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gif (3505 bytes)

廿一世紀中國道教的三個特點

 

黃常倫:原江蘇省宗教事務局

 

  廿一世紀的中國,將進入一個十分慶倖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堙A科技將更加突飛猛進,物質會更加豐富,人們生活水平會有更大的提高。有著優良中華文化傳統的道教,將隨著時代的步伐向前邁進,並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不斷為社會主義服務。道教在廿一世紀的作用,主要突出於以下三個方面。

一、道教的服務功能更加盛行

  道教是一個在中國土地上土生土長的宗教。這個宗教,與民眾的心貼得很近,與國家的命運貼得更緊,國興道興,民向道旺,歷來為帝室所扶持,為群眾所信仰。道教各宮觀,歷來也總是不斷為國家、為社會服務。廿一世紀期間,這一功能還不會減少,更會以多方向、多角度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凡是有道教宮觀的地方,就有一個與大自然和諧的優美環境。比如句容茅山,是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原名句曲山、地肺山,號稱“第一福地,第八洞天。”最高峰372.5米,總面積32平方公里,有九峰、三十六洞、十九泉、二十八池勝景,盛產754種藥材(據1984—1986年的實地考察)。山峰秀麗,環境清幽,有蓬壺、玉柱、華陽著名三洞,此外還有牽牛洞等。那華陽洞名列道家三十六洞天之第八,名為“金壇華陽洞天”,是修道成仙的極加之地。山上有九霄萬福宮(今頂宮)、元符萬甯宮(今印宮)和乾無觀。元末(1368),茅山的三宮五觀,共有房屋5000間,道士道姑數千人,可惜于抗日戰爭時大部毀於戰火。1982年後,原有房屋修葺一新,又新建了大批房屋,新建了盤山公路,新塑了老子巨像。今日的茅山,又恢復了它原有的蓬勃生機。全國各地宮觀,都和茅山一樣,出現了興旺發達的景象。山,襯托著宮觀,像美女披上了美麗的衣裳,色彩鮮豔。宮觀點綴著原野,或處於深山老林堙A隱密在山霧繚繞之中;或聳立在懸崖絕壁上,白雲飄飄,遠遠看去,宛如玉宇瓊閣。山觀一體,引人遐想。

  這美麗的山觀景色,不斷吸引遊客從四面八方湧來觀光遊覽。比如句容茅山,1982年5月動工修復,第一期工程8月竣工,當月對外開放,到年底上山的遊客達4萬之眾。1983—1984年,近至句容、金壇、南京,遠至上海、浙江,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的香客和遊客有10多萬人次。1985年達20多萬人次。1986年,僅春節就猛增到20多萬人次,當年農曆二月十五日是茅山道院的香期正日,一天接待達四五萬人次。20世紀末,一年內上山香遊客達百余萬人次。改革開放以後,人民經濟收入大有提高,生活寬裕,人們精神生活出現多樣化,遊覽風景名勝已成為新時代的要求;同時,由於生產力的進步,生產結構的調整,使農村勞動力有了富餘,農村人也同城堣H一樣,有剩餘時間可以享受休息日的機會;城市的勞動制度,因由單休日改成雙修日,在重大的節日媮棖s續休息5至7天,這都給人們創造了欣賞祖國大好河山的好機會。據90年代有一天的觀察,有一批上茅山的50人中,女47,男3人;機關幹部、教師和學生占30%,農民20%,這充分體現了時代的進步對人民生活的影響。時代的變化,國家的旅遊業也隨之興旺起來。同解放前比,茅山只有香期人數多,平時上山人數很少,現在是香期人數多,平時上山人數也很多。廿一世紀期間,這一趨勢會更為有加。道教各宮觀,如何接待好上山的每一批香客和遊客,為他們服好務,保障他們的遊覽質量、提供生活、保證安全,這是各宮觀的首要服務內容之一。組織好接待班子,辦好服務設施,開辦好飲食服務項目,是搞好旅遊服務的具體措施。

