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gif (3505 bytes)

臺灣神仙信仰四大廟

 

何綿山:福建廣播電視大學中文系

 

一、城隍廟  

  臺灣的城隍廟建築,大都沿祖國大陸城隍廟規制而建。現擇其主要評述如下。

  新竹市中山路的城隍廟,也被稱為“都城隍廟”,其建築規模是臺灣目前最大的城隍廟,以職銜、階級而言,也是臺灣各城隍廟祀神中最高的,亦為台灣三級古跡。它是臺灣地區惟一的省級城隍廟,以陽世與冥間體制來說,等於過去帝制時期陰間“行省巡撫”,相當於省主席或省長職銜,此廟始建於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之後嘉慶八年(1803年)、道光八年(1828年)、道光三十年(1851年)、光緒十七年(1891年)、1924年等多次維修過。城隍廟共由三川殿、鐘鼓樓、正殿、兩廊、後殿等組成,其最大特點,是其各組成部分的建築藝術之精美而無任何城隍廟可比。以三川殿為例,其面寬進深皆為三間,前後用四柱,前後留步口廊,前“點金柱”及閘扇結合,成為“封柱”,屋頂為歇山式重簷。木雕的精美為此廟的主要建築特色,已滲透到整個建築藝術中,與廟宇渾然一體。三川殿前步口的木雕,其斗拱,“拱”有做成如意或葫蘆,“斗”則有圖形,如六角形、菱花形等;其托木,內容多為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或百官或武將,或執旗或坐騎;其吊筒,有刻成六面體造型燈籠狀,每面均雕人物,有刻成蓮花倒墜形;其豎材,雕飾巨大,題材豐富,上段為武將單手持旗,人物左右相對,下段為城外數位武將激戰,中段為三國演義中“空城計”故事,簷口下垂花的豎材,是高約一尺二的菊花和特丹;其坐梁楣,以剔底淺雕手法,表現蟠龍翻騰于水中,旁配幾隻小魚,有的魚頭已變為張頭或鼇魚狀;其斗座,有代表“祥瑞”的獅形座,有代表“吉祥”、“萬象”的象形座,有代表“美豔富貴”的牡丹等花草座;其拱,以雙龍柱柱頭上的木雕最為特殊:一穿胡服力士,雙手舉盤,盤上置果,另一位為雙手舉盤、身披彩條,身後插翅的飛天童子;其員光,左雕三國演義中的“英雄奪錦”故事,右雕封神演義中的“金雞嶺”故事。三川殿架內的木雕,其藻井,分為三層,上為八角形、中間再出現一次八角形,頂端置一方形上雕吉祥圖案的平板;其斗座,有嘴含花祥瑞草的龍、獅、象等各類仙獸,有騎在瑞獸上的仙姑、道士、書生等;其托木,多為鳳凰展翅,或盛開牡丹,或月季與白頭翁;其引腳,雕有“武松打虎”等各類故事及吉祥圖案。三川殿后步口的木雕,其斗座,雕有馬、鹿及各類吉祥花草,另有仙人飛天、力士舉物等造型;其拱,為造型特殊的螭虎拱,及公雞展翅、小鳥大眼凝神等對場作;其豎材,大多為壽星人物造型,另有仙女飛天造型等;其托木,多為鳳吐花草、蓮花卷草等圖案。石雕精美也是新竹都城隍廟的特點,而精華主要集中在城隍廟的門廳三川殿:其龍柱,各雕一龍身頭下尾上纏繞翻轉的青龍,無論是頭、眼、鰓、唇、鬢、鱗、爪,每一細節都以清晰線條展示,躍龍門,上段則點綴十來尊封神演義座騎人物;其壁堵,不僅雕刻內容多樣,而且各種技法都可看到,如有“水磨沈花”的淺雕陰刻,有“厭地隱起”的淺浮雕,有鏤空雕透的透雕,其題材有動植物、人物等,如頂堵、水車堵、石窗、門斗印等都雕以各種文武戲曲,人物與場景俱全;其門楣,左右門以線雕形式的硬團螭虎修飾。新竹城隍廟的正殿木雕也很有特點,其吊筒與豎材,前簷的一對吊筒雕成八面花籃,以仙翁、壽翁為題材,充分展示其木雕藝術;其托木,有人物、花鳥、鳳凰、鼇魚等,題材運用豐富,架內鼇魚雀替,頭部較大面部威嚴;其步口棟架,大量使用人物為題材,如員光、斗串為武場人物坐騎,連獅座都配上了人物;架內棟架。束隨以常見的卷草為題材,大通瓜筒採包住通梁的皏囮峖﹛A正面雕獅頭銜墜,面露威嚴。正殿石雕以前簷口的一對龍柱藝術性最高;龍身浮突圓形柱身,亦有乘風而去之感,除爪子外,身體及鬃毛緊貼柱子盤繞,兩者合為一體,頭、胸、足比例型態均佳;下端飾以狀似翻騰的水浪及山石,右邊的雌龍身後多了一條幼龍,扭轉的龍身間則綴以雲紋,以表現雲龍上天下海的能耐,龍柱的背面雕以鳳鳥及瑞獸,則較少見。新竹都城隍廟的鐘鼓樓、後殿等雕刻藝術均頗有特點,此不贅述。臺灣建築史專家李乾朗在主持對新竹市都城隍廟的考查後,指出此廟有六個方面的特點:“1、在佈局方面,城隍廟、法蓮寺與護室三者並列,形成較寬闊的正立面與連續的廟埕,並有照壁與轅門、為全台罕見。2、城隍廟的大木結構,運用了藻井、平天花與移柱枝巧,表現了高明的精煉技巧,特別是木料壯碩,極為堅固。3、城隍廟的石雕,大量運用泉州礱石與玉昌湖青草石,兩種色澤石材交替組合,雕工精湛,包括水磨枕花,剔地起突與內枝外葉諸法,藝術水平極高。4、城隍廟前殿中門的石獅為極優之青草石所雕,造型玲瓏可愛,為臺灣眾多石獅中神態可親者,近年曾被列入郵票圖案,遠近馳名。5、城隍廟屋頂造型多用四重歇山,其前殿、鐘鼓樓與正殿系利用厚牆作出側向屋頂,以硬山的構造創出歇山的造型,豐富了層頂的高低層次。6、護室自成一格,有獨立的庭院與門樓,但亦與法蓮寺相通,可謂隔而不絕,其平面佈局靈活,亦全台所罕見。”(張德南等著《新竹市都城隍廟》,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8年10月版,第144頁。)

