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道教神仙和道教齋醮的關係
蘇榮購:福建省泉州市道教協會
道教是我國唯一的固有宗教,是中華民族宗教傳統文化的結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崇拜和信仰神仙是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理想世界。行持道教齋醮是道教文化中的基本內容和表達方式。從道教神仙的歷史存在,進一步瞭解齋醮科儀內涵,研究兩者的關係,對於認識道教思想與中國社會發展進步貝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道教神仙的歷史存在和地位
道教宣揚最基本的信仰是“道”,一切教理教義都是由此而衍化產生。“道”無所不包,無所不在,是一切的開始。有了“道”才生成宇宙,宇宙生出了元氣,從元氣構成天地,陰陽、四時,由此而生化萬物。《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衍化為“洪元、混元、太初”三個不同世紀。
神仙是宇宙萬物的主宰。作為多神教的道教,神團系統龐大,包括漢民族信仰中的天神,地祇、人鬼。
由“天神”的造化,由二十八宿星辰而主管春、夏、秋、冬、四時八節、五行乾天母地等等,不斷形成了“地晼芋A乃地府、五嶽、社稷、山川,五路財神、城隍當境、土地井灶、門戶、五營兵馬等,俗稱地界之神。由近而遠,由上而下,故云:拜地屯祭天早。“地載萬物天垂象,取材於地,取法於天,以尊天而親地,故教民美報也”。這說明了萬物生長應太陽,雨露而沃潤,人們生活在天地之間,由天地融合而生存。
“人鬼”之神,又分為“人體神、人格神、鬼魂神”。由於中國人崇尚倫理道德,所以,“忠、孝、仁、信、和、順”等古老的禮節和歷史存在的戒律古訓,在各個朝代中層出不窮地產生愛民族、愛國家、愛社會而轉化成神,受到後人世代崇拜。在艱難的歷史跋涉中華夏民族誕生了一長串名垂竹帛的文人、武人、哲人、聖人、舉不勝舉。
道教認為人體之神,“泥丸、脾神、腎神、舌神、喉神”這氣中之體神,並由五臟六腑經過血液迴圈,氣通人體,無論修煉長生,或在歸陰之後有三魂七魄之生存,也就是靈魂的存在。所以,這種崇拜祖先,紀念先靈,春秋祭祀,在信仰神仙中,可以說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道教對於“仙”的信仰具有鮮明的特色,自春秋戰國以來,流傳有很多修仙術、修仙理論,讓人們追求長生不老。即“老而不死何成仙,仙,遷也,遷入仙山也”,這是仙人信仰的特徵。
道教對於“真人”更有獨特的詮釋:“有真人而後有真知”稱為真人。莊子對真人是這麼說:“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天之所為即天道,人之所為即人道”,明天人之理,懂得天道與人道的關係。宇宙涵育人生,人生必稱宇宙,不以人智逆天,能“觀天之道,執天之行”,體天道以善人生達天人合一,廣大自在之境,這樣達到真人境界。如廣成子、容成公、赤松子、甯封子、黃石公、安期生、河上公、三茅真君、八仙等等真人,在道教史冊上記載很多。
科學乃大腦的思索,信仰是心靈的虔誠。歷史老人對那些匆匆過客僅做短暫的擁抱便道別,對新來的客人也不夠是虛與委婉地道幾聲寒暄。然而,在漢文化圈和亞漢文化圈內,人們對神仙的信仰與崇拜,竟是歷千載而不衰。我們瞭解道教神仙的歷史存在和地位,進一步認識道教神仙信仰的廣泛性、深入性和已構成的歷史文化傳統精神,有利於我們更好地研究道教神仙與道教齋醮的密切關係和意義,博古通今,以豐富道教齋醮的科儀方式和內容。
二、道教齋醮的傳承形式和內涵
