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gif (3505 bytes)

宋代泉州北山、龍、普度與教化

 

吳幼雄:泉州師院歷史系教授

 

一、緣起

  我國古代就有對名山大川和龍的崇拜,這當然始於對大自然運行規律的不理解,以為都有神物主持使然,這種崇拜屬早期的自然崇拜。隨著道教產生和佛教傳入,名山大川傳說中的神仙和神龍有的被奉為崇拜的物件。據南宋嘉定、紹定兩知泉州的理學家真德秀說:宋代以前皇帝有的崇尚道教,他們“崇尚道家神仙之說者,大抵以希長年,祈福應”。因而往往“受媒方士,為百代嗤。”宋代的皇帝則不然,他們總結歷史經驗,以集儒、道、釋之大全的理學思想為統治的指導思想,提出“唯我聖朝,受天眷命,以作神主。凡老氏、浮屠氏與山川祠廟之靈,唯能時雨暘、弭災沴,有功於人者,乃始賜號名,秩祀典”。即使“不系祀典”的鬼神,亦“並委州縣差官潔齋致禱”。否則,“雖奇怪詭特,有不與焉”,並標榜宋皇朝所以這樣對待老氏、浮屠氏與山川神仙,及“不系祀典”之神仙,是因為“蓋志在斯民而不自為”,且自譽為“此其所以跨絕前代也”。ヾ

因此,宋代確立以儒、道、釋合一為格局的中國文化傳統,這個文化傳統在宋、明兩代達到顛峰時期,對後世的影響既深且廣。如今,我們研究宋代泉州北山與龍的崇拜,以及宋代普度的儀式,說的是宋代泉州地方官員和老百姓的迷信行為,可是它幫助我們揭示我國傳統思想文化,幫助我們瞭解中國的封建社會為什麼會繼續這麼長久,幫助我們觀察當前的一些社會現象的歷史文化思想根源。對我們祖國的過去和現在的文化思想有了充分的瞭解,那麼這對自譽為龍的傳人的中國人,以及這條東方巨龍的騰飛,都有微妙的積極作用。

 

二、宋代泉州北山的崇拜

  宋代泉州人對於山川的崇拜基於以下幾種傳統認識。其一,即山勢磅礴者,其鬱積之氣可出雲雨以澤一方之境;其二,山勢險阻,巍峨高大,其形勢可以控制四境;其三,山勢高大雄壯,河山之秀麗,可以孕育一方之名人,即所謂的“蔚為人傑”。據傳說,“昔宋曾楚公及第,黃龍現于金溪”,以後又有讖雲,“金溪通人行,狀元方始生”的說法。於是,又有宋宣和間(1119─1125年)給事中江常始造浮橋,建炎丁未(1127年)方告落成,而“梁文靖公克家適生”。嘉定間(1208─1224年)郡守葉廷珪,命僧守淨募緣創為石墩,架以木梁,複以樓閣,“人甚便焉,是時文靖公名魁天下”ゝ的附會傳說。後代的泉州理學家,則據此以山川與人的關係,概括為“玉蘊則輝珠藏,而媚鍾鍾英孕秀,亙古為然”。並以此來鼓勵泉州計程車子,“愈爭自濯磨,以壯山川之景色”。

  宋代,泉州人對山川的崇祀已出現衰微現象,究其原因是佛教和道教的傳播,眾多道、佛偶像的崇拜,和應運而生的人物神的崇拜的出現。這些佛、道的神仙各有偶像,更接近人間的煙火,比較自然山川百靈更容易為人們所接受,因此宋代泉州的山川自然神的崇拜雖然存在,但不如道、佛等人物神仙崇拜之盛。嘉定、紹定間兩知泉州的知州真德秀,是一位著名的理學家,他深知山川崇拜之式微,所以他在泉州任上,多次身體力行,倡導祭祀泉州的山川神祗。真德秀在一次《北山祝文》中云:

  古者,諸侯有國,凡境內之山川,必有祀焉。後世祠廟既興,而山川之祀遂廢。徒知像設儼然,而謂神明在是,而不思興雲雨以澤百物者,實山川之功。顧寢而不祀可乎?