  台南市青年路的府城隍廟,為二級古跡,始建於明永曆二十三年(1669年),是臺灣首座城隍廟,屬“七包三進式”建築規制z雌叨暗臧t∪缿砬橀

。第一進為三川步口,之後三川門,之後三川殿,之後拜殿,之後正殿,之後後殿,在拜殿與正殿兩側有護庭及廂房,後殿為硬山式大石架結構,飾以各類剪黏。後殿與正殿之間有一空間,兩側有走廊相通。左右兩門至拜庭為前護庭,正殿以後為後護庭。左右護庭的兩側各有廂房,高度較後殿低。吳東明在《台南府城隍廟》(《道教學探索》第四號)一文中認為其空間層次可分為五:1、引進空間──埕、山川門。2、過渡空間──廊道、拜殿。3、主要空間──正殿。4、次要空間──前殿(三川殿)、後殿。5、其他附屬空間──辦公室、廂房等。府城隍廟的石基是方座式,其高度遵循內高外低、正高偏低、後高前低等原則,正殿最高、後殿次之、前殿再次之,廂房又較後殿為低。鋪面由六角磚砌成,上有龍柱、石獅、石門枕、石柱、門、泥塑等裝飾物。屋身由承重牆(外部)、柱梁(內部)構成,山牆部分上半部為三角形,下半部為矩形,三角形部分飾以黏花籃、懸魚,正殿以半面泥塑裝飾,三川殿步口兩側牆上有“祈求”、“吉慶”等泥塑裝飾,下有繪畫磁磚等裝飾。三川殿的正立面中央是板門,腰堵部分是花鳥,身堵部分左邊是“水淹金山寺”,右邊是“八仙過海”。頂堵部分則飾以“三國演義”的故事。

  臺北市大同區的霞海城隍廟,為三級古跡,其地理位置據地理師說法,是從落在雞穴上,雖然面積窄小,卻是穴吉地,其佑護信眾,如母雞之庇護小雞,所以此廟規模宜小不宜大,這也是此廟建已有一百四十餘年,卻從不考慮擴建的原因。當時有人建議將廟宇地點稍為移動至現在占地較廣的第一銀行旁,然擲蚸l終不成。整個廟宇的屋頂、正殿、牌樓等設計的型式,都是仿照閩南地區的廟宇的風格,但細看此廟內的空間設計,配殿、偏殿和過水廊等全集中在正殿左側,而右側全無拜殿的左右不對稱,卻是少見。據稱這是因為在供奉城隍爺金身的正殿牆壁兩側分飾有龍、虎雙壁,由於虎會傷人,主凶,因此建廟時地理師建議今後如要增配殿,只可往左側龍壁方向發展,巧的是第一銀行的位置正是在不適合發展的虎壁右側方向。

  澎湖縣馬公市的文澳城隍廟,為三級古跡,據推論始建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雍正五年(1727年)前後,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雖然文澳城隍廟經多次整修,但在格局及樣式上仍遵循傳統的營建法則,並保持鮮明的澎湖地方特色。當初修造時因為文澳地區幅地狹小,又考慮澎湖的季節性暴風氣候,故建造成長條街屋型的廟宇。前後共有三落,為避免季風的吹襲,各殿之間的山牆,經廂廊的高牆相連接,成為一狹長的封閉型空間,左右兩廂房也沒有再另建翼室。城隍爺用來辦案的案堂廳,建在廟宇的右側。由於廟宇面南且同時面海而建,除了可避免強烈東北季風的正面侵襲,其廟脊翹起的廟尾,已成為漁民在港澳中航行明顯的地標。

 

二、王爺廟

  王爺也稱千歲、千歲爺、大人、老爺、溫王、代天巡狩等,是臺灣民間群眾基礎最廣泛的信仰,其神明類型和堂殿廟宇,均為全台之首。王爺信仰類型可分為五個系統,即:戲神系統、家神系統、英靈系統、鄭王系統、瘟神系統,瘟神系統又包括五瘟使者系(五府千歲、五福大帝)、十二瘟王系(五年五爺、三年王爺)、暗訪王爺系。其中瘟神王爺系統最為複雜,信仰群眾也最多。臺灣目前有七百余座王爺廟,現將其有代表性的評介如下。

  台南縣北門鄉的代天府,被稱為臺灣的王爺總廟,為二級古跡,主祀五府千歲,即大王爺李府千歲、二王爺池府千歲、三王爺吳府千歲、四王爺朱府千歲、五王爺范府千歲。據當地流傳,代天府的地理為浮水金獅活穴,有一株白林投高生於廟後,其枝葉有風則不動,無風則自搖,稱之為浮水金獅尾,所以搖是因為急水溪是一條盲目龍,不能自到海面,所以照獅尾的招示右沖左轉、九十九轉始達到海面。廟的前後長滿白馬鞍藤,因傳說白馬鞍藤是一種寶物,它所生長的海底,附近鹽水可化為淡水,所以在廟附近挖井,以供常用。此外,白馬鞍藤的根藤纏生茂密,能鞏固山地,也能阻止山洪海潮侵襲。據當地流傳,開工建廟時,大王李府千歲大顯神通,化身為漁民耆老,將金紙變為白銀,渡過海峽到福州買杉、泉州購石、漳州沽磚瓦,租船運回,遂于康熙元年(1662年)將廟建成。代天府為園林式宮殿建造,占地約十九公頃,廟大地廣,建築古色古香,巍峨莊嚴,身歷其境,悠然神定,以園林景觀點綴,紅花綠瓦,樹影棲影,更具仙家之境。其牌樓為歇山重簷五門,高大壯麗,脊頂為雙龍戲雙星,分四層出挑,每層簷角均裝飾生動,下有十二根柱子分兩排隔成一大四小的格局;其神殿佈局為:正殿(代天府)、左殿(中軍府)、右殿(城隍衙)、後殿(青山寺)、左廂(天公壇)、右廂(娘媽殿);廟中園林有許多富有個性的建築,如舞龍亭、鳴鳳亭、萬善園、龍虎樹、青龍池、鯤園、海山亭、滄海亭等各有特點,近年籌畫建造的大鯤園中的民俗館、文物館、聖德廳、淩霄寶殿等宮殿式建築典雅精美。代天府中還有許多文物,如石雕壁堵:三川門正立面壁堵最引人入勝,其中以左堵(表示祈求)、右堵(表示吉祥)最為典雅;蜘蛛結網:正殿屋頂上有一如蜘蛛結網狀的木雕,按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雕成,雕技高超,結構奇巧;金錢壁:正殿後牆的建材均為金錢壁,由澎湖運來,塊塊相疊,成九五排列,構圖精美,為建築一大特色;此外,其中轎式屋頂、廟頂剪黏、旗杆石獅、龍喉井、五王堤、千歲爺石香爐等因具有代表性而更顯其價值。

