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gif (3505 bytes)

老子的“無為”及其現實意義

 

高平:甘肅省作家協會主席

  作為一個中國的文學工作者,我認為自己很有必要研究中國先賢的哲學思想、文化成果和思維方式,汲取它的精華和營養來開拓自己的思考空間,深化自己對於人生、對於社會的認識。

  說實話,對於博大精深的道教思想和道家文化,我的知識非常膚淺。我只能彙報一點膚淺的學習心得。

  兩千年以前的老子,是與孔子、釋迦牟尼並駕齊驅的偉大思想家。老子開創了道家思想,被尊為道教的教主。因此,要研究道家的歷史也好,談論道教的現實也好,都不能不首先直接涉及老子的思想。

  老子的思想深刻、系統而豐富,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人們所熟知的“無為”。

  人世間有一種不會絕跡的、令人難過的現象,就是一個人、或者一種思想,或者一句話經常會遭到誤解、篡改、閹割、歪曲。老子的“無為”,就是一個重要的例證。它長期以來被普遍誤解為無所作為,決不行動,什麼都不幹,並進而說它是一種消極的思想。

  有過一些唯意志論者,他們太急於變革現實了,太夢想大有作為了,為了給好大喜功的做法掃清道路,到處尋找不符合自己意願的東西當靶子。他們把“鬥爭哲學”推到了極限,又把老子的“無為”作為“不爭哲學”放在了自己的對立面。這樣,就導致了一個不應有的結論,即老子的思想與革命的要求和現實生活格格不入,即使不作為批評物件,起碼也應當束之高閣了。

  這個結論是錯誤的,錯誤的根子正是在於對“無為”的內涵的不求甚解。

  老子真的是主張一般人所理解的那種無為嗎?最有說服力的辦法就是從《老子》一書中去找正確的答案。它從二章到八十一章一共有十幾處論及“為”的問題。(為了節省篇幅、不再一一引證原文。)老子分別表達的是這樣一些思想主張:

  任萬物自身去生長變化,不要替代,不要代庖,不要去人為地改變人家自身的規律。

  不要誇大自己的力量,個人不要居功。

  人的作為要像流水那樣待機而動,那樣自然。

  事業成功了要自動引退。

  不要妄為、妄作、輕舉妄動。

  不要勉強去搞。要去掉那些極端的、奢望的、過分的念頭和做法。

  做事要恰到好處、懂得適可而止。

  不要故意表現自己、不要造做和炫耀。

  不要過多地追求榮譽。追求過多的榮譽就沒有了榮譽。

  要以柔克剛。

  不要去做自己不當做、不會做的事。

  不要違反客觀規律地強行去做。

  綜合以上的內容,足可證明,老子決不是主張什麼都不幹的那種“無為”的。他只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用錘敲擊人們的頭腦:切莫忽視事物的客觀規律,不要單憑主觀願望行事,不要胡為、妄為、硬為、強為。

  那麼,老子當初為什麼僅僅使用“無為”這兩個容易引起誤解的字,來表達他如此複雜的思想呢?我看,原因有三:

  一、“為”字的本義含有人按主觀願望行事的意思,成了“人為”的同義語。老子在這個“為”字上加一個“無”字,是為了強調不要讓主觀意志去冒犯客觀規律。

  二、老子是針對當時的儒、墨、法家的“人為政治”提出的。是對他們的那種“有為”的反駁。

  三、老子是一位詩人,讀他的著作就可以知道,他善於使用生動的比喻,善於用形象解釋抽象,語言講究節奏和韻律而且十分精煉。詩人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愛用慨乎言之、痛乎言之的詞句表達他感情的極點。為了對抗主觀主義的“有為”,他寧可使用“無為”一詞。又如,為了反對那些愚弄人的智謀、虛假的仁義道德說教、沒有什麼用處的所謂學問,他甚至使用過“絕聖棄知”、“絕仁棄義”、“絕學無憂”這樣的辭彙。他是帶著很強烈的感情色彩,來表達他的很深刻的哲學思想的。

  古人說:“入道之要,慧解為本。”我們應當用“得意忘言”“得魚忘筌”的方法,拋開字詞的表層含義,從本意上、實質上、整體上去理解老子關於“無為”的思想。

  我想,我們可以在這一點上取得共識,即:老子並非主張無所作為,啥事不幹,而是強調必須高度尊重萬事萬物自身所具有的客觀規律。所謂順其自然,就是千萬不可單憑主觀意願強行做違反規律的事。老子在追求主觀願望與客觀規律的統一上,高度重視、特別強調客觀規律這個矛盾的主導方面,這對於警惕和克服主觀主義、命令主義、好大喜功、浮躁心態都是非常有用的。