人是上蒼未完成的動物,又是惟一能說夢、解夢的動物。“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人生命之短暫和宇宙之間之無限構成的永恆大落差,使人類永遠感歎蒼茫六合的玄奧神秘;人在夢幻媞c築的七寶樓臺與現實中遇到的泥潭沼澤形成的強烈對照,也輒使人類悲歎命運是個難於掙脫的大網。於是,自人猿輯別後,人類便創造了眾多的神晼A在有限內去求無限,在痛苦堨h尋掙脫,在困惑中去覓超騰,在希望中去找寄託。道教神仙是由文人、武人、哲人、聖人修道昇華的人上之人、帝上之帝,甚至是神上之神,因此,道教的神仙信仰離不開道教齋醮。
道教齋醮內容豐富,規格極高,種類甚多,形式和內容不盡相同,知識深奧,科儀精密,如黃K齋醮、金K齋醮、羅天大醮都是歷代帝王為祈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祭天儀式。太平清醮、延壽醮、度之醮等法事活動均是社會中廣泛應用的一門醮儀,其內容當中很多方面具有哲學性理論道德文化,對促進安定團結與社會進步發展起積極的輔助作用。所以,研究齋醮文化內涵應該注意到“齋”與“醮”是一項“名義性”和“動義性”的行為。
醮儀中有“陽神醮”與“陰神醮”之分,有陰陽相合的關係,具有上承神仙、下接信眾、陰陽化合而生溝通的作用。在齋醮科儀內容中,“齋”就具有“清”與“淨”之分,醮事本身的名義是“清”。因為神仙有“三品五類”格局之分,如果是黃K齋醮和金K齋醮等大型醮會,那麼三界之神是清淨無為,至高無上,說明“齋”的意義重大。宗教人士和道士行持演化中應該沐浴更衣,不犯齋戒,得清淨而在神仙面前關騰法事,這樣才達到水準。活動中的供品也有所不同。醮在科儀中是光輝照耀的意思,能降福消災,化險為夷,象徵吉祥的開端。所以,演法之中行罡布斗,頂禮途徑是行持人的動義性表達方式。“陽神醮”亦稱“神仙醮”。
“陰神醮”俗稱“度亡醮”、“幽冥醮”,在神仙信仰中對“鬼神”的崇拜。早在幾千年前,我國對這種“祭祖祀先”、“普施幽冥”,清明、冬至、七月普施孤魂為紀念先靈、獻身與民族和社會的先烈度亡奠祭活動方式,可以說極為重視。這種醮事在陰陽醮儀中佔有重要地位。
“度亡醮”對於“齋戒”方面與“神仙醮”不同,具體禁忌雖沒有另定戒律,但從醮儀的內容中可以得出:“度亡醮”以“度”為主。為達到“超脫”,在舉行活動中,行持演法要訣和步驟比“陽神醮”更加複雜。
“度”字含義極深,在“度亡”中不但要做到使亡者快樂,達到度亡,而且醮的名義與“陽神醮”的照耀一樣,有如意吉祥的象徵,具有陰中有陽的思想內容。如果在運用中缺一,就失去了“陰靜”和“陽動”的顧名思義。就是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做法,對陰陽水陸普醮、黃K冥醮等大型的醮事完全失去了意義。在道教齋醮陰陽醮科儀中,只有進一步瞭解和探索,才能理解清楚,並在實踐中得出真知。
三、研究神仙信仰和神仙齋醮的關係對於弘揚道教文化的意義
信仰是報晨的大鳥,在常在黝黑的夜堿偯ぁ的到來而謳歌;信仰是輝煌的光波,它能引導著人類不斷地進行著自我完善。我國歷代以來不少先哲賢達被譽為兵聖、書聖、詩聖、畫聖、藥聖、茶聖等等的人物,都是被我們尊為神仙,作為“忠義仁勇”的化身。我們所信仰的這些神仙,不僅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寄託,而且聲名遠揚到世界各地,紮根在所有炎黃子孫心中。信仰道教神仙是齋醮的前提條件和基礎;道教齋醮是信仰道教神仙的重要形式和體現。神仙信仰和神仙齋醮的關係,蘊含在唯物主義的思想體系之中,具有認識世界觀的哲理之所在。認真研究這方面的問題,對於弘揚道教文化有著特殊的意義。
中華民族是一個重倫理,講報本的民族,故云:“道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祖宗者─類之本也”。所以道教的家庭都同時設有神龕及祖先牌位,或是天地君親師牌位,必須拜神同時敬祖,是道教與其他外來宗教所不同的最大特色,也充分表示了道教對家、國及民族的向心和認同。因此,道教所歸納中的教義,就是:“禮神明、敬祖宗、愛國家、保民族”。而要求信者奉行“忠、孝、仁、信、和、順”的行持六訣,及存好心,說好話,讀好書,學好樣,作好事的修身五箴。
