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玄帝經典尋找玄帝社會教導的線索
王琛發
玄帝信仰文化立足於經典的社會教導
當一個信仰是以有神論立論,它首先必須相信神明和人間能夠互相溝通。要是神明與人間互不溝通、各不相干,就沒有信仰的必要。這也意味著,信眾之所以成為信徒,是由於他們相信自己可以得到神明的啟示指引,自己的祈求也可以上達神明。如此,信眾也就有義務去理解神明的指示,或者進一步根據神聖指示在世間廣布流通神明的教導。但是,要理解神明對信徒的教導,首先要有經典根據。玄帝經典之所以重要,也是基於此理。
從信仰的角度去看經典,一部經典之所以被視為神聖就在於它受到本身的信仰群體確認為神靈的啟示。從信仰的立場,經典都是神啟的重要部分,不同的經典出現在不同時代,也各有所重,並不矛盾,都是在回應不同朝代和地域的應世之需。經典既然是神的啟示,也當然就是信眾追隨的示範,是信徒為人處世以至出離苦海的指引。
確定了經典是信仰文化的載體,也就能確定經典是各種信仰議題的主要依據,又是宣揚信仰的根據。而且,經典的內容還決定了信徒必須擁有的思考方式、價值觀、生活方向與生活方式。信仰者首先必須相信經典記載的神跡,才會同意它是表達神明啟示和規範信眾的作用。一旦確立了信仰,經文的內容不僅啟發和規範人們的信仰內容以及信仰方向,也確定信仰文化的道德立場以及價值取向,如此便保障了信徒個體的心靈淨化,也確保信仰群體的認同凝聚有所根據。
如此當知經典的功用在於指示信眾心靈提升的方向,也是信仰群體建立共同意識以及互相認同的依據,要判別個人或群體的信仰實踐是否合乎神聖教導,最終還是必須回到經典。
以玄天上帝信仰的神聖教導來說,玄帝信仰雖是源自道教的教義,但又有它自己的特點。正因如此,元始天尊才會在《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裡告訴真武“可依吾教”,這不是怕玄帝不明白或信徒不依從,而是通過神明與神明互相之間的確認與叮囑,強調經典教導的神聖本質與神聖本源,同時也強調經典的特殊性與針對性。
信眾讀誦玄帝經典,目的是和自己信仰的神明對話,讓自己和神明之間心心相印證,有能力正確的替神傳話。因此,尋找玄帝關於社會立場的教導,不能不是回歸經典。但所有的經典讀誦,最終還是要依教奉行,必須是“可依吾教”。如果信眾僅是信仰神明而不信經典,不能按自己所信的神明的教導去實踐社會生活,這樣的信仰是假的、是死的。玄帝經典立義在元始天尊告訴真武“可依吾教”,未來才不會迷失方向。
反過來,萬一個別的信徒不理會原來流傳的經典,反過來根據自己的需要視神明為祈求利益的物件,又以自己的方式解說神明,經典流傳不下去,神靈的精神還能流傳世間嗎?如此即是人心遠離神道,一旦天道與人心愈離愈遠,信仰也就難於判別邪正了。
以《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和《玄天上帝說報父母恩重經》經典為例,閱讀這兩部全球各地華人世界流傳極廣的真武經典,可以發現玄帝信仰具有強烈的入世傾向,玄帝信仰是以神明降臨人間斬妖除魔構成社會教導的重心。真武降世也不是以一國一族作為救度的對象,而是開示出信仰的普世性質。
《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指引玄帝社會教導的方向
《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可說是論述玄天上帝信仰文化的最基本根據。本經一切對話皆發生在天上,最重要的出場神仙有元始天尊、妙行真人以及奉詔下界除魔的真武神將。可是,在整本經典裡,神聖境界自始到終都在關心和討論著人間的事。《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提出了人間缺乏忠孝仁義會導致自我與他人的沉淪死亡,經文通過玄帝奉元始天尊諭令降凡滅魔的事蹟,將人間的災難形象化的視之為六天魔鬼肆虐,正是要說明忠孝仁義對穩定世道的重要。