  某蒞事雲初,適以旱告,遍走郡望,而北山獨先焉。豈非以其巍峨尊雄,上與天接,雲氣所自出歟?頃者,一雨通宵,已拜神賜矣。邇日以來,旱氣彌烈,神能賜之,而不能終之,殆非某之所以奔走乞靈之意也。敬持瓣香,載控忱悃。興膚寸之雲,以雨四境。使人知山川之功,不在祠廟下。豈不休哉!

  這篇祝文表明了真德秀對我國傳統的山川神崇拜的重視,他把對山川神的崇拜置於老氏、浮屠氏崇拜的同等地位。最後,還再次強調作《北山祝文》的目的,是“以其巍峨尊雄,上與天接,雲氣所自出”,是“使人知山川之功,不在祠廟下”。

  真德秀對泉州山川的祭祀是有選擇的,正如他在《北山祝文》堜狺炕A是“遍走郡望,而北山獨先焉”。泉州的北山,即郡治北的清源山。那麼清源山為什麼獨先被祭禮呢?真德秀在《北山祈雨祝文》說得清楚。云:

  維年月日。具位謹以清酌之奠,昭告於北山之神。傳稱名山大川,能興雲出雨者,始在祀典。溫陵為郡,以泉得名,有崇北山。實州之鎮,神仙所宅,霧雨所藏,一方仰庇。

  唯日久長,今歷旬不雨,多稼將枯,群情嗷嗷,若隕川穀。願以靈源一勺之水,散為闔郡三日之霖。使枯苗復興,民命獲濟。此神之職也,亦邦人之望也。謹告。

  泉州北山(清源山),因“溫陵(泉州的別稱)為郡,以泉得名”,所以“有崇北山”。因此,北山為州之鎮,為神仙所宅,為霧雨所藏,可以鎮一方之境。

  理學作為宋代封建統治者治理百姓的思想武器,所以地方官員十分重視對百姓的教化工作,即使在祭祀山川的時候,必忘不了對老百姓進行教化。泉州地方官依據“聖朝受天眷命,以作神主”的指導思想,利用對山川祈雨的機會,無孔不入地對泉州人進行理學思想的教化。真德秀把天與山川百靈的關係,比喻為人間君主與地方守臣的關係。即所謂“天以雨腸之柄,付之山川百靈,猶人君以刑政之事,付之牧伯守宰也。”一旦老百姓碰到“戚磋愁歎之未伸,牧伯守宰不得而專者,當同心以請於上穹,然後災變可息。”所以“蓋推行天地之仁者,山川百靈之職也;推行朝廷之仁者,牧伯守宰之任也。顧焉有幽明之間哉!”ぁ

  真德秀在論證天與山川百靈,君主與地方牧伯守宰的關係之後,進一步推論出“夫雨腸之數,雖出於天,然上穹至仁,易以誠格,今境內之旱,可謂酷矣,四造物之意,而救生靈之災,正此斯民有望于山川百靈之物也”。進而誠懇地希望北山之靈“毋以定數不移諉諸天,而以為民請命者任諸己,使甘澤早沛,而嘉谷獲全。神既有辭於民,民亦永永事神無ヾ芋C通篇《仙遊山頂祈雨祝文》突出理學的“仁”字,即“仁治”的思想,亦即“天地之仁”、“朝廷之仁”,地方“牧伯守宰”的為民請求山川之靈也是“仁”。這樣,就把理學的“仁治”思想與政權的統治和對山川神的崇拜,三者統一為一體。這便是中國傳統的文化思想的一大特色。

  當真德秀首任泉州知州而即將卸任之際,他也沒有忘記祭祀清源山。從他的《辭清源祝文》中,可以看出他即將卸任泉州知州時的複雜的真切的思想感情。文云:

  某看守三年,蔑焉聲績,唯於斯民,念軫晨夕。十日不雨,以旱為憂,五日之雨,又虞橫流。區區此心,實貫天日。銷變召和,則黯無術。

  有崇北山,真仙宅焉,駕風鞭霆,妙用無邊。某以誠求,仙以誠答,有如鼓鍾,應手鏜。百穀穰穰,群熙熙。唯仙之功,豈人之為。既列於朝,加以顯號。又鋟於梓,愆遠是□。今雖去矣,忍忘泉人。願言蔭佑,終古常新。山茗澗泉,薦此芳潔。神交窈冥,則未嘗別。謹告。

  紹定間,當真德秀第二次守泉州即將離任時,再次祭祀清源山神,又作《辭北山祝文》,既表達了他感謝北山神“有功於民”,“有造於某(真德秀)”,又寄託以希望,冀其繼續“潤澤千里”,為泉州人造福。文云:

  詩以龜蒙為魯邦所瞻,唯時泉山,亦此方之龜蒙也。某兩叨看守,每旱溢輒禱於神,無不響答。前後四年,歲皆告豐,是神有功於民,且有造於某也。壇將新,而某遂去,惜不睹其成。即日登途,回瞻巍峨,不忘起敬,出為雲雨,潤澤千里,俾歲以屢熟,某尚有望焉。

  真德秀於嘉定十年(1217年)和紹定五年(1232年),先後兩次出任泉州知州。他在政治上主張“立國以仁,理財為義,禦民以信,用人以德”。他的政治思想基礎是儒、道、釋合一為格局的理學思想。真德秀所到之處,十分重視崇風教。任官所到之處,無不修祠、崇佛、齋僧和祭山川之百靈,乃至親自派遺官員到民間信仰的雜神廟祭祀。總之,凡是能通過祭祀神仙、佛祖來教化百姓的機會,他都一一充分利用,而且身體力行,還做得細緻之微,收到以理學思想教化百姓的目的,在相當程度上緩和了當時尖銳的社會矛盾。因此,他任官所到之處,都有比較大的政績。原來泉州稱為“清源之吉芊A本南土之富州”,但是嘉定十年,真德秀首任泉州知州時,泉州已衰敗到“七邑而二為煨盡,十室而九乏蓋藏,番舶罕來,市p之失業者眾,舡粟弗繼,軍民之仰糴者艱”又加上連旬的乾旱,可謂民不聊生。當真德秀“端一意以致祈,為群黎而請命”,祈求神明“冀全率育之功,融風息而閭井尊居;駭浪平而舳艫交集,俾斯人浸有于生意”之時,並且要求神考察他的“均荷於至仁,銷沴致和,端有蘄於造化,奉公履正”,い即考察他的“仁”、“和”、“誠”、“正”的為民請命的動機時,很自然地民心為之傾向了。這不就是中國人的父母官文化思想的根源嗎?

 

三、宋代泉州龍的崇拜

  龍的崇拜亦屬我國原始崇拜之一。以後佛教亦以龍作崇拜物件。梵語“龍”作“那伽”,認為是身長、無足、蛇屬之首類,具有神力,能變化雲雨。而道教也有此說,認為龍有諸天龍王、四海龍王、五方龍王,它們尊照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旨意,專司興雲降雨之職。

  佛家對梵語“那伽”一詞,既譯作“龍”,又譯為“象”。據佛家語,諸修行的阿羅漢中,最勇猛、力氣最大者,稱之為“龍象”。因為水行的動物以龍的力氣最大,陸行的動物以象的力氣最大,故以此作喻也。宋代泉州對龍神的崇拜甚盛,相信神龍會興雲致雨,消弭乾旱。宋代泉州老百姓的崇拜神龍,亦得到地方官員的倡導。往往遇到乾旱,地方官員除求諸佛、道廟宇,山川神仙之外,又求于龍神。宋代泉州人稱龍神為“龍象”、“龍君”、“龍王”和“神龍”。