  其次,中國道教是建立在原始的神靈文化基礎之上的。自古以來,“靈魂不死”的思想在民間廣為流傳,人們相信人死後,“靈魂”還在,自己的先輩肯定是護佑他們後代的。人們對惡鬼懼怕,對先輩和善鬼親敬,常以敬香燒紙或到宮觀舉行齋醮儀式超度,祈求為自己或家人降福消災,延年益壽。同時,受儒家“忠孝”思想的影響,對先輩有盡“忠孝”之職,於是每逢初一、十五、諸神誕辰或四時節令,民間都有燒香燒紙敬奉神靈的習俗。這一習俗,20世紀沒有消失,廿一世紀也難以消失。廿一世紀的中國,雖然經濟和科技會有更大的發展,文化生活和人們的思想覺悟會有很大提高,但仍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還不能徹底產除宗教信仰的土壤,還是各種思想,各種信仰並存的社會。在宗教信仰中,除有老人信仰宗教外,還有一些年輕的信仰者。20世紀末,據有一天的不完全統計,上茅山人數中,香客和遊客各占50%,香客中主要是50多歲的老年人,也有不少年輕人。筆者有一天在從上海到南京的火車上,問過一青年在某城市的宗教信仰情況,他是有宗教信仰的,他說:“在他所在的城市堙A有宗教信仰的年輕人約占30%。”因此,在廿一世紀期間,為信徒們提供燒香敬神的條件,為他們舉行齋醮科儀,超度亡靈,或為他們舉行延生法會,也是各宮觀為信徒們不可缺少的服務內容之一。

  這是其中的兩項主要服務內容,事實上還有很多。諸如捐款捐物,賑濟救災,購買國庫券;修橋鋪路,改善當地或某地的行駛條件;興辦慈善事業,支助殘疾人、貧困老人和孤兒;施診施藥,為民治病;搞好海外聯絡,瞭解對方,宣傳自己,引進外資,協助做好祖國統一工作等,各宮觀都可以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好。

二、道教的社會功能充分體現

  20世紀八十年代後,西方的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陸續不斷地傳入了我國,給國家帶來了物質文明的新時代,但西方的精神垃圾也隨之進入我們社會,一些優良傳統遭到破壞,好逸惡勞、貪圖享受等腐朽的思想在一些人中蔓延開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經濟飛速猛進,個人在不同條件的努力下,出現了貧富差距現象。部分有錢人家,揮金如土,過著糜爛的生活;一些有權有勢的人,依靠自己手中權力,挪用公款,貪污受賄;一些人為滿足自己的私欲,乾脆幹起了敲窄勒索,走私販毒、拐騙、偷搶的勾當;有的還結黨營私,組成黑社會,嚴重影響了國家建設和社會安寧。這些不良現象,主要靠政府的法治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同時也需要宗教的戒律約束和宗教文化思想的規勸。近20年來,國家在整治社會的不良傾向中,江蘇就沒有一個真正的宗教徒走上犯罪道路的。廿一世紀期間,隨著國家的精神文明教育和法制教育,隨著法制的不斷加強,上述不良傾向肯定能得到遏制,社會風氣肯定會有明顯的好轉,但還不能排除宗教的作用。道教在廿一世紀中,同樣將發揮它應有的社會功能和作用。

  道教有嚴格的清規戒律。“戒”亦作“誡”,《老子想爾注》中稱“道誡”。所謂“道誡”,即“道君”對人所降的勸誡、警告、文告。戒是勸告,律是規矩。道教的戒律,全由道誡發展而來。道教的戒律有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三類,分三戒、五戒、八戒、老君二十七戒等,起碼要做到皈依道、經師、三寶。不殺生、不茹葷酒、不口是心非、不偷盜、不邪淫為五戒,道教稱這五條是“積功歸根”五戒。道教除戒律外,還有“清規”。戒律是防止犯罪的警戒條文,而清規則是對違反戒律的道士的懲罰條例。過去清規由各道觀自己訂立,輕者被罰跪、責杖、驅逐,重則被處死。道教的清規戒律,雖隨教派和宮觀的不同,執行的松嚴程度而有所差異,又隨時代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但這些清規戒律,對內律己,對外則起到了輔助政府維護社會安寧作用。道教的清規戒律,使社會行為規範化。

  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機未到。時機一到,一定會報,人不報,天報。”道教的善惡報應,是道教的教理教義之一。《太平經》卷一百中說:“善者自興,惡者自病。吉凶之事,皆出於身。以類相乎,不失其身。天道無私,但行之所致。”這婸﹛A行善的人,萬事吉祥興旺,有惡行的人,自有他行惡的結果,是吉是凶,一切在於自己。類似吉凶的事,任何人也脫離不了善與惡的行為。天有它的自然變化法則,人與天有它相應之處,誰違背了自然規律,誰就要遭報應。道教的善惡報應進而演入到因果報應。這善惡報應和因果報應,還可以以道教的神學觀念來說教。《太平經》一百一中說:“善者自興,惡者自敗。觀此二象,思其利害。凡天下之事,各從其類,毛髮之間,無有過差。”認為上下有日月“照察”,身中有心神與天之“音聲相聞”,有諸神在記人的善惡,過無大小,天皆知之,到了一定的時候,天便依其善惡,予以賞罰。《老子想爾注》中有類似論述。《太上感應篇》中也有類似故事。在廿一世紀期間,道教的善惡報應和因果報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將起著崇善棄惡、改邪歸正作用,這就是道教的崇善功能。

