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智者必讀之書
施渭澄:江西師範大學副教授
《道德經》是道教的重要經典,道教文化之精華,下面僅以《道德經》的幾個章節來討論“道教文化與當代社會生活”一題。
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ヾ。“知人者智”。是說善於“知人”的人才是有智慧的人。所謂“知人”,至少是對他人具有瞭解、理解和諒解之情,對他人有一顆發自內心的至善至誠之心,善於寬容而不與他人為敵。其結果,首先自心得到安定,其次是會有更多的朋友,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幫助,這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不可缺少的素質。所以說,這樣的人才是智者。而知人則必先自知。
“自知者明”。是說對自己必須有清楚的、客觀的、真實的認識,才是個明白人。“自知”首先必須清楚自己所處的位置,在家庭,在社會要擺對自己的位置,而且隨著時間、環境的變化,自己的位置也在不斷變化,自己的思維、行為必須與自己的位置相符,不能越位,否則就自尋煩惱,自取失敗;第二,要明白自己的長短,揚長避短,去從事自己所長之事,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如果硬跟潮流,去做不適合於自己的事,必然導致失敗;第三,明白自己的功過,多思過,少思功,不思功最好。多考慮自己的不足之處,加以改進,才有更大的功;第四,許多煩惱來自於“客觀事物”不符合自己的意願。希望改變別人來符合自己,是常人最易犯的錯誤。其不知,每一個人,包括自己,都有自己的主張、習慣、處世方式,生活觀念,這就是客觀規律,任何人沒有理由去要求別人來符合自己,也是不可能的。我們能夠做到的,只有改變自己去符合客觀規律,順從客觀規律,這樣就順心順利了。
“自知”之內容,當然不止上述幾條,以上只是筆者認為較為重要的幾點,勢必持一漏萬。“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是說,戰勝別人是說明有力量,而真正的強者,是自己善於戰勝自己的人。故云:“自故英雄多,聖人少”。為什麼?戰勝了別人,都可以稱英雄,一場戰鬥下來,必定有許多英雄。當然,當英雄也不易。聖人很少,因為聖人必須是善於自己戰勝自己的人,即自勝,這就更難了。所以老子認為自勝更重要,況且不能自勝的人,又如何去勝人呢?勝人則必先自勝。
“知足者富”。雖說,真正富裕的人,是自己知道滿足的人。與我們常說的“知足常樂”是一個意思。“知足”兩字與當今社會的不斷奮進精神似乎有些背離,其實不然,“知足”主要是指財物名利而言,其意是防貪,防妄,按規律行事。(後面的幾句話可以說明。)
“強行者有志”。“強行”是指努力,去學自己不會的知識,去做自己不會做的事。例如《道德經》機理玄妙,深不可測,難讀、難懂、確有望而生畏之感,但《道德經》又是中華傳統文化之瑰寶,是學道、修道、做人之必讀之書,必遵之訓,那麼只有硬著頭皮去啃,反反複複,邊學邊修,一點一滴地去理解領悟,慢慢地有所收穫。這一過程就是“強行”。從事任何一件事情,從不懂到懂,從外行到內行,在增進學識,提高道德品質修養等方面都有一個強行的過程,這就是“有志者”的表現,也屬“自勝”之列。
“不失其所者久”。“不失其所”是指循理而行,按規律辦事,順其自然,不失分寸。凡是如此行事的人必然能夠長久。
“死而不亡者壽”。“亡”作“妄”,意思是寧死而不妄為者長壽。“妄”就是違背了常理,違背了規律,違背了自然,為了達到個人私欲而胡作非為。此類人,即使不在法律、公論面前衰亡,也因精氣神之耗損而夭折。
《道德經》的這段話歸納起來,是老子希望我們成為“智者”,“明白人”,“強者”,“富裕者”,“有志者”,“長久者”,“長壽者”,成為順利成功的人,為此必須“自知、自勝”而莫妄為,任何時代的人都是如此,對於商品社會中的當代人來說,更是如此。此理智者自明。
二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ゝ
“曲而全,枉則直”。是說,受些委屈和冤枉,就能達到周全和成功。所以,“曲”和“枉”是走向“全”和“直”的路程中必須經過的若干驛站,不必放在心上,縱觀人世,誰人不受委屈,有了正確態度,不僅可以少煩惱,不煩惱,而且可以轉逆為順。
“窪則盈,敝則新”。是說,凡是窪的器皿可以裝滿東西,凡是破舊的東西可以換成新的,這是要我們做人要“窪、敝”,要謙虛、要真正明白,自己的所知所能是微不足道的,而天下、宇宙間的知識卻是無窮盡的,這樣就可以不斷豐富提高進步。所以老子又說:“知,不知,上;不知,知,病”。知而猶如不知,最好,不知而說知,是病。“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正有知識的人不誇誇其談,因為他知道,知識是無終點的,未知的東西比已知的多得多,而誇誇其談的人,其實不會有什麼真知,因為他還不明白知識是無終點的。俗話說:“初學三年,天下通行,再學三年,寸步難移。”無論是學習、修煉,都是如此,永無止境,沒有頂點,沒有最高,所以必須真正地“窪”、“敝”。
“少則得,多則惑”。是說,少拿點,可以得到,而貪多,就為惑了,反而什麼也得不到。
老子的這一段話,又是做人的金玉良言,他要我們“全”、“直”、“盈”、“新”、“得”而“不惑”,那就得“曲”、“枉”、“窪”、“敝”、“少”而不貪多。絕妙的辯證哲理,擊中了人們做人的弊端。
三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ゞ
這一段話的意思是:踮起腳跟站立是不穩不久的,大步行走是走不遠的(要腳踏實地做人),只是看到自己的人不是個明白人,自以為是的人是得不到別人稱讚的,自誇功勞的人反而變得沒有功勞,自高自大的人是不能長久的。
僅從以上《道德經》的幾個章節,足以說明,對於“道教文化與當代社會生活”這一問題的答案是積極的,肯定的。上述這些,不也正是現代社會中品質高尚者所應該具備的素質嗎?對於個人來說,可以提高品質,增強在社會上的承受能力,競爭能力,提高成功率,對於社會來說,可以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安定。
《道德經》乃古今智者必讀之書,讀之終生受益。筆者受水平所限,僅以此抛磚引玉,以引起社會賢達之重視,並求前輩及學者們指正。
註釋
ヾ《道德經》第十三章
ゝ《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ゞ《道德經》第二十四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