  宋代泉州龍神的崇拜方式有二:一曰走出去;二曰請進來,即由地方官府出面,在州治所在地立壇,把四方龍神請到一起,集體祭祀,待顯靈降雨之後,又舉行儀式送諸龍神歸原位。

  泉州府治東有東湖,據乾隆《泉州府志》載,“乾隆符間(874─879年)建,宋紹興八年(1138年)修,十一年賜額福遠”。ぅ府志又引《閩書抄》云,“福遠廟,龍神也。唐乾符中,僧大員築室東湖時,有白龍出沒湖中因立廟。宋紹興中(1131─1162年),郡守趙思誠、傅公直禱雨有應。真德秀《真西山文集》有兩篇泉州《福遠廟祝文》,其紹定間祝文云:

  福遠廟諸位龍王:乃季春以來,雨不時若,幾於靡神弗舉。而旱氣彌烈,竊意廟貌之靈,有當躬禱而未及者矣。

  考按圖志,唯神之居,于方為東,所主者生,於位為辰,其象為龍。紹興中,守臣因旱以請,又有變化飛騰之異。某昔在嘉定,亦嘗致禱,而有獲焉。

  昨者,僅命官僚,因未果親謁,此某之罪也。是用涓日之良,頓首庭下。顧廟雖有號,而封爵未崇。願神昭示威靈,隨禱立應,需然大雨,盡起欲槁之苗,轉凶為豐,活我黎庶,則當顯白於朝,袞服命圭,以為神之報。茲言弗爽,天日實臨。謹告。

  又有晉江《龍湖祝文》云:

  龍湖之神:乃者,季春以來,雨弗時若,幾於靡神不舉矣。雖蒙響答,才數刻而止,田疇之槁,猶自若也。

  謹按圖志,晉邑之南,龍湖在焉,淵瑩徹,周數十堙A蓋有神物宅乎其中。湖上有祠,靈應夙著。某以城鑰之守,弗克躬造,而命邑尉,往致祈焉。謹拜於庭,遙致忱悃。伏願油然而雲興,霈然而雨注,以震耀龍君之威靈。俾歲有秋,而人弗告病,則某之所以圖報者,其何敢忘。謹告。

  以上的《福遠祝廟文》和《龍湖祝文》,皆貫穿”唯我聖朝,受天眷命,以作神主。凡老氏、浮屠氏與山川祠廟之靈,唯能時雨禳B弭災纂A有功於人者,乃始賜號名,秩祀典“的指導思想,是宋代政權、神權與老百姓的精神寄托三者統一的又一表現。

  然而,宋代祭祀龍神祈求降雨,不都是詣龍神廟進行的。有的時候則是把五方龍神敬請到州治,據《真西山文集·清水祝文》云:“是用恭迎靈湫之水,安奉於郡庭”。え或又“伸迎奉之恭”,於是“乃立壇,將偏象五方之龍而致禱焉”。ぉ又如同書同卷的《諸廟祝文》云:

  自龍君之來,境內之雨者,屢矣。然潤澤則有之,而沾洽則未也。

  或謂龍之為神,動則升霄漢,靜則安江潭,公庭之煩渫,非所樂也。是用還于龍湫,就伸禱請。今旱勢極矣!早稼之傷者,已不可複全,而下田晚稻,苟得一雨,霈然充溢,則尚庶幾中熟之望。龍君亦何靳一噓吸之勞,而不以救千萬人於溝壑乎!菲薦肅陳,以寓誠意,尚唯歆饗,亟副所期。