  新竹縣新豐鄉的池府王爺廟,初創於清乾隆四十二年(1703年),其地理位置幽雅,環境優美,據說此廟後靠松柏蒼翠的丘陵,有如青龍盤旋,東朝中央山脈千峰聳疊,是謂港湖大洋四水歸堂,八面翠巒環繞羅城,屬於風水學中的“生龍口”。此外傳聞,曾有一位廟祝將其子屍體埋在廟後空地,不久,附近村落一帶雞不鳴、狗不吠,民心惶恐不安,經王爺扶乩執劍插在該地,隨從民眾將地挖開,見童屍不但未腐,眼睛尚能轉動,披上衣袍鞋子就如活人一般,原來該廟祝深諳地理,知此為“生龍口”吉穴。池府王爺廟的屋脊裝飾豐富多彩,前殿為三官大帝及騎龍武將造型的剪黏,規帶排頭的剪黏以假山、亭閣及人物戲曲構成熱鬧的裝飾,正殿正脊為雙龍護塔,居中的太子樓亭反兩側龍虎門均為彩鳳龍雕、水草花鳥等。三川殿兩旁各有三層建築的八角鍾、鼓樓閣,為歇山重簷式屋頂,兩邊翼角淩空迎天,分別以龍、鳳、武將造型的剪黏裝飾。鐘鼓樓的方向並非相向而是朝向廟前,這是近代建廟才出現的佈局。廟前共有大小石獅五對,充分表現出池府王爺的虎威。正門前方有龍柱一對,蟠龍作騰飛狀與踞虎遙相呼應。正門上方有石材透雕的九龍團圖,堆疊繁複的斗拱,配上前簷的花鳥、鼇魚、飛鳳雀替及垂花吊筒,豔麗多彩。兩側廊牆墀頭以石獅裝飾,側身則有趾陶人物,左右對著牆身堵各以雙龍、雙虎為主題,以示龍虎門之意。各種武場題材的透雕生動細膩,飾以腰堵、裙堵,飾以牆頭上的石材透雕為老鼠咬金瓜、咬葡萄的諧趣畫面,充滿鄉土氣息。正門兩旁為透雕的板壁及刻出各種季節花草的石雕,手法精細。殿門為六位被立體雕刻在門板上的門將,正門上是身披戰袍的秦叔寶、尉遲恭二位將軍,分別持戟、鞭、弓、箭、刀、劍;龍虎門為穿武袍、文袍的官員,手持代表加冠、進爵、添福、增祿的冠、鼎、牡丹、葫蘆等,虎虎生威。殿內頂上結構繁複的八角型藻井,下方分有龍首托木,整體呈葫蘆傘頂狀延伸,中央為龍首,異常精緻。正殿內四點金柱上有鼇魚雀替造型,圓通彩繪鮮麗,並分別以象、獅、麒麟座托稱。整個建築無論從整體看,還是從斗、拱、筒、柱、梁、檻各郭件上看,層層相扣、件件互襯,精美絕倫。

  台南縣北門鄉的東隆宮,為三楹並三川五門兩殿格局,屋頂剪黏或雙龍朝三星,或雙龍拜塔,或雙龍搶珠,青龍彩鳳與人物瑞獸互相映襯,變化萬千。中座代天府前有石將軍左右持劍挺立,數對石獅神態各異。廟上層層斗拱,金箔鏤雕,彩繪人物,吊筒垂飾,美綸美奐。廊間龍柱數對高擎,坐獅對立,騰淩威猛。殿中兩壁腰牆的石刻雕飾,皆以歷史故事為題材。殿頂為浮雕天花,金漆藻井,綱目層層;壁飾二大堵鋁合金鑄成燙金圖案,豔麗耀眼。後殿為兩層樓式建築,設計新穎,參拜處與神龕間沒有中庭,內鑲圓玻璃無數,採用的是大輪船的鋼材;二樓挑空,採光優良,立于一樓或二樓均可奉拜全殿眾神。精美神龕分上下兩層,上層為“淩霄寶殿”,下層為“海山寺”。殿內腰牆為石板浮雕,殿頂為全浮雕天花結螺旋式藻井,傍有二堵,長十尺,上有巨型盤龍,為樟木雕成,或人物,或花草,織巧自現。二樓朱紅欄杆環繞,所用均為櫸木良材;上置銅鑄童鳳花飾板,輝煌耀眼。另左側設“光明燈廳”、“太歲燈廳”,專供信徒點燈祈安植福;右側設“龍鳳廳”,以供遠來香客休息。廟庭寬闊,庭前築有北方式的“千秋閣”,每逢節慶,劇團在此獻藝;庭左置三簷六角攢尖金亭,專供信徒之用。

