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gif (3505 bytes)

老子思想的當代意義

 

許抗生: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近幾十年來,不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人們都對我國古代的哲人老子思想頗感興趣,掀起了一股研究老子的熱潮。現在世界上翻譯《老子》的,“據說德文有64種,英文有83種,法文有33種,荷蘭文19種,義大利文11種,日文10種,西班牙文10種,丹麥文6種,俄文、瑞典文、匈牙利文、波蘭文各4種,芬蘭文、捷克文各3種,冰島文2種,葡萄牙文、越南文,世界語各1種,可謂盛況空前。它在世界上的發行量僅次於《聖經》。”這一熱潮的出現,不僅是為了玩味老子的深邃的哲思,更重要的是老子的思想符合我們當代社會的需要。當代社會需要老子的思想,而老子的思想的確也能給當代人的生活以巨大的啟迪。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已進入了一個科學技術、人類文明高度發達的社會,人們把它稱之為資訊時代。這一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一方面給人們帶來了幸福和方便,另一方面也給人們帶來了莫大的災難。現代工業化的社會、資訊化的時代,科學技術的高度發達,顯示了人類征服自然的偉大力量,人似乎可以相信自己無限制地改造自然,向自然索取,但事物的發展總是“物極必反”的,這是一個鐵的法則。人們的行為已經走到了這一極端,人在征服自然中,又毀壞了人賴以生存的家園ˍ自然,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破壞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人成為了自己的掘墓人。正如日本的著名物理學家湯川秀樹所說:“隨著原子彈的出現,我的想法被迫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生活在科學文明之中,我們在原始自然介面前不再感到人的無能了。另一方面,我們現在不得不擔憂人類會不會淹沒到科學文明這種人類自造的第二自然界中去了。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聲明獲得了新的威脅性的意義。如果我們把天地都看做第二自然界在內的自然界,並把‘萬物’看做包括人類本身在內的話。”人類破壞了自然界原有的和諧秩序,一向給人們以恩惠的自然界反過來也會報復人類、威脅人類的生存的。依湯川秀樹看來,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天地不仁,以萬物(包括人類自己)為芻狗”的表現。現代工業化的社會,不僅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同時也打亂了人類社會原有寧靜的生活秩序。尤其是當今的資訊時代,促進了世界市場經濟的一體化,這樣也就加劇了國內和國際間的競爭,加劇了企業的破產與失業,加速了社會的動盪,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秩序。現代化的社會,又由於快節奏、高速度、科學技術的急劇更新、信息量的猛增,再加環境的污染和破產失業的威脅,常使人們的精神總是處於高度緊張與疲勞之中,從而使人們的精神失去了平衡,產生了各種心理障礙和疾病(現代工業病)。總之,現代化工業社會,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和人的自身的精神和諧,其負面作用對人類造成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人自己創造了高度的科學文明,而這種高度的現代文明反過來又危害著人類的生存。這就是現代文明“異化”的表現。對於人類文明的異化現象,可以說老子是一位先知者。正如湯川秀樹所說:“老子則似乎用驚人的洞察力看透個體和整個人類的最終命運。”出生於奧地利的著名物理學家卡普拉則認為:“道家提供了最深刻並且最完善的生態智慧。它強調在自然的迴圈過程中,個人和社會的一切現象和潛在兩者的一致。”這即是說,老子最深刻地提示了人與自然和諧一致的思想。英國的著名學者李約瑟先生甚至把人類的希望寄託在中國古代文化道家的思想上。他說:“近代科學與技術不論在物理學,化學還是生物學的領域堙A現在每天都在作出各種對人類及其社會有巨大潛在危險的科學發現。對它的控制必須主要是倫理和政治的。而我將提出也許正是在這方面,中國人民中的特殊天才,可以影響整個人類世界。”這堜瓵蛌滲S殊的天才,就是指像老子那樣一類的天才人物。

  對於現代化文明異化的問題,不僅一些著名的科學家意識到了這一點,面對著文明異化的殘酷現實,就連廣大的民眾也已覺醒到了這一點,他們紛紛地起來大聲疾呼地提出了反對這種文明異化的“回歸自然”,“到大自然中去”和“返樸歸真”的口號,並掀起了“綠色革命”等運動,以便克服現代工業文明所造成的不良後果,以拯救人類自己。人們在倡導這些思想和行動時,我們只要重溫一下《老子》在兩千五百年前所提出的思想,就會感到十分的親切,我們的思想就會與老子的思想發生共鳴,我們能從老子的思想中得到不少訓示與教訓。這就是老子在當代的魅力。這也就是當前在世界上掀起老子熱的真正原因之所在。