  道教的宮觀,多處於幽靜的環境之中,所謂“天下名山僧道多”。道觀的優美環境,主觀上是為了培植一個修道成仙的好氣場,客觀上為人類增培了一處良好的生態環境。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道教的經典堙A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反對人類妄自尊大,反對以自我為中心,把大自然當成自己的征服物件和統治物件,反對人類為了自己的需要而違反自然規律,掠奪自然、違害環境的行為。《內經》中說:“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認為天地是不生不滅的自然物,人是宇宙萬物的一個有機部分。又說:“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素問·寶命成形》)是說天地雖大,人為貴,但人受天地自然影響,應順應四時的變化而生存,強調了人和大自然的和諧一致。美國生態學家、大地倫理學者萊奧波爾德(1886—1948),把各種不同生物和自然,如動物、植物、微生物、土壤、空氣、岩石、河流、海洋、高山、大氣圈等,都看成大地共同體的有機組成部分,強調了對大地的熱愛。他在《大地論理學》一書中說:“如果我們沒有對大地的熱愛、尊敬和讚揚,以及沒有對大地的高度重視,倫理學和大地之間的關係就不能存在。”又說:“……人類應當尊重他的生物同伴而且也以同樣的態度尊重大地社會。”人類作為生命物種之一,與自然環境是相互依存的,彼此都是處於一個平等的關係,同是在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中。近代高科技的發展,打破了以往人和自然的和諧關係,成了統治與被統治,征服與被征服者的敵對關係,對大自然出現了瘋狂的掠奪和索取,使土壤流失、水源枯竭、空氣污染,嚴重危及到人類的生命安全。道教的人與自然的平等思想,是防止這一現象的良方。為保護人類居住的良好生態環境,政府重視,大力宣傳、狠抓落實,這是一個方面,道教提倡道德自然以及保護生靈等社會實踐,有利於保護和促進良好的生態環境。廿一世紀期間,保護環境的生態平衡,為國家作出重要貢獻,也將是中國道教的社會功能之一。

  好的生態環境,能為國家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比如蘇州的環境建設,既有老城區,也有新城區,還有工業園區,老城區以原有寺觀名園等人文景觀為特色,新城區充滿了現代的生活氣息,工業園中有亭臺樓閣,美似仙境,三區都各有特色。這優美的環境,吸引了世界500強紛紛湧來投資,發展了蘇州經濟。類似于蘇州玄妙觀、句容茅山道院、江西龍虎山、湖北武當山、陝西華山、四川青城山等歷史著名宮觀及各地大小宮觀,都是些不冒煙的工廠,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將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道教的科學功能將有所發揮

  道教是個以生為樂、重生惡死,追求長生久視,修道成仙的宗教。這個宗教,充分利用《周易》的“陰”、“陽”思想,《老子》關於“道”的宇宙觀,《莊子》的“天人感應”等學說,創立和發展了道教理論。在以人體生命為中心的實踐中,為中國的古化學和醫學作出了寶貴貢獻。

  晉代道士葛洪(283—344)著《抱樸子》內外篇,其中的內篇20卷,闡述了采藥、煉丹、養身延年的具體辦法和理論。在《金丹》、《黃白》、《仙藥》等文中,收錄丹法達四十五種,概括了魏晉以前的煉丹術。這些理論和丹術,為古代化學作出了積極貢獻。又著《金匱藥方》100卷,《肘後備(要)急方》4卷。在《肘後備急方》中,關於天花病的記載,是現存醫學史上最早的科學文獻;對結核性傳染病的認識,比國外早一千多年。茅山道士陶弘景(456—536),他精通醫學、藥物學,整理出《神農本草經》,著《本草經集注》,共記載各種藥物700種,首創以玉石、草木、蟲、果菜、米實等分類法,成為了隋唐以後“本草學”的藍本。茅山道士的“砷黃銅”、“砷白銅”和陶弘景的“灌鋼法”等煉製真秘,對當代的生產發展起過重要的作用。茅山至今還留有茅君煉丹井、許長史煉丹井和陶弘景煉丹井作紀念。

  當今的科學已由物質向能量,由無生命科學向有生命科學過渡及高度發展的時代。有人問中國的物理科學家錢學森:“廿一世紀的尖端科學是什麼?”他回答:“廿一世紀的尖端科學是人體科學。”又說:“廿一世紀的尖端科學在中國。”人體科學即生命科學。當今的中國,在人體生命科學領域婼T有大批科研人才在研究。廿一世紀期間,道教的理論也許對生命科學會有所幫助。

