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浙江的閭山道及有關陳靖姑的信仰與戲曲 作者徐宏圖,浙江省藝術研究所研究員。 一、浙江道教閭山派概述 作者朱越利,男,中國道教學院教授。 (1) 閭山教的傳入和流布。 浙江稱道教“閭山派”為“閭山三奶派”、“陳十四夫人教”等,系產生於元、明間民間符籙道支派,有人將其劃入正一道,其實與正一道並不完全相同。原流傳於福建漳州一帶,崇奉臨水夫人陳靖姑及林九娘、李三娘等所謂“三奶夫人”。其中尤其崇奉陳靖姑,曾推其為教主,故又有“陳十四夫人教”之稱。麗水一帶閭山派師公不論做何種醮齋,其“淨壇”時,均須於淨水碗內敕夫人名“、、”三字;“關奏章書”時,法師須化白鶴飛至福建古田縣臨水殿請陳十四夫人到壇關奏章書並度達天庭。據傳,陳靖姑曾在福建閭山向許真君九郎兄妹學法得道,後林、李二夫人師事她,亦得道法。福建道士奉其為開派教主,自稱“閭山教”,其派詩為: 道高三山龍虎伏,德重五嶽鬼神欽。 符驅天下無道鬼,法治山川不正神。 該派自宋朝以來隨移民的搬遷,東傳臺灣,南下廣東,西流江西,北入浙江溫州,麗水及金華等地。據福建壽甯縣下房村《陳氏族譜》載,閭山派道士、村民陳小五為太平興國末至咸平間人,此人後遷東甌下榆洋(今屬溫州平陽縣)定居,可見,閭山教至遲於北宋初年已從福建傳入溫州。ヾ溫州的閭山教以蒼南、永嘉、泰順諸縣為著。蒼南稱閭山派道士為“紅師”或“師公”,與來自福建的其他派道士合稱為“閩派道士”ゝ,長於武場,以鈴刀、龍角收妖驅邪,所做的法事有“三元醮”、“師公拔崇”等ゞ,永嘉縣的閭山派則單稱“師公”而不叫“紅師”,亦長於武場,好踏罡踢鬥以除妖滅怪,所做的法事有“八卦”、“收殤”等。々據該縣老道士何國敬先生說,他的祖上從福建遷居永嘉渠口南山村,自先祖何恭一習閭山教起,傳至他時已是第三十三代,計有七百多年的歷史了。ぁ麗水地區閭山道流傳於景甯、麗水、雲和、松陽、青田、龍泉、逐昌等縣,除漢族外,尚有佘族移民,包括雷、蘭、鍾三姓,他們自稱始祖龍麒曾在閭山學得驅邪降魔的法術,以後代代相傳,以保佑本民族長盛不衰。所做的法事有“奏名傳法”、“做功德”、“打鬼”、“拔傷”、“夫人煉丹”等あ。金華武義縣亦有閭山教流傳,為明朝時由福建佘族移民傳入,能做“做喪”、“念符”、“破地獄”、“破血湖”等法事ぃ。 (2) 閭山教的科儀 浙江閭山教的科儀原來均為“武場”,旨在攝妖捉鬼,表演時右手握龍角,左手執鈴刀,伴以擲珓杯、搖鈴、摔鞭、步罡、捏訣等動作。其服飾,頭上裹紅綢頭巾,身穿藏青對襟上衣,腰圍紅色“師裙”,紮紅色綁腿,穿戴與臺灣“紅頭法師”相近。近年由於吸收正一道的科儀及其表演形式,因而亦出現了“文場”,旨在超度靈魂或延年益壽,其表演以誦經、拜懺為主,穿戴與正一道相同。其“武場”科儀除上述提及外,尚有“祈晴”、“祈雨”、“翻巖破洞”、“翻九樓”、“驅五雷除邪”、“翻三界”、“召開兵”、“過火焰山”、“做五龍閃”、“大羅山”、“小羅山”、“大九州”、“小九州”等等不一而足。 最常見則是:“打C”、“跳童”、“拔傷”、“召引”、“十二踏罡”、“煉丹”、“做功德”、“傳師學師”、“做喪”、“度關”、“皇君落場”等。 “打C”い流傳於麗水地區龍泉縣八都一帶佘族村落,旨在捉鬼驅邪治病,多在病人家裡進行。據當地老師公蘭木又(一九零七年生)口述,他祖宗七代都會做“打C”、可見“打C”在佘民中流傳至少已有二百多年歷史了。全科儀僅由師公一人表演,扮演“閭山法師”(村民稱其為“先生”)捉鬼搶魂。伴奏五人,其中兩人打銅鑼,兩人打扁鼓,一人打小鈸。儀式依次為:“撒五雷子”ぅ、“打頭壇”う、“點五方燈”ぇ、“煉C皮”え、“會洞”Lぉ、“行署施法”お、“造廟下鞭”か、“送魂衣”が、“造九州仙樓”き、“放油火”ぎ。 “跳童”,既跳神的意思,流行於麗水地區松陽縣古市一帶村落。於清末從福建傳入,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旨在為病人驅魔除病。一般均在病人家中舉行,堂屋正中放置供桌一張,桌上除擺供品外,尚放置淨水碗一隻,米鬥一隻,鈴刀、馬鞭插在米鬥內,另外將毛草紙折成文牌立放在鈴刀與馬鞭之間。僅由一位師公表演,儀式包括開壇、淨壇、請神、跳神、封厄等,重點則是飾演閭山法師建造東、南、西、北、中五方神樓,捉鬼滅魔,載歌載舞、音樂多用“普界調”。 “拔傷”流傳於麗水地區景寧、雲和等縣的佘族村落。是佘民為死於“天傷”、“地傷”、“水傷”、“火傷”、“刀傷”、“吊傷”、“跌傷”等所謂“三十六道傷門”者所做的超度儀式。一般在死者墓葬後舉行,少數也有在死後即舉行的。畬民認為衹有經過“拔傷”,使死者在陰間不再重遭各種“傷門”所害,其子孫後代才會太平無事。儀式包括“朝魂”、“過三十六道傷門”、“破三十六道傷門”等,需一晝夜演畢。主要由一位高功飾演閭山法師大破三十六道“傷門”。道場設在露天的平地上,傷門設在中間,所謂三十六道傷門,即用小竹子做成象徵“傷門”的三十六道竹圈。傷門前豎立一根連根挖起的毛竹,毛竹上掛著一隻雞籠,籠內放著一隻公雞。還在適當的地方放置米篩、鏡子、尺、剪刀及牛軛等,以示祭度避邪。牛軛中穿著一根稻草繩,繩上吊著三十六個銅錢,一直穿過三十六道傷門。傷門的後面放著盛滿水的木盆,盆中放著一對石磨,草繩穿過石磨中的洞孔,使之頭尾兩端相接。眾孝男孝女鑽過三十六道傷門之後,師公便宣召閭山法師破三十六傷門。每破一道傷門,首先要念一段破門咒語,然後吹一聲龍角,接著揮舞鈴刀向傷門一擊,場上便有兩人將這一道傷門(竹圈)用刀砍斷並扔在火堆裡焚化。死者的女兒或媳婦跪在傷門的後面,邊唱哀歌邊拉草繩,法師每破一道傷門,她們就從草繩上摘下一個銅錢,直至破完三十六道傷門為止。 “召引”即“做聖召引”,又名“引魂”。流傳於麗水地區。是喪葬前舉行的一項祭祀活動,旨在為不使亡故者的靈魂在外四處飄遊,成為“遊魂”,故請閭山九郎祖師把死者的亡魂召引回來,使之安居香爐,一年四季八節享受後人供奉祭奠。儀式一般在喪家堂屋舉行,正中擺一張四方桌,上放各類供品,法師在桌旁時而舞鈴刀,時而吹龍角,時而捏手訣,表演請祖師、收師、添香、藏魂、奏章等科儀。此法事原為師公所為,後因動作、道具均較簡單,個別普通老百姓也學會做,他們自稱為閭山子弟,也常常被喪家雇請。他們往往省略了樂器伴奏,純粹為自念、自唱、自做,道具也衹用鈴刀及銅鈴,不用龍角,穿一般便服。く “做喪”又名“做功德”,流傳於金華武義縣柳城大源鄉一帶佘族村落。大約於明末清初隨移民傳自福建莆田縣。旨在請閭山法師為死者破地獄度亡魂。儀式包括:請大小冥王、迎香火祖師、通府、接佛、請靈、行孝、召兵召將、破地獄等。召兵召將破地獄時,閭山法師一手持龍角,一手舉神刀破陣,並唱道:“上宮三清登寶座,閭山法主請出壇,請出壇前扶弟子,引接五營兵馬到壇前。”又道:“閭山九郎派兵馬,派兵點馬降來臨。”充分體現了武教的特點。道場自始至終走“蓮花步”,據說這是因為“陳十四夫人教”教主陳靖姑是女性之故,走蓮花步是對陳十四夫人信奉虔誠的象徵,蓮花步又稱“娘娘步”,走時兩腳始終在一直線上,兩腳的腳尖、腳跟前後相接,每只腳著地的順序是先腳掌,後腳跟,身子可上下微微顫動,動作要保持平衡、對稱。可見,所謂“蓮花步”即罡步。ぐ “度關”全稱為《三元禳災解厄度關召魂保安道場》,為兒童除煞過關的科儀。