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gif (3505 bytes)

 

第四節 發現“阿基里斯之踵”

 

  馬克斯.韋伯指出:“唯有在西方,科學才處於這樣一個發展階段;人們今日一致公認它是合有效的”。而“一種理性的(rational)化學,除在西方以外,在其他任何文化地域都一直付諸闕如。”並論述了“關於西方文化特有的理性主義的問題”,“理性化的經濟生活、理性化的技術、理性化的科學研究、理性化的軍事訓練、理性化的法律和行政機關”。韋伯的評論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必須注意從中西文化的基本差異中去找答案。對此席文有進一步的論述:

  煉丹術與現代化學在以數學服務於理論的方式上存在區別,同樣,在理論與作為其基礎的觀察之間的聯繫,也存在著區別。化學理論所依靠的基礎實質上是數學的;而中國煉丹理論則是命理邏輯的。後者運用數字,不是用作量度,而是用作一種將現象按某種順序排列出其性質來的手段,這種順序反映的是它們的主觀價值。

  此論甚確。這可以說是中西科學之間的基本區別之一,非獨道教所然。造成這種區別的根源,在於兩者的科學哲學存在巨大的不同。中國科學的這種特徵,在道家以“反”為核心的科學思維方式中,可以找到它的根本。近代西方科學發展的是以分析為取向的不斷求“進”的科學思維方式,這必然地導致了數學作為工具理性參與到幾乎一切科學領域。而道家和道教所進行的是不斷的對自然過程的模擬再造,他們認為,如果過度解剖事物,同樣會在認識過程中失去對事物本質的把握,因為宇宙萬物都是聯繫著的整體,沒有一個事物是可以孤立地存在著的,對外世界的認識活動,因此最完備的解決方法,就是不斷地逆著宇宙生成過程回歸於道,使自己對宇宙的認識達到與最初的母體一體化,就達到了老子所謂“微妙玄通”的最高認識境界,獲得最高最大的“知”,從也就意味著人與自然之間認知張力的解除。這就是為道家和道教所共同推重的“知於一而萬事畢”的思維方式。試觀莊子之論:

  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惟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適得而幾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

以及《太平經》之論:

  守一之法,可以知萬端。萬端者,不能知一。...一之為本,萬事皆行。子知一,萬事畢矣。

又葛洪曰:

  人能知一,萬事畢。知一者,無一之不知也。不知一者,無一之能知也。...老君曰:忽兮恍兮,其中有;恍兮忽兮,其中有物。一之謂也。

  在這種縱合論的科學思想引導下,工具的功能必然被超越、被煙沒在回歸式的思維取向當中。既然探索宇宙萬物的目的是回歸於宇宙之母,認識世界的方向在於認識萬物一體的必然性並為此而尋找途徑──而非精緻地把握事物的內部圖景,毫無疑問地,主要功能在於解析萬的工具當然也就失去它的意義。在這裡,數學只是在某些直接必要的領域──譬如音樂和天學等被應用,而不會成為分析萬物的工具理性,參與到所有的科學探索過程中,使這種探索成為數字化的邏輯思維或設計行為。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偠值取向?這是道家思想的必然結果。我們已經多次強調指出,道家思想中最有代表性的內容,包括諸如“反者道之動”、“復歸於嬰兒”、“復歸於無極”、“復歸於樸”,把“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的“惚恍”狀態作為理想境界,因此它的價值判斷依據是:“明道若昧,進道若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然而邁克爾.托馬塞羅(Michael Tomasello)關於人類文化進化的“棘輪效應(the ratchet effect)理論表明,人類文化進化的本質特徵卻是累積的、不斷進取的,這是人類之所以能夠獲得複雜的文化成就並推進文化向前進化的根本機制:

  累積式文化進化過程不僅要求創造性的發明,與此同時,同樣重要的是,要有可靠的社會傳遞,像棘輪一樣地運轉,以防止滑動倒退──以便使新發明的技能或經驗至少能夠得以某種忠實性保留其更新和改進了的形態,直到更進一步的修正或改進來臨。

而道教恰恰依循老子“反者道之動”的思想,追求一種與此相反的價值,要求逆向把握事物,尋找價值:“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這也是莊子在《外物》篇所要表達的思想。一切外在都是手段,都是流逝著的過程,而以“不執”為宗。況且鑒於人類的生命短暫,莊子主張不應以短暫之人生,去應對無窮的宇宙:“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 “天與地無窮,人死者有時。操有時之具,而託於無窮之間,忽然無異騏之馳過隙也。不能說其志意,養其壽命者,皆非通道者也。”

  這種外物的價值觀念,弱化了人類的攫能性,抵消了為回歸萬物之母而探討宇宙萬物之奧秘而生的人類求知觸角及其所獲得的知性力量,使其未能形成積累和逐層漸進的分析科學精神。實可謂得之以道、失之以道。

  古希臘神話中驍勇善戰的阿基里斯(Achilles)神降生後,母親用雙手捏著他的腳後跟倒提著將其在冥河(Acheron)的水中醮過,使他有了刀箭不入的體質。但是被母親手指捏著的腳踵卻未能沾到冥河的水。在戰爭中取得無數次的勝利之後,阿基里斯終於被敵方射中腳踵,一箭而死。“阿基里斯之踵”(Achilles Heel)寓示著:使他得到強化的那種因素,同時也造就了他的某些致命弱點。以觀道教,不亦然乎?

 

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三聯書店,1987年,第7頁。

,第5頁,第15頁。有學者認為這種理性化同樣存在著它的局限性,這是一個事物的另一面,正如中國科學對理性化的缺乏一樣。然而問題在於:理性化的科學和社會模式同西方文化的結合在一起,締造了近代世界歷史的主導結構。

Nathan Sivin, Chinese Alchemy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Time, in N. Sivin (editor):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East Asia, New York: Science History Publications, 1977, p. 117.

《道德經》十五章。

《莊子.齊物論》。

《太平經》佚文,見王明《太平經合校》附錄引《太平經聖君秘旨》,中華書局,1960年,第743頁。

《抱朴子內篇.地真》,見王明《抱朴子內篇校釋》,中華書局,1985年,第313頁。

いぅうぇえ《道德經》四十章,二十八章,十四章,四十一章,四十八章。

Michael Tomasello, The Cultural Origins of Human Cognition, Harvar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1999, p.5. For more see M. Tomasello, A. C. Kruger, and H. H. Ratner, Cultural Learning,. In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16, 495-552.

《道德經》四十二章。

《莊子.知北游》。

《莊子.盜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