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gif (3505 bytes)

III. 科學思想篇

第十章 道教科學思想的起源

第一節 道教科學思想的遠源-巫文化

 

二 《山海經》中表現的科學探索和科學思想

  《山海經》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名著,對它的性質,素來說法不一。《漢書。藝文志》將其歸入數術類、形法家。其說承自劉向、劉秀(歆)父子之說,認為“形法者,大舉九州之勢以立城廓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數,器物之形容,以求其聲氣貴錢吉凶”。*1此後,歷代學者或主張《山海經》應入地理類,或認為只是語怪之書,或認為係小說之最古者。對於它的成書年,也是眾說紛紜,有以為是大禹治水時代伯益所著,也有認為是因《楚辭》而造。近代以來,說法仍然不一。除沿舊說者以外,徐顯之又認為它是一部氏族志。*2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曾討論到《山海經》,認為:“《山海經》今傳本十八卷,記海內外山川神祇異物及祭祀所宜,以為禹益作者固非,而謂因《楚辭》而造亦未是。所載祠神之物多用糈,與巫術合,蓋古之巫書也,然秦漢間人亦有增益。”*3我們認為魯迅的看法比較接近實際。《山海經》是一部巫書。它記述各山川異物,涉及廣泛,但每敘完一山,都要告訴讀者其神如何,祭如何,足見其認識處於萬物有靈階段,而書的中心乃是怎麼樣塵付這萬物有靈的神靈,非常典型地表現出巫師所掌握的職責。它應是一部由巫師長期積累的知識結集,也是提供給巫師閱讀、使用的實用性書籍。它傳達著古代巫師所掌管的諸多知識,具有巫文化百科全書的性質。其中也包含著豐富的科學認識。正如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所說的那樣,長期以來,學術界存在著對《山海經》科學價的忽視。*4《山海經》中某些科學成份,會覺得它們頗有異曲同工之妙。這種相似性,是道教科學思想與巫文化深刻淵源的表現。

  《山海經》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對山岳和海洋的崇拜。在《山海經》作者看來,山岳、海洋是神靈居住之處,也是各種奇形怪狀的事物生存的環境。因此他們儘可能周詳地記載了山與山之間的道理遠近和物產。可以看得出,他們重視實地勘察,也重視對傳聞知識的記述和利用。這種傾向直接被後世的道教徒所繼承。漢代出現的《五岳真形圖》比起《山海經》更加概括,而且在地圖學上有重要的貢獻,但其間仍有一脈貫通之處。《山海經》的探索精神和冒險精神正為後世方士和道士所接續。同時,《山海經》中神人、怪物和不死之藥、通神秘術的貯藏地,正是山岳和海洋,尤其直接地是在山岳。崑崙則是其中心。這對道教洞天思想的形成無疑是一個直接的啟示。洞天思想使得道教主要地是從地上的某一充滿神奇的區域尋找解脫的途徑、手段,而不是如許多宗教一樣從天堂或西方極樂世界那常人不可及的空間去尋求解脫,這樣使得道教徒實際上能夠參與到現實世界的科學實踐,儘管其目的是想找到一條擺脫現實世界的束縛,進入超現實世界的途徑。

  《山海經》的地理知識是與他們對未知世界的玄想混雜在一起的,這種玄想的成份也許壓抑了其中科學成份的生長。不過,在玄想的夾縫裡,其認識的正確成份,仍然值得重視。譚其驤先生在撰寫《中國自然地理。歷史地理篇》時談水系變遷,利用《山海經》中的資料,勾勒了古代黃河下游的若干面貌。他認為:“實際上《山海經》中《山經》部份包含著很豐富的有關黃河下游河道的具體資料。”“我們如果把《北山經》中注入河水下游的支流一條一條摸清楚,加以排比,再以《漢書。地理志》、《水經》和《水經注》時代的河北水道予以印證,就可以相當具體把這條見於記載的古代黃河故道在地圖上顯示出來。”他依此完成了這樣一幅古河道圖。*5這充分說明,《山海經》的作者也就是古代的巫,具有相當完備的實際知識。而且可以肯定,巫與史都曾從事實際的地理探測。

  《山海經》中,最高的山是崑崙山,稱為帝之下都。《西山經》云:

  西南四百里,曰崑崙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有獸焉,其狀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螻,是食人。有鳥焉,其狀如蜂,大如鴛鴦,名曰飲原,蠹鳥獸則死,蠹木則枯。有鳥焉,其名曰鶉鳥,是司帝之百服。有木焉,其狀如棠,黃華赤實,其味如李而無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有草焉,名曰賓草,其狀如葵,其味如散蔥,食之已勞。河水出焉,而南流東注於無達。赤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汜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丑涂之水。黑水出焉,而流注於大杅。是多怪鳥獸。