據說,兒童自誕生之日起即要遇到種種關隘,每關均有神煞把守,計有田柱關、四季關、千日關、百日關、閻王關、五鬼關等三十六關,不破煞度關,難以生存。一般需請五個師公做一整天法事,共十九場科儀,上午六場,依次為發鼓、發符、召兵、請神、太歲醮、灶君醮;下午九場,依次為解連醮、天醫醮、謝外客、保童燈、三落軍、收魂、造船;晚上六場,依次為:造錢、分錢、度關打關、妝掃送船、賞軍、送神。全堂法事不補管弦,惟有鑼鼓伴奏。筆者曾於1998年9月21日在蒼南五鳳鄉大隔村觀看“度關”道場實況。 “皇君落場”為閭山教與正一道合作啟建的九日八夜《三元大齋九皇大醮》大法事中的一場科儀。意謂奉請皇君陳十四夫人降臨道場斬妖驅邪,以保地方平安。陳十四夫人因救民護國有功,被唐德宗加封為“太陰聖母娘娘”,民間則稱其為“皇君娘娘”。儀式包括:淨筵、結界、拜三山三洞三祖六路、挑燈、拜印、開三洞、發十願、召將、閱兵、過百花橋等。最後歌頌陳十四夫人的功德曰:“巍巍道法本閭山,九轉丹成得意還。到處救民邪氣斂,忠心護國帝恩頒。澤重臨水無窮碧,跡顯古田尚欲班。但願人人虔供奉,何愁解度歎維艱。元君學法在閭山,法顯無邊濟世間。玉質金容猶燦燦,威靈赫耀保平安。元君法顯宋朝封,鬼怪邪魔盡滅蹤。護國佑民功赫赫,抱男送女德重重。護國佑民封大陰,澤同臨水一般深。祈求男女皆如意,更有靈光照古今。”筆者曾於1999年農曆三月初六日觀看了這場科儀。 (3) 閭山派的音樂 閭山派的音樂,總的特點是節奏比較簡單,平穩,曲調純樸,高亢,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各地均有自己的特色,如麗水閭山派的唱曲大多採用單段曲式,自由而靈活地反復,詞格以七言為句,間以三、五、六字句,如字數與曲譜不符則加頭加尾,加拍減拍,增助詞等方法靈活處理。演唱者手持鈴刀、龍角,隨音樂節奏,每拍搖動一次,借鈴刀發出的嚓嚓聲烘託斬妖滅魔的氣氛。常用的曲譜有【造寨】、【造老君殿】、【引壇】、【敬酒】、【招兵】、【排兵】、【前三二後三三】等。其【排兵】曰:“一聲鳴角排東方,……鈴刀先斬後奏報閭山。”推“閭山祖師”為最高統帥。景寧縣閭山派以歌伴舞,以二胡、京胡、笛子、嗩呐等伴奏;打擊樂主要有扁鼓、銅鑼、龍角、靈刀、叮鍾、桐樹木刀、桐樹木拍等,擊打在動作的強拍上。“叮鍾。即法鈴,銅制;銅樹木拍為一長約十釐米的桐樹圓木中間剖開一分為二即可。曲調樸素,健朗,節拍除結束較為自由外,大多比較規範,節奏平穩。常用的曲牌有【打五獄門】、【造寨】、【團兵】、【造井牧師】、【造老君殿】、【撩鶴】等。雲和閭山派音樂曲調高亢,節拍自由,常將2/4拍轉到1/4拍或3/4拍,以二胡、嗩呐、笛子等為樂器伴奏,打擊樂器以扁鼓和低音鑼為主,從這兩種樂器的聲響就可分出音樂的強弱拍,常用的曲調有【起祖】、【拆寨】、【壓擔】、【造寨】、【安祖團雞】、【退兵到座】、【團兵趕煞】、【造井牧師】、【做聲招魂】、【打開十八地獄】、【把五方界】、【過九重山】、【引魂】、【少年起身】、【退兵山頭】等。武義閭山派的打擊樂器為大鼓、大鑼、小鑼、次鑼、歌板等,演唱者一手執法鈴,以鈴擊板,另一手執龍角,每唱完一段,即吹龍角一聲或數聲,吹的調門按規定應是“25 25 52 5”,如龍角製作不標準,則不易吹。唱曲時常以法鈴擊板作為伴奏樂器,常用的曲調有【行孝】、【召兵召將】、【一聲龍角】等。其中“召兵召將”演唱閭山法主陳靖姑及其祖師閭山許九郎帶領閭山兵馬降壇“收神捉鬼”,歌曰:“上宮三清登寶座,閭山法主請出壇。來到堂前登寶座,受納弟子一爐香”,又曰:“閭山九郎派兵馬,派兵點將降來臨。東海王,南海王,收神捉鬼大神王。”巫師公飾閭山法主陳靖姑,走蓮花臺步,唱時鑼鼓輕敲,曲調緩慢,低沉,每唱完一段,吹龍角一聲以烘託收妖氛圍。 二、浙江陳靖姑信仰略述 陳靖姑除了是斬妖驅魔的英雄之外,還是求子助產的生育神、乞降甘霖的農業神、演唱夫人鼓詞的經壇神,為了答謝她,民間興建了許多夫人廟,年年舉行“迎夫人”活動。 (1) 求子助產的生育神。 在浙南農村,陳十四夫人一直被作為送子娘娘,助產保童之神予以供奉,夫人廟內,香火常年不斷。如武義縣宣平上坦村村風景山下有一石橋,當地稱“夫人娘娘橋”,橋頭有一殿稱“十四夫人殿”。殿中供奉的有陳、李、林三夫人之神像。陳十四夫人之神像位於正中央,村民敬其為生育女神,凡結婚花轎抬至夫人橋新娘要下橋步行過橋,入殿敬香,祭拜夫人神像,乞求庇護,早得貴子,順利生育。相傳農曆正月十四為陳十四夫人誕辰,這一天,上坦村凡頭年生兒者,家家洗石臼,搗麻糍(年糕),前往村口夫人殿祭獻,俗稱“大男麻糍”,這是為答謝夫人送子、保媳順利生產之大恩而特製的一種禮物。大男麻糍重數斤,正面染成五色,由家中大人專程送往夫人殿供奉,同時焚化五色紙制羅傘、錫紙等物,以謝夫從送子之恩。け又如雲和縣民間,凡子女體弱多病,就要給孩子拜認個“親娘”,以借助他人的福氣或神佛的力量來保全。拜認親娘的物件有好幾種,其中就有拜陳十四夫人為親娘的。其拜認的儀式是:用米篩一面,古銅鏡一面,孩子衣衫一件,拉在長竹杆上,樹立在屋簷口,備三牲祭品,由道士來祭請陳十四夫人,行認親娘禮。孩子病好後,每年七月十五日要備辦三牲祭品,仍請道士來主祭,祭後用五色彩線一束系在孩子的頭頸上和手臂上,俗稱“還俊”。孩子長滿十歲,就要殺豬宰羊,作最後一次隆重的祭祀,俗稱“滿俊”,以報夫人保佑的“俊德”。凡拜認陳十四夫人為親娘的,就號為“夫人兒”。げ (2) 乞降甘霖的農業神 在浙南農村,凡夏季久晴大旱,危及莊稼,即請閭山教法師翻九台求雨,屆時,必抬有呼風喚雨之功的陳十四夫人神像出巡。相傳有一次,閩越汀州府一帶三年無雨,大地龜裂,草木枯焦,烈焰烤得巖頭起火,百姓扶老攜幼到衙門吵鬧,知縣坐臥不安,衹好派公差四出請法師求雨。先請陳法清,法清求不到雨,按當地風俗,要上柴牢,甚至被招到乾柴上燒化。法清乘機逃了回來,哀求姐姐陳十四代他求雨。陳十四為解救汀州百姓生靈塗炭的痛苦,決定挺身而出。可又想到自己懷孕七月,萬一衝動胎氣,血光衝天,非但求不到半滴甘霖,還要獨犯天條,獲罪非輕。怎麽辦呢?她不顧個人的安危,運用“剖腹取胎法”,親手將自己的胎兒取出,安放在床上,蓋上畚鬥,畚鬥化作斑斕老虎,站在左邊,神鞭化作金龍,守在右邊;兩把掃帚化作兩個老人,站在床頭守候胎兒,自己急忙駕起五彩祥雲,徑往汀州而去。到達汀州後,她戴好神額,穿起神衫、神裙,左手執神鈴、神刀,右手持龍角,吹將起來,口念神咒“一聲龍角透天門”云云。衹聽三聲龍角過去,頓時,東南西北,四面八方,烏雲滾滾,一聲悶雷響過,大雨嘩嘩,百姓齊聲叫好。不料,陳十四焉待放下龍角,驀地雲散雨止,一輪轎陽,曬得大地冒煙。陳十四在神壇上看得分明,原來是五雷神七神雷作梗,命龍王收雲禁雨。陳十四以好言相勸不聽,怒目圓睜,大吼道:“看刀!”斬了兩位雷神。最後,直奔天宮與玉帝論理,逼得玉帝不得不調動東海龍王到汀州上空,行雲布雨三晝夜。頓時,黑雲重聚,一聲霹靂,大雨傾瀉,旱情獲得徹底解除。從此,陳十四夫人名聞天下,終於成了催降甘霖的大恩神受到百姓的供奉。こ (3) 演唱夫人鼓詞的經壇神 溫州城鄉,凡演唱陳十四夫人的鼓詞《南遊記》時,均要設立經壇,俗稱“靈經壇”。經壇的主神就是陳十四娘娘,須舉行隆重迎送儀式。一般設在娘娘宮或殿宇內。