  這是一篇請龍神到州治禱請求雨的祝文,但只求到“潤澤”,而未實現降雨“沾洽”之效用。所以,認為龍神生活於安靜的江潭,不習慣於城市官府“公庭之煩渫”,因此公庭非龍神所樂之處也,只好舉行送別儀式,把龍神送還龍湫,讓它高興,而就地禱請,以祈求降雨。送龍神還龍湫的儀式又是怎樣呢?要送龍神還龍湫,就要作《送諸龍歸龍湫》疏語,一樣由泉州知州主持作疏文,一般行文是“優以慈悲救物……旱q為災,斯氏何罪。控忱辭而有請,勞法馭以來臨。一雨沾濡,四野膏沃,幸少慰雲霓之望……尚浹洽之有期”。因為有敬請安奉各處龍神到州治郡庭立壇致禱之舉,於是以後泉州就有“敢稽龍象之留”的事例,因而衍生出“安奉清水祖師”、“安奉諸佛”和“送諸佛歸山”等等的風俗習慣出現。於是,宋代泉州的老氏、浮屠氏和山川之靈的祭祀,由於有官府的提倡和導向、因之愈演愈烈。

 

四、宋代泉州的“普度”

  據《宋史·禮五》載,北宋有社稷祭、嶽瀆祭,而無厲祭。云“諸路神祠、靈跡、寺觀,雖不系祀典,祈求有應者,並委州縣差官潔齋致禱”。又令“諸路擇端誠修潔之士,分禱海鎮嶽瀆名山大川,潔齋行事,毋得出謁、宴飲、賈販及諸煩擾”。宋代泉州的“普度”儀式,乃然遵禮制,是以“不系祀典”的神仙,“並委州縣差官潔齋致禱”的。宋皇朝依據集儒、道、釋之大全的理學思想為指導,在祀鬼神這個問題上,提出“唯我聖朝,受天眷命,以作神主。凡老氏、浮屠氏與山川祠廟之靈,唯能時雨暘弭災沴,有功於人者,乃始賜名號,秩祀典。否則,雖“奇怪詭誕、有不與焉” 的原則,由地方最高長官知州主持,舉行中元節的祭祀儀式,並且按規定,舉行祭儀時“毋得出謁、宴飲、賈販及諸煩擾”。可見,宋代的“普度”祭祀儀式是很嚴肅的。

  下面例舉南宋泉州知府真德秀《中元仙遊建醮青詞》和《中元節清源山洞設醮》兩篇說明。“醮”為道教設壇祭禱的一種儀式。即供齋醮神,借以求福免災,其方式是清心潔身,築壇設供,書表章以禱神靈。所謂“青詞”,即道教在舉行齋醮時獻給天神的奏章祝文,用朱筆寫在青籐紙上,故稱“青詞”。真德秀的泉州《中元仙遊建醮青詞》文云:

  孟商令序,適當宥罪之期,神景殊庭,實為集福之地。敢憑淨醮,祇達眾誠,伏念臣某猥以塵凡,居然曉陋,霞裾星弁,既獲玷於道流琳館瓊台,複嗣居於法席。唯謹焚修之職,少酬覆載之仁。

  屬中元三五夜之臨,環諸媦あ吨H之眾,並齋心而潔慮。冀赦過以除愆,或以士農工商,安生業,或為祖先親屬,追拔冥途。厥志甚謹,所求尤切,既難拒卻,謹為奉行。

  伏望穹昊垂憐,神明敷佑。俾生者獲五福康寧之祉,而歿者無厄幽沉滯之悲。凡有所祈,各如其願。旱幹極矣,尤為切近之災,雨澤沛然,□□□登之慶,庶安樂土之歡,實戴高真之恩。

又《中元節清源洞設醮》文云:

  中元令序,實為敷宥之辰。上聖至仁,不厭為民之禱。敢因[f1椑癒A載控忱辭。伏念臣猥以迂愚,獲司牧養。有民有社,常獨於隱憂。曰雨曰暘,乃幸臻于時若。高下之田鹹稔,公私之慮少寬。豈雲昭格之能,端自曲成之造。肆陳淨醮,[f1棯侇L衷。尚維晚種之頗多,更賴化功之垂軫。自今以始,冀獲屢豐之穰。所欲必從,敢辭三瀆之譴。