  台南縣麻豆鎮的池王府,占地遼闊,為五開間的華南式建築,當中正殿為歇山重簷式屋頂,屋脊飾以眾多跤趾陶,各種神仙人物、龍鳳麒麟圖案,造型生動活潑。三川門內柱柱並排的川門丹墀與各種石雕彩繪,形成壯觀的建築特色。正殿兩旁牆上是以福祿壽喜為題材的彩繪,豔麗耀眼。正殿兩邊為八角攢尖金亭鐘鼓樓,造型華麗,簷角高居仙人神尊、飛龍彩鳳,氣勢不凡。廟角的護廟天將,左右各一,佇立藍天。墀頭上的跤趾陶“整番抬厝角”,憨番一手撐屋頂,一手插腰,一幅竭盡全力的模樣,表情逼真,製作精美。

  台南縣安定鄉的長興宮,為華南式建築,立面為五開間,廟頂為重簷三川脊式,屋脊飾以各種造型剪黏,正脊為雙龍護三星,其餘各脊飾以不同題材、不同造型的剪黏,極盡華麗繁複。三川殿內,各類石雕細膩的技法和多樣的題材皆被表現得淋漓盡致。門旁坐鎮一對兇猛石獅,虎視眈眈。殿內右邊牆上鑲嵌著鐫刻廟堂沿革歷史的石碑一方,清楚記載廟堂創建的緣由及歷代的重要記事。天花板上是一金碧輝煌的圓形藻井,構造極為複雜。

  台南縣麻豆鎮的代天府,香火僅次於台南縣北門的代天府。很早以前曾傳聞此地原為龍喉穴,因被制塞而衰敗。後五府千歲起乩發諭,言劫數己滿,要信眾清開龍穴。信眾歷二月共起出石車三十六粒,大石七十二顆,與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數相符。信眾于1956年破土興建,歷十年終於完成,廟宇巍峨壯觀,前有一大廟埕,左右各有一五層香客大樓,左右前方有一天壇格局的觀音寶殿,殿高三十二公尺,外壁為橢圓形,殿前為四垂亭。廟殿分前、中、後三殿,前殿頗具古風,屋脊上飾各式剪黏,色彩鮮明,兩旁鐘鼓樓為六角式建築。三川殿內石雕彩繪,相互輝映,尤以門前石鼓,雕工精巧,為難得之作,龍虎堵上的石雕,神態生動,氣勢不凡。正龕主祀五府千歲,兩邊有眾多分身神像。廟堂周圍環境清幽,處處假山流水,其中水泥塑造的靈禽異獸、忠孝節義人物比比皆是。因臺灣省將此廟定為“宗教紀念物觀光區”,故在廟後特辟有“水晶宮”、“天堂”、“十八地獄”等三處觀光區。

  高雄縣大林蒲的鳳林宮,約占地七百多平方米,廟頂為四垂頂式,繁複的剪黏裝飾,使屋頂精緻華麗,兩廂各有裝飾性鐘鼓樓一座。正殿為三門三進的建築結構,廟宇結構由二樓起建,一樓則全部挑空成為停車空間,以彌補廟埕四周皆為樓房所包圍的窘迫感。廟宇內部的裝飾朱漆描金,精雕細琢,富麗堂皇。

  屏東縣東港鎮的東隆宮是全台十大廟宇之一,建於被稱為“浮水蓮花”的吉利穴位上,因東港地勢低,每逢山洪爆發或海水倒灌,民屋被淹,而東隆宮卻從未進水,因有浮水之說。其建築宏偉壯觀,占地廣闊,為五門兩殿式建築格局,龍柱、石獅、龍牆虎壁等石雕,皆雕工精湛,姿態靈巧,屋簷為重簷四垂頂式,屋頂高聳,所飾剪黏色彩繽紛,造型繁複,所用材質為新一代壓克力玻璃,屋頂華麗的裝飾讓人目眩。堂殿金碧輝煌,藻井、斗拱、雀替等細部皆飾以朱漆金。其牌樓為三開間,一片金光燦爛,屋頂為一大二小三個並排歇山重簷式,均為金色玻璃瓦鋪蓋,當中為雙龍護塔,兩邊為雙龍護星。牌樓使廟前的活動空間為之擴大,門內左側為一永久性的王船寮,右邊為戲臺,整個東隆宮給人一種富麗華貴的感覺。

 

三、關帝廟

  因為關帝本身極具教化意義,所以關帝是臺灣百姓最重要的信仰神暀坐@。據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9年公佈的資料,臺灣有關帝廟192座。近些年臺灣關帝廟有增無減,據臺灣有關專家估計,在200座以上應無問題。

  臺灣的關公廟建築主要有三種樣式,第一種有牌樓、有寬闊的廟埕,廟宇結構或以華南式為主,或以華北式為主,或將兩者結合。如雲林縣四湖鄉的參天宮,三開口牌樓巍峨昂首於廟前,裝飾雅麗,書以“參天宮”,兩側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進入牌樓後,只見一片寬闊的廟埕,其廟堂建構,結合了華北和華南式的特色,兼具莊嚴和華麗之美,前殿建築採用華南式,殿頂有造形繁雜、色調古樸的剪黏,拜殿屋頂脊為雙龍朝福祿壽三星,正殿屋脊飾以雙龍護塔,飛翹的燕尾脊勾勒出優美的曲線;前殿川門前,單龍盤臥石柱,相侍而立,壁牆雕刻精美雅致,雕樑畫棟,華而不浮、麗而不俗,一對古樸獅子鎮守大門;圍拱前殿的是淩霄殿,採用華北建築,殿頂中央飾以火珠,兩端飾鴟吻,脊部飾套獸,與華麗的前殿相映成趣,拜殿左右的鐘鼓樓為六角攢尖頂;前殿兩側是香客大樓,與後殿同是華北式建築;淩霄殿外貌有三層,頂端太子亭壁飾壽字,喻天長地久;一、二樓三川門前,各有兩對蟠龍石柱擎立,氣勢磅礴。

