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精神本原探析
陳水德:泉州黎明大學
宗教是人類純潔幻想的一種精神,精神的存在有其本原意義。道教根植於民族本土,是民族生命精神長期追求與發展的產物。長期以來,人們信仰道教或理解道教之義,雖難免會有不少的認知障礙,但無論如何都不能偏離對其基本精神的把握,其基本精神是認知的嚮導,是信仰的平臺,是人們能夠從中獲得普遍宗教感悟和信仰體驗的內在依據。以其基本精神為基礎,人們尚須深入探討其本原價值,即只有通過把握基本原而真實地理解其精神,最終方可能形成深刻的宗教信仰。這對於民族宗教發展的意義來說,顯然是一項索本還原和理性追求的浩大工程,但絕非僅是一項純粹的學術研討工作。
一、道教精神的生命追求
道教以道為根基,道是民族理性思維的一個最高哲學範疇,道涵溶宇宙萬物,卻又獨立於宇宙萬物。道是具體又是抽象,是大千世界中最鮮活的一個大生命體。道無論是哲學蘊涵中的本體意義,還是生成意義,都不是死亡的概念,它都將以生命的形態擁有這個活生生的世界,包括萬有與萬無的一切。道的存在意味著生命的永恆,生命是道最本質的意義。道無論是以無,以水,以玄,以谷神,以玄牝,以天根,以萬物之母,以眾妙之門等均是不死之生命體而“綿綿若存”。道之不死之生命,一是緣其無具體生命之象,無血脈生機與腐敗的過程;二是緣其覆蓋眾形之巨,是萬有生命之神髓;三是緣其超邁時空,無生命長短寬厚之界域;四是緣其造萬物而生生不息之母體,從創生之無始至終結之未了,是一個永恆的生成體。道的基本精神蘊涵著生命的本質意義,不朽之生命是道生與成的內在源泉及其外在表現的基本形態。道教以道為宗,繼承了道的生命意義,道之大生命以宗教形式為世人所信仰,由是,追求道之大生命遂成了道教信仰行為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點。
道教是生的宗教,始終界定在生命存在的層面上,而不以生命消亡之後的超度為功力。它不若佛教,諭世人苦海無邊,置生命於痛苦的贖罪過程中,要人們的靈與肉曆煉三世,追求生命“入滅”後的“涅”境界。亦不若基督世界,把生命置於“原罪”的審判臺上,召告世間,人人都要在生命活著的狀態下洗刷自己的原罪,以求死後讓靈魂能夠進入天堂而永生。其宗教信仰均不把生命當作真實的價值,而是把生命死亡後的努力當作追求的希望。因此其宗教的本質完全缺失生命的精神與意義。生命被當著是有罪的載體,這是非常慘烈的信仰,也是人類悲哀的信仰。但道教卻直面生命的永恆與燦爛,其一切努力都是為了營造生命的無限時空,追求長生,追求生命的優化價值。因此,在中國歷史上的道教,無論是外丹學,還是內丹學;是養生術,是房中術;是行炁,是導引等,均十分注重生命價值的有效開發,探索生命的無窮奧秘。如道教的諸方術中有按摩、導引、武術、辟穀、服氣、采氣、存思、守一、坐忘、行炁、布炁及胎息等氣法和健身術,有服餌、用藥、美容、食療、起居、攝生、睡方與睡功等養生術,有煉丹、服丹等外丹黃白術,凡此諸術均以生命為主軸,用功於生命之美和生命之不息的強化過程。但在道教中,真正最能體現生命精神的卻是內丹學。因為內丹學並沒有僅僅停留在生命存在的外在修持上,而是更重視其內在的思維、觀念與品質上的生命價值的探索與開發。其最高境界是把人的普通生命體提升為神仙的超然生命體。因為在神仙的境界之中,生命是永恆不朽的,是至真、至善和至美的集合體。在神仙的境界中,人的生命真正與萬千生靈及宇宙萬物相融合,並最終達到與大道為一而永恆的最高的生命目標。因此,千百年來,道教信仰前赴後繼地追逐生命的終極目標,創立了工程浩大的內丹學,對人類生命的奧秘進行了不懈的求索。故有當代著名的道學家胡孚琛說:“內丹學是寓道于術的文化體系,它要把老子的道家哲學變為內丹家養生修煉的生命體驗。道教經書中有上千卷丹經,都是古代丹家為了同死亡作鬥爭,以人體為實驗室,以精、氣、神為藥物,為揭開生命現象的本質和人類心靈奧秘而終生修煉的實驗記錄。”“內丹學是道學文化最核心的學問,是普通人向具有特異體質的超人邁進的仙人之路。”他因此盛讚內丹家的偉大工作是:“以‘重鑄陰陽,再造乾坤’的內丹法訣,掌握了盜取天機的生命逆轉之秘,為人體生命科學和認知心理科學留下了寶貴遺產。”(胡孚琛等:《道學通論》,第518頁至529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1月版)可見,道教精神的生命追求是最根本的精神追求,生命的意義、生命的精神和生命的價值,成為道教為之奮鬥的終極目標,當然也是人類追求的最崇高和最偉大的理想目標之一。
二、道教精神的和諧本原