  那麼為什麼我們現在的思想能與老子思想共鳴呢?又為什麼說老子是文明異化的先知者呢?這就要從老子思想的本質特點談起。自人類社會自原始蒙昧時代進入文明社會以來,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隨之也就產生了“文明異化”的現象。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兩點論,人類文明的進步也不例外,文明的產生與發展是人類的進步,伴隨著這一進步的還有退步的存在,這就是“文明的異化”的現象。可見“文明異化”的問題,不僅僅在現代社會存在,就是在古代社會亦複存在,不過不如當今社會暴露得那麼嚴重而已,以此往往不為人們所關注。而老子有著敏銳的洞察力,他在我國歷史上,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首次揭示出了文明異化的問題,並對這一現象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評,並為人類提供了解決這一問題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這就是老子思想深邃而偉大之所在。

  我們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古代文明是以禮義文明(禮文化)的產生而開始的。禮義文化成為了我國上古三代的傳統文化。禮文化是維繫我國古代文明社會秩序的紐帶,是我國古代人文智慧的結晶。它自原始社會末期(父系氏族社會)產生以來,發展到了西周初年成為了一種完備而系統的成熟文化,其標誌就是周公的“制禮作樂”,形成了一套禮樂文化制度。之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西周社會的政治危機,原有社會的經濟制度發生了動搖,直至春秋中代周王朝日趨衰落,維繫周王朝的禮義文化也隨之發生墮壞,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原來是維護古代文明社會秩序的紐帶的禮文化,現在墮落成了人們手中奪權爭利的工具,原有的真誠的禮文明,現在則成了虛偽欺詐的東西。這是我國古代禮文明的第一次出現的“異化”現象。面對著這一墮壞了的禮文化,老子道家與當時的其他學派一樣,首先碰到的問題,就是如何對待這樣一種傳統文化的問題。在對待上古三代以來傳統的禮文化的態度上,老子明顯與孔子不一樣,孔子站在繼承和發揚殷周文化的立場上,以承繼西周文化為己任,並在舊的禮文化中加進了新內容(仁愛思想)。老子則與孔子相反,舉起了反對傳統禮文化的旗子。正如李約瑟先生所說:“在某些方面,儒家思想太人文主義,……。它一直對人類社會之外的世界沒有興趣。它妨礙這樣的興趣。因此有道家哲學家,朦朧的老子和光輝而又可愛的莊子的偉大反叛。”確實儒家所維護的傳統禮義文化“太人文主義”了。這堛滿坐茪H文主義”強調的是儒家過分地注重社會倫理的一面,而忽視了人與自然關係的一面。以此老莊道家起來對傳統的人文文化(禮義)實行了“偉大的反叛”,重視起了對自然的探討,重視起了人與自然關係的探討。當然道家並不是為研究自然而研究自然的,它是為了由自然而推及人事,從自然法則中得到解決社會人生的思想。由此可見,老子道家哲學也是一種人學。但這種人學與儒家不同,儒家人學以人與人之間的倫常關係來規範人性,強調的是人文性、人為性;而道家的人學講的是人的自然性、人的自然素樸性,不加人為的自然天性。儒家講的禮義文化是一種人文、人為的文化,這種文化的過分強調就可能限制或違背人的自然素朴性的發展,這種文化的墮落就會產生嚴重的異化現象,出現危害人類社會和人自身的存在與發展。有鑒於此,老子對禮義文化的異化現象進行了猛烈的批評,老子說:“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認為禮已經是人們手中搞虛偽、欺詐的工具,已經成為世亂的禍首。至於仁義,老子認為它只是在純樸的“大道廢”棄之後才產生的東西(“大道廢,有仁義”)並不是根本的。當然老子也並不要全部拋棄傳統文化,拋棄一切禮樂仁義的思想。他主要是反對那種虛偽的禮義教化,反對假仁假義,主張做人應敦厚樸實,反對虛偽浮華,所以《老子》一書中也講禮(如講喪禮等),也講仁(如說:“予善仁”)等。