  以上宋代真德秀的兩篇“青詞”記載了如下的史實。其一,宋代泉州的道教中元節紀念活動,是在中元節七月十五日夜,由郡治周圍諸堛彌擱|出數百人為代表,他們先“並齋心而潔慮”,然後共同要求州治最高長官知州,出面主持建醮祭神的儀式;其二,宋代泉州中元節設醮祈神的祈求內容是多方面的,有“冀赦過除愆”,即希望神赦免過錯,消除壞事留下的影響;有求“士農工商,啈w生業”;有祈“為祖先親屬,追拔冥途”。其三,宋代泉州知州真德秀,在應環州治數堛嬰悁囥m代表提出的祈求內容外,他在祭神的青詞堙A又提出兩點祈求。第一,既為活人又為死人祈求。即“俾生者獲五福康寧之祉,而歿者無厄幽沉滯之悲”,且“凡有所祈,各其如願”;第二,祈求降雨,救旱災,保連年豐收。即“旱幹極矣,尤為切近之災”,祈求神仙“雨澤沛然”,“冀獲屢豐之穰”,讓五穀豐登,老百姓安居樂業。

  紹定五年(1232年),真德秀第二次就任泉州知,“此邦夙號于樂郊,至近歲遽成於俗,公私耗竭,上下煎熬,租簿弗登,旬月之儲何有,商舟罕至,斗升之值尚騰”。因此,社會矛盾十分尖銳,農民起義軍攻陷德化、永春二縣。真德秀借七月十五日中元節,舉行“普度”祀神儀式,祭祀死于征戰的士兵,或在戰亂中死去的無辜百姓的亡靈,又鞭苔腐敗的縣邑官員,“自作全軀之計,委群氓於鋒鏑之下”,為死去的亡靈超度,以收買籠絡民心,緩解社會矛盾。真德秀的《普度青詞》文云:

  遺民何辜,橫罹鄰寇之殃。舊郡重臨,思拯冥途之苦,用伸追拔,各冀超升。歲在醜寅之間,盜作汀樵之境。承平歲久,既武備之弗修。丑類日蕃,致妖氛之浸廣。唯時德化,以及永春,密連竊發之區,旋被侵陵之禍。兵戈匪練,誰知禦賊之方。官吏相先,自作全軀之計。委群氓於鋒鏑之下,舉二邑為為煨燼之餘。游魂蕩於太空,枯骨暴於曠野。淒風急雨,涼多號嗷之悲。厚地重泉,更抱幽沉之歎。

  念此淪亡之眾,皆嘗撫字之人。豈憫惻之亡情,幸歸依之有路。屬修崇于黃[f1K,敢籲告於紫皇。凡厥同時,暨于諸郡有隸名于黑簿,悉度命于朱陵。北都鬼群,無複久淹之系。西方淨土,舉為極樂之遊。

  以上宋代泉州道教中元節祭神儀式的“青詞”,表明了齋醮祀神活動是由地方各堛彌擦鴷X代表參加的,然後由泉州最高地方長官知州主持儀式。他們既為生者祈“五福康寧”,祈求“雨澤沛然”;又為死者祈求“無厄幽沉滯”,並盡到“西方淨土,舉為極樂之遊”。而且政府還明令舉行祭祀儀式必須“潔齋行事,毋得出謁、宴飲、賈販及諸煩擾”。可見,宋代泉州中元節的祭祀是十分嚴肅的。