  第二種是院落式,有二進或三進,基本以閩式風格為主。如臺北市民權東路的行天宮,以武廟格式來建造,分為前殿和正殿,前殿開有五扇門,平時進出行天宮只能走兩旁側門,大門只有神明聖誕祭典,請神送神時才開啟。此規矩看出武廟(關公廟)和文廟(孔子廟)的儀節是一樣的。行天宮建築規模巨集大,庭院寬敞,可容納多人進行祭祀活動。行天宮的三峽分宮,也稱行修宮,景致寧靜祥和,其建築格局和臺北本宮一樣,主體建築呈口字型,共兩進式;第一進為前殿和左山門、右山門;第二進為正殿和左右過水廊;左右兩則,由護龍銜接,內埕設計有拜亭;正面景觀十一間開,展現出大廟格局。主體建築的左側有明德堂和敬果室,右側有福德宮和洗手間,其各組成部份具體如:前殿,五開間,三進深構成,總寬約22.65公尺,由縱向左右山牆和橫向的外簷裝修,組成H型的半開放空間,共開有左梢間門、左次間門、明間門、右次間門、右梢間門等五門;山門,分左山門、右山門,各三間開,總寬約10.31公尺,中央明間門是主要的通道,連接外埕與護龍和正殿的主要出入口;護龍與山門後簷相接,為聯繫前殿和正殿的縱列空間。有成排的簷柱,構成長長的簷廊,其面向內埕的部分由七開間構成,另有三開間面朝龍、虎井;過水廊為正殿和左右護龍間的過渡空間,前過水廊以拱門和正殿前簷廊相通,後過水廊通正殿側門,是出入正殿的主要通道;正殿為五開間,外簷裝修與前殿一樣,落在前點金柱上,但不用石作,而以木板門肩替代,欞花與腰板部分採用玻璃,使得正殿較為明亮;內埕呈正方形,寬30.19公尺,深30.23公尺,格局寬大,為避免信眾受日曬雨淋之苦,在中央偏西處加築了一座十二柱人字屋架的木造拜亭一座;明德堂為紀念行天宮第二代三宮總住持玄空師父的祀建築,寬約14.83公尺,採三開間,凹壽對看門式;福祿宮為奉祀土地公和山神的附設建築。

  第三種為宮殿式,以多層為主,主要向空間發展,以層代殿。如:高雄市苓雅區的關帝廟,為典型的華北宮殿式建築,是一座歇山重簷的四層宏偉建構(地面三層加地下樓一層),由兩側石階直達二樓,即為奉祀主神關聖帝君之處,清淨的拜亭由紅柱與龍柱擎立,大殿為傳統的五開間格局,壁堵以紅礱石貼砌,晶瑩剔亮,雅致莊嚴,間有圓形石雕窗,窗上龍蟠虎踞,鳳凰蹁躚,寓意美滿團圓,邊港間兩門一曰“禮門”,一曰“義路”,恰與龍虎壁上的“忠孝”和“節義”兩相吻合。正殿達兩層樓高,正龕供關聖帝君青銅坐像,高十八尺,關帝右手持春秋,左手捋長髯,正氣浩然;後殿設神龕三座,中龕安奉值年太歲星君,左龕恭祀財神爺,右龕敬拜月老公,三樓圓通寶殿開設三座神龕,龕房皆以上材雕鏤構築。

裝飾精美是臺灣關公廟建築的特點。桃園縣大溪鎮的普濟堂,前後簷頂翼角裝飾各式剪黏,如祥龍獻瑞,雙鳳含珠,栩栩如生,巧奪天工的瓷片構型,如福祿壽之星,象徵仙遊人間、賜福黎民之意,鮮活明亮,間或點綴各種人物花鳥圖案,精巧細膩。新竹市南門街的武聖廟,就是一個琳琅滿目的藝術館,從一進門起,就感受到一種無處不在的藝術氛圍,正門簷前有雕刻迴旋圖紋的老石鼓及嵌有花鳥雕飾的石柱各一對,正門旁另一對老石鼓,枚壁上方為螭虎造型透雕,枚壁下方為回首麒麟石堵浮雕;正門前方為色彩鮮麗雕刻精細的斗拱與雀替,或為花鳥,或為仙人,雕飾精美;山門簷口垂蓮吊筒前有仙人豎材,造型美麗特殊,做展翅欲飛狀,橫樑上的書畫配以水果造型的斗拱,別有情趣;旁門各有門枕石一對,分別刻有象、虎、松、鶴的浮雕;左右山壁上有大型“刮骨療傷”、“單刀赴會”、“大戰金人”、“岳母教忠”等浮雕及大理石磚雕;殿中關聖帝君前方的四點金柱橫樑上,有造型搶眼的精雕鼇魚雀替,通梁用料飽滿壯碩,畫功細膩,通梁上有雕獅、雕象斗座,瓜筒上則有獅王馨牌裝飾;斗拱之間有展翅仙人豎雕,正樑為標兵抬拱造型;前殿屋脊為兩組起翹的正身燕尾屋頂,中間正脊為雙龍護珠的剪黏,另三個燕尾上有兩條鼇魚分據一端,正殿屋脊上有雙龍護塔的裝飾。台中縣沙鹿鎮的南斗宮,燕脊飛簷、龍柱、壁飾都很有情趣,燕脊的剪黏以龍鳳為主,巨龍盤踞含蓄待發,鳳凰展翅淩空翱翔,襯以八仙過海及兵將等飾物,更增添了熱鬧的氣氛;廟外的裝飾,以大小不等的大理石雕刻忠孝節義故事;廟內的裝飾精細簡潔,樑柱的斗拱以吉祥龍身裝飾。雲林縣斗六市的南聖宮,宮前有四根龍柱,分成“兩龍”與“九龍”配對,每支龍柱高18.5尺,直徑4.5尺,為觀音石雕造,每支龍柱的石雕要耗費1年半時間,被稱為目前東南亞最大的觀音石龍柱。台南縣關帝鄉的關帝廟,外觀新穎而不失樸拙之美,廟脊中間是福祿壽三星的剪黏,形態自然巧妙,準確地把握住各人物形象特徵;兩旁燕尾不以傳統雙龍剪黏裝飾,而改以兩名武將各持利器佇立其上,神態逼真傳神;三川殿門上的門神彩繪目光炯炯有神,墀頭上的人物憨番扛厝角,赤裸上身,齜牙裂嘴,做吃力狀,十分傳神;前殿兩邊牆上有“華容放曹”、“三戰呂布”的彩繪精巧細膩,傳神地表現了故事情節和氛圍。台南縣仁德鄉的忠義宮,屋頂為三川脊式,中間塑有福祿壽三星,兩邊燕尾向上,上有雙龍,造型生動活潑,其他地方則以神像、人物的剪黏來裝飾;殿內兩旁龍虎堵以水泥雕塑替代石雕,再加以彩繪;門上的人物彩繪造型魁武,形態威嚴;殿內兩旁牆上則繪有三十六官將彩繪,筆法細膩,表情、姿態十分傳神。台南縣關帝鄉的山西宮,正殿山牆裝飾較為特殊,山牆上方的殿脊飾以螭虎吻作遠眺狀,山牆上則有圖形似向日葵的框,中間一個斗大的“關”字,兩旁飾以吉祥花草圖案,更襯出宮廟的莊嚴大方。有時將風水觀念與裝飾審美結合起來,如宜蘭縣頭城鎮的協天宮,為二進落格式,前殿屋脊上有“福祿壽”三仙的吉祥裝飾,兩側身堵壁止有“左青龍、右白虎”的雕刻,在中國風水觀念中有所謂“左青龍、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之說,據傳如由左邊進廟,右邊出廟,可以入龍喉取好運、出虎口解厄運,因此廟左側進,可看到一對捧著官帽及鹿的慈祥門神,而右側門神則是捧著牡丹及爵器,象征“加官晉祿、富貴進爵”。

