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gif (3505 bytes)

III. 科學思想篇

第十章    道教科學思想的起源

 

第三節  道教形成以前道家科學思想之主要成就

 

二 精氣本體論思想

   “氣”是中國傳統哲學的重要概念之一,對古代科學文化的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長期的觀察認識活動中,中國古人逐步從有關自然現象中抽象概括出“氣”範疇,以說明自然萬物的生演變化過程。在中國古代關於“氣”的學說中,《管子.內業》的“精氣”思想占有重要地位。《管子》中《內業》、《白心》、《白術》上下四篇被認為是戰國時期稷下黃老學派的著作,反映了道家思想。  

  《管子.內業》中有這麼一段話:“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谷,上為列星。流於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於胸中,謂之聖人。是故此氣,杲乎如登於天,杳乎如入於淵,淖乎如在於海,萃乎如在於屺(當作”山“)。”又說:“精也者,氣之精者也。氣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即認為,世界上一切東西都是由精氣所生。地上的五谷,天上的列星,都是由精氣產生的;精氣是生命的來源,也是聖人智慧的來源;並認為,有了氣和道而後有生命,有生命而後有思想,有求知的能力和要求。古代語言中,“精”是細小之意。《莊子.秋水》說:“夫精,小之微也”;並說“至精無形”。因此《管子》這裡所說的“精氣”是極細微的物質。《內業》說:“靈氣在心,一來一逝,其細無內,其大無外。”“其細無內”即小到無法再小的程度,“其大無外”即充滿整個宇宙。由此表明,古人認為,“精氣”是一種精細無形、連續存在、充滿整個空間的物質,它構成一切有形之物。這種精氣本體論奠定了中國古代元氣本體論的基礎。

  在精氣說基礎上,古人追溯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時,進一步提出了元氣本體論。戰國後期成書的《鶡冠子.泰錄》說:“精微者,天地之始也”;又說“天地成於元氣,萬物乘於天地”。漢代,元氣本體論思想已相當流行。《太平御覽》引成書於西漢的《河圖》說:“元氣無形,洶洶濛濛,偃者為地,伏者為天也。”該書又引《禮統》說:“天地者,元氣之所生,萬物之所自焉。”西漢揚雄《檄靈賦》也明確認為:“自今推古,至於元氣始化。”漢代《易緯.孝經鉤命決》也認為,“元氣”是太初之時宇宙最早的物質存在狀態,由逐漸演化出有形有象的萬事萬物。在前人認識基礎上,東漢王充在《論衡》中充分論述了元氣本體論思想。他明確指出:“萬物之生,皆稟元氣。”大量資料表明,中國漢代已普遍用元氣概念說明宇宙的演化過程,將元氣看作世界萬物的本原。

  “元氣”即《管子.內業》所說的精氣,它混茫無端,無形無象。唐代道士成玄英對元氣的存在狀態描述的最為形象。他在《老子義疏》中寫道:“元氣太虛之先,寂寥何有?..元氣者,無中之有,有中之無;廣不可量,微不可察;氤氳漸著,混茫無倪,萬象之端,兆朕於此。”元氣“微不可察”,寂寥無形,所以是“有中生無”,但它是“萬象之端”,可生化萬物,所以又是“無中生有”。

  彌綸無涯、精微無形的氣如何生成宇宙萬物?《莊子》最先提出氣以聚散方式構成萬物的生死,其中《知北游》認為:“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者為死。” 《淮南子.天文訓》也用氣的聚散運動說明天地的生成,認為清陽之氣“薄靡而為天”,重濁之氣“凝滯而為地”。唐代成玄英進一步認為:“清通澄明之氣浮而為天,濁滯煩昧之氣積而為地,平和柔順之氣結為人倫,錯謬剛戾之氣,散為雜類。自一氣之所育,播萬殊而種分。”#1顯然,成氏認為,不同事物是由不同屬性的氣凝聚而成。

  中國古代用元氣學說說明萬物的構成,用氣的中介作用解釋事物的相互作用。元氣說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本體論和基本的自然觀。包括道家在內的中國古人認為,氣微不可察,絕對連續,是事物相互作用的中介,因此它類似於經典物理學中的場圖像。場是近現代物理學的重要概念,是與實物相對應的另一類以空間連續狀態存在的物質形式或能量狀態。現代物理學認為,自然界存在的四種基本相互作用都是通過相應的場傳遞的,場是物體相互作用中介。在現代認識活動中,場概念已被廣泛應用於物理學以外的許多領域。元氣屬性與場的類似,也顯示了其蘊含的科學思想價值。

  日本著名物理學家湯川秀樹在比較中西方傳統科學文化的基本差異時指出,西方古代產生了原子論,中國則產生了元氣論;與西方原子論相對應,中國古人“一談到自然界的實體便使用了氣這個概念”。#2這種評價是符合實際的。元氣論是中國古代應用最廣泛和最持久的基本自然觀。從現代科學認識來看,原子論表現了物質的粒子性和空間的間斷性,元氣論則表現了物質的非粒子性和空間的連續性,它們分別代表自然界兩種互補的圖像,二者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中國古人用氣概念建立了一幅物質的、運動的、連續的、整體的自然圖像,它與西方古人的原子論自然圖像有根本差異。這種自然觀的差異,決定了中西兩種傳統科學文化在思維方式、認識方法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基本差別。

  元氣本體論是中國古代主要的本體論,對古代科學文化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上述表明,道家在元氣本體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唐〕成玄英撰,《老子義疏》。蒙文通《道藏》輯佚本。

#2藪內清、湯川秀樹,1981,中國科學的特點,科學史譯叢,2(4),第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