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gif (3505 bytes)

何仙姑是老百姓心目中的美神

——從史志記述說起(初稿)

 

韓泉

 

  “八仙”的傳說明既定型以後,因為它塑造八位從當官的到老百姓各種階層、男女老少各種身份、自由自在各種行為、揚善懲惡各種表現的一組群體,所以自古至今,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講起“八仙”的故事,生動活潑,鑿鑿有味。“八仙”中的何仙姑,有真實的記述,有虛幻的創造,有美好的傳說,有編造的故事,真是豐富多彩。本文從史志記述出發,從何仙姑為百姓所喜愛談起,探討何仙姑傳說的價值和道教塑造神仙的一點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康熙版福建《武平縣誌·方外志》曰:何仙姑,父大郎,世居南安岩,生而不茹葷,誓不適人。父母貨餅自給。呂純陽見其有仙質,日過索餅啖,輒與之。呂感,贈一桃,云食盡則成仙。仙姑遂辟谷南岩。根據何氏有關族譜記述,福建何仙估實有其人。《福建通志》、《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神仙部》記載,文字與上述縣誌相同。茲將有關問題分述如下:

  一、何仙姑之父,乃入閩武平一脈始祖。

  《廬江郡何氏大同宗譜》卷二十六記載:“大郎公原籍廬江,後由進士,任閩省甯化縣尹,德政卓著,因留居寧化石壁村,當後唐天成二年丁亥曾游梅州,旋返閩,由石壁村遷居武平縣屬之岩前,未幾……樂施本宅為均慶寺,而自攜家徒于冷洋劉坑,並另施田租以供香火及寺僧公費,自是奉大郎為壇越主。而大郎之女何仙姑則同祀于仙佛樓中,迄今勒石記文,昭然可考。

  另本《廬江堂何氏族譜》有更詳細記載,簡單摘錄如下:大郎公何旦,生于唐昭宗景福元年壬子歲(西元892年),後樑太祖乾化年間(西元911年)賜進士,官大林郎,龍德二年壬午年(西元912年選授福建汀州府字化知縣,為政民心,升廣東梅州太守,……任滿遂居寧化縣石壁村西鄉堡,……卜遷福建武平縣盈塘堳n岩獅子口手爐山定居立業,73歲時(西元964年)贈建佛殿,遷居武平縣冷洋之劉坑村立業。後裔分居上杭等地,再入粵贛等地。……何旦共娶顏、黃、鄧三人為妻,共生九子一女。……女稱七姑,黃氏大娘所生,後得道成仙,稱何仙姑。

  據《清源何氏宗譜》載:何旦,太乙郎,生而魁偉倜儻,有氣節,輕財赴義,每出無貴爭迎,公則從容酬作,榮父兄而勉子弟,莫不欣然愛敬。

  上述資料說明何氏入閩武平一脈始祖何旦,實有其人,屬廬江(安徽)祖,居清源(浙江)而入閩者。何旦娶顏、黃、鄧三人,黃氏生五男一女,何七姑及黃氏所生,其子女生卒年和長大搬遷所在,均有記錄,也非虛構。

  二、關於何仙姑其人其事。

  武平《何氏族譜》記載:“仙姑幼性清靜,不飲酒,不茹葷,隱跡岩中,矢不適人。”

  《廬江郡何氏大同宗譜》卷二十六記載:仙姑為大郎之女,清靜天真,幼不適人,辟穀修煉者,計一百五十餘歲,遂成升天,後代傳聞,皆以為大郎當年積德好施,至誠感召者也,按此事蹟,凡閩粵本族之家乘,及汀州上杭武平等屬之邑志,多經記錄。

  同上書卷二十三日:“大郎公……一女,日坐岩中,修道成仙,……乾道二年,(大郎公)捐南岩為佛道場,鄉人構庵以祀佛,並建仙佛樓以祀仙姑。……”又曰:“慶曆中因嶽州玉貞觀災留一柱,有倒書榭仙火三字,以問仙姑,姑曰:榭仙乃雷部中之火鬼,主行於世間。聞其說者于《道藏》中實有榭仙火字,日益信仙姑為真仙矣。”《武平縣誌·事文類》記載與上述大致相同。