追求生命,是道教精神的根本體現。尊重生命,保障生命和提高生命的生存價值與生存質量,是道教生命精神目標追求的具體要求。道教的生命精神,為人類生命存在的尊嚴和人類生命發展的命運鋪就一條希望之路。但對道教生命精神的認識,尚須更進一步探索其本原狀態的深刻內涵。只有從其本原深層面上去把握和理解,方能真實有效地保障其生命精神的落實。那麼,在道教的生命精神之中,何以能認知到其本原狀態的存在呢?這從理論上說,確有難度。但我們可以從道教的生活體驗和生命追求的旨趣中獲得直覺的認識。因為在我們生命存在的環境中,能感覺到生命最充分最圓滿的情況應是什麼樣的一種狀態,那一定是一種沒有衝突,沒有鬥爭,能夠協調發展,卻非是畸形與變態的一種狀態。如戰爭流血,天災人禍,生命如草芥般地受到威脅,生命的存在就不能充分和圓滿。再有生命受病痛之累,殘缺之苦,夭折之欺等等,均與道教生命精神追求的基本目標相背離。由此,我們便能從中獲得基本的感知:當生命處於和諧的狀態下,她就能獲得充分和圓滿;反之,當生命處於不和諧的狀態下,她就不能獲得充分和圓滿。道教生命精神所體現的價值目標,當以和諧為本原,離開和諧,道教的生命精神目標就不能實現。道教生命精神的全部意義就建立在這和諧本原的基礎之上。
道教所全力建立的人體生命工程是一項非常複雜和浩大的工作,其工作是否成功,就在於是否符合和諧本原的要求。在創造這項工程的過程中,千百年,道界人士付出了許多辛勞,從對人體生命的外在調理、保養和延年益壽等,包括上述諸多方面的養生術,到對人體生命的內在探賾、修持和織造,從潛意識到原意識的生命解讀、認識和開發,均能遵循其生命精神和諧本原的基本原則,為人體生命的價值利用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這方面,道學家們構築了一個由形(身軀)、氣(能量)和神(意識)所組成的巨形生命和諧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三者生命之原體互為作用,互為依賴,不可離異,離異則不和諧,不和諧則生命枯萎,由此創構了眾多生命生機的導向法則和途徑。如按摩之功和導引之法,使生命獲得氣血協調,筋胳舒展的和諧狀態。道教外功的辟穀、服氣這法,同樣是要使人體生命處於為高度和諧的狀態,方可能產生“神明不死”、天人合一和更新生命的特異狀態。道教方術有煉形、煉氣和煉神,以存思、守一、內視、守竅、心齋、定觀、坐忘等為法門,其每一道法門都必須遵循生命本原的和諧要求,否則都不可能取得功效。道教的胎息之法,更為獨到,它效仿妊娠腹中原生生命體,自然調節人體血脈、腑臟乃至全身關竅、毛孔的內節律,使之和諧有序而出現人體內呼吸現象,從而調動人體生命的內在潛能,實現與自然合一的目標。這是展示道教生命和諧本原的一個非常生動的法門。在道教理想的生命鑄造過程中,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活死人”現象,如北宋全真教,性命雙修,尤重性功,靜坐修道,數年如一日,做到外物不入,心如止水,性似明鏡,凝合真氣,回光寂照,神形宛若“活死人”,使人的內在生命精神的和諧本原體得到深度開發,因為只有在和諧本原體之中,才能真正展現出生命完善的“活死人”狀態。道教《周易參同契》被尊稱為“萬古丹經王”,取周易卦爻之數,遵循宇宙陰陽交感規律,內養生命精氣,配以爐火金丹,形成道教內丹與外丹相結合的人體生命修煉的成功模式。這一模式的最精粹之處就在於以生命的內和諧為本原,並把生命的內和諧建立在宇宙陰陽交感大和諧的基礎之上,實現生命內和諧與外和諧的統一,次以爐火金丹為助力,促使生命度入天人之際的最佳和諧狀態的神仙境界。歷史上,對《周易參同契》踐履成效最著的主要有鍾呂丹法。“鍾離權和呂洞賓皆唐末五代時人,他們的丹功與其說傳自漢代的東華紫府少陽帝君王玄甫,不如說是承襲了東漢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胡孚琛等:《道學通論》,第536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1月版)首先,鍾呂丹法以性命雙修為特徵,性與命是生命內和諧的雙因子,從性命雙修出發,就完成了生命之形(軀體結構)、氣(生命結構)、意(心理結構)的和諧統一過程。其次,鍾呂丹法以“心息相依”為法門,即把人的意念與人的氣息統一起來,形成內外和諧一致的生命長生系統,這也是一個十分難得的生命和諧本原的表現。再次,鍾呂丹法重生命體驗,包括性體驗與垂死體驗,目標在於激發生命能量和開發心靈潛能,從體驗中獲得經驗,由此營造最佳的生命和諧環境。最後,鍾呂丹法承襲《周易參同契》的最高層次就在於,“以招攝先天一炁促進人體和宇宙的大循環為實效,以與道合真作為丹功修成的標誌。”要求人體生命的節律與宇宙運動相和諧,並達到與道合真的最高境界,由此最大地突出了道教生命精神和諧本原的真實內涵。
生命和諧是宇宙和諧的生動縮影,整個宇宙就是一個大和諧系統,道教重生,以和諧為生命精神之本原,是其宇宙本質的直接反映。因此,道教追求生命精神的和諧本原
,完全符合宇宙萬事萬物的大和諧規律。和諧的概念,絕非僅僅是一個存在的狀態,道教把它上升到精神本原的認知高度,著實為人類科學探索生命奧秘開闢了一條正確的道路,同時也為保障和維護人類自身和諧體系與宇宙和諧體系的原生完整性做出了理論上和實踐上的巨大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