  在其他各經如《海內西經》、《大荒西經》也都提到崑崙山,或說它是帝之下都,在西北,上高萬仞,而神之所在,或稱它的下方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燃,是西王母所處,此萬物盡有。不管如何,崑崙的記述中,夾雜了大量的神話,但也有一些實際的知識,比如說河水等諸水皆源於上,有著豐富的物產,其中有些具有治病的實效。此一崑崙,後來被道教所吸收,不僅是作為仙都看待,同時也被用作指稱人頭腦中的泥丸宮所在。如《老子想爾注》便稱道即太上老君,常治崑崙。道教有一種人體與宇宙同構的思想,將崑崙置於頭腦之中,說明它採納了《山海經》對於宇內地形的描繪。

  《山海經》對於地理探索的熱心,以及對於山岳、海洋具備神奇物產的嚮往,後來被戰國時方仙道所繼承,並通過他們進入道教。東漢時流傳在方士、道士中的《五岳真形圖》是對五岳及青城山等名山的地形、神靈的記載,其中具有科學價的是它們用最初的等高線晝法繪成 的地形圖。五岳真形圖當然比《山海經》的科學性大大增強,但從中可以看到後者的影子。至於戰國方士對海國神山的嚮往,可能與當時航海術的發展、對海的知識增多有關,但從淵源上,仍可在《山海經》中尋找其源頭。

  《山海經》的一個重要思想,是對醫藥的重視和對長生不老的嚮往。

  《山海經》有關醫藥的部份,曾有多位學者作過分析,比較系統的是呂子方。他在《讀山海經雜記》中將涉及醫藥的120餘種物產及其形狀、療效輯出,列成表格。他指出:“上列藥物分為動、植、礦物三種。而動物中有鳥、有獸、有魚、有龜、有鱉;植物則有草本、木本。這些藥物的形狀及產地描述比較詳細,其所治的病則有:痔、衕、腫、痛疽、黃疽、癭、疣、刀傷、火傷。有興奮劑,也有補品。能治人的病,也能馬。還有毒藥,包括毒魚、毒鼠的藥等等,相當完備。我認為這是我國最古的《本草》,值得重視。”*6

  《山海經》中記載著一些動物的出現與氣候、疾病等現象之間的聯繫,一般多視作神話和迷信。但是可以肯定其中有著某種物候學和傳染學的點滴知識。例如,《南次二經》說:“有獸焉,其狀如禺而四耳,其名長右,其音如吟,見則郡縣大水。”禺是什麼,現在已不易弄清,但它應是不太常見的動物。經中說它出現郡縣便會發洪水,或許是一種經驗的記述。現在知道某些生物的活動與該年度、季節的氣象狀況和趨勢有密切關係,人們知道海龜卵地總在當年海潮的高度以下,海龜怎能做到這一點,對今人仍是謎。古人則會根據經驗,依某些動物的活動情況推測洪澇災害出現的可能。此類知識與神話聯繫在一起,但剝去其雜質,裡面仍然有著合理的成份。

  關於不死的觀念,是道教信仰中最基本的觀念,也是道教徒從事科學探索的最重要動力。它的起源,一般都追溯到神仙家和方仙道。事實上《山海經》中已有不死之藥的記載。《大荒南經》稱:“有不死之國,阿姓,甘木是食。”《南外南經》則有不死之民的記載。這裡的不死,似乎是天生的種類,沒有表明是否與服藥有關。但《海內西經》明確談到不死之藥:

  開明東有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夾竊窳之屍,皆操不死之藥以距之。竊窳者,蛇面人身,貳負臣所殺也。

  這一故事中的竊窳,似是一個怪物,可能與他所在部落的圖騰有關。其中提到的以不死之藥為距屍氣,距即拒,也就是抵御、消除,那一不死之藥的功能在於讓他的屍氣消除,大約是想讓他起死回生。這使我們聯想到方士和通過方士們傳給道教的兩個重要觀念。一是不死之藥本身。方仙道的主要活動是尋找這不死之藥,只是他們沒想的有藥之處在海上三神山。另一個是所謂屍解,即托形化去,但經太陰煉形後又可重生。屍氣既可用藥距之,則死而重生的概念似乎也已呼之欲出,屍解之說與《山海經》的聯繫便如有伏線可尋。所以我很懷疑所謂不死之民、不死之藥的源頭與巫有關,戰國時的方士不過是以一個側面強化了巫文化中的這一類觀念。對《山海經》中不死之藥思想的來源,近現代有學者認為是戰國神仙方士的思想雜入的。但是,《山海經》每一篇的時代考證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至於究竟是先有齊威、宣時代方士們的活動在前,還是《山海經》中不死觀念作了他們活動的前導,還有待於再加考證,目前還無法作出截然的結論。

 

*1《漢書。藝文志》,中華書局點校本,第1775頁。

*2說見其《山海經探源》,武漢出版社,1991年。

*3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第9頁。

*4、*5參看譚其驤,山經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中華文史論叢》第七輯(複刊號),1978年。

*6中國科學技術史論文集(下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8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