  臺灣關公廟的建造中可看到閩地匠師、臺灣匠師、客家匠師的不同風格。如桃園縣大溪鎮的普濟堂,其主祀的關廟帝君、孚佑仙祖、九天司命,左右偏殿各祀的延平郡主、文昌帝君,皆出自福建雕刻名家林其鳳之手,距今已90多年歷史,系採用陶土脫坯方式雕塑而成。再如宜蘭縣礁溪鎮的協天宮,其設計師為臺灣的阮元榮,廟內的木雕、結網、藻井皆由臺灣阿水師傅包辦完成,水泥師及關聖帝君後的那條龍則為臺灣再興師傅的手藝。又如雲林縣口湖鄉的關帝廟建築,可明顯看出廣東客家建築和流派風格;關帝廟是三殿兩廊式的木構建築,三殿就是前門,棟束不直接承桁,前步口採二,後步口縮為一架,明顯分出寬狹;廟門不彩繪門神,接近官廟孔子廟的風格;三川殿后簷向上彎起,牌樓也不作彎枋用雕花取代;正殿前有軒的設計,也是彎拱,展現了客屬此派精神;正殿進深有七間,棟架簡單明瞭,棟架的斗拱,只有拱而省去了斗;後殿的屋頂則是穿斗式的構造;廟中隨處可見的最大特點就是客家人常用的穿水式棟樑,其束木不與桁木接觸,兩者之間墊一個斗,也有束木穿過柱頭斗下,斗口呈孤,以承桁木。

  臺灣的關公廟建築還建有其他社會場所。如臺北市民權東路的行天宮還附設有圖書館,內有兒童活動中心,三樓為兒童閱覽室,四樓為宗教圖書館,收藏有各教派經文圖書,分門別類,查閱十分方便,並有影印機,買卡後可任意複印,並辦有雜誌,無償贈送。據悉,宮中圖書大多為作者無償贈送。南投縣埔娷磲瑪蠑F寺,建有教室與文獻室,其文獻室位於後殿二樓,室內收藏信徒捐獻的各類史跡實物、大馬鄰遺址發掘的古物,刀器,每次清醮、迎神賽會、埔娷繕騚滿B人物等近百幅史跡照片。

  臺灣許多關公廟已成為地方社區活動中心。臺北縣新莊市的武聖廟,不僅積極參與主辦傳統節慶,還參與慈善活動,捐款給盲人重建院、樂生療養院及老人會,有時廟中還成為投票所和堨薑j會會所。苗栗縣銅鑼鄉的至倫宮,常捐款給貧困者,並每年都在冬季進行救濟活動,實質性地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台南縣鹽水鎮的關帝廟,清晨人們在廟內庭院操練土風舞、太極拳,並建平劇館,為戲曲愛好者提供活動場所,平時還經常舉辦書法、作文、寫生、作花燈比賽,開展系列文化活動。高雄市前鎮區的鎮南宮,曾在廟內舉辦燈迷賽,廟中備有“祈龜”一千多擔,由在三天內擲得“最高杯”者獲得,已成鎮南宮數十年來的傳統。屏東縣萬巒鄉的廣善堂,每年農曆七月都會賑米送給貧窮人家,每人三十公斤白米,另外每年均撥一筆相當數量的錢給萬巒國小,由學校設進步獎,頒發獎金給學生。宜蘭縣礁溪鄉協天廟每年都要依照古禮進行三獻禮和跳佾舞,並進行“乞龜拜拜”等民俗活動。

 

四、媽祖廟

  臺灣在明代或明鄭時期修建的媽祖廟有八座,在清康熙年間修建的媽祖廟也有八座。之後,隨著閩人向台移民人數的劇增,媽祖廟在臺灣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