  這樣,老子的“無為”學說的真正的思想價值,它的巨大的現實意義,也就突出在我們的面前了。

  這樣,道家文化與現代生活的關係就密切起來了。

  這樣,道教的哲學基礎就可以與馬克思主義某些基本原理很容易地接軌了。

  當然,老子的思想和馬克思主義誕生的年代相去甚遠,二者也遠不是一個體系,但是在哲學範疇、至少在某些方面,縱不相同,卻也相通。這並不奇怪,因為人類智慧的結晶,往往殊途同歸。大家知道,馬克思主義是講社會和一切事物的發展規律的,是講實事求是的,是講唯物辯證法的,是反對唯心主義、唯意志論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曾經是我們的口頭禪。老子的“無為”就是要反對那些想以主觀意志去轉移客觀規律的“有為”。

  中國共產黨先後作出過兩個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回顧我們在重大政治生活和國家經濟建設的錯誤方面的教訓,正是由於違背了或曲解了馬克思主義,也有悖於老子的思想。一個最明顯不過的主要癥結就是,不顧客觀規律,只憑主觀願望;在“為”的問題上搞唯意志論。諸如:人為地製造大量的、戴上各種帽子的階級敵人;強行發動名目繁多、空前絕後的政治運動;主觀地提出十幾二十年內超英趕美;唯心地宣稱“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性急地變革生產關係,跑步進入共產主義;公然地呼喊“打倒帝、修、反”,充當世界革命人民的領袖;長期號召“人定勝天”,“向大自然索取”,肆無忌憚地破壞生態環境等等。它的後果,恰如老子所警告的“不知常,妄作,凶”。這些,大家已是有目共睹,我就不細說了。

  看來,違反老子的“無為”思想實質的那些“有為”,只能導致並助長極左的思想行為。

  而粉碎“四人幫”、落實政策,改革開放,統一祖國,加入WTO,則都是順乎自然,順乎民心,順乎世界潮流、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有為”。

  作為一個作家,我還要結合我的職業談一點學習老子思想的心得。

  如果我們的作家能按照老子所說的,不去“妄作”,能真正懂得並且遵循文學創作自身的規律,就不會像辛棄疾所批評的那樣“為賦新詞強說愁”,也不會像魯迅所反對的那樣“寫不出”時還要“硬寫”。就會少出好多贗品。

  如果領導創作的人能按照老子所說的,不去“妄作”,就不會搞“主題先行”、“題材決定論”,就不會組織拉郎配式的集體創作,就不會弄出“領導出思想,群眾出生活,作家出技巧”的那種三結合。在對於文學藝術的領導問題上、我記得陳毅元帥和著名演員趙丹都建議要“無為而治”,也都遭到了誤解甚至批判。

  我的結論是:老子的學說是謹慎的、冷靜的、順應自然規律的行為科學體系。他不但講了什麼該為,什麼不該為,講了可為和不可為的時間和空間,還講了應當怎樣去“為”,其中包括了少為可以多辦事、小為可以辦大事的辯證的精闢主張。老子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反對胡作非為的大哲學家,是反對唯意志論的鼻祖,是辯證法大師,是思想認識和行為藝術方面的導師。我認為,這就是道家文化的精神價值之所在。它毫無疑問地應當包括在我們必須研究和發揚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內容之內。

  無可否認,以我們今人的觀點來看,老子的思想同樣有它不可避免的歷史局限,有消極方面和偏頗之處。這方面已有專家的文章論及,也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之內。

  道教對於現實生活不是逃避的,而是介入的。它一開始就是以治病消災為教義,在下層勞苦大眾中傳播。它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經過了與儒、釋的融合,豐富發展了自己。現在,又迎來了一個同現代生活、同市場經濟、高科技、資訊社會相適應的新的歷史時期。社會的改革和它自身的改革必將給它注入新的活力。

  任何宗教的產生、生存和發展,都必須同當時的社會形態和人們的意識相適應,並且對它原有的文化內涵、清規戒律、活動方式進行改革。道教應當改革什麼,怎樣改革、以我的淺薄,實在不敢妄言。我只是覺得首先要做的是,正確認識老子,深刻研究老子,重新評價老子,弘揚其精華、實踐其哲學,將道家文化融入現代生活,既可以避免或減少人為的社會悲劇和人為的自然災難的發生,又可以促進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