宮內張燈結綵,搭成“閭山景”,兩旁貼對聯曰:“掛燈結彩唱靈經,講經誦詞頌神娘”,並設有三界台,另紮三隻紙船,以備送耗送聖時用。經壇後首是陳十四及諸神的座位,座前擺設香案,祭品除三牲福禮及各類水果外,尚有米塑,塑有陳家老少、六姐九妹等。此外尚立有祖師案,豎有聖位牌,他們是玄天上帝祖師、閭山茅山祖師、陳氏聖母、法通、法清等,案上亦供有各類祭品。 經壇設畢,選黃道吉日舉行立壇起經儀式,須請道士主持,儀式包括發符、請師、淨壇等,旨在請三界神聖降監護佑賜福。其中請主神陳十四娘娘時念道:“三請三迎三召,召請福建福州古田縣陳十四聖母娘娘、陳上元太老封君、葛氏太母夫人、法通法清二法師、相應太子走馬靈通、聖母娘娘六姐九妹、蓮花會上二十四位聖母娘娘親身降臨”云云。 鼓詞唱到第五天,即陳十四南遊救人收妖到溫州白鹿城時,經壇裡照例要舉行“到壇”儀式,意謂陳十四收妖已到本境,要去迎接。屆時,經壇頭首召集二三十人,組織迎聖隊伍,將陳十四出巡的佛鑾即行宮坐轎招出,伴以一副鑾駕、頭牌執事、長幡寶蓋、令旗彩旗等。還由嗩呐笛簫、管弦長號、鑼鼓鈸鐃等組成一支漫長的民間器樂隊,群樂齊奏,來到陳十四案前,敬奉斛食及金銀財珍等,觀眾燒香合手相迎。道士向陳十四請過大令之後,左手執大令、神劍,右手執鈴,帶領迎聖隊伍,浩浩蕩蕩,直往甌江畔或本村村口,迎請陳氏聖母娘娘。道士望空祈禱曰:“奉請陳氏聖母娘娘,親降靈壇會上,受陳供養,伏祈勿罪,降福延生,收妖斬怪,救度萬民。”念畢,帶領迎聖隊伍回轉經壇,安落聖母神位,聽誦靈經。 鼓詞唱到最後一天,即第七天夜晚十一時許,要舉行送聖儀式。經壇首事恭敬斛食、生盆福禮、三牲、二牲、金銀紙馬之儀,並將預先紮好的仙船一隻抬上經壇。然後乞請陳十四娘遣五瘟大王,把天耗、地耗及一切妖魔鬼怪,統統押上船艙,送出南洋大海。唱詞的瞽工身穿長衫,站在經臺上,發鼓三通,高吭歌唱《送船遣耗》及《送聖回鑾》曰:“威靈顯赫陳聖母,拯救眾生斬妖蛇。嗣分香火地方廟,威震各方神顯靈。是月望日起靈經,七晝連宵經完滿,製造花船送聖聰。”云云。與此同時,道士在經壇前,身穿道袍,頭戴道巾,左手執疏,右手執鈴,請起降靈,念起通情,送陳十四娘娘和眾神靈歸位曰:“今晚靈經唱完滿,拜送眾聖轉回宮。三清上聖還原位於,道經三寶轉回宮。張三令公還原位,陳氏聖母還本宮”云云。最後,在道士的帶領下,首事們腰插鋼刀寶劍,將紙船送至村頭水口焚化。至此全本夫人鼓詞演唱才算告畢。ご可見,在整個演唱過程中,陳靖姑始終作為經壇的主神受到人們的敬仰。 麗水地區唱夫人詞時,其經壇除立香案外,還要掛“夫人畫”,上有陳十四夫人及三清等諸神的畫像,供掛中堂。根據詞中的內容,還架設一座“洛陽橋”。為了對陳十四夫人的敬仰,在演唱《夫人傳》前一百二十天內,主家、香倌及瞽工等,不准吃狗肉和番鴨肉,主家在演唱前三日開始就必須吃素。此處的經壇佈置與藝人家中的“神壇”有關。“神壇”亦稱“夫人壇”,壇上貼有“總神榜”,榜上除主神陳十四夫人外,尚有法通、法清和陳十四的結拜姐妹諸位夫人,以及閭山祖父、師母、張天師、玄天上帝、觀音大士等。壇前設總香爐一隻,香火日夜不斷。さ (4) “夫人廟”和“迎夫人” 舊時,陳十四這位女神在浙南城鄉有極高的威望,“夫人廟”、“娘娘宮”到處可見。在小小的麗水城關鎮內,就有“十四夫人廟”、“管痘夫人廟”、“催生夫人廟”、“護生夫人廟”等各種“夫人廟”。宮廟都以陳十四及其結拜姐妹為主體塑立神像。在麗水鄉間,也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夫人廟,其中如靈山寺、小白巖、碧湖、九龍、吳圩、東西巖、普心寺等處的“夫人廟”都是較大而遠近聞名的。正宗的夫人廟,陳十四夫人偶像居中,陳法通、陳法清兩個偶像在兩傍,有的還設有陳十四之父陳上元和母親葛氏的廟龕。現在修復保留的有靈山寺的陳十四夫人殿和小白巖的陳十四夫人廟。 有廟必有廟會,麗水的“夫人廟”會要舉規模大的“迎夫人”儀式。共迎三位夫人,分別在元宵節前後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夜晚進行。十四日夜迎的是“陳十四夫人”,又稱“順懿夫人”、“臨水夫人”,為民間崇奉的生育神。十五日夜迎的是“林十五夫人”,又稱“管痘夫人”、“南國夫人”,掌管少兒的天花麻疹。十六日夜迎的是“李十六夫人”,又稱“催生夫人”、“護國夫人”,分管婦女的臨產。林、李兩位夫人都是陳十四在收妖滅怪途中救起並與陳十四結拜為姐妹後成神的。在陳十四夫人出巡的前一天,為“迎夫人”清道,先由首事指定一人扮演判官沿出巡的街道走一番,以示為次日的出巡掃清障礙。三位夫人,各有神廟,正殿的夫人神像是不出巡的,出巡的是她的“副牌”神像,不是泥塑,而是木雕的,平時安置在後殿或廂房,不受香火,專出迎遊。出巡日,夫人廟裡張燈結綵,焚香點燭,祭供三牲,拜祀的婦女絡繹不絕。當晚,要由福壽雙全的老年婆婆為夫人雕像沐浴更衣。 三位夫人出巡,以陳十四夫人出巡為最隆重,最熱鬧。這一晚,全城街道主要地段都佈置得燈彩輝煌,家家戶戶立香案,擺齋飯,老老少少上街迎拜夫人。出巡的隊伍浩浩蕩蕩,前有兩面大銅鑼開道,接著是兩盞大宮燈,宮燈上書“順懿夫人”名諱;然後是執事牌匾,牌匾上署有皇帝賜封的夫人聖號,緊跟著是“肅靜”、“回避”及旌旗、刀斧、劍戟等行列,再接著是鼓手班和戲曲人物隊伍。待威嚴的“半副鑾駕”和戲曲人物隊伍過後,才是八人抬的夫人神像大轎,轎旁是一班身著長袍馬褂的廟董,這些廟董一般都是地方上較有名望和財產的人,出巡時所需的費用,大部分由他們承擔。在夫人神轎後,尚有長長的一大群“孩燈人”,這些孩子,都是“求子而得”或“許願還願”的。孩子由父母背著抱著,每個孩子手裡都提著一盞燈,有各種魚燈和花燈,大部分是從夫人廟購來的“夫人燈”。夫人燈為六面型彩燈,竹篾紮制,棉紙糊成,各面緩有花鳥、山水、戲曲人物等,綴以彩色光蠟紙,用針密密穿刺成各式圖案,內點紅燭,極為新穎美觀。夫人巡遊經過的街道及廟宇,都置香案迎謝夫人,有些店家在香案上除擺普通祭禮外,還把珍藏的小古董及古玩等物擺列在桌,供人觀賞。 林、李二位元夫人出巡儀式程式與陳十四出巡大同小異,但不及陳十四出巡那麽隆重和熱鬧,因為陳十四是老少崇拜的“法力無邊”的神祗,其威望及在本地的影響力要超過觀音大士等神,因而萬家空蒼去一瞻聖容,而林、李二夫人總歸是“法遜一籌”,加上出巡方式相同,人們興趣稍減。相傳陳十四夫人在麗水一帶,還為當地苦難的民眾除滅了莧菜精、白犬怪等等,這也是麗水人民格外崇敬陳十四的原因之一。至於“迎夫人”活動為什麽要放在元宵節的前一夜即正月十四日夜,那是因為據說正月十四是陳靖姑的誕辰日之故。廟會加燈會,自然就熱鬧空前了。ざ 三、陳靖姑故事在浙江的傳播 陳靖姑除妖救人的故事在浙南一帶可謂“老少皆知,口耳相傳,眾口皆碑,無限崇敬”。其傳播的渠道,除口頭外,主要是鼓詞、戲劇和小說。 (1) 鼓詞傳播 夫人鼓詞,麗水一帶稱《陳十四夫人傳》,簡稱《夫人傳》,俗稱《唱夫人》。據彭潤章等篡修清同治《麗水縣誌》(一八七四年刻本)卷十三載:“婦女敬事夫人, 即所稱順懿夫人、護國馬夫人也。順懿廟在太平坊鶴鳴井者,香火尤甚。凡求子者,必赴廟虔禱,兒生,自洗兒及彌月、周歲,必設位於家,供香火,招瞽者唱夫人遺事,曰唱夫人。し麗水鼓詞的曲目五花八門,十分豐富,然其當家曲目卻衹有一個,那就是《夫人傳》。盲人投師學藝,主要學會唱《夫人傳》。