如果說,信仰者的終極表現在於依教奉行,那麽,《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帶給信徒的啟示,顯然是要大家以拯救苦難生靈為己任,學習和支持玄帝的志業,去實踐人世間的公道。在經中,真武未出場之前,經文最初一段描述元始天尊的說道情境,說天尊是“於八景天宮上元之殿,安祥五雲之座”,當時有“三十六天帝、十極真人、無量飛天大神、玉童玉女、侍衛左右,一時同會”,又是“鼓動法音,天樂自響,大眾欣然,鹹聽天尊說無上至真妙法”,可見這是一個神仙心真至善、極盡美妙的境界。更重要是,《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足以證明神仙境界並非見不到人間疾苦,更不是脫離人間疾苦,它與下界的苦樂吉凶是互相貫通的,神仙展開對話的因緣乃至玄帝下界護民的源由,都是緣于諸天神聖不忍坐視人間災難。
由此可見,《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既是描寫“天上”以表述神聖之境界崇高,又是通過諸神為了“下界”不安表達出神聖之所以神聖——人間各種不忠不孝、不仁不義,正是玄帝必須率領天軍消滅的物件,而天界的祥和首先要體現在世俗的安寧。
本經作為碑銘文物的較早記錄,可見于陳垣編繤,陳智超、曾慶瑛校補的《道家金石略》。在書中,原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的藝風堂拓片碑本《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落款是“宋元符二年”。經文刻在碑上,即意味著面向“公眾”的必要,也意味著“流傳”的必要,而且還反映了長期傳播的需要。古代民眾不一定有能力收藏木刻經書或者雇人手抄經典,通過這種位於公共空間的公眾性傳播載體,信仰就有更大機會擴大影響到民眾之間。“宋元符二年”(1099)的碑文作為古代傳播媒體,足以說明玄帝經文早在宋代已經流傳到道士圈子以外。這也說明,自宋朝以降,玄帝信仰的經典,並不似一些必須“秘傳”的教導,而是帶有入世的立場,也擁有普世傳度的取向。
從《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的開經因由,可知經文記載的是天上的事,關心的是人間的事,目標在消除人世間的苦難。它的經文剛說完天尊為眾仙演說“無上至真妙法”的神妙境界,文字一轉,就記載地上穢氣上沖天界的危機:“上元天宮東北方,大震七聲,天門忽開;下觀世界,乃有黑毒血光穢雜之氣,幽幽冥冥,從人間東北方,直上沖天,盤結不散”。以後元始天尊解說,上述黑毒血光穢雜之氣直沖天界,源于下界生人的災運:“今已陰陽數盡,劫運將終,魔鬼流行;信從邪道,不省本源,諂求餘福,昏迷沉亂,不忠不孝,不義不仁,好樂邪神,禱祭魔法,今為六天魔鬼枉所傷害。或老或少,或男或女,未盡天年,橫被傷殺,本非死期,魂無可托。鬼毒流盛,死魂不散,怨怒上沖,盤結惡氣”。由此可見經文所表達者不外是“天心自我民心”的相同義,認為世間的“惡”主要是“信從邪道,不省本源,諂求餘福,昏迷沉亂,不忠不孝,不義不仁,好樂邪神,禱祭魔法”。從古到今,一切名利權位與私心迷執互相的惡性循環,何嘗不是所有社會問題的根源?
元始天尊說法的境界原是莊嚴美妙,但人間的災難若不平息,又足可震驚天上,讓代表至善、至真、至美的天上境界為之憐憫不安;所以妙行真人才會問天尊“況此境清靜太陽道境,何得有此黑毒之氣,盤結沖上?是何異因?”。而神人既然生活在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並且也擁有相應的情志,就不可能忍心坐視人間彌漫著相反于神仙境界的苦難災厄,於是妙行真人與諸位與會神仙聽聞天尊說明真相,居然是“心大驚怖,欲請天尊威光暫降下方,收除魔鬼,救度眾生,拔濟幽魂,去離邪橫”。
事不關天界,累世修行的神人居然也會“心大驚怖”,怎麽可能?正是由於神仙的心靈視萬物生靈為平等一體,所以元始天尊以下諸神才會把眾生的慘痛視同神人自己的慘痛。《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這段諸神“心大驚怖”的經文是以宗教教導為出發點,示範“慈悲”的具體心情體現。