  據何安慶先生收集的武平民間傳說,何仙姑一生修道,能知過去未來,自己上山採集中草藥為民解除病痛,有求必應,被治療的病者,無不藥到病除。武平縣岩前鎮境內有一座“寄子嶺”,“寄子嶺”之命名,相傳與仙姑治病救人有關。其大略如下:

  相傳有一對年輕人結婚多年不孕,翻山越嶺到岩前獅岩求助何仙姑。仙姑給其中藥服用,十分應驗,回去一年後產一男孩。全家高興萬分,為了感謝何仙姑,在孩子周歲時,夫婦背著小孩到岩前獅岩謝恩。殊不知孩子背到離獅岩15華里的一座大山時,孩子全身發紫氣絕身亡,夫婦倆大哭一場後,決定把死亡的孩子寄託在山上的一棵大樹下,用樹葉遮掩好,繼續趕路向何仙路三跪九叩,當何仙姑問起孩子,該夫婦雙眉緊鎖,有口難言,何仙姑早知幾分,叫他們趕快找孩子去,何仙姑用中草藥和施法救活了孩子,孩子笑口盈盈,仍然活潑可愛,可樂壞了那對青年夫婦。故事傳開,此山就被命名為“寄子嶺”,直叫到今天。(《弘揚何仙姑精神,傳播何仙姑文化》何安慶執筆)

  從上引記述,何仙姑,“幼性清靜”、“清靜天真”、“吃桃辟穀”、“為民治病”、“能知休咎”。何氏出此仙姑,真是社會之幸。

  三、有關何仙姑傳說選粹。

  根據《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等記載,福建、廣東、浙江、安徽、湖南、廣西等地,都有何仙姑的記述。以往最為流行之說為:廣州增城何秀姑即何仙姑。

  根據記載:增城何秀姑早于武平何七姑,何秀姑,小樓區新桂鄉人,豆腐坊何泰之女,曾經幫助家庭賣過豆腐,生於唐武後時農曆三月初三,中宗時八月初八升仙,……增城縣內建有何仙姑廟,其家鄉小樓區建有一座何仙姑家廟。家廟兩側寫有一副楹聯:“千年履跡遺丹井,百代衣冠拜古祠”。增城“掛綠”荔枝作為“荔枝之王”,傳說是何仙姑大會群仙於增城西園寺時,將一條翠綠色綢帶掛在荔枝樹上,荔枝感染仙氣而成,此後西園寺也稱“掛綠園”。“掛綠荔枝”“熟時紅紫相映,一綠線直貫到底”。(《嶺南荔枝譜》)它“色香味皆殊絕”,“爽脆如梨,漿液不見,去殼懷之,三日不變”,被視為荔枝中“第一品”。(本段選錄於《中國道教諸神》馬書田著)

  關於仙姑辟谷修道之事,在道教典籍中有更詳細的記載,《純陽帝君神化妙通紀》卷二《度何仙姑第十九》謂:仙姑于十三歲時隨女伴入山采藥茶,“俄失伴,獨行迷歸。路見東峰下一人修髯紺日,冠高冠,衣綠銖衣,即純陽帝帝君也。仙姑仆仆亟拜之。帝君出一桃曰:‘汝年幼好果物,食此盡,他日當飛升。不然,止居地中矣。’仙姑僅能食其半,髯者指以歸路。仙姑歸,自謂止一日,不知已逾月矣。自是不肌無病,洞知人事休咎,後屍解去。”這條資料表明何仙姑一開始便與道門仙尊結緣,且日後又被奉為仙真。

  宋·李昌齡《樂善錄》載:“何仙姑在世間時,一主簿忽得天書,字不可考,以問仙姑,姑曰:‘天書方:主簿受金十兩,折祿五年。’”這是何仙姑假借讖緯學說警告受賄官員的故事。

