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gif (3505 bytes)

II.漢魏兩晉的道教

 

第九章 魏晉道教的理性化

 

第二節 何謂“新出老君”:張陵以東方修道成仙說改造蜀地巫鬼信仰

  漢代統一國家內部本來各地就有其古老的宗教傳統,而作為全國性的文化思潮,正在宗教化的黃老道,同時在全國傳播且影響很大,這就使各地道派既有相同又有區別,並且隨著各道派的起義、互相之間的交流、融合與批判,為統一的大教團的出現提供了條件。張陵以前道教的早期思想和教團體系已經具備,作為一種宗教已經形成,只是沒有出現統一的教主。

  關於道教在蜀地的創立,一種可能的情形是,自從淮南學派被誅滅以後,東部沿海大批黃老思想家和信奉者,紛紛歸隱民間並逐漸通過中原走向西部及西南部,且與當地宗教相結合。在此過程中原始道經《天官歷包元太平經》在東部問世,並被三次呈送皇帝,而均告失敗。王莽所接受和利用的就是這種原始道教。東漢時期,以黃老道為基礎的這種原始道教信仰者們又從東部逐漸向中原和西部轉移,形成一個半月形路線。在此過程中,黃老道、方仙道、來自東部的原始道教信仰,與中西部地區的當地民間信仰發生互動性傳播,甚至發生思想衝突,有全國性特徵的新生宗教形態逐漸形成。道教傳說中描述的“太學書生”張道陵沛經長安到蜀創教的軌跡,可看作是這一歷史過程的象徵。其中,張道陵可能是來自東部的一批原始道教信奉者的化身,《神仙傳》中所述張道陵在蜀地創立五斗米道過程中發生的一系列事件,應是來自東部的以黃老道為核心的原始道教與當地民間宗教系統之間,從衝突到協調融合這個歷史過程的神話式描述。按《神仙傳》:

  張道陵者,字輔漢,沛國豐人也。本太學書生,博通五經,晚乃嘆曰:“此無益於年命”,遂學長生之道。得《黃帝九鼎丹法》,欲合之,用藥皆糜費錢帛。陵家素貧,欲治生,營田畜牧,非其所長,乃不就。聞蜀人多純厚,易可教化,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乃精思煉志。忽有天人下,...陵以新出正一明(盟)威之道。陵受之,能治病。於是,百姓翁然奉事之以為師,弟子戶至數萬。即立祭,酒分領其戶,有如官長,並立條制,使弟子隨事能出米絹、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不修復者皆使疾病。縣有應治橋道,於是百姓斬草除溷,無所不為,皆出其意,而愚者不知是陵所造。陵又欲以廉恥治人,不喜施刑罰,乃立條制,使有疾病者皆疏記生身以來所犯之事,乃手書投水中,與神明共盟約,不得復犯法,當以身死為約。於是百姓計癒,邂逅疾病,輒當道過,一則得癒,二使羞慚,不敢重犯,且畏天地而致從此之後,所違犯者皆改為善矣。

其中“手書投水中,與神明共盟約”的做法,實質上應是信眾放棄舊神而歸信其道的一種儀式。ヾ這一由東而西的過程,也可以說是黃老道背離當時正統的文化和政治中心,走向民間建立教團進而投入黃德之運爭奪的過程。

  當初張陵和張魯祖孫的創教活動,即有如此特徵。他們根據蜀地少數民族對巫鬼的信仰,調整正在形成中的道教的思想,把老道的思想性和當地少數民族巫鬼文化的神秘主義相調和,且由於對巫鬼文化中的鬼神信仰進行了相應的改造,基於對鬼神的畏懼而使修道者的戒律逐漸形成,一種既具有地方色彩又有全國性思想基礎,既修道又信鬼神的新道教就這樣形成。《大道家令戒》說:

  漢世既定,末嗣縱橫,民人趣利,強弱忿爭,道傷民命,一去難還。故使天授氣治民,曰“新出老君”。言鬼者何人?但畏鬼,不信道。故老君授與張道陵為天師,至尊至神,而乃為人之師,汝曹輩足可知之,為尊於天地也。...道以漢安元年五月一日於蜀邵臨邛縣渠亭赤石城,造出《正一盟威之道》與《天地券》,要立二十四治,分佈玄、元、始氣治民。ゝ

  所謂“張道陵為天師,至尊至神,而乃為人之師”,是說他成為以立戒修道和鬼神信仰並舉來教化民眾的新道教的創建者,他是現實中人的修道之師,改造了“但畏鬼,不信道”的巫鬼信仰,融之以東部地區流行的黃老道教,從此道教更多的是轉向了事人而非事鬼。ゞ教主和權威經典的問世,就是從蜀地教團開始的試圖用“正一”來推進正信、統一道教信仰體系的一場宗教革新與重整運動。