當眾神要求元始救度眾生,元始天尊的說法是“不勞吾威神”,如此就引出了真武神將奉諭下界的因緣。再看真武神將的生平,天尊介紹他原是淨樂國王的太子:“不統王位,唯務修行輔助玉帝,誓斷天下妖魔,救護群品。日夜於王宮中,發此誓願,父王不能禁制,遂舍家,辭父母,入武當山中修道四十二年”。以道教的態度,名利享樂的引誘,不僅會導致貪欲膨脹,也會造成個人失道,於是很容易就要走向社會的反面,違犯大眾的共同利益。《妙經》述說的玄帝成道前的事蹟無疑提供大家修道的楷模。個人若要誠意做到救度眾生,本來就不應耽迷于名利享受。所以真武的出場簡介,開示大家如何做到舍除凡執,以儉樸護生的心情去博愛萬物。
再看點破《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中心思想的〈奉禮咒〉,可知玄帝所要解決的問題,正是判斷信仰方向的基礎。〈奉禮咒〉全文有說:“六誼或失,四民有爭;上不寬恕,下不忠貞,或魔或鬼,或妖或精,恣橫荼毒,干擾生民。全家疾患、累歲官刑、財物耗散,骨肉伶仃;性命枉逝,災禍相縈,穢雜之氣,上達天庭。天尊有命,令與安平,有妖皆剪,無鬼不烹;溫疫之吏,束首伏膺;鬼精滅爽,邪魔推傾。吾有十萬力士、五千萬兵,天上天下,從吾降昇。拒吾者滅,奉吾者生,惡吾者辱,敬吾者榮,禮吾者壽,非吾者薨。吾有此令,人鬼鹹聽。”從這段文字,可知玄帝信仰所祈求的是一個理想的世界,認為人間社會必須掃蕩群魔諸惡、圓成良善和平。
《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的所謂六天魔鬼,在人們心目中,實為導致“水、火、旱、蝗、瘟、妖”六種災害的興風作浪力量。一個信徒在日常的行為,到底是“奉”、“敬”與“禮”玄天上帝,或者是對玄帝保持著“拒”、“惡”、“非”的態度,當然可以根據經典找到答案。
《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最後記載,玄帝奉命降魔伏鬼成功,元始天尊命令玄帝:“自今後,凡遇甲子、庚申、每月三、七日宜下人間受人之醮祭,察人之善惡、修學功過、年命長短”。根據這段經文,玄帝並不是人們有事方才祈求的物件,其職責亦不止於感應和回應人間的祈求,也不止於斷滅天下妖邪。他是每個人日常生活的監察者,與人世間的關係密切。既然玄帝所司職權包括年年月月例常下界考察人們善惡、修行、學習、功過,賞善罰惡,並且管理人間的壽命長短,人們更應效法玄帝的教誨。
如果相信世間有天道,天道一定要慈悲兼且公正方才值得下方萬民信仰。在玄帝的信仰文化中,神靈正是慈悲公正的神聖化與形象化,經典帶出的神明事蹟代表了大道以至天理對人間的要求。
就信徒立場而言之,玄帝下界察人善惡的說法,也是經典警惕世人的重心。除了這本普遍流傳的《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幾乎所有真武經典都採用了與本經相似的說法,聲稱玄武下界降魔是為了對付六天魔王,而六天魔王能在世間發動諸妖精眾鬼怪,又是由於人們不忠不孝、不仁不義、轉善向惡、信從邪道。所以玄帝經典的教理當然是教導世人遵循正道,以實踐忠孝仁義作為避開妖魔鬼怪的基礎。
在玄帝一再下界視察人間善惡的過程,信徒給玄帝看到的是他/她全面的自己。當玄帝下界監察世人,一個人面對社會上的各種五光十色,以及面對他人的疾苦,自己要如何抉擇?要表現出怎樣的人格態度?這正是玄帝經典等待著的世人回應。
《玄天上帝說報父母恩重經》指導玄帝社會教導的實踐
除了《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另一部《玄天上帝說報父母恩重經》則顯然提供世人實踐玄帝社會教導的答案。《玄天上帝說報父母恩重經》建議說,要救度世間必須從盡孝報恩做起,也就是必須從人人皆自幼培養的親子關係做起,從孝道推己及人。