麗水鼓詞藝人把演唱《夫人傳》視為“正業”,而演唱其他長短鼓詞則視為“付業”。《夫人傳》的演唱時間長短則視主家的經濟能力及需要而定,大全本《夫人傳》需三日四夜唱畢,中全本的需唱二日三夜,小全本的衹需一日兩夜。大全本《夫人傳》共分三冊,頭冊的主要故事情節如下:“洛陽橋”,敘蔡小姐吞珠懷孕產子、蔡狀元造橋、觀音化美女籌銀助造橋、呂岩戲觀音等;“大漳州”,敘陳上元逃難等;“撩廟”,敘法通、法清上南莊廟收蛇妖,法清沿途戲弄地方小神以及與蛇妖鬥法等細節;“大學法”,敘觀音下凡試心,引導陳十四上閭山學法等。二冊的主要故事情節如下:“南京收蟹精”,敘陳十四與大螃蟹鬥法的諸多情節;“上七縣收妖”,敘陳十四在麗水所屬的雲和、景甯、松陽、遂昌、宣平、龍泉、慶元七縣收妖經過,為他本所無,頗具地方特色;“朱洞坑收地攝”,敘地攝的由來、作崇情景、收治過程等;“邱富做廟會”,敘邱富為虎所傷,陳十四滅虎救邱富等。三冊的主要故事情節如下:“大收蛇”,敘陳十四與蛇婆鬥法,蛇婆被斬,逃走七尺蛇頭;“大煉丹”,敘陳十四海中撈起法通骨粉,然後煉丹救法通;“二收蛇妖”,敘蛇頭逃到杭州化成凡人開旅店專吃赴考的秀才,陳十四到此再度鬥法收蛇妖;“妖躥皇宮”,敘蛇妖躥入內宮,吃掉娘娘,化身正宮娘娘伴君,後裝病要吃陳十四的心肝;“嫁夫隔床”,敘陳十四被逼出嫁後,以“五色線”隔床,使其夫無法與她作愛,後被法清破法而懷孕;“解糧除盜”,敘陳十四去山東殺平強盜,救出奉旨解糧去山東賑災的公公林巡儉;“陳宰相奏主”,敘假娘娘要吃陳十四心肝,陳宰相探知內情,奏主由陳十四進宮捉妖救娘娘;“大求雨”,敘陳十四剖腹取胎求甘霖的經過;“大昇天”,敘正宮娘娘做產,陳十四催生,洪州發天火,陳十四在皇宮施法潑茶滅火;“唐皇分四季”,敘陳十四死後,其靈魂與蛇妖靈魂在唐皇面前爭吵,唐皇把四季中的春夏冬分給陳十四掌管,把秋季分給蛇妖掌管,故秋季“百蟲旺發,百草含毒”,此外還敍述閭山法師與閻王換位等。其他穿插的小關節尚存不少,它們與大關節一起,共同塑造了陳十四捨己救人的英雄女神的豐滿形象。じ 溫州的夫人鼓詞稱《南遊》,俗稱“大詞”或“娘娘詞”。清郭鍾岳《甌江竹枝詞》“唱大詞”曰:“呼幫結伴去燒香,迎廟高臺對夕陽。錦繡一叢齊坐聽,盲詞村鼓唱娘娘。”原注:“俗有唱大詞,廟期又有唱娘娘。”す郭鍾岳《甌江小記》釋“大詞十四娘娘”曰:“唱大詞者講十四娘娘之事跡也。歲九月於廣應宮內搭台,二瞽者對坐,旁置一鼓擊之而唱。其詞多俚俗,有三晝夜者,有七晝夜者,婦女坐聽,或笑或歎,遊人雜遝,殊不雅觀。”ず《南遊》共分〈啟篇〉、〈正篇〉、〈後篇〉等三篇,凡十四本。其中〈啟篇〉又名〈香山〉,敘觀世音出身、修行、得道的歷程。衹是因為陳十四乃是觀音的佛血所變,在與蛇妖的鬥法中,又多賴觀音佛力相助才得收妖滅精,斬怪保國,故作為《南遊》的〈啟篇〉。〈正篇〉敘陳十四出生、上閭山學法、南遊收妖救人、昇天的全過程,重點寫南遊除妖。〈後篇〉寫山東出現大妖神,害民非淺,懇請陳十四去收大妖,而陳十四此時已得道,不便去,故觀世音指點陳十四將陳十五夢中帶到閭山學法,待閭山祖師授法後,再指點陳十五到西天雷音寺拜求觀世音賜法寶,後陳十五求得觀音所賜法寶水火袍、水火帕,終於除滅了山東妖怪。 (2) 戲曲傳播 浙江有關陳十四夫人的戲曲,除由人扮演的松陽高腔《九龍角》外,尚有本偶戲《夫人傳》,前者稱“人班”,後者稱“傀儡班”。人班從“觀音梳妝”演至“陳十四金殿除妖受封”凡三本。“傀儡班”從“造洛陽橋”演至“金殿受封”,凡十四本,均為連臺本戲。此外,尚存有丑角單條戲《紅孩兒》一本、丑角單條戲《夫人》及《夫人煉丹》各一本,散折殘本有《觀音梳妝》、《閭山學法》、《蘇毛崗換寶》等。 夫人戲開演前除拜戲神唐明皇外,還要將陳十四夫人偶像從夫人廟抬出,安置在戲臺的正對面供人祭拜。演出中,凡陳十四夫人出場時均要點香、敬酒、上燭、燒紙、舉拜,以示敬仰,乞求平安。參拜的人中間以老太婆居多,其他如生男孩子、病體康復以及發財者則進行還願,參拜更勤。正本《九龍角》至少要演三個晚上,老百姓最喜歡看的是其中的〈陳靖姑上閭山學法〉、〈救法通〉、〈斬蛇妖〉、〈剖腹取胎〉、〈換寶〉、〈踏罡〉、〈還願〉等折。 夫人戲演出結束時要進行掃台,演員扮演包公上臺先念臺詞曰:“頭戴香雕黑蟒袍,鐵面無私保宋朝。哪怕皇親並國戚,虎口銅鍘定不饒。”再白口道:“來此雲端經過,下界鑼鼓喧天,不知為了何事,二將張龍張虎,與我打開雲霧。”“麾下原來浙江省處州府××村合眾頭首搭這紅花戲臺搬演《九龍角》,賽還戲文良願,老包來了本坦之內,上保人口吉慶,下保畜財興旺,保了田山大熟六種全收。”せ 傀儡班演出的夫人戲其影響比人班更大。舊時,慶元、龍泉、景寧、雲和、麗水、青田、松陽、遂昌、溫州地區的平陽(含蒼南)、文成、泰順、埵w、樂清、永嘉等縣,均有木偶班。木偶班能演八十多本大戲,其中高腔連台戲《夫人傳》最為山區群眾喜聞樂見,成了各木偶劇團的看家戲。他們農忙務農,農閒演出,許多班社劇團除在本地區演出外,還常到金華、衢州、溫州以及閩北山區巡迴交流演出,每班一般衹有四至八人,所有傀儡行頭、樂器道具衹有一擔箱子,隊伍精悍,行動靈活,長年活躍在深山冷塢、窮鄉僻壤,成為浙西南山區戲曲隊伍中的一支輕騎,陳十四夫人的故事就隨著他們的巡迴演出而傳播四方。 (3) 小說傳播 浙江民間流傳的有關陳十四夫人事跡的小說凡四種:《陳十四全傳》共六十回已佚,民間藝人徐揚台曾見過。《閩都別記》共四零一回,傳自福州,清中葉福州人何求篡,其中“洛陽橋觀音顯應”、“靖姑避婚閭山學法”、“陳夫人祈雨捉蛇首”與麗水鼓詞《夫人傳》關節相同。《臨水平妖傳》共十七回,傳自福清。《陳十四奇傳》,近人葉中鳴據流傳於浙南民間的傳說、鼓詞整理的,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出版,共二十三回。為供研究者參考,現將其回目抄錄如下: 第一回 宴蟠桃天宮聚群仙,彈天柱紅雨孕嬌娥 第二回 惜花憐物靜姑不平,巧取豪奪南蛇託夢 第三回 王知縣遣差求法師,陳法通代父斬妖魔 第四回 施妙計大哥擒妖怪,泄天機小弟縱蛇精 第五回 啖法通蛇公瞞蛇婆,害靜姑南蛇懷詭計 第六回 求妙法假十四上山,雷仇恨真靜姑登程 第七回 師父三試難分虛實,觀音一點易辨真偽 第八回 讀天書陳十四減壽,調法寶南蛇婆中計 第九回 洞宮山眾妖邪嘯聚,蛇太洞南蛇婆點將 第十回 黑松林除妖慶太平,古溪洞滅怪結金蘭 第十一回 假拜夀巧計擒魔王,真妙法煉丹救十五 第十二回 篾纜精逞霸七幄],南蛇婆喜慶得二寶 第十三回 真作假南蛇公中計,假充真陳仙姑識妖 第十四回 降妖魔古田縣會師,救黎民南天門評理 第十五回 山窮水盡南蛇末路,柳暗花明觀音賜劍 第十六回 落花重開法通再生,殘月又圓陳家團聚 第十七回 南蛇婆三探昭陽宮,蔡皇後一驚摔玉杯 第十八回 亂毛漢一語值千金,陳十四除害上京都 第十九回 報宏恩陳丞相奏主,雪冤仇昭陽宮捉妖 第二十回 陳十四五神廟斬魔,觀世音潮音洞匿蛇 第二十一回 法清哥大鬧潮音洞,十四妹智殲南蛇婆 第二十二回 創新法惹惱閭山師,求甘霖怒斬兩雷神 第二十三回 蛇尾巴伺機報夫仇,陳十四含冤離人間 四、夫人戲《九龍角》 浙江稱以陳靖姑為主角的戲為《夫人戲》,又名《夫人傳》、《九龍角》等,原為閭山道儀式劇之一,後成為浙江古老劇種松陽高腔的代表性劇目。演唐大曆年間道教閭山派始祖閭山九郎ぜ及閭山九母的女弟子陳靖姑そ除妖滅怪救良民的故事。