  以上我們討論的是老子反對人文方面的禮義文化的異化。至於老子對待科學技術文明的態度又是怎樣呢?老子同樣也看到了科學技術文明所帶來的異化的現象。老子說:“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法物滋章,而盜賊多有。”利器,指銳利的武器和工具。法物,指珍好之物。老子認為,人們創造了利器和法物,結果帶來的是“邦家滋昏”和“盜賊多有。”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人多智慧,而奇物滋起。”這是由於人的智慧日開所造成的後果。正如王弼注中所說:“民多智慧,則巧偽生,巧偽生,則邪事起。”所以《老子》說:“智慧出,有大偽。”也正如莊子所說的有了“機械”就有了“機心”,有了“機心”也就會幹出一切壞事來一樣。智慧多了,“機心”充斥頭腦,就會失去原有的純樸人性,就會產生弄虛作假,勾心鬥角,爭名逐利和產生私心雜念等等。以此老子提出了“絕聖棄知,民利百倍”和“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的思想,並提出了一個素樸的不用科技文明,沒有戰爭,沒有文字,人們過著安居樂業的“小邦寡民”的理想社會的藍圖。“小邦寡民,使有十百之器而勿用,使民重死而不徙。有舟車無所乘之,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複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邦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在這埵悀l看到了科技文明帶給人們的危害,看到了科技文明的異化問題,但他忽視了科技文明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帶給人們以方便和幸福的一面,從而否定了科技文明,要求回復到蒙昧的初民時代的社會。這是老子思想的一大缺限。當今社會已經大不同於老子的時代,科學技術已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人文知識也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如果說老子的時代屬於農業社會(以小農為主的自然經濟社會)的話,而今的社會已是工業發達的現代化社會,那麼老子在當時條件下所提出的反對文明異化的思想,在今日社會的條件下究竟還能起到怎樣的作用呢?這是一個值得加以研究的問題。下面我們就這一問題試談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我認為,老子的人法自然(即人因循自然,人與自然相和諧)的思想,老子的宇宙和諧的學說(“和曰常,知和曰明”)和老子調諧心態的主靜思想諸方面,對於我們當今人們在調諧人與自然的關係,調諧人與人的關係和保持人的心態平衡方面,在克服現代文明的異化問題上,應該說皆有著重要的啟發意義。

  “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學的基本思想。老子的名言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就是說,人應法地法天,最終應當法道法自然而行,一切都要因循自然而不違背自然,即按照事物本來的那個樣子行事,而不得違背自然本有的本性。這就是要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一致。不過有些學者會提出,老子這堛滿完D法自然”並不是指的自然界,那麼怎麼能說老子講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一致呢?確實老子講的“自然”,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自然,正如車載先生所說:“《老子》全書談及‘自然’一辭的文字,計有五處,……《老子》書中提出‘自然’一辭,在各方面加以運用,從來沒有把它看作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界,而是運用自然一語,說明莫知其然而然的不加人為任其自然的狀態,僅為《老子》全書中心思想‘無為’一語的寫狀而已。”車先生說的甚是,“自然”一辭是不加人為的“無為”一語的寫狀詞。在這堙圻蛣M”一詞的本義是指“自己如此”而己。正如吳澄在注“功成遂事,百姓皆謂我自然”句的“自然”一詞時說:“然,此也。百姓皆謂我自如此。”《老子》書中談及“自然”的其他四處文字皆應作這樣的理解。如《老子》第51章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帛書本如是,通行本作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莫之令而常自然”。又64章說:“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複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這兩處的“自然”,皆作自己本來如此解:上句指萬物尊道貴德,沒有誰命令而是自己如此的。下句是說聖人無欲無知,能輔助萬物自己自然而然地成長而不敢加以妄為。可見兩者都是指的自己而然。至於23章中說:“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這堛滿壯い它蛣M”句似乎有些難解,好像不知其所雲為何,其實細推究起來“自然”還是指“自己而然”,是說不用發號司令“(希言)”,只有任其風雨的自己自然而然的變化,不要強加人為。由此可見,“自然”者,自己如此也,自然而然也,不加人為也。所以說:“自然者,無為也。”《老子》一書中大量地運用了“自化”、“自正”、“自富”、“自樸”、“自賓”、“自均”等等,皆是指的自己而然,無為而成的意思。因此“道法自然”的意思,決不是指道要效法道之外的自然,而是指“道應以‘無為’為法的意思”。所以河上公注說:“道性自然,無所法也。”道本來自己就是如此,道性是無為的。