《玄天上帝說報父母恩重經》從闡釋學道者對待世間的人倫立場出發,首先是把一個人的父母說成是“始相”,認為“始相”是孩子“我相”的本源,由此而提出人們對待自己以至對待父母的態度必須一再提升,從“有相”到“無相”再到“不著有、無相”的層層境界,再以“滅相”為孝道的最高要求。但它教導的重點不僅在理念,而是注重在把目標放在“修緣證妙”和“積行通妙”的言行實踐。所謂“修緣證妙”就是要正視和修好眼前的因緣,把一切要做到最恰到好處,如此才可以達到“積行通妙”。
孝道本來就是儒家構建倫理秩序的基礎。在儒家,所謂盡孝,就是個體在最大程度上實踐“親親”和“報恩”。人們是通過學習以及社會化的過程,把“親親”和“報恩”滲透到個人意識裡頭,左右了價值觀念以及感情取向,轉化成應對社會的個人信念,如此孝道就在個人身上潛移默化,成為文化和價值傳統的傳承,表現為隨時自然流露的責任感。玄帝信仰重視盡孝報恩,說明了儒家和道教對待世道的價值觀是一致的。《玄天上帝說報父母恩重經》顯然是肯定了儒家以“親親”與“報恩”為基礎的孝道,從宗教的觀點進一步對盡孝報恩的理論論述作更深入的延演。從《玄天上帝說報父母恩重經》教導的要點,可以看出它除了和儒家的主張一致,又是以道教“內修無欲,外積功德”的思想作為指導,結合對生命輪回的論述,認為脫離輪回以及拯救眾生之苦是完成孝道的出發點,也是孝道畢竟的目標。
從人的存在去看,人的生命是依賴於天地、社會、祖宗、父母而得以成全其生存與生活。理論上,親子關係又是每個人來到世上最初接觸、是最直接與親密的人際關係。孝道以“親親”作為運作機轉,是由於它本是立足於每個人自幼與父母長期相處培養成就的同理同情心,建構出對父母的理解和感情投入,構成了對家庭、家族以至祖先由具體經驗支持的凝聚力。由此,孝道的感覺是貼近生活的真實感覺,其它的人際感情也必須是來自這一感情的學習、體驗、擴展和演延,才會有真實感。其它關係的正常、真偽,亦可以從這一關係的正常、真偽得到驗證。而根據“報恩”的理念,個人是倚賴父母用心教養才能生存世上,所以反哺父母其實是一種平等的同理心,也是對後人的社會化/規範示範,又是社會延續的基礎。
即使在父母死後,親親和感恩的物件已經不在人世,但是心情不可能斷絕。而且每個人本身就是父母恩情成全的物件,個人以至後人的生命與生活也都是來自父母恩情的延續。因此,“孝”就不只是對父母,而是可以延伸到對於累世一切先人的感恩。
《玄天上帝說報父母恩重經》經文前半部分的正文內容是由玄天上帝演說父母生養兒女之艱難,從而勸告世人修行報答父母恩,後半部則教人常思“玄帝報恩聖號”,向玄帝祈恩,以報答讓自己得到現在形象的本源的累世父母,祝願“我見(現)在父母福壽增延,過去父母早得超生”。經文大致是說,人是依靠父母生養才會得到“我相”,但孩子有了“我相”就會產生出很多“我”的要求,讓父母為了孩子自己的“我”盡力為孩子操心。當父母作為孩子的“始相”,常是附屬于這個孩子的“我”去煩惱,最後是“父相母相,日漸衰朽”。所以,人人都曾經是他人兒女,也會當上他人父母,所謂的煩惱而引申出來的種種執著、種種偏見和行為的不完滿,就會出現在每個人的人生,如此就“父母男女,輪轉無已”,受到輪回之苦。“我”為了不讓自己的“始相”受苦和回報父母恩,就必須“悉滅貪、嗔”(基本上即是從把各種自私的要求和不滿去除做起)、“悉破險峻”(基本上即是從主動克服自己和父母的各種險阻急難做起)、持念平等(基本上即是就是從以同理心和同情心對待父母以至他人做起);最後還要既無私欲又常積功德,一路修道到“不著相”,就可以讓自己與父母都脫離輪回之苦。
從《玄天上帝說報父母恩重經》思考經文,所謂的修己度人,就是建立在滅除個人的貪、嗔,如此才能公平的盡孝報恩,而不會背棄父母祖先。同樣的人格精神也保證了對父母祖先的孝心可以推己及人,並且不應止于現世父母,也要回報信仰中的累世父母親人。《玄天上帝說報父母恩重經》從信仰上進一步認為,個人一旦修道有成、濟世有功,還能回過頭超度現世父母、前世父母、九世祖先,使累世父母祖先全體同登仙界。這一來,盡孝報恩的物件可以包括全人類以至一切眾生,由此便從信仰的角度確立對一切有情生命的尊重。
由此可見,《玄天上帝說報父母恩重經》是把破執、不著相的教義與原本儒家對孝道的教導互相聯繫貫通,開宗明義說明修道的最基本功夫是要從眼前最現實也最真實的關係做起,最先是要兼修內在的無欲與外在的功德。玄帝的《玄天上帝說報父母恩重經》闡釋的是一套因孝心而完滿修道、因修道而完滿孝心的教義,它既是宗教教導也是社會教導。如此教導,也是將人們對於孝道的定義和要求推高到神聖境界。