  “八仙過海”的故事,人人皆知,恕不贅述。無疑讚揚了他們超群的本領和團結精神。

  何仙姑的生卒,也有神異傳說,《歷代神仙通鑒》卷十四稱:“何女生而紫雲繞室,頂有六毫。” 紫雲繞室,頭上折射出六條閃亮的毫光。武平《何氏族譜》載云:“仙姑壽終時,聞空中有鼓樂聲,一朵祥雲從臥榻直上霄漢,見者無不驚異。自是鄉人敬慕,塑遺像于仙姑樓”據武平何安慶文章記載:“何仙姑真身葬在岩前寧洋乾湖塘,龜形石片丁山縫針星宿五度。”

  從上述何仙姑“增城古祠”、“警告貪官”、“生死靈異”等事蹟,和上述兩題所述內容看,許多省份都出現何仙姑的記述和傳說,她們都是塑造何仙姑這尊女仙的原型,以李鐵拐、鍾離ǖg禾宓陌訟桑⒃@⑺我恢泵揮袓

何仙姑其人為伍,直到明代塑造的八仙群體,何仙姑才正式列入八仙的隊伍,而何仙姑一旦塑膠造出來後,就為人們所接受和喜愛,除古代文人尚有許多記述和傳說外,群眾口頭文學的傳頌也多起來,《何氏名人錄》奡N收錄許多故事,《道教傳說大觀》還收錄了河南河北的幾則何仙姑揚善罰惡的仙跡。明清諸多小說都把何仙姑塑造得美麗善良,但又疾惡如仇,讀後真是膾炙人口,回味無窮。

  四、何仙姑女仙形象塑造的價值和思考。

  道教是中國人自己創造出來的宗教,它以“一J化三清”為最高信仰,玉皇大帝至福德正神的嚴格神階到長生久視為依歸的仙真系列,建構了整個信仰體系。道教很重視女神女仙的塑造。四禦中有個天帝級的後土皇地,神仙首領西王母,神通廣大的玄女娘娘,八仙中的女仙何仙姑等等。八仙傳說,唐宋已有所聞,“清雅高潔”的何仙姑一定位,明季“八仙”的格局就固定下來了,流傳至今。何仙姑是一位美麗的女仙,她來自民間,得仙人指引,長期修煉,“身細柳腰真綽約”,“不搽脂粉天然麗”,成仙前能知休咎,救死扶傷,成仙後頭髮烏黑衣著素雅,手持荷花或腳踩荷葉手提荷花藍。她一身正氣,揚善懲惡,為老百姓所喜愛。各省何氏女仙的記述和傳說,成為何仙姑的原型,但流傳全國的何仙姑,已成為中華婦女的化身,老百姓心中的女神。中國人在中國佛教中塑造了女性觀世音菩薩,氣度端莊,慈悲胸懷;在中國道教中塑造了何仙姑女仙,清雅高潔,救死扶傷。假如在某些活動場所或風景區堙A雕塑既飄逸又嚴肅、既美麗又大方、外柔內剛的何仙姑形象,它肯定會成為古代女神的代表之一。它將為褒揚中國女性之美增光,為旅遊景區增色。

  道教所塑造的仙人、真人,當然有它宗教色彩的一面,但它與現實都是比較貼近的。他們生活在人民群眾之間,通過成仙前生活的描寫,成仙後各種表現,來反映老百姓的喜怒哀樂,來反映老百姓的思想感情。宗教的宗旨是勸善的。當然,在舊社會,統治階級曾經利用它來麻醉勞動人民,但在新社會,宗教主張愛國愛教,主張與社會發展相適應。宗教的意識形態和活動,仍然有它存在的理由,因此,在社會上仍然可以發揮它應有的作用,這是我們不可忽視的。象本文所談的何仙姑,她就是古代婦女美麗又安祥,正義又善良的形象。何仙姑手持荷花,也象徵著如百花從中的荷花一樣,為人們所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