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一世紀之生活道教
劉松飛:香港飛雁洞佛道社主持
“生活道教”,確是一個值得探討務實的好主題。什麼是生活道教?簡單來說其教理適合教化人群大眾,人們精神上及生活上有此需要,發揮宗教博愛的偉大精神,引導人民行善積德,見義勇為,帶領人民歸於正道,有利國家,在實踐中達到國泰民安,共用升平。其教理易為普通大眾所接受,不是誇耀教理深奧,孤芳自賞。
面對21世紀道教應走之方向,本人謹提出數點微見,求諸大德、博學高才,多加指導,從而互相交流及實踐,定能找定正確的路途。
一、訓練道教人才
現今普遍地明白教理的人才很少,文化素質較低,通道者良莠不齊,是以須積極訓練人才,弘揚道教。否則後繼乏人,內部各自為政,缺乏有感染力之高人,團結一切,去弘揚道教文化。
二、重建及維修道教聖地及聖宮
歲月滄桑,世事無常。昔日宏偉宮殿,多有破爛,重修及重建聖宮,事有必要,此舉可保存文化遺跡;宗教聖地,信士遊人多臨,可啟發人們敬慕道教之心情;道門清修之地,可潛移默化他們世俗煩惱的情懷,嚮往修道之心。飛雁洞佛道社在香港只是一個數百尺的細小道堂,在這一方面,亦稍盡微力。數年間(用三年時間)籌得善款,在四川鶴鳴山,建立三聖宮。今又抱弘願:廣籌善款,在四川陽平觀(原中央教區)建立八卦亭,敬奉太上道祖,建成時間約須三年之久。
三、宣道工作
舉辦宣道班、招收有興趣人士,前來聽講道教經典。使他們明白道經真諦,修道者,要修至“忠、孝、廉、節、義、信、仁、惠、禮”之九大美德。熔行於本性,一舉一動,不違乎九美之境界。而性命達到雙修(外修功果普濟心,內修良心道可成)。先哲有云:“人無至德,其道不凝。”是以呂祖仙師訓文篇篇,多指引修道者,應先修九美德。如此修行,對道教聲譽及改良社會之風氣,定有裨益。
飛雁洞佛道社會亦有辦宣道工作,經常招善信及同門前來聽講太上道德經,希望他們能明白道祖的真實智慧,進而履行道德之真意,使五濁惡世,漸入清平,萬民有福,安居樂業。本洞亦多印佛道書籍,及時編印道刊(福報)免費派發,以收宣道之效,這是生活道教,直接親近群眾,以道佛真理,春風化雨,指引人們慕道而進入道德修行,這是有助於政府當局推行教化的工作。
四、學校教育
在外國學校,多設有聖經科。因此我國學校亦值得考慮加入道教教育科,以培養人才。為推廣道教教育,飛雁洞佛道社與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達成合作計畫,培訓中國及本洞弟子,有志去四川大學研究道學,可獲資助前往。本洞近獲香港教育部批准,主辦一間幼稚園,以訓育幼苗成長,他日望能成為佛道人才。
五、積極參與福利慈善事業
此舉有助於道教的弘教,獲得社會人士的認同;發揚道教慈悲渡世的精神。每年農曆九月十九日,本佛道社均舉辦恭祝觀音寶誕暨尊敬長者千人聯歡晚宴,邀請官方首長、社會賢達,前來致詞並訓言加勉。本洞認為與群眾走在一起,引渡他們嚮往道教真理,對實踐生活道教有重大意義。
六、實踐愛國愛教更要遵守國家法令
不可借興教目的,陰謀違反政府的法令,煽動群眾,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七、推介中國文化主流之一的《道藏》
道家學說,綜羅百代,博大精微。內藏有:天文、醫學、養生、丹鼎、等等學術,值得各界群眾介紹認識,發揚我國傳統文化。
八、有寬恕及容人之量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太上有云:“我有三寶:一慈、二儉、三不敢為天下先。”此是道教所應守的金科玉律,中國傳統文化向以儒釋道三教著稱,儒釋道好比三根巨大的鼎足,支撐起中國文化這個巨鼎,缺一不可。因此道教應重視儒佛教理、共同負起慈悲渡世的弘願。呂祖仙師有云:“紅荷白藕青蓮葉,忠恕慈悲感應同。”十足發人深省。
結論:
後學在道門工作,已曆廿寒暑,運用上述八點,默默耕耘,不問收穫。只因才疏學淺,無特大成就;只求盡力多學、問心無愧。現今世態炎涼,道德淪亡,追逐物欲,巧言令色,靈性污濁,極權稱霸;科技發達,偶一不慎,引發核子戰爭,民無噍類矣!今日,恭逢盛會,互相交流,本人籲請大德學者,替那些權欲沖錯頭腦的人,開出道教藥方,清醒劑,清涼劑,使他們清醒過來,共謀世界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