流傳於浙南及浙西南的溫州、麗水、衢州、金華一帶。全劇共三本,可演三至五個晚上,其中農村因村民喜看長戲,三個晚上可演畢;城鎮則不宜太長,一般需演五個晚上。劇中保存著大量道教閭山派的教義、科儀演示方式以及法器、法服的式樣規格等等,吸取了大量浙江民間的宗教信仰、社會習慣、民情民風、方言土語,同時還完整地保存了松陽高腔的唱腔和音樂。所有這些對於我們探究戲劇與宗教、信仰與民俗以及松陽高腔的源流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九龍角》俗稱“夫人戲”,是松陽高腔的主要看家戲,凡提及松陽高腔,人們就指說“夫人戲”。它取題於民間,集浙南及浙西南山區有關陳十四娘娘故事之大成,生活氣息濃鬱,語言樸素通俗,音樂古樸,表演粗獷,甚為群眾喜聞樂見。 (1) 《九龍角》的劇情 《九龍角》全劇凡三本,頭本二十八出,二本二十二出,三本二十五出,合計七十五出。 頭本演觀世音於天庭梳頭,不慎掉下兩根青絲變作一對蛇妖下凡作亂。為除妖害,觀音剪下三片指甲,命其分別投胎於陳家、李家和林家,是為陳夫人正姑、李夫人三妹,林夫人九姑。同時命紅孩兒下凡相助。正姑投胎於福建福州古田縣道教法師陳上元為女,紅孩兒化身為幼童亦為陳上元收養,取名法清。上元尚有長子法通。時朝廷命官張石奎攜夫人葉氏入授予江州府,過黃河渡口時葉氏被黑蛇吞噬,石奎求救於葉天師,天師授令符召四大天將降伏黑蛇。黑蛇敗退南莊廟與蛇母結為夫婦繼續作亂,蛇母化身作聖母娘娘託夢當地書生黃孔文,稱從今年開始,南莊廟的祭品必須有一對童男童女,否則地方不得太平。本年度祭奠頭首黃孔文其兄黃貴字聞訊叫苦不迭,百般無奈,最後衹好決定獻出自己唯一的女兒。孔文得知是蛇妖作怪,乃求救於法師陳上元。上元命法通、法清前往收妖。法通布下天羅地網,用麻繩鐵索捆綁住蛇妖,不料因法清洩露法術,蛇妖逃脫並捲土重來,反而吃掉了法通,法清狼狽逃回。陳靖姑見此狀,決心上閭山學法為民除害。蛇母聞訊,甚懼,乃化身為假正姑先上閭山學法。待正姑到達閭山時,蛇母已學就並下山。正姑學就後下山,在蘇毛崗鬥敗蛇母,將其斬為兩段:七尺蛇尾去半天遊嬉,三尺蛇頭飛入皇宮繼續作亂。正姑在歸途中救活被黑蛇吞噬的葉氏,終於使張石奎夫婦團圓。上本終。 二本演野豬妖先化身作王志宗的書友陳兄誘騙王志宗去雲南經商羅緞,然後再化身作假王志宗占去王妻葛氏。志宗歸,因鬥不過豬妖化身的假王志宗,無法入家門與葛氏團聚,乃求救於其叔王三老及其師書館先生,然均無濟於事,法師張和郎應請前往收伏,亦被豬妖所敗。後幸遇陳靖姑,才得以除滅,使其夫妻團圓。接著,陳靖姑又以排骨煉丹法及入地府取魂,先後救活了被蛇妖所吞的李三妹和林九姑,並與她倆結拜為姐妹,授以閭山法術。繼而,陳靖姑入南莊廟斬了黑蛇,救活其兄陳法通,因法通殘疾過重不能行走,乃送入半天支頭被封為“改正先師”。又宣召王志宗夫妻入南莊廟顯靈領受香煙。二本畢。 三本演陳上元夫婦未等正姑閭山學法歸來就將其許配給林色之子林大郎為妻。正姑雖然在閭山師母前發誓永不出嫁,嫁人則深江大海而死。但最終還是屈從於“孝”字,聽從父母嫁給林大郎,不久就懷孕了。時值大旱,禾苗枯焦,百姓叫苦連天。縣官馬中魁張榜召請法師求雨。法清揭榜應召,由於蛇妖打斷雨路,求雨失敗,險些被活活燒死。正姑為解其難,不顧個人安危,竟剖腹取胎,然後上雨台與蛇妖作殊死的鬥爭,終於求得甘霖,百姓感恩不盡。蛇妖死不甘休,其三尺蛇頭飛入內廷吞噬正宮娘娘後,化己身為假正宮以取代之,同時吞盡三十六宮七十二院宮妃均以紙畫代之。最後裝病稱衹有陳靖姑的心肝可治,乘機吃掉正姑。正姑法力無邊,在李、林二位妹妹的協助下,經過一場智鬥,終於使蛇妖原形畢露而除滅之。接著又運用排骨煉丹法救活正宮娘娘,並借用萬歲賜予的一杯玉茶撲滅了杭州一場火災。唐大曆王感激不盡,封陳靖姑為十四一品夫人,封林九姑、李三妹為十五一品夫人。林大郎及其兩個兒子走馬、靈通亦各有所封。全劇終。 縱觀全劇,以陳十四鬥蛇妖為主腦,把激烈而驚險的搏鬥場面,寫得層出不窮,千姿百態,一波三折,引人入勝,充滿優美而悲壯的神奇色彩。 (2) 《九龍角》的腳色體制 《九龍角》保留了古老的松陽高腔初期的腳色體制的“三檔”及“八把交椅”分工法。“三檔”的分法如下: 第一檔:生(正生)、旦(正旦)、淨、醜; 第二檔:小生、占(或稱“貼”)、外、夫(或稱老旦); 第三檔:小角(或稱“下手”)、末。 上述三檔以第一檔為最重要,故陳靖姑、陳法清、蛇妖、野豬妖、王志宗、林大郎等重要腳色均放在第一檔扮演。其中尤以正旦陳靖姑為主要角色;二檔次之,故陳法通、陳上元、閭山九郎、葛氏等放在這一檔扮演;末雖列為第三檔,但在演劇中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角色,要求戲路寬、演技全面,往往演戲中缺檔的角色,除應工本工外均由末來擔任。 “八把交椅”指一、二兩檔的八個腳色。第三檔又稱“下檔”。這三檔十個行當可演幾十個角色,故藝人們說:“八把交椅加下檔,什麽戲文都能做。”顯然,這就要求演員一專多能,包括“反串”等功夫。 “九龍角”的“三檔”、“八把交椅”的腳色分工制,為後來松陽高腔正式形成“十大正腳”制奠基定了基礎。這十大正腳為:正生、大花、小花、小生、老生、付末、正旦、貼旦、花旦。其中以正旦、正生為最重要。ぞ (3) 《九龍角》的表演特色 《九龍角》作為戲曲劇目,自然亦講究唱做念打“四功”及手眼身法步“五法”,亦運用把子功、毯子功、腰腿功等等,這一些與其他戲曲劇目並無二致。所不同的即具有自身特色的是,它吸取了閭山派師公在法事演出中的一些作法,從而更豐富了自身的表演。例如:手法上的“捏訣”,步法上的“罡步”就直接來自閭山教。 手訣本來是師公在法事儀式中,用來請兵請將、驅魔除鬼時的與咒語配合使用的各種手勢。《九龍角》中的陳靖姑正是運用這些手訣宣召天兵天將與蛇妖、豬妖搏鬥並最後戰勝它們的。每個手訣都有自己的名字和捏手。如“大門訣”,其捏法是:二手豎立,手心向裡,雙手的食指、中指伸直並攏,左手小指插入右手無名指與大拇指之間,左手無名指搭在右小指上,右無名指搭在小指上,左右大拇指各自搭在無名指第一關節處。(見圖一)“雙箭訣”,其捏法:二手背相靠,兩手小指互相勾緊,中指彎屈,大拇指搭在中指關節上端處,兩食指伸直相靠,兩無名指從中指後插入中、食指之間。(見圖二)“射箭訣”,其捏法:兩手食指交叉,右手食指在外,其他手指動作均與“雙箭訣”做法相同。(見圖三)“後門訣”,其捏法:二手背相靠,右手無名指、小指彎曲,中指伸直,左手中指搭在右手中指尖上,左手無名指從左手中指後勾住右手無名指及小指,右手大拇指搭在左手無名指第二關節處,右手食指勾著左手食指尖,靠在右手中指的第二關節處,左手小指彎曲,左大拇指搭在左手小指尖處。(見圖四)。た〖KH+1mm〗 〖TPDJ92,6。38#〗 陳靖姑是一個剛正不阿、力戰邪惡、敢於為民除害的少女,上閭山學得法術之後,法力無邊,憑藉著這些神秘的手訣驅逐妖孽,其手訣的捏法,據老藝人口述有三十餘種,在夫人戲中常用的除上述四種餐,尚有十種。 罡步又稱禹步(詳見《海瓊曰真人語錄》,是師公在驅邪滅鬼儀式中所走的法步。罡,北斗七星之一,踏罡步,意謂在施法的場地裡踏出一個類似扁圖形的俗稱天羅地網的罡圈,衹是留一個缺口,把妖魔鬼怪引入罡圈內,然後用手訣將它們消滅。