強弱變化。《淮南子。天文訓》還進一步認為,木火土金水在一晝夜十二個時辰中也呈現周期性興衰變化,即“木生於亥,壯於卯,死於未,三辰皆木也。火生於寅,壯於午,死於戌,三辰皆火也。土生於午,壯於戌,死於寅,三辰皆土也。金生於巳,壯於酉,死於丑,三辰皆金也。水生於申,壯於子,死於辰,三辰皆水也。”由此,中醫認為,人體五臟的功能在一晝夜中也呈周期性變化。

  《黃帝內經》是現存最早的全面論述中醫理論的專著,其中大量運用了五行休王思想。多數學者認為,該書是漢代人在總結前人醫學認識成就基礎上逐步編撰而成。現在難以考定《淮南子》與《黃帝內經》的成書年代孰先孰後,但無論如何,上述《淮南子》提出的五行循環變化理論是中醫五行休王學說的理論基礎,這一點則是可以肯定的。

由上述表明,以《淮南子》作者為代表的漢代道家對五行學說的形成和發展,以及其在中醫理論中的應用,都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道家科學思想的內容極為豐富,除以上所討論的內容中外,還有化生論思想、自然感應思想、樸素的執“機”思想、“道法自然”所體現的環保護思想等等,都值得作深入研究。

 

#1胡化凱,簡論五行說的演變與發展,台灣:中國文化月刊,1997(5):14-30。

#2胡化凱,簡論五行說的科學思想價值,中國哲學史,1996(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