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說虎,南洋“虎大爺”很忙?
2022年01月31日
觀音亭內的虎爺擁有數百年歷史,更印有石敢當的字眼。
本報特約|李秋緣
談及老虎,或許大家第一印象就是拜虎爺打小人。那麼,其實在每年驚蟄日拜虎爺打小人的虎爺,跟虎年的“虎”是不是一樣的呢?
相信不少人在事事不順或面對阻擾時,都會尋求神明寄託,拜虎爺打小人是其中一種方式。善信會通過拜祭虎爺和打小人方式,希望小人退散,離自己遠去,祈求本身運勢較為順遂和平穩。
然而,虎爺又是否跟十二生肖中的虎年是一樣的呢?答案是:不一樣,尤其是南洋一帶拜祭虎爺的習俗更是不一樣。
兩種不同信俗
中國閩南師範大學閩江學者講座教授,也是馬來西亞韓江傳媒大學學院中華研究院特聘教授王琛發表示,在我國,華人社會談起相關老虎的民俗活動,總是離不開虎爺信俗。不過,他強調,虎爺和虎年虎神是兩種不同信俗。
他說,驚蟄日祭拜虎爺是源自廣東廣西人帶來的華南白虎信俗。驚蟄日,第一聲春雷響起後,蟲蟻獸類都從冬眠中復蘇,所以華南民間盛行“驚蟄日白虎開口”的傳說。
“自古以來,華南虎是非常兇猛,不僅隨意在山林走動,而且還能沿著河流游泳,進入村莊,所以當地人們在驚蟄日後祭祀虎神,是希望生態平衡,老虎不須下山找吃,專心鎮壓驚蟄過後出現其他毒蛇猛獸。老虎不想下山,要入村傷害人畜,就代表大自然生物鏈自然穩定,大家會豐收。”
其二,人們的生產和社會活動會在驚蟄日後忙碌,人事活躍也相等於是非多,於是人們也有聯繫著民間傳說犯了“白虎關煞”會惹是非的說法,祈禱向白虎煞和解,也期望那時如果有小人,順道會被老虎叼走。
“這樣的祈願方式,背後是先民樸素的環保觀念,也是帶著他們期待美好生活的樸素願望,所以開始慢慢演變成在驚蟄日要拜虎爺打小人的習俗。”
與人類和諧共處
儘管如此,王琛發說,在華南一帶主要是拜虎爺,在華東一帶,老虎主要就變成開山後的城鎮“守護神”,常駐廟中,都是源自祖先的環保傳統,想要萬物與人善良和諧。
“在華東一帶是流行黑虎爺,即一些神明的坐騎武財神趙玄壇等神明的虎神坐騎或前導部屬,如“下壇將軍”或“黑虎將軍”。一些以老虎當作坐騎的神明有:即人們尊稱為玄天上帝、保生大帝、張天師、武財神趙玄壇等。”
他認為,這很大可能還源自於人們在過去有圈養或馴虎守護家園的觀念,意味著萬物一體或民胞物與的精神,老虎是能與人類和諧共處。
“在閩南本土的神明虎傳說中,最膾炙人口的就是保生大帝感化黑虎將軍的神話:古代有老虎吞食婦人後,喉嚨遭婦人骨頭卡住,適逄神醫吳真人經過為其醫治,此後虎神便成了謢衛,忠心守護宮廟。而這種黑虎將軍,因為不吃生靈,又不能離開原來生態,就變成喜愛素蛋。”
他解釋,華東一帶將老虎視為守護神,希望它們能保衛家園,也能保平安,與華南驚蟄日喂飽虎爺,祈求老虎歸山是南轅北轍的概念。
觀音亭廣福宮是其中一個著名拜虎爺打小人的廟宇。王琛發說,在供奉虎爺的上方所供奉的神明,是以老虎當坐騎,而其中一隻虎爺也被當成為石敢當。
視為坐騎的神明
南洋一帶的虎爺和老虎比較忙。
根據王琛發的說法,華南一帶在驚蟄日拜祭虎爺是因為要老虎歸山,維持生態平衡;華東一帶將老虎作為神明的坐騎,是希望老虎能保護人民。
“但是,這些習俗流傳到南洋一帶,老虎的角色又變了,更多樣化,或者可以說更忙了。”
除了觀音亭廣福宮,檳城南海會館後方也有拜祭虎爺和石敢當。
以威力防小人
王琛發分析地說,南洋一帶有拜虎爺的習俗,但也有拜祭將老虎作為坐騎的神明,如即人們尊稱為玄天上帝、保生大帝、張天師、武財神趙玄壇等神明的虎神坐騎。這裡(南一帶洋)拜祭虎爺並不是希望老虎歸山,平衡生態,反而是希望借助虎爺的威力幫眾人防小人;一些廟宇長期是社會公共機構,也供奉以老虎作為守廟的神明,祈求能保護全區,加上一些地方將老虎作為石敢當,希望能擋煞。