麗水一帶閭山教師公所做的《打C》、《拔傷》、《傳師學師》、《做功德》等法事均有“踏罡”表演。在《九龍角》中,陳靖姑在與蛇母的搏鬥中,多次出現踏罡的動作提示,如在第二本〈南莊廟斬蛇救法通〉一折為其兄排骨煉丹時就採用了三點罡步法。此法的表演要點為:以一隻腳為心不動,另一隻腳向主軸腳尖前點步,然後向橫跨一步,再向後點步,然後雙腳並步重複三次為一組動作。罡科時,演員身體側面朝觀眾。這時,陳靖姑右手拿龍角、左手執令刀,按步法節奏作逆向轉動,身體隨步頻頻起舞,按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做重複動作,最後用令刀寫“批示”,噴灑淨水,喚醒法通,令其起死回生,罡步告結。だ 此外,尚有三台罡、地獄罡、天罡、地罡等。罡步往往與捏訣互相配合而產生神力,如陳靖姑為兄排骨煉丹就先捏“渡橋訣”,然後再步三點罡的,接著破指,滴血,起唱【一字調】“頭上骨頭還頭上”云云,載歌載舞,從而完成排骨煉丹救人的表演,以形象喧染舞臺效果。 (4) 《九龍角》的人物造型 松陽高腔作為浙江古老劇種之一,其服飾、化妝、砌末和裝置,早就形成一套具有本劇種特有的藝術程式和體制。其服飾素淡,簡樸,原始;其化妝除淨、醜畫臉譜,其他均淡敷水粉,松香煙墨略勾眼眉,輕拷胭脂;道具中有品種繁多的面具,砌末中有取自道教的鈴刀、龍角等。最能體現這些特色的是看家戲《九龍角》一劇的人物造型。這些人物造型既古樸,又具有濃鬱的生活氣息。現將其主要人物造型簡介如下: 陳靖姑,正旦,服飾簡樸,身著毛蘭布大襟衣,紫裙;腳穿矯鞋,俗稱“三寸金蓮”,頭上無珠花,作法事和捉蛇妖時,頭紮紅帶,肩插竹節馬鞭,手拿鈴刀、龍角,不時地步罡,捏訣,以除妖救人為己任,在舞臺上與其他角色形成強烈的對比,一見就是善良、可親的形象。所穿的矯鞋是一種特製的靴統鞋,鞋掌短小,穿時要將朝笏插在靴統裡,再用帶子把腳踝連同腳背綁緊,使足尖走路。旦角平時需練矯功步。 陳法通,小生,有時亦以正生應工,頭戴道士九梁方巾,身穿客衣,黑色或素色長衫,腳穿圓白便鞋。作法時,頭戴九梁巾,身穿白箭衣,素色,表現其正直、善良、學道的形象。 陳法清,小丑,頭戴草編小圓帽,身穿紅馬褂,紅褲,迎親時穿女客衣(大襟衣),面部化妝為倒掛眉,眼眉和嘴上都畫橢圓形白色塊,兩頰塗紅。是一個既淘氣又莽撞、心地善良而老是惹事闖禍的丑角形象。 蛇妖,有多種造型。坐享南莊廟時,為占即貼旦打扮;化為人形上閭山學法,與陳靖姑一樣,為正旦打扮。有時穿黑箭衣,紮大帶,頭戴額子紮巾,穿平底靴,為武生打扮。現原形時,用紙胎做成蛇頭,拿在手裡,出場時放在頭部,披客衣,做蛇形動作,顯示其陰險狡猾,是一個無惡不作的反面角色。ち (5) 《九龍角》的聲腔音樂 《九龍角》的聲腔音樂,無論人班還是木偶,均唱松陽高腔。松陽高腔產生的年代無考,明萬曆年間已開始盛行,清同光時曾一度中興,不久即開始衰落。其唱腔屬曲牌聯綴體,其曲牌名稱和各地高腔類同,但在實際演唱時,句式、詞格常根據劇情需要而隨意變化,行腔中常用“咿”、“呀”、“啊”、“哈”等襯詞。其曲牌的組成以腔句為單位,腔句後有襯以小鑼助節的絲竹短過門。生、旦唱腔多以絲竹伴奏,花臉多以嗩呐伴奏,個別由花臉和生角演唱的曲牌遇到激昂、緊張的場面,則用大鑼襯配。生旦唱腔有時以高八度假嗓幫唱。這些獨具特色的風格,使《九龍角》的唱腔遼闊秀麗,伴奏活潑輕鬆,具有濃厚的鄉村風味。 松陽高腔今存有牌名的曲牌約四十餘首,《九龍角》幾乎全部保存了這些曲牌,常用的有【紅納襖】、【山坡羊】、【玉芙蓉】、【念經調】、【一字調】、【一字調】、【江頭金桂】、【桂枝香】、【解三酲】、【風入松】、【落山虎】、【駐馬聽】、【鎖南枝】、【孝順歌】、【園林好】、【耍孩兒】、【不是路】等。此外,尚有不少佚名曲。後期因受徽、亂等聲腔的影響,也出現很多板類成份,有起板、倒板、平板、迭板、緊板等。舞臺用語主要用松陽官腔,唯《九龍角》丑角陳法清全用土語,別有風趣。器樂器有【過場】、【望妝台】、【將軍令】、【蒲堂紅】、【小開門】、【小桃紅】等;鑼鼓經有【水底魚】、【紗帽頭】、【一字鑼】、【滿天星】、【平鑼】、【水星鑼】等。樂隊編制分:鼓堂(檀板、板鼓、堂鑼)、正吹(操笛、鎖呐、先鋒)、散手(操大鼓、大鑼及輔胡)、副吹(操鎖呐、主二胡)、小鑼等五種行當。其傳統座位如下圖〖CRDJ92CR(,1),BP#〗 五、《九龍角》與閭山教的關係 (1) 《九龍角》的主要關節出自閭山教,是閭山教法事儀式的戲劇化。 《九龍角》凡三本,頭本敘真、假正姑上閭山學法。假正姑為蛇妖所變,蛇妖吃掉陳法通之後,得知法通之妹陳靖姑欲上閭山學法為其兄報仇,懼甚,乃化身陳靖姑先上閭山;瞞過閭山教主許九郎、許九母兄妹,學得閭山法並攜帶鐵傘、鐵鞭、鐵馬、鐵龍角等閭山真寶下山。三年後,真靖姑到達閭山,在真、假靖姑莫辨之時,九郎動用照妖鏡,才知下山而去的是蛇妖所變。乃連忙用閭山遁法將其纏困在蘇毛崗家不讓其下山,同時加緊向陳靖姑傳授法書。陳靖姑學完閭山十本法書便騰雲駕霧趕至蘇毛崗與蛇妖鬥智鬥法,終於用九母所贈的紙傘、紙馬、紙鞭、紙龍角,換得蛇妖的鐵傘、鐵馬、鐵鞭、鐵龍角,並將其斬為二段。在下山途中,陳靖姑還通過閭山“排骨煉丹”科儀,救活了被蛇妖所害的葉金蓮,龠春與丈夫張石奎團圓。 二本先敘陳靖姑設排骨煉丹之儀,通過步罡、捏訣、吹九龍角等儀式,宣召閭山三洞兵及黃、梁二將,救活了被猛虎吞噬的李三妹。次敘陳靖姑再設排骨煉丹之儀,拯救因做產而死的林九姑。因九姑做產時穢氣落入閻王千歲血湖之內,被打入血湖地獄一時煉不還陽,於是陳靖姑焚化紙錢送走黃、梁二將回閭山之後,又宣召引魂童子到陰司向閻王說情,請求放還林九姑的陰魂。閻王不肯,陳靖姑乃設破血湖之儀,動用閭山翻天覆地之法,一口氣翻了二十口血湖,逼得閻王不得不將林九妹的陰魂放還。使九姑得救。三敘陳靖姑入南莊廟拯救被蛇妖吞噬的哥哥陳法通,先舉行“跳童”(詳前)儀式,破了妖法,找到法通的屍骨;再舉行排骨煉丹法事,使法通還陽。這一本,基本上由上述三場法事組成。 三本先敘陳靖姑剖胎求雨救良民。時值大旱,禾苗枯焦,百姓叫苦邊天,法清求雨失敗,正姑挺身而出,她不顧已有了六月懷胎在身,毅然剖腹取胎上雨台作法。接著便是一場規模巨集大的求雨儀式;設雨台一座,她先撐起一把清涼傘,然後放下涼傘去向雨台。來到雨台之前,先發出六曹兵馬,命天兵天將、地兵地將、風火二將,一齊發在雨臺上,並吹起九龍角求雨。來到雨台之後,又築起五色祥雲,東方青雲,南方赤雲,西方白雲,北方黑雲,中方黃雲,五方祥雲一起築,吹動龍角求甘霖。緊接著,蛇妖帶領雷公打散了陳靖姑的雨路,雲散日出,停止了下雨。正姑怒極,重新駕起祥雲,斬斷猛雷,終於使甘霖傾盆而下,解了下界的旱情。正姑收回六曹兵馬,儀式結束。次敘陳靖姑連續兩次舉行排骨煉丹法事,煉就了自己的兩個兒子並使他們還陽,一名叫走馬,一名叫靈通。儀式包括拜請閭山三洞兵、迎接閭山師父降壇、吹龍角、排骨頭、吹法水、轉還陽、送神等。三敘陳靖姑入皇宮滅蛇妖,救皇后。蛇妖在蘇毛崗被陳靖姑斬為二段之後,七尺蛇尾去半天遊嬉,三尺蛇頭飛入內宮吃掉正宮及妃子,自己化作正宮矇騙大曆王繼續作怪。陳靖姑作起閭山法叫其現出原形,使皇上醒悟,同時吹角踏罡,再度舉行排骨煉丹法事,使皇后復活。最後因杭州發生火災,陳靖姑奉命啟建滅火道場,利用皇上所賜的一杯玉茶,化作一陣紅雨滅了大火,受到皇上的嘉獎。 