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gif (3505 bytes)

發掘道教思想〓弘揚民族文化——評孔令宏的《中國道教史話》

作者陳天林,一九七二年生,河北大學哲學系教師,碩士。

  在西方現代社會,滿眼是豐富的物質、林立的高樓,而人們的精神卻日漸貧乏。生存的危機和發展的競爭帶來了精神高度緊張與信仰嚴重危機。由於人類生存的需要,無止境地向大自然索取,嚴重破壞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這反過來又威脅到人類的生存。人類競爭以及和大自然作爭,為的是創建更文明、更富足的人類社會,然而由此導致物慾橫流,工具理性氾濫,價值理性失落等嚴重的社會現實問題。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是解決這些問題,尋構新的人類家園的有效途徑之一。

  在東西方文化的衝突中,西文的科學、民主加之堅船利炮,打破了東方古老文明的平靜和自詡的強大,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舶來的實用主義、存在主義、個人主義等思潮,其衝擊力更甚於以往!東西文化的衝突,使我們更加真切地領悟到自己的文化傳統的價值及其託慰心靈的意義。拋棄傳統,割斷歷史,必將成為喪失本真的自我、荒棄精神家園的漂泊者。現代人痛苦的實質,在於我們必經追求現代化,而現代化又決非是完美無缺的。用哲學的話來說,現代化是有限的世俗功利價值,而不是人生安身立命的終極理想。克服現代化的缺陷,一是有待於現代化自身的發展,同時離不開對某些傳統價值的皈依。現代化的程度越高,傳統文化的價值也越大。

  道家、道教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道家思想是道教的哲學基礎,道教的道術實踐思想是根據道家的哲學衍生出來的。長期以來,著眼於政治和倫理,人們有意無意地把儒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對釋、道二家重視不夠。在中國哲學、思想史界也如此。在釋道二家中,人們對釋,即中國佛教還頗為重視的,取得的研究成果也比較多。相形之下,對道則重視不夠。道包括道家和道教兩部分。這其中,人們對道家也很關注,但往往不自覺地把先秦老莊思想作為道家思想的全部,而忽視了黃老道家、稷下道家、魏晉玄學等有內在緊密聯繫的道家思想的發展階段。至於道教,應該說是最近幾年才進入哲學和思想史研究者的視野的,研究工作尚處於起步階段。但人們對道教的知識還衹停留在零散的階段,這對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化中的精神支柱作用是有害的。孔令宏博士的《中國道教史話》(河北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十月出版)是最近出現的一部道教思想史的通史著作。該書看似一部通俗讀物,但實際上是一部體例、文風都很嚴肅的純學術的著作。《中國道教史話》一書傳達給我們的是一個完整的關於道教發展的過程,它用歷史追溯和詳實的資料闡明了道教的產生與發展,以及在社會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對道教未來的發展道路也提出了獨到的見解。作者從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係原理出發,詳盡地論述了道教的淵源,對道與術的結合和各個發展階段,以及各歷史時期的代表人物、各個流派、各種理論以及社會價值都有詳細的論述,並提出了精闢的見解和認識。這是一部頗具拓荒意義,富於創新的學術著作。該書的創新主要表現在:

  首先,作者認為,道家、道教思想,尤其是道教思想中,最核心的就是道與術兩個方面。以道統術,以術得道,是道家、道教思想發展演變的內在邏輯和根本動力。為此,作者以道、術關係為主線,把先秦道家、黃老道家、稷下道家、魏晉玄學,漢代至清代末年的道教發展史都作了通貫的鋪陳,但其重點還是在道教思想史方面。該書把道教思想史概括為漢代至三國時期眾術並競、魏晉南北朝時期援道入術、隋至中唐時期道與術結合、晚唐至北宋時期道與術彙聚、南宋至明代中期道與術圓融、明代中期以後循道化術、未來道教的詮道改術幾個階段。對道教史作這樣的分期,確實是作者積數年研究之功,匠心獨運的結果。

  其次,該書在敘述每一個歷史階段時,先簡明扼要地鋪陳社會政治背景和道教自身的歷史背景,接著詳盡論道,把道教的道的歷史發展分為隋之前的本源論、隋至中唐的本體論、中唐至北宋的心性自然論、南宋以後的心性境界論四個階段,把形而上的道向形而下的術貫通,建立起術與術之間的關聯。這樣,道教在每一個歷史階段晦澀難解的道的詮釋被清楚地呈現在讀者面前,‘雜而多端’的術也變得條理清晰了,道與術之間的關係也被打通了。

  再次,作者還以道術關係的觀點分析了道教衰落的原因。對道教衰落的原因,作者提出了一個新觀點。他認為,朱熹哲學與道家道教思想有很多相通相同的地方,南宋之後在社會上佔據顯赫地位的朱熹哲學對道教義理有深刻而廣泛的影響,這使得道教義理難以在短時間之內超越它,這是南宋以後道教義理思想總體上趨於衰落的重要原因。對此,孔令宏副教授在其《朱熹哲學與道家道教》(河北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出版)一書中有更詳盡的論述。

  最後,作者對道教思想的精髓作了新的概括,他認為:‘熱愛生命,崇尚科學,追求實證,嚮往自由,謳歌太平,追求通暢無礙和整體完善,是道教的精髓。’以此為基礎,作者對道教未來的發展方向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道教未來的復興,取決於道教界在對道的闡釋上能否因應西方哲學和相關人文社會科學理論的挑戰而進行綜合創新,並符合現代條件下中國人的精神需要,還取決於道教界對自己的術的改造……進一步要做的工作就是如何把新的對道的闡釋和對術的使用結合起來,使得形而上的道能夠落實到形而下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去,為人的生存活動開出獨特的意義和價值。’簡而言之,就是‘道的創新,術的改棄,詮道改術’這三個方面。應該說,這個觀點頗有見地。

  當然,作為一部頗具拓荒意義的著作,這部書也有不足之處。金元之時的全真道具有很強的義理思辨色彩,作者雖然對全真道花了不少筆墨,但似乎揭示得還不夠。對明代中期以後的道教思想,敘述得也過於簡略。不過,這一點,聯繫到學術界對道教的研究尚不充分的現狀,也就不能苛求作者了。

  英國中國科學技術史專家李約瑟博士說過:‘中國人性格中有許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來源於道家思想。中國如果沒有道家思想,就會像是一顆某些深根已經爛掉了的大樹。’(《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二卷)他所說的道家,實際上包括道教在內。深入研究道家、道教思想,揭示它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方面的聯繫,有助於我們深刻理解傳統文化,對於我們科學地處理好傳統文化和現代化的關係,是非常重要而緊迫的工作。‘文以載道’,《中國道教史話》一書給我們的不僅是道家的發展史,也是中華民族精神源頭的一角;它既是對世傳一家之教派的系統研究,也是為民族信念尋找一個支撐的柱石。相信在重建人類精神家園的過程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能發揮更大的作用;道教思想的精華能和其他思想精華一起,為現代人所汲取,成為慰撫人類心靈的一劑良藥。也相信本書在這一過程中,能起到普及傳統文化,推動現代精神文明發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