“如此一來,老虎在南洋一帶顯得比較忙,既要幫人防小人,還要保護人民,還要當作石敢當幫人們擋煞。”
他說,檳城廣福宮的虎爺信俗,就是繼承先輩白虎、黑虎傳說,也融合虎爺信俗的具體體現。“廣福宮觀音亭是北馬華人最具體祭祀虎爺和打小人的去處,既有信仰驚蟄日白虎開口的信俗,也供奉著保生大帝神像底下的虎爺將軍,還造型為閩粵人用來鎮壓白虎煞等地方煞氣和守護宮廟的虎神與石敢當的混合體神像。”
拜祭虎爺打小人的主要物品之一。
信俗符合定義功能
王琛發認為,要把虎爺信俗當作文化遺產也不過分。
他指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是指那些承載著人類社會和其持續發展過程的各種資訊,傳統至今擁有生命力的文化事項,其資訊又要能夠和物質載體相互依存,能促進地方群體認識本身文化上的特徵,由此感受得自我意識和凝聚力。
“我國華人的虎爺信俗,確實有著許多符合定義的功能。首先,這信俗滿足了人們消解困境和追求幸福的心理建設;其次,信俗集合的承載著也維持了許多傳統文化元素和觀念;其三,此地信俗將閩粵虎爺信俗的優勢融為一體。”
南海會館供奉的虎爺。
打小人與香港不同
不過,他提及,我國拜祭虎爺打小人的方式與香港截然不同。在香港,會常見用紙摺或者竹紮成模型糊紙的老虎雛象,人們在儀式後會燒掉紙老虎燒送行,那是“白虎煞”觀念,此地則供養虎爺長期守護城鎮後代。
在我國,許多地方祭祀虎爺和打小人還是很傳統,如:在過程中用百解符加上貴人紙,在當事人的身上和背後上下掃動,用以具實疏文和符咒的結合。
“在典型的廣東傳統的打小人和祭祀虎爺,在虎爺見證下,指引大家如何辨識吉紙上的各種貴人和小人,主要是提醒和教導生活中辨別人事好壞,警惕和教育做小人的惡,做好人需具備的條件,以及做人的理想。因此,祭祀虎爺,首先是學會尊重生態,其次是學會分辨好壞。”
辨別好壞警惕教育
針對有人認為,祭祀虎爺和打小人的民俗儀式具有心理治療的功能,打小人宣洩不滿情緒,可讓人減壓與平衡心理。王琛發認為,其實只說對一半。
“若按照中華傳統醫藥的情志療法,祭祀白虎和打小人的整體儀式,是覆蓋了各種連環的特定情緒,從儀式實踐、各種引導觀念和認識的文化細節。整體儀式,其實是當事人模擬走過各種情境,從參與儀式的動作和心情發揮喜怒哀樂,人格和社會教育也具有調節五臟六腑心生理相互關係的作用。”
天公壇內有二十八宿守衛之一:尾火虎。
今年祈福重點:尾火虎
在華人習俗中有十二個生肖,每年都有一個生肖,比如今年就是虎年,然而十二生肖的到底是不是由動物演變成為的神呢?
對此,王琛發解釋地說,十二生肖其實是天上二十八星宿神的其中十二位,例如虎年的“虎”神不是老虎變的神,而是天上管理“尾火虎”星宿的星君。
“二十八宿每七宿分組,稱“四象”。其中十二個生肖的星宿,雖有其他星宿間隔,分佈距離較平均。北方玄武七宿中有室火豬、虛日鼠、牛金牛;東方靑龍七宿中有尾火虎、房日兔、亢金龍;南方朱雀七宿中有翼火蛇、星日馬、鬼金羊;西方白虎七宿中有是觜火猴、昂日雞、婁金狗。尾火虎其實是東方青龍尾巴,合則成龍,分開則本身是虎。”
王琛發:例如虎年的“虎”神不是老虎變的神,而是天上管理“尾火虎”星宿的星君。
星君主宰和運作
他解釋,
主宰和運作“尾火虎”這類星象的神靈,就是“星君”或“星官”。星君在主宰和運作“星象”與“神氣”,其能量照臨地上,便會感染各種生物相應的樣貌、性格和神態。”
例如“尾火虎”影響的生命,就會化為虎類這一種生物。又例如,“尾火虎”影響著的年月日時,出生人物,也會受著“尾火虎”影響其性格、相貌、生態特徵,肖似虎格。這就是“生肖”和“屬相”概念的由來。
他指出,檳城天公壇內有二十八宿守衛的,也就成為民眾年年拜祭值年生肖星君的場所,而今年個人祈福重點,非尾火虎莫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