總之,《九龍角》所演均是道教閭山派除妖救良民的故事,排骨煉丹等閭山教科儀一場接一場,是一出地地道道的宗教儀式劇。 (2) 《九龍角》的舞臺表演來自閭山教,是閭山教道場師公作法的翻版。 《九龍角》最常見的舞臺表演動作是打珓、踏罡、捏訣、吹龍角、念咒、唱曲等等,無非是唱、念、做、打“四功”。而所有這一些,幾乎都採自閭山教的科儀動作,有時甚至不作任何藝術加工而被全盤照搬。例如頭本“夫人煉丹”一折就是如此。戲文大意是:張石奎奉旨赴福建樟州府上任途中,渡黃河時其妻葉氏被河中蛇妖攝去至死,停棺河邊。一日,陳靖姑閭山學法回歸途中,見棺內冒火起煙,便知有冤,忙用符開棺,衹見枯骨一付,便作法煉丹,權杖招魂,淨水洗潑,使葉氏復活。張感恩不盡,以金銀相謝,陳謝絕而別,歌頌陳靖姑見義勇為,拯救良民的高尚道德和英雄行為。此後,其哥兄陳法通被蛇妖所吞,正姑亦用“排骨煉丹”法救其復生。其舞臺表演依次為: 擲珓:這是閭山教任何一場道場開始時都必須進行的一項問神儀式,務必擲出“聖珓”(詳後)方可決定是否進行“排骨煉丹”儀式。師公有時擲交數次仍得不到“聖珓”,往往使病家急得欲哭,唯恐神靈不肯降壇除妖,病人凶多吉少,直至“聖珓”出現才破涕為笑。戲中的表演也一樣,筆者於一九九四年春節在周安村觀看《九龍角》頭本時,劇中的陳靖姑就連擲四次才擲一個“聖珓”來。 請神:浙江閭山教所請神祗有福州古田縣臨水大殿三封四敕護國救民善利順濟夫人、九天應曜齊天聖母太陰三位大德娘娘、正宮陳十四娘娘、左宮林九娘娘、右宮李三娘娘、監生看生婆神、保胎護產婆神、催生保產夫人、金盆送子夫人、轉女成男夫人、臨盆救難夫人、通事監夢夫人、掌關度煞夫人、汪楊邱呂四員大將、臨水大殿合局聖眾等等。師公請神時的主要動作是吹龍角,踏罡步。戲中的陳靖姑上場時,先吹響三聲龍角,然後手舉令刀起舞,舞的就是“踏罡步”。其步法:左腳站立不動,右腳在前點三步,向右跨一步,再向後點兩步,右腳向左靠攏,此為一罡步:再以右腳站立不動,左腳在前點三步,向左跨一步,再向後點兩步,左腳向右腳靠攏,此又為一罡步。如此反復交換行進,即所謂“步罡踏鬥”,按北斗七星的位用腳畫著走之意。 點兵:也稱“召將”。閭山教俗稱“武教”以斬妖收魔為己任,因此點兵召將便成為最常用的儀式了。所點的兵將包括閭山三洞兵以及天兵天將、地兵地將等等。師公點兵,主要通過“捏手訣”伴以念神咒來實現。手訣又稱“手勢法術”,相傳為戰國時的巫覡所創,後被道教採納,手勢繁多。浙江閭山教手訣計有“渡橋訣”、“鐵板蓋”、“翻天覆地”、“水龍鎖”、“四大天王”、“四大文王”、“上天五虎”、“撲地五虎”、“青陽鎖”、“祖師訣”、“本師訣”等數十種。戲中的陳靖姑點兵時所用的手訣為“祖師訣”,其捏法:用右手大拇指掐中指第一指節上,左手三指平伸,指尖向上,與正一道士用的“天師訣”相似。捏訣時唱【一字調】: 我今東方召來九萬兵,南方召來八萬將,西方召來六重軍,北方召來五啼馬,中方召來三洞兵,天兵天將、地兵地將、風火二將,一時收在龍角內。我今吹動九龍角,吹動龍角召兵馬。 唱畢,走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每到一方位捏一手訣,念一咒語,原地轉三圈,將身子向上一跳為一組合動作,共計五個組合。伴奏的音樂有兩種,一為打擊樂,主要樂器是大鑼、小鑼;一為絲竹樂,主要樂器為二胡、笛子。 排骨:“排骨”連同下一科儀的“煉丹”向來為閭山教師公所特別看重的儀式,也是《九龍角》一劇的重頭戲。其中尤以“排骨”的表演為最豐富,試看陳靖姑排骨救法通的表演。這段表演可分找骨、認骨、排骨三個層次:首先是找骨。法通南莊廟收蛇妖,因法清搗亂,得罪了三天聖主,結果法術失靈,被蛇妖吞噬,骨頭被罩在銅鍾下。陳靖姑四處尋找,怎麽也找不著。後通過“跳童”儀式才發現原來被罩在銅鍾底下,銅鍾很重,啟不動,後借用上天王十九大夫之力,動用火煉金槍才撳起銅鍾,取出骨頭。其次是認骨。銅鍾底下的骨頭很多,不知哪些骨頭是法通的,於是陳靖姑以虛擬動作將其故兄的白骨排列台中,咬破中指滴血在骨頭上,據說若是親人的骨頭,與血相接,若不是親人的骨頭,則不相接,這名曰“親骨血”。正姑邊咬指滴血,邊唱【一字調】: 忙把指頭來咬破,咬破指頭救故兄。(咬指介)啊唷!是我故兄骨頭來走起,別人骨頭莫相連。 第三是排骨。經滴血確認是法通的屍骨,便開始排骨。其表演主要是踏罡步,唱神咒。陳靖姑接前腔唱道: 奉請閭山三洞兵,迎接閭山師父到來臨。今日宣召無別事,來到此地救良民。頭上骨頭還頭上,腳下骨頭還腳下。肋下骨頭還肋下,兩手骨頭分左右。排起三十六骨頭無差異。 煉丹:排定三十六副骨頭之後便開始煉丹,其表演動作主要是按東、南、西、北、中五方走罡步,又稱“走五方”。走時,陳靖姑右手舉令刀,左手握龍角,在鑼鼓的伴奏下載歌載舞,為法通招魂煉度。 還陽:經過煉丹包括水、火二煉之後,便可還陽了。陳靖姑走完五方,立台中間,舉起案上神水碗向四方噴灑,用令刀畫符,唱道: 呀!再將權杖來宣召,宣召靈魂到來臨。法水一口轉還陽。 唱畢,念曰:“法通吾兄,速醒!速醒!”這時,另一演員扮演法通蘇醒上,在問清眼前的情況後唱【下山虎】:“多謝眾姐妹(重句),多謝姐妹相搭救,搭救為兄轉還陽。”ぢ 至此,“夫人煉丹”表演結束。這段表演幾乎全部照搬閭山教師公的道場作法,不作任何藝術加工。不作藝術加工的原因是由於觀眾已非常熟悉師公作法的形式,作藝術處理之後反會被他們不承認,同時也由於戲的表演,可使我們還能看到當年師公的作法儀式,從而滿足了一部分人的審美需求。 《九龍角》的舞臺表演照搬閭山教道場作法場面的尚很多,諸如陳靖姑閭山學法、閭山九母向真假正姑傳授閭山法、閭山九郎用“遁法”將假正姑纏困在蘇毛崗、陳靖姑初試閭山翻天覆地法、真假正姑蘇毛崗鬥法換寶、陳法清私放閭山兵、陳靖姑收歸閭山兵、陳靖姑陰司取魂、陳靖姑王家除豬妖、陳靖姑南莊廟斬蛇妖、陳靖姑入皇宮與蛇妖智鬥、陳靖姑剖腹取胎、陳靖姑雨台求甘霖、陳靖姑排骨救正宮、陳靖姑玉茶滅火災等等,不一而足。所有這一切事實,都證明夫人戲《九龍角》脫胎於閭山教除妖救良民的儀式。 (3) 《九龍角》的砌末、服飾來自閭山教。 《九龍角》的砌末如龍角、令刀、神鞭、珓杯、淨水、雷公錘等,均移用於閭山教法器。簡介如下: 龍角:一般用彎曲的杉樹根製作,根心挖空,形似牛角,長約50釐米,用鐵皮條紮緊,繪熟褐色,用以宣召神兵神將驅鬼降妖。其執法,通常挾在左手虎口和中指及無名指中間,大拇指扣住龍角。 鈴刀:鐵制,如劍形,全長約四十釐米,刀身長約三十五釐米。刀柄尾端掛有一串鈴,由銅板穿孔而成。也有的用銅鈿或鐵片環代替,揮動用時發也殺殺響聲。還有在刀柄上掛兩隻“珓杯”(詳後)的。鈴刀代表神的旨令,用作鎮妖除魔的武器。一般握在右手。 神鞭:竹根製成,長約五十五釐米,凡三十六節,粗的一紮有紅布條,掛下兩條約三十釐米的飄帶,用以打鬼、驅鬼的神器。 珓杯:銅制,為兩隻半球面形的小杯,狀如小鈸,杯徑約五釐米,分別系在一根長約一百釐米的紅繩的兩端,是師公作法時用作問神討旨諭的法器。平時掛在鈴刀刀柄端頭,用時將兩杯拋在案上或地上以蔔吉凶,凡兩杯均覆地的叫“陰珓”,兩杯口均向上仰朝天的叫“陽珓”,杯一覆一仰的叫“聖珓”,為大吉之象。相傳這種珓杯從前規定要用金銀銅鐵錫五金製成,否則不具靈氣,近年才改為單用銅制的。 神水:用普通瓷碗或酒杯盛上清水,上寫“淨水清明”四字。