  宋代泉州中元節的祀神活動,已用上佛教的詞語“普度”。真德秀在舉行齋醮時,獻給天神的奏章祝文稱《普度青詞》,這篇奏章祝文的名稱,就是佛、道合流的物證。又這篇“青詞”堛滿孜K”、“紫皇”、“黑簿”、“朱陵”、“北都”等都為道教的名詞,而“普度”和“西方淨土”等,則為佛家的語言。這種現象除了反映宋代泉州道、佛的合流之外,又表明宋代泉州道教、佛教於七月十五日的中元節和盂蘭盆節,封建政權已根據政治需要和社會文化傳統習慣,在地方最高長官知州的主持之下,合為一個共同的紀念節日,即“普度”。“普度”一詞,作為泉州地方民俗的名詞,在宋代已經出現。

 

五、餘論

  宋代泉州的山川、龍神的崇拜,以及道教的中元節,在地方官員的倡導和主持之下已列入常典。這個典祀以“有功於民”為準則,是父母官思想觀念的根源,有利於政權、神權和老百姓精神寄託三者的結合,是集儒、道、釋之大成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體現,是宋代封建統治的形式和特色,即所謂的跨絕前代的創舉,對後世影響極大。今泉州的道、佛和民間信仰,其基本格局在宋代業已形成。

  宋代泉州的山川、龍神的崇拜,和中元節的祭祀活動,雖為佛家、道家、老百姓和官府的迷信之舉,然而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這種文化現象長期影響著泉州人的思想和行為。唐代有泉州計程車子攻讀於清源山而中進士的故事,現代的堪輿家仍把清源山當作龍脈之首。古代有人在登清源山的古大道旁的摩崖上刻“山靈笑我”四個富有哲理意思的大字,宣揚山靈之偉大與人之渺小,這四個字是山川之靈崇拜延續的表現。現在泉州還存在“普度”的陋俗(注:是走樣的普度)。現代人在總結家鄉的經濟、文化成就的時候,總喜觀先描寫一番巍巍清源山,滔滔晉江水等讚美山川鍾秀之詞,即所謂地靈人傑。

泉州的龍神崇拜可追溯到唐代。泉州發現的唐墓磚上拍印有四靈的形象,其中龍的形象是四足有尾的蜥蜴類動物。宋代有祈禱龍神和送龍神還江潭的儀式。如今泉州東湖的福遠廟雖已毀圮,然金溪古黃龍渡頭的地名還在。泉州人大規模祈求龍神降雨的活動,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以前。如今泉州承天寺還保存著一口古代的“龍泉井”,為承天寺的重要聖跡。今元妙觀大殿前的龍柱,還雕刻飛龍、盤龍。龍的傳人,瞭解龍神的信仰的歷史文化現象,或許對東方巨龍的騰飛有所裨益。我國有句富有哲理的名言,可作為本文的結束語:“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注釋:

ヾ《真西山文集》卷34,題跋,《蔡真人誥碑》。又見乾隆《泉州府志》卷6,山川一,清源山。

ゝ乾隆《泉州府志》卷10·橋渡·晉江縣。

ゞ《真西山文集》卷48·《北山祝文》。

々《真西山文集》卷48·《仙遊山頂祈雨祝文》(辛已五月時憂居)。

ぁ《真西山文集》卷48·《北山祈雨祝文》。

あ《真西山文集》卷48·《辭清源山祝文》。

ぃ《真西山文集》卷50·《北山祝文》。

い《真西山文集》卷49·《上元設醮青詞》。

ぅ乾隆《泉州府志》卷16·壇廟寺觀。

う《真西山文集》卷50·《福遠廟祝文》。

ぇ《真西山文集》卷50·《龍湖祝文》。

え《真西山文集》卷49·《清水祝文》。

ぉ《真西山文集》卷50·《祭龍壇祝文》。

お《真西山文集》卷50·《諸廟祝文》。

乾隆《泉州府志》卷6·山川·清源山。

《真西山文集》卷49·《中元仙遊設醮青詞》。

《真西山文集》卷48·《中元蘆清源洞設醮》。

《真西山文集》卷49·《州治設醮青詞》。

《真西山文集》卷49·《普度青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