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gif (3505 bytes)

再談中國茶文化中之道緣

──茶飲中的“神仙”和“長生”思想

 

王平:湖北省道教協會

 

  千古茶飲至今,茶,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飲料,據統計,全世界有廿五億以上的人都在喝茶,人們說:廿一世紀的飲料,將是茶的世界。茶作為一種“和平的飲料”,促進著全人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發展,吃茶喝茶品茶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其發展起來的茶文化是優良傳統的積澱和結晶,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份。當我們細細品啜一杯清香的茶時,似乎也品味出中華文化的厚重和廣博。從受儒、釋、道思想影響的茶文化載體的蠶繭中,抽剝出道教文化的細絲,體會出深深綿長的道緣,將是一件有意義的探求。

  道教被稱為“神仙道教”,成仙得道是道教的終級目標。提出“仙學”的陳攖甯老先生說:“神仙之術,首貴長生”。ヾ攝生(“攝取外界物質,修補體內虧損”陳攖寧語)、養生、醫藥、服餌、煉丹等都是道教追求長生成仙得道的方法和手段。彭祖云:“服食眾藥、可長生也”。茶最早的功能就是藥物,這從《神農本草經》“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千二毒,得茶而解之”可以得到證實。日後也經過多種發掘利用,其中作為輔助成仙的靈丹妙藥也經歷相當長的時期。這從無數茶與神仙的故事和茶詩中可以證實。良藥善服,道教人士就是如此探求和實踐的。

  茶史上至關重要的“武都買茶”、“烹茶盡具”是漢代人王褒的故事。而此王褒若是漢代喜好道術,被神仙太上丈人授以“雲碧陽水”而成仙的王褒的話,他的烹茶應是最早作為仙藥服餌的記載。ゝ另一個道士植茶的最早記載是葛仙公葛玄,史書有葛玄在天臺山設“茶圃”。ゞ後《天臺記》有“丹丘山大茗,服之羽化”的記載。葛玄,江蘇句容人,受東漢末左慈煉J保形之術,曾入天臺山學道、親植茶圃種茶,開道士飲茶之先河。人稱“集百靈草服餌術修道,採日月氣九轉金丹”。々《神仙傳》說葛玄“常服餌術”,葛玄用茶當一為成仙一為養形。承襲葛玄葛洪神仙道教的陶弘景,曾隱居句容茅山。茅山自古稱為“養生之福境”。陶在茅山率眾披荊斬棘,修道墾田,當然也植茶採藥。因為陶弘景繼承二葛,對煉性養形尤為注重,亦重藥物服餌。葛洪曾著《金木萬靈論》。他論為:“仙人者,可颯身入雲,無翅而飛”“或食元氣,或茹芝草”(《神仙傳》),葛洪乃魏晉神仙道教的首要人物,重仙術重煉丹,主張“神以道全,形以術延”《抱樸子內篇·至理》,同時認為“山水草木,皆有精氣”,此精氣與人相溝通相作用,樹木有語言有靈氣也與人類相通。陶弘景也整理寫出了《神農本草經集注》、《養性延命錄》,強調性功修性,命功煉形,茶亦有“去肥膩”“使人瘦”的功能。故在《本草經集注》中述及:“西陽、武昌、廬江、晉陵皆有好茗,飲之宜人”。更在《名醫別錄》中肯定“苦茶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不僅道出了茶的養生功效,更指出了古之神仙或飲茶成仙或成仙飲茶的佐證。茶當是養性全形的仙藥,提出茶與神仙的關係,可見陶弘景是種茶知茶更識茶的道教茶人。無怪乎茶神陸羽在《茶經》中多次提到陶先生並引用他的文章,還在茅山追尋他的蹤跡,極富敬佩之情。道教茶能成仙的思想一直影響著後人,而茶能養生的思想直到如今。壺居士甚至在《食忌》中提醒:“苦茶久食羽化”,並說:“與韭同食,令人體重”。道教藥王孫思邈在所撰《千金食治茶疏》:“茗葉,可久食令人有力,悅志,黃帝云:不可共韭食令人身重”。要想飛升成仙、當然不能體重。欲長生成神仙,一應服餌;一應修煉,即煉內丹、也服外丹,方如羽生翼而可飛舉。漢張良年輕時“乃學道,欲輕舉”(《漢書·張良傳》)。《論衡·道虛》云:“凡能輕舉入雲中者,飲食與人殊也”。道士吳筠《遊仙詩》之七:“霞液朝可飲,虹芝晚堪食,嘯歌自忘心,騰舉寧假翼”。唐僧皎然《飲茶歌送鄭容》:“丹丘羽人輕玉食,採茶飲之生羽翼”。宋代歐陽修寫《茶歌》:“論功可以療百疾,輕身久服勝胡麻”。宋代文同《謝人送蒙頂新茶》“冰霜凝入骨,羽翼要騰身”。宋代強至《依韻遺三靈丸蜀茶》:“一丸道士曾投藥,七碗先生亦愛茶,服久有時輕俗骨,味新應早摘靈芽”。是故《資治通鑒·宋紀》道:“為神仙者,服餌修煉、以求輕舉。”能輕身入雲,長生久視是道教成仙得道的追求,也是道教的本質和核心信仰。“仙道貴實”,飲茶是服食鉺藥的具體實踐,明屠隆指出“茶之為飲,最宜精形修德之人”,故古人切中地道出道教人飲茶專注“茶之功”。道教人求長生,積極探索,大膽實踐,神農氏就是道教精神的體現,唐劉禹錫稱茶為“名殊眾品、效參藥石”“出自仙廚”。唐元結《宿無為觀》稱道人“茹芝煉玉學輕身”。因此道教在尋找長生不老的靈草仙藥中的探尋,對茶的重視對茶的鑽研其功是不可忽視的。