  以上我們對老子的“自然”作了考察,可見“自然”一詞並不直接表達我們現在所說的自然界。既然“自然”是指不加人為的自己而然的存在,那麼這個“自然”一詞既可包括我們現在所說的自然界,也可包括人類社會和人自身的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說老子的“自然”一詞,其內涵與外延皆應包括我們現在所說的自然界在內的。至於老子所說的“能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等,理應包括人與自然界的和諧一致的思想在內。人法地法天和法道(道是宇宙的本原、宇宙的本體),很顯然這奡ㄔX了人類行為的一個大原則,即是要效法自然,按照自然的法則辦事。這就是人與自然界必須和諧一致的思想。人為什麼要法天法地法道法自然呢?即按照自然本來的那個樣子行事呢?這就是因為人本來就是宇宙本原“道”在自然演進過程中的產物。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是萬物中之一物,本是自然的產物,因此人要生存與發展就必須效法自然,按照自然的法則行事。不然的話,脫離自然,違背自然,人就不能生存了。當然人又是“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之一,與道、天、地並列為四。這是因為人能自覺地有意識地體道法道法自然而行事,這是人與其他自然物的根本區別。如果人不能法自然而行,反過來違背自然,甚至破壞自然,破壞人賴以生存與發展的自然生態環境,那麼人就會走向自己的反面,自取滅亡的(“不道早已”)。這是古代老子給人類提出的忠告。今天看來,這一思想確是千真萬確的,並越來越為我們當前的現實生活所證明。當前人們提出的“回歸自然”和“保護生態環境”等思想,就充分地說明了老子思想在當代的無比正確性。

  老子強調和諧為宇宙萬物的根本法則。《老子》第五十五章說:“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未知牝牡之會而搷@,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郭店本作“和曰常”),知常曰明(郭店本作“知和曰明)。”在這堻q行本與郭店竹簡本稍異,兩者相較,郭店本為佳,應當作“和曰常,知和曰明。”這堭j調的是,和為永恆的法則,赤子即嬰兒是最能體現道的,嬰兒是至和的,道也是至和的,認識到宇宙和諧的法則,這就是最有智慧(“明”)的表現。在我國歷史上首先把和諧當作宇宙法則的應首推老子。同時老子又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即是說,萬物皆是陰陽和諧的產物。這也是古人所說的“和實生物”的意思,沒有和諧也就不可能有萬物的存在。所以老子提倡“無爭”,進求“和諧”,能在事物的矛盾對立中看出其和諧統一的思想(“相反相成”)。當然辯證法也講對立的鬥爭,但鬥爭是手段,達到的目的仍然是和諧。在當前競爭劇烈的時代,恐怕我們也應當重溫一下老子的思想,不能只要競爭,而不要社會的和諧,只講爭不講和,那麼這個社會就只能越爭越亂,最後導致崩潰。我們提倡公平合理的競爭,以競爭達到社會的共同進步,以競爭求得和諧協調的發展。那種只顧自己不顧他人的唯利是圖,損人利己的競爭是必須加以反對的。以此針對這些惡劣的競爭是必須加以反對的。以此針對這些惡劣的社會現象,人們提出了“淡化名利”和“返樸歸真”的思想,反對貪得無厭,提倡素樸歸真的生活方式。在此我們重溫一下老子的這方面的思想就更感親切。

  老子的主靜說,主要是提倡在政治上的君主清靜無為而治,同時老子的清靜說也涉及到治心養性,調諧身心問題。在老子那堛v國和養生本來就是合二為一的。老子提倡“至虛極,守靜篤”,滌除外物對心境的干擾(滌除玄覽),保持心態的虛靜狀態,老子認為只有達到這樣的精神狀態,才能體道得道。同時老子又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老子要求聖人保持自己的心態的穩重和清靜,雖處於繁華的鬧市宮觀之中,也能靜心下來超然不為物累。這就是老子所倡導的主靜說。這種主靜說,對於調諧人的心理平衡,保持心的寧靜,不為外物所傷害,確是能起到作用的。之後這一思想為莊子和道教的內養術所發展。直至今日,不少講養生的氣功學說,大都是在老、莊、道教的主靜學說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們對調諧人們身心健康的作用,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所以能在當今社會上得以廣泛的發展。

 

註釋

克努特·沃爾夫《西文道教書目》

黃友敬著《老子傳真·前言》(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

董光璧著《當代新道家》第53-54頁引湯川秀樹著《老子》一文。

々ぁあ皆見董光璧著《當代新道家》一書。

ぃい《老子》第五十七章。

《老子》第十八章。

《老子》第八十章

陳鼓應著《老子注譯及評價》第132頁引車載《論老子》。

《道德真經注》。

車載《論老子》。

《老子》第二十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