再對照其它的玄帝經典:《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有說,玄天上帝修成後,父母親被玉帝封為“靜樂天君明真大帝”以及“善勝太后瓊真上仙”;而《玄天上帝啟聖錄》又曾引述元朝延佑元年(1314)的下詔,朝廷封玄帝父親“啟元隆慶天君明真大帝”以及封玄帝母親“慈甯玉德天后瓊真上仙”。這些說法都是和《玄天上帝說報父母恩重經》的教導一線貫通、互相呼應的。
《玄天上帝說報父母恩重經》這套論述,是基於輪回觀念,裡頭涉及的假設認為“眾生”過去皆可能是“我”父母先人。這裡暫且不去爭議輪回信仰真實與否,但是這一說法所內涵的精神價值,是建構在認為一切人類乃至生命皆是與我有情,也皆是照顧與報恩的對象;這無疑就包容了樸素的人道主義,並且也合理化了人類參與環保護生的義務。玄帝經典對於孝道的啟示,是進一步鞏固了信仰的神聖面貌,也提供信眾得以淨化心靈的價值取向,促使信徒更自覺也更自信的努力回報父母恩與社會恩。
實現社會教導是對信仰的真誠呼應
從玄帝信仰的長遠發展來說,經典是必要的,它反映了神靈對人間的態度,也是信徒思考與生活的示範。《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和《玄天上帝說報父母恩重經》兩部經典的內容足可反映玄帝信仰的人間實踐方向。它們都是立足於卻惡扶善的教導。如果說,《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足于反映玄帝信仰對消滅災厄、維護倫理以及社會公道的要求,那麽,《玄天上帝說報父母恩重經》則是進一步說明慈悲和公義可以從個人的自我修養以及最貼近自身的家庭生活做起,推己及人,最終實踐出對地球全體生命的關懷。
由此可見,玄帝信仰的入世精神與它的神聖境界是兩面一體。它是入世的,也是神聖的。信仰惟有進入世俗的實踐去活出教導,才能證實它的神聖有益世間的。
當然,今日許多所謂經典,並非當代的產物,都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因此,讀經要活在當下,就必須讓自己的思想回到經典的時代,認真考查經書在當時所根據的語言、歷史環境、說教物件和表達的針對方向等等。但信仰者對自己必須要有依教奉行的高度要求,才能活在當下,也才能活出信仰。信仰經典不僅要清楚經典裡邊說什麼,還要知道如何在新時代和未來活出經典中原來的“神明啟示”。
從經典的內容去思考眼前的世界,我們或可進一步察覺,當前全球交通和通訊已經發達形成緊密一體的網路,但玄帝的經典教導所提出的的負面現象顯然並未消滅,“水、火、旱、蝗、瘟、妖”六種魔鬼依然不時對人類施虐,元始天尊在《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告訴玄帝的“天下和平”至今在人間還是未能實現的願景。這時候,重新翻閱《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裡頭元始天尊對玄帝訓誨:“可依吾教,供養轉經,眾真來降,魔精消伏,斷滅不祥,過去超生,九幽息對,見存獲慶,天下和平”,也許應該考慮良多。最實質的“供養轉經”本應是從“可依吾教”做起,以人的心靈行為全面地投入,如此才能供養神靈的旨意、轉化出經典在現實社會的生命力。
單是祭祀玄帝,
固然表達了敬意,但是畢竟還是沒能活出經典的啟示。今日天下的玄帝廟固然很多,但是如何能實質做到“供養轉經”,關鍵在於如何在當代社會實踐玄帝信仰的社會教導,回應各地區社會疾苦的呼喚。本文就信仰者而言只能算是抛磚引玉的導論,說明傳統以來的玄帝信仰有一套社會教導,而且它能傳達出為社會謀福祉的強烈資訊,也有實踐的切入點。但是,要將玄帝信仰進一步落實到地域性的具體實踐,還有待各地玄帝信仰同道依教奉行、審時度勢、共同呼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