  其“飲茶成仙”和“飲茶似仙”的思想一直影響著後人,唐虞世南《北堂書鈔》第144《茶篇》“益思少臥,輕身明目”。唐張又新《謝廬山僧壽谷簾水》:“氣清寧怕睡,骨健欲成仙。”唐齊已《詠茶十二韻》:“嗅覺精新極,嘗知骨自輕”。宋蘇東坡《天慶觀乳泉賦》說茶“信飛仙之有藥”。宋范仲淹《和章岷從事斗茶歌》:“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飛。”如此詩句在眾多茶詩中可說不勝枚舉。羽翼輕舉、兩腋生風成了眾多茶詩中道意仙韻的常用詞。

  日本茶道文化聞名世界,日本的茶道源於中國,日本的茶文化的發展,一直受到中國大陸茶文化的影響,大陸茶文化在各個歷史時代所創造的新形式都逐次波及日本茶文化,可以說,日本茶文化的歷史是隨著中國茶文化的歷史發展而發展起來的。ぁ西元805年,留學中國的最澄將帶回去的茶籽,種在了日吉神社,是日本最早的茶園,弘仁時期的嵯峨天皇在受到永忠和尚的獻茶後,便令人開始廣種茶葉以作貢品。此時代日本茶文化受唐代文人飲茶的影響,物別是飲茶活動中飄然欲仙,超俗脫凡的道家風範影響,崇尚自然,領略聽琴和品茗這種神仙的韻味,與唐代崇道之風,與品茶中神仙思想所表現的傾向同出一轍。《和出雲巨太守茶歌》中:“飲之無事臥白雲,應知仙氣日氛氳”。是嵯峨天皇身邊女官所作的漢詩,放任自然,無我仙境。而嵯峨天皇寫給最澄的詩更是充滿神仙神靈的道教意象,“羽客親講席,山精供茶杯”(《文華名麗集》),他寫到“躡虛歷蓬萊”,與席共飲都是神仙道士、山神精靈。弘仁茶風歷經了300餘年,這充滿神仙色彩的茶藝術年代,將茶一直定位在使人們超脫自適、高情遠韻的神仙世界的靈液。恰如古人說:飲茶是物外高隱,坐語道德的修道之士的首要之務。日本在弘仁之後,茶的藥用價值更為突出,從榮西寫出的《吃茶養生記》,仍可看出道教長生養生思想的影響,“茶也,末代養生之仙藥,山谷生之,其地神靈也,人倫採之,其人長命也”。弘仁茶風最合道教“道法自然”的思想、老莊使人追懷的精神。日本茶道藝術成熟後,“和、靜、清、寂”的茶道精神與道教思想和老莊哲學密不可分,老子的“觀道”、莊子的“體道”都是心靈的體驗,由茶而發展的茶文化,是一種精神的審美(其中主要是道家道教開創的中國式審美意識或中國的藝術精神,如:身於物中的體驗,以自然為至美的觀念。老莊所提倡的“天人合一”“返樸歸真”“滌除玄鑒”,和道教“重生樂生”“全性保真”的思想,)與物質的審美相結合,所提升了的生活藝術。將契合自然(茶“字為人在草木中”)的茶和以茶為載體的茶事活動,高度統一起來,成為我國人民生活中獨具特色和最具魅力的生活藝術。正如日本著名學者岡倉天心所說:“道教奠定了審美理想的基礎”“道教對亞洲生活的主要貢獻在美學領域”。あ道教精神創造了茶文化中的自然流派。讓我以最具道教思想,由全真派馬丹陽祖師所寫的茶詩結束這篇文章。“一槍茶,二旗茶,休獻機心名利家。無限為作差,無為茶,自然茶,天賜休心與道家,無眠功行加”(《長思仙·茶》)。全真道教崇儉抑奢的精神開元明自然飲茶風氣之先,使飲茶從“龍團鳳餅”斗茶之風回歸自然。

 

注釋:

ヾ陳攖寧(西元1880─1969年)第二屆中國道教協會會長,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畢生研究道教及仙學,為近代著名道教學家。

ゝ明·王世貞《列仙全傳》。

ゞ見王玲著《中國茶文化》第9頁。

々見《中國道教》2000年第5期第28頁,袁志鴻、寧明倫著《葛玄──靈寶派在鉛山玉虛觀的傳承》。

ぁ見騰軍著《日本茶道文化概論》第7頁至17頁。

あ見日本·岡倉天心著《說茶》第37頁、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