  在某種意義上,統一的教主是帶有全國性的具有最高整合的文化的象徵。張陵一系的原始道教既非黃老道,亦非巫鬼信仰,而是被革新了的、東西融會的教團化的新道教,因此把最高神定為“新出老君”,以別於此前流行於東部的黃老道所奉老君和蜀地原來的巫鬼信仰系統

  初,巨鹿張角奉事黃老,以妖術教授,號“太平道”。咒符水以療病,今病者跪拜首過,或時病癒,眾共神而信之。角分遣弟子周行四方,轉相誑惑,十餘年間,徒眾數十萬,自青、徐、幽、冀、荊、揚、袞、豫八州之人,莫不畢應。或棄賣財產,流移奔赴,填塞道路,未至病死者亦以萬數。郡縣不解其意,反言角以善道教化,為民所歸。...角遂置三十六方;方猶將軍也,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人,各立渠帥“。々

  初,熹平中,妖賊大起,漢中有張修。〔駱曜教民緬匿法,角〕為太平道,(角)〔修〕為五斗米道。太平道師持九節杖,為符祝,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病或自癒者,則云此人信道,其或不癒,則云不信道。修法略與角同,加施淨室,使病人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奸令、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號“奸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字,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沈之水,謂之“三官手書”。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為常,故號”五斗米師“也實無益於療病,〔但為淫妄〕,小人昏愚,竟共事之。後角被誅,修亦亡。及魯自在漢中,因其人信行修業,遂增飾之。教使起義舍,以米〔肉〕置其中,以止行人。又〔教〕使自隱,有小過者,當循道百步,則罪除。又依《月令》,春夏禁殺。又禁酒。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也。ぁ

  在教團建制上,按道經記載,張陵“開立二十四治、十九靜廬、授以正一盟威之道,誅伐邪,與天下萬分符為盟,悉承正一之道也。”あ又:“太上漢安二年(143)正月七日中,時二十四治上八、中八、下八,以應二十四氣,付天師張道陵也。...治隨天而立歷運,設教劫劫,有受命為天師者,各各申明,濟世度人,以至太平。太平君出,更加有司,隨其才德,進位大神也。”ぃ

反映張陵一系道教的史料已極為匱乏,其教團的傳播情況,目前已知的歷史遺跡,是東漢熹平二年(173)蜀中天師道的《米巫祭酒張普題字》:“熹平二年三月一日,天卒い鬼兵胡九@@仙歷道成,玄施延命,道正一元,布於伯氣,定召祭酒張普,萌(盟)生ぅ趙廣、王盛、黃長、楊奉等,詣受《微經》十二卷。祭酒約施天師道,法無極才。”う

 

註釋

ヾ王明先生提出原始的于斗米道大抵從民間流行的巫鬼道演變而來,王家祐先生提出張陵天師道是黃老儒墨在巴蜀地區的土壤上開放的一枝奇花,乃吸取巴(蜀)族的原始巫術(鬼道)與地區傳統民俗而創成,確有道理。傳說中青城山有“龍宮石室”、“龍居山”,當系五龍氏即成侯之國的龍族人所居;又有“鬼城山”、“誓鬼台”和《鬼界古碑》,或青城山於漢代曾為信奉巫鬼的土著部族所居。

ゝ載《正一法文天師教誡科經》、《道藏》第18冊,第236頁。

ゞ《太平經》保留了早期道教反對漢代以來所行的儒家“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中庸》第十九章)的思想,如《太平經》“事死不得過生法”曰:“是故古者聖賢事死,不敢過生,乃睹禁明也”,“故孝子事之宜以本,乃後得其實也。其時所不樂,皆不可見於死者,故不得過生,必為怪變甚深。”(王明《太平經合校》,中華書區,1960年,第52頁,第53,第53頁。

々《資治通鑑》卷五十八《漢紀五十》。

ぁ《三國地.魏書.張魯傳》注引《典略》。

あ《道藏》第25冊,第332頁。

ぃ《三洞珠囊》卷七《二十四治品》引《五嶽名山圖》、《道藏》第25冊,第331頁。

い按所謂“天卒”即“鬼卒”,為蜀地原始天師道中初學道者之稱。《三國誌.魏書》卷八《張魯傳》:“魯遂居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其來學道者,初皆名‘鬼卒’。”(中華書局點校本,第263頁)。

ぅ按所謂“萌(盟)生”,即後來的“籙生”,為張陵一系“正一盟威之道”的信徒。下文出現的趙廣等“萌(盟)生”皆“詣受《微經》十二卷”之說,證時當時的“萌(盟)生”,乃是以正式受《微經》十二卷為標誌。

う洪適:《隸續》卷第三《米巫祭酒張普題字》。按洪適時稱該題刻“今在蜀中”,可知為蜀中天師道之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