  臺灣媽祖廟的選址大多與媽祖顯靈有關。臺北市廣州街啟天宮,最初為料館(木制材料的鋸木廠)。清道光、咸豐年間,大陸紅船(奉祀媽祖神尊,船只周身漆紅色)運材到埠返航時,船行到風平浪靜的淡水河心,卻在原地打轉不前,眾人心知有異,立即蔔測神意,始知鸞駕欲留本地以享煙祀,於是立即將船駛回碼頭,由地方富紳黃萬鍾發心將媽祖供奉于料館,於是媽祖得以住留。黃萬鍾由此事業突飛猛進,成為巨富,他有感于媽祖保佑,在建黃氏大厝時有意將媽祖正式請入黃宅,但占卜的結果是仍留此地。黃萬鍾慷慨捐出料館,成為地方公祀。之後在此基礎上不斷翻修,遂成今日規模。臺北縣淡水鎮的關渡宮,因聖母殿中媽祖多次顯靈,故有“南有北港媽,北有關渡媽”之說。相傳古早時,一隻奉祀有媽祖神像的木船經過臺灣海峽沉沒,媽祖神像漂流到淡水河內,被一位農民撈起後,暫時奉祀在北投鎮的慈生宮五穀先帝廟內。後小廟被一場大雨沖倒,媽祖像在關渡河邊今關渡現址被發現。據傳當時有一位名士夢見媽祖要他於現址籌建廟宇,並要他到指定處購買木材。到了指定處,始知數日前媽祖已化身為一年輕女子前往訂貨、付款。村民們不花分文就得到了木材,正要往回運時,突然狂風大作,所有木材都被山洪沖到建廟處,連運費都省了。台中縣太平鄉的聖和宮,早期為林氏家族的農田和果園,農忙時從大陸聘請了許多長工來幫忙。由於這些長工工作之余隻知吃喝玩樂,返回時竟身無片文,只好將隨身渡海而來的媽祖像抵押給林氏業主以換船資。時逢當時青番作亂,當地損失和死傷難以計數。林氏家族迎回媽祖像供奉後,每到青番出沒,媽祖像前的香爐就會“發爐”,然後整個香爐直接前傾翻倒,使當地居民得以事先防禦而獲生命財產的安全。媽祖還保佑當地風調雨順,逐漸發達,當地居民聯合捐錢蓋了一座小廟,為早期的聖和宮。台中市東區的樂成宮,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之所以創建於現址,據傳當時林氏先民林大發從湄洲媽祖廟割回香火,迎過今址時,因疲憊而停下休息,不料再起身時,竟抬不動媽祖神像,似有千斤之重,林大發悟知媽祖顯靈,要在此地建廟,遂著手募資建廟。

  臺灣媽祖廟的建造十分講究風水地理。臺北縣汐止鎮的濟德宮,興建之初採用“坐水(基隆河)向山(大尖山)”的地理格局,後認為“坐水向山”風水不好,後又改為“坐山(大尖山)向水(基隆河)”。臺北縣貢寮鄉的德心宮,左側有一個形勢似龍的小山脈,山口處有一天然水池,如龍在吸吐池水,水池之前的圓形小丘如“龍吐珠”,後面有兩株二百年以上的大榕樹並生,宛如龍的雙角斜伸向天,德心宮的地宅被稱為吉祥的“龍珠地”。台中市北屯的南興宮,其址由一位從大陸來的地理風水師指點,在向山面一塊被認為雙龍抱珠的吉地上,蓋了一座坐西向東的簡陋小廟,為南興宮前身。台南縣西港的慶安宮,其址由鄭成功部隊中一位熟悉地理風水的士兵指點,稱此地為“鯉魚穴”,鐘靈毓秀,如能建廟供奉,定能保佑黎民,於是由當地士紳集資興建了這座廟以供奉媽祖。高雄市旗津區的廣濟宮,建在被認為是“龍穴”的中洲,因據傳,旗津區依地理形勢有龍頭(旗後)、龍中(中洲),中洲被稱為龍穴。澎湖縣東衛堛漱悗嵼c,建在龍頭上,宮前的小山據說是龍脈,廟的位置正好在龍頭上,龍舌處吐出清泉,形成一個古井。嘉義縣新港鄉的奉天宮,其宅址被稱為是風水絕佳的“白鶴穴”,廟前左右為白鶴的眼睛,再往後延伸為白鶴的雙翅,廟口前直通嘉義的大道為白鶴的頸部。