道教齋醮應該說是信仰道教神仙的具體行為。應該在各種醮事活動中更多地讓信眾瞭解,將道教的優秀文化思想在社會中擴大宣傳,讓廣大信眾更好地繼承和弘揚,真正體現道教作為國教的永恆主題。教職人員隊伍更是要正確運用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活動相結合,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得神仙之洞鑒,得信眾之愛戴。在信仰的基礎上,加強對道教傳統文化的研究,加深對道教神仙與道教齋醮關係的理解,吸取“精華”,棄其“糟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把弘揚道教精神與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要求相結合,不斷地為之增添新的內容,譜寫道教精神的嶄新篇章。
(一)要適應時代的呼喚,促進道教精神的新發展。人類社會是不斷向前發展的,道教精神也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豐富。道教精神必須與時俱進。要緊密結合國內外形勢,緊密結合我國生產力的最新發展和經濟體制的深刻變化的實際,緊密結合為廣大信眾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的新的發展要求,把道教精神融入民族精神之中,推進道教精神的新發展。
(二)要把弘揚道教精神納入信眾教育的全過程。道教中的神仙信仰和神仙齋醮源自信眾對民族英雄任務的崇拜,我們要把民族精神教育同具有廣泛性、系統性的信眾教育引導結合起來,把弘揚道教精神作為道教文化研究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對信眾教育的全過程。通過各種途徑、方式和手段,讓廣大信眾瞭解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感受中華民族優良的道德傳統和淳厚民風,學習體現時代精神的先進人物和模範事蹟,在實踐中接受民族精神的熏陶。
(三)要把弘揚道教精神納入服務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在教育引導廣大信眾在參與社會精神文明建設中,要唱響主旋律,提倡多樣化,並充分認識民族精神在國家繁榮、民族振興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確把握道教精神的科學內涵,弘揚和培育道教精神的時代價值。
在蒼生眾庶面前,橫亙著一道道人生的路塹。在這些路塹旁,分別赫然醒目地寫著國與家、群與己、理與欲、窮與達、沉與浮、毀與譽、力與命、死與生等警示性的路標。那些能夠騰越這些路塹者,就是人中豪傑,鐵中錚錚,神樣的完人。1981年3月,被世界稱為“花都”的巴黎,曾召開了一次有獲得過諾貝爾獎的世界級科學家、文學家、政治家參加的會議。會上竟破天荒地形成了這樣的宣言:“如果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要從幾千年前的孔老夫子那堨h尋找智慧。”這些當代人類精英及風雲人物,所以這樣推崇我們的孔老夫子,是因為在孔老夫子那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中,在人的修身方面,講求“內聖外王”,力求知行統一;在人的操守方面,強調社會正義感,追求人的社會責任心。我國的道教文化來自于中華民族文化。道教神仙作為中國的聖人地位,是經過歷代國人共同塑造出來的一個傳統文化的“心靈標本”,是中國傳統文化所定位的“一個民族的人格座標”。處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道教,所崇拜的神仙當然還是忠君愛國保民族的哲人賢達,所從事的齋醮活動則應不斷豐富這“人格座標”,賦以新的內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