師公作法時用柏樹枝蘸水噴灑,或用以淨壇,或用以驅邪消災。 《九龍角》的服飾來自閭山教及茅山教的法服。 陳靖姑師從閭山九母,其服飾與閭山教法服無異,上身穿毛蘭布大襟衣,下身系花邊紫裙,為三折裙,據說這花邊代表波浪,因陳靖姑與蛇妖變化的假正姑曾在蘇毛崗一條河中鬥法換寶,這花邊就象徵她們在水中鬥法時掀起的浪濤。腳穿嬌鞋,俗稱三寸金蓮。頭飾無珠花,僅紮一條紅帶,肩插竹節馬鞭,手拿鈴刀、龍角,人物造型既古樸又具有濃鬱的生活氣息。林九姑、李三娘的服飾與此相近。 陳法通師從茅山教,其服飾與茅山教法服無異,平時身穿客衣,即黑色長衫或素色長衫,頭戴九梁方巾,腳穿圓口便鞋。作法時,頭戴九梁巾,身穿白箭衣。陳上元的服飾與此相近。 陳法清非閭非茅,自成一體,其服飾頭戴草編小圓帽,身穿紅馬褂、紅褲子,迎親時穿女客衣(又襟衣),為丑角形象。 蛇妖上閭山學法時與陳靖姑一樣打扮,穿閭山教法服。有時則穿黑箭衣,紮大帶,頭戴額子紮巾,腳穿平底靴,為武生打扮。現原形時,披客衣,拿蛇頭,放在頭部,做蛇形動作。 此外,尚有各種面目亦與閭山教有關,早期閭山教作法時就使用過面具。面具品種繁多,有全頭面殼,如觀音、牛頭、馬面、老虎等;有半面殼,如雷公、判官、十二生肖的鼠、羊、兔、狗、豬等;有半段面殼,指嘴巴上半部的面具。如土地公、狐狸精等;還有戴在額上的特殊動物造型,如用紙胎做成蛇頭套在額頭表示蛇妖,用紙胎做成雞頭帽戴在頭上表示雞精。 總之,《九龍角》一劇,從劇情、表演、音樂到道具、服飾均出自閭山教,是閭山教除妖滅怪儀式的戲劇化,它的產生和流傳,又為中國戲劇源於宗教儀式這一論點提供新的一例。
注 釋: ヾ參閱葉明生《福建壽甯四平傀儡戲奶娘傳》“前言”,民俗曲藝叢書,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7年第11頁。 ゝ見清.乾隆《平陽縣誌·神教志》,此據《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浙江省溫州卷》,浙江溫州市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編委會編,浙江省新聞出版局1995年版第301頁。 ゞ見《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浙江溫州卷》第301—317頁。 々ぁ見《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浙江溫州卷》第292—300頁。 あ《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浙江省麗水卷》,麗水地區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編委會編,浙江省新聞出版局1991年版,第321—416頁。 ぃぐ見《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浙江省金華卷》,金華市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編 委會編,浙江省新聞出版局1991年版,第583—605頁。 い“打C”即打鬼的意思。“C”,當地方言讀Hnaiao,《玉篇》:“胡硬切,行去聲,鬼也。” ぅ“撒五雷子”是指師公走到病人家門口時,手握五粒小石子用力撒向他的屋頂瓦背上,表示天兵天將來了。 う“打頭壇”指請來天兵天將把守東南西北各方,準備捉妖邪的意思。 ぇ“點五方燈”指油盞碟裡面以燈芯點著東、南、西、北、中五盞燈,意治煞氣。 え《煉C皮”指調兵紮寨,進行練兵。 ぉ“會洞”指會兵,聚集天兵天將、地兵地將。 お“行署施法”即出兵捉妖邪,包括“開門罡”、“掃地罡”、“提飯甑”、“緊攏”、“飛鶴”等儀式。 か“造廟下鞭”意謂閭山祖師化一廟為鬼店,把鬼引進店中並捉位,奪回病人的魂魄,然後把鬼關進鬼牢鞭打。 が“送魂衣”指師公將攝有病人魂魄的衣服送到病人的床前。 き“造九州仙樓”旨在迎接玉皇大帝光臨,將九州妖魔鬼怪除盡殺絕。 ぎ“放油火”指師公用茶油點火、照遍病人家的每個房間以消除一切邪氣。 く以上科儀見《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浙江省麗水卷》第316、433、541頁。 け見雷國強《大男麻糍》,收入《浙江民俗大觀》,浙江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編,當代中國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版第二一三頁。 げ見王存義《雲和的認親娘》,收入《浙江民俗大觀》第216—217頁。 こ參閱葉中鳴《陳十四奇傳》,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2—199頁。 ご見金崇柳《〈南遊〉梗概和演唱儀式》,收入浙江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等會編《夫人詞》(內部資料本)1995年3月版第623—629頁。 さ見唐宗龍《〈陳十四夫人傳〉的演唱和習俗信仰》,收入《夫人詞》第274—279頁。 ざ見童涉《麗水的元宵迎夫人》,收入《浙江民俗大觀》第28—29頁。 し此據葉明生《閩西上杭高腔傀儡與夫人戲》,民俗曲藝叢書,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5年版,第164頁轉引。 じ見《夫人詞》第272—277頁。 す此處據李驊輯錄《浙江戲曲史料彙編》第二輯《中國戲曲志.浙江卷》編輯部油印,第39頁轉引。 ず此處據《浙江戲曲史料彙編》第二輯第四零頁轉引。 せ見吳剛戟《麗水陳十四夫人崇拜風俗》,麗水風俗編委會編《麗水風俗》,浙江省 新聞出版局1995年版第204頁。 ぜ“閭山九郎”又作“閭山許九郎”,為道教閭山派的教主。一般指許真君(旌陽),即許遜,字敬之,許昌人,嗜神仙修煉之術,從吳猛學,得神方秘訣,隱於西山。晉太康初,起為旌陽縣令。後棄官從道,得淨明五雷諸法術,舉家拔宅飛昇,為西山淨明派祖師,俗稱旌陽真君。詳見《神仙通鑒》。 そ靖姑,靖,又作靜、正、貞等,音近或音同而異寫。民間則多以陳夫人、陳十四、陳娘娘、陳十四娘娘、臨水娘娘稱之。 ぞ詳見《麗水地區戲曲志》,浙江省麗水地區文化局戲曲志編委會編,浙江省新聞出版局1994年版,第101頁。 た《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浙江省麗水卷》,第305—307頁。 だ參見《麗水地區戲曲志》,第102頁。 ち參見《麗水地區戲曲志》,第114—115頁。 ぢ參見吳真《大山裡的鬼神世界》,《中國民間文化》第二集,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會編,學林出版社1991年版,第63—6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