  裝飾精美華麗是臺灣媽祖宮廟建築的最主要特點。只要條件許可,幾乎所有媽祖宮廟的修造者都無不竭盡全力將宮廟打造得美倫美奐,惟恐怠慢了供奉的媽祖。臺北市成都路的天後宮,正殿為翹頂式,前後脊頂上分別有“雙龍朝三星”及“雙龍護塔”裝飾,而整身琉璃鑲嵌,殿內正中的八卦掛頂,以八卦形式雕鑿鑲嵌而成,精細的工藝更加襯托出殿內的華麗。新竹市西門街的內天後宮,正門兩側的抱鼓石圓形部分以迴旋紋構成,下方三面均有花草飛鳥雕刻;拜殿有一對七彩龍柱,雕工精美,氣勢磅礴;正殿柱上有波浪紋的瓜座,並刻有金字;頂棚的藻井分二層成輻射狀,依乾坤八卦的格局配以象徵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彩繪而成正中安有紅底金字藍框的太極圖,額板則以山水、花鳥及歷史故事為主的彩繪,左右山牆各有表現媽祖救親、救難、濟世的泥塑和大型浮雕,造型生動活潑。新竹市北門街的長和宮,正門的石板壁上為透雕團龍,中有松、鶴及仙人;腰堵為萬字磚,裙堵為麒麟踩踏葫蘆、琴、棋的浮雕;左右對著的牆上有“百鳳來儀”及“松鶴延年”的彩繪石雕,並另有區別龍、虎門的圖畫;廟簷有獅座、鼇魚雀替及蓮花吊筒,通梁上有花鳥圖案和海景及魚的彩繪;過水廊左右牆上有“媽祖救世”和“聖母升天”的浮雕,正殿梁上有雙龍護珠的彩繪,四點金柱上有精雕細刻的鼇魚、飛鳳雀替;三川殿屋脊上為雙龍護珠、雙龍拜塔,還有各式動物造型的剪黏,如鼇魚、虎、豹、獅、象、麒麟等,工藝細膩;山牆懸魚為綠空花磚組成的磐,後殿正脊為水紋和蓮花圖案的剪黏。長和宮左側的水仙宮拜殿正脊為雙龍配武將的剪黏,山牆的葫蘆泥塑懸魚,前殿脊上有仙女剪黏。台中縣梧棲鎮的浩天宮,三川殿兩側飾以文人雅士的詩歌璧畫,為廟中輸入了一股書卷氣;窗櫺上雕刻的是麒麟堵及龍虎堵,或透雕、或圓雕、或浮雕,各種人物瑞獸均栩栩如生;正殿兩側的盤龍柱上,雙龍飛躍,欲直上青天。雲林縣北港鎮的朝天宮,由漳州系的首席匠師陳應彬帶班建造,各類雕飾精美非凡,獨步全台:在木雕方面,廟內左右便門的三川雕繪上,“八卦藻井”為陳應彬代表作,各殿樑柱、花窗、神龕等鏤空花雕及人物雕像,皆獨具韻味;在石雕方面,五文昌殿前石壁上雙龍半隱半現共戲一珠的“雙龍戲珠”、宮前圍牆上的四座海龍王石雕、觀音殿內的一對龍柱,皆為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嘉義市林森東路的天後宮,畫棟雕樑,富麗堂皇,除內部神房結網一色木雕外,大多為嘉義市龍鳳祥交趾陶工作室名家呂勝南所製作,如水車堵有八仙獻瑞、天神官將、花卉異獸,屋簷走廊有三國演義、風神榜重要人物等,有高一尺二寸的多古代人物騎馬的交趾燒約三百騎,有福祿壽三仙、天官賜福、四大天王、祈求吉慶、哼哈二將等三十多尊四尺多高的立體人物交趾燒,佇立在兩側鐘鼓樓頂的“千里眼”和“順風耳”高達八尺,皆為不朽之作。台南縣善化鎮的慶安宮山門頂飾雙龍拜塔,廟宇正脊飾以雙龍護三星剪黏,側脊為雙鳳呈祥剪黏和猛虎下山陶塑,垂脊以各種人物、花草造型剪黏裝飾,極盡華麗;三川殿內,雙龍蟠柱,雙獅護衛,各類石雕雕工精巧細膩,匠心獨運。台南縣歸仁鄉的朝天宮,廟頂琉璃瓦亮麗耀眼,雙龍護三星,水草藻飾巧立脊尾;三川殿內的龍堵浮雕色彩豔麗,虎堵猛虎回頭狂吼,氣勢雄偉;三川門楣上表現忠孝節義的“華容道”、“關公釋曹操”彩繪繪聲繪色,廟門上以特殊的雙龍造型取代傳統的秦、尉二神,在各配祀神像之後,分別飾以麒麟、雀鳥等彩繪,“千里眼”和“順風耳”以彩繪造型挺立壁上,“財子壽圖”、“天官賜福”傳彩繪等亦生動傳神;墀頭裝飾以交趾陶和剪黏人物為主,特別有特色的是“憨番抬厝角”的交趾陶:抬厝角的憨番臉部表情逼真,額頭上的皺紋、眉毛、鬍子、嘴巴都呈下彎月形,脖子上的青筋清晰可辨,充分表現了憨番的吃力感,神態傳神逼真。高雄市芩雅區的安瀾宮,正脊飾以雙龍護三星剪黏,燕尾斗翹,脊朵簡潔有力,上簷垂脊並剪黏有人物,戧脊彩鶴展翅,下簷垂脊騰龍雀躍,生機勃勃,簷口貼金吊筒,十分美豔;步口前有單龍石柱護侍,曲繞有致,左右牆各是一對雕塑精美的龍虎,兩柱之人物窗櫺鏤刻細膩;配以交趾陶圖案的左右牆以粘塑各種人物故事為裝飾,右牆如:“八槌大鬧朱仙鎮”、“三英戰呂布”、“水淹金山”、“萬仙鎮”等,左牆浮雕如“七擒孟獲”、“長阪坡趙雲救主”、“萬花樓狄青王天化比武”、“九曲黃河陣”等。

  臺灣媽祖宮廟的建築與福建關係非常密切,或仿福建宮廟樣式,或從福建運來材料,或由福建運來飾物,或請福建匠師前來,許多臺灣媽祖宮廟中隨處可看到福建的痕跡。臺北縣淡水鎮的福佑宮,建廟的石瓦大多從福建船運到台灣,廟中高約三公尺的圓形、八角形、正方形的石柱,都來自福建,門口兩座碧綠色的石獅也是在福建打造的;大門牆壁上道光十九年(1839年)所鐫壁畫,圖案清晰,人物生動,也是在福建完成雕刻後,運至淡水,再由匠師整塊打入壁中。臺北縣新莊市的慈I宮,建造者利用舟船往來大陸之便,從福建將石材、磚瓦、杉木船運到臺灣,蓋起了宮廟。之後隨著時代變遷而不斷翻修,每次都聘請福建工匠前來修建;宮廟中各類神像均出自泉州匠師之後,于清雍正年間製作,坐身擱手的媽祖純潔慈愛,十八羅漢像各具性格,惜原十八羅漢像已被竊,現存的為仿製品。台中縣大堨囿福興宮,草建于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於1992年11月重新修建,重建時不論石磚雕、綠釉、斗砌、畫棟,都是從莆田湄洲直接訂制,先由福建匠工粗加工,再運到臺灣進行細琢。澎湖縣馬公市的天後宮,是臺灣最早建立的媽祖廟,至今已有四百年歷史,為臺灣一級古跡,其間多次整修,1923年的大整修是較為成功的一次,它絲毫沒有一般宮廟鮮豔俗麗,而以其處處精工巧手,給人留下莊嚴秀雅的深刻印象,重要是當時從泉州、漳州聘請來的兩班木雕師傅,他們現場競技,所雕出的各式刺花作品精益求精,才使後人可一飽眼福。

  臺灣的媽祖廟不僅是信眾朝拜的場所,也是信眾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社區活動空間,具有一定的社會功能,有的還蓋有圖書室、戲臺、托兒所、診療所等,使之成為媽祖廟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由此加強了宮廟與地方發展的密切互動關係。臺北市成都路的天後宮,于1977年創立了“天後宮媽祖圖書館”,提供了150個座位,館址就在天後宮內,吸引了大批青年學生到此參拜學習。桃園縣觀音鄉的保障宮,建有廟坪戲臺一座,以供演戲娛樂之用。桃園縣新屋鄉的天後宮,建有用以演戲酬神的“龍鳳台”。桃園縣中壢市的仁海宮,宮內建有圖書室、會議室供民眾使用。苗栗縣竹南鎮的龍鳳宮,辟有診療所、圖書館、勸善堂、偉人館、美術音樂文物館等。台中市北屯區的南興宮,建有托兒所、老人活動中心、圖書館等,並每年提供獎學金、助學金給該區中小學生。嘉義縣樸子市的配天宮,建有香客大樓、活動中心、圖書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