江澤民主席訪美時,作“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歷史文化”一文中說:“早在西元前二千五百年,中國人就開始了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的活動,逐漸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江主席的講話,一語道出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中國最古老的文化有《周易》、《老子》、《莊子》,還有儒家和法家等各派學說。《周易》為群經之首,其中的八卦、六十四卦,都是用陰爻(--)、陽爻(—)兩種基本符號組成的。這兩種符號,是古人在觀察天文、地理、人與萬事萬物的經驗中總結出來的。以這兩種符號為基礎,演化成各種卦象,闡述宇宙的生成,萬物的變化,奧妙無窮。老子則以“道”為天地萬物形成的根源和本質。《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說,“道”是宇宙的基本物質,宇宙是由這基本物質形成的,且不斷變化而生萬物。《周易》中講天地人三才,如乾卦(≡),其卦象中表示天為父,地為母,人為父母所生,三者構成為一有機的統一體。人與天地合其德,使之達到“天人合一”。《莊子·齊物論》中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則一目了然地講出了“天人合一”思想。這些都是古人觀察天地萬物的直覺智慧。道教建立以後,重視人生,以古人的宇宙觀和“天人合一”思想為依據,創立道教理論。在人的生命問題上,葛洪提倡通過修煉可以延長生命。他在《抱樸子內篇·黃白篇》中說:“我命在我不在天,還丹成金億萬年。”即人的生命存亡,年壽的長短,取決於自己,並非決定於天命。自身的生命要靠自己愛護,珍惜如金,修持煉丹,才能長生久視。道教的長生久視,僅是健康長壽的代名詞,絕非是法輪功李洪智說的超脫到另一個世界——天上去,這是根本不可能的。在修煉中,人與天地大自然有何關係?道教又借助於“天人感應”的觀念談到“生道合一”。《靈樞·歲露》中說:“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這是說人與天地有相同的本原和屬性,人的自身是可與大自然相應變化的,這是“天人感應”,也是“生道合一”。道教在修煉中,因而既注意修煉地點和方式方法,也注意修煉時間。現在社會上所流傳的修煉時間表是按漢代的天象制定的,漢代的天象到現在已有很大變化,時代變了,時空有變,原修煉時間表必須重新制定,當今科學界已研究出“古今天象對比儀”可供人們參考。道士們的“天人合一”和“生道合一”思想,通過服食、導引、行氣、吐納、內觀、存思、守一等方法,便能使周身血脈流通,百病不生,達到長生久視的目的。

  道教的“生道合一”思想的意義,在於有利於科學的開發和運用。有的科學家說:“大自然是一個宇宙,人體的每一個細胞也是一個小宇宙,今後的尖端科學在於開發每一個小宇宙。”當前的基因(DNA)科學家們已認識到人體細胞的正常運作是由人腦部發出化學資訊來控制,而人類衰老的主要原因是由於人體內的生長素減少而造成的。山西太原腦科研究所王德D教授,她對許多人進行腦電圖象測定,凡是道士、僧尼和練氣功的人,他的腦電圖像是有規律的,成陰陽魚樣線條密集變化,修煉時間越長,功夫越深的人,密集線越多,只進行一幫體育鍛煉或勞動的人,他的腦電圖是不規則變化的。道教的修煉會給人腦以何種化學信號,將產生何種效果,如何利用?這有待於人們去研究。

  道教學說是建立在中國古人的直覺智慧基礎之上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學者F·卡普拉,把東方文化的直覺智慧,稱之為“東方神秘文化”。他發現,現代物理學的理論體系,在其建立和加深理解的過程中,都受過東方神秘主義的啟迪。現代的西方科學,是建立在機械的邏輯思維模式基礎之上的,這種模式適用於十八世紀後歐洲產業革命的發展,但科學發展到一定階段後,這種思維模式就會阻礙科學的發展。東方的直覺智慧,是一種辯證思維模式,則有利於科學的不斷探索。卡普拉還認為,東方智慧的傳統,尤其是道家的自然人文主義傳統,明顯優於西方近代科學的理性精神。要戰勝西方科學思維模式,必須強調以現代系統科學為基礎,吸取東方古代宇宙心靈論智慧,去克服笛卡爾——牛頓的機械論世界觀。20世紀中期以後,隨著對西方文明弊病的反省,對情感生命、人之存在和自我的關注,對宗教作了重新認識,肯定了宗教的超越精神和倫理教化價值。20世紀末,西方出現了東方熱,寄希望于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形成一整體,協調性結合,去創造新的哲學觀和自然觀。廿一世紀期間,道教的文化內涵也許能對新的哲學觀和自然觀以新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