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雷法、丹道的內修與外法關係
序言
自那北朝以來外丹向內丹逐漸演化,漢天師開啟的符籙科儀也從這一時期從早期的無序化轉變成為有序,到宋末元初雷法大興一枝獨秀。全真北宗興起之後內丹成為道教內修的主流而雷法逐漸演變成符籙科儀的主流內,前者被視為“與天地造化同途”的至秘仙道,後者被奉為‘安民濟國’、‘接物利生’的萬法至尊,皆以其玄秘至靈而並稱於世,可謂道教的兩大絕學。本文從《黃庭經》為起點,丹道及雷法演變為線索探討雷法中的內丹科儀符籙關係。
一、《黃庭經》對雷法、內丹書的指導意義。
魏華存,字賢安(西元252∼334年),山東任城(山東濟甯市微山縣)人,西晉司徒任城劇陽文康公魏舒(西元209∼290年)之女。天師道女祭酒,是著名道教修煉養生學家、道教清微派和上清派祖師,俗稱魏夫人。她幼而好道,誦讀老莊、五經百氏,十分博學;又常服氣辟穀,攝生修靜。她廣收道教神書秘笈,所定本的《黃庭內景經》等書,開道家傳統內丹修煉學存思煉養之術,是道教早期重要經典。一生曾在河南,江南等地修道,後隱於南嶽修煉。白日飛昇於南嶽,稱“紫虛元君”、“南嶽魏夫人”是南嶽衡山的山神,為道教崇信的女神之一。其所傳的上清經法不僅為楊羲、許謐、許翔等人開創上清派而奠定基礎,也為宋元時期道教新興雷法符籙派所汲取,影響甚巨。這主要體現在《道法會元》等所收集編錄的各派道法之中,尤其以清微派明顯。
《黃庭內景經》中有對五臟六腑的存思,有對日月的存思。如《膽部章第十四》:“膽部之宮六腑精,中有童子曜威明。雷電入震揚玉旌,龍旗橫天擲火鈴。主諸氣力攝虎兵,外應眼童鼻柱間。腦發相抉亦俱鮮,九色錦衣綠華裙。佩金帶玉龍虎文,能存威明乘慶雲,役使萬神朝三元”。如:“借問何在兩眉斷,內夾日月列宿陳”;“要複精思存七元,日月之華救老殘”;“高奔日月吾上道,鬱儀結璘善相保”等。五臟六腑與日月星辰皆是雷法中重要存思的物件,《黃庭內景經》中論述的這些思想在雷法修持中都有所體現。如《先天雷晶隱書》:“兩手雷局,存舌為雷斧,膽為霹靂,心為鄧帥,膽為辛帥,腎為張帥,五臟為五雷。卻存鄧帥乘赤氣下腎宮,謂之陽氣下降。張帥乘黑氣上于心宮,謂之陰氣上騰。如此升降三次,陰陽擊剝成雷,卻入於脾。才氣而自視頂上,自然引得腎氣上心;才氣閉目,自然覺得心氣下腎。次存五方蠻雷各乘五臟之氣,俱入於脾,霹靂大神與使者乘膽氣又入脾中,凝結如橘,轉旋不已。轉至下丹田,則謂之混合三宮。複轉至中丹田,謂之中理五氣。五氣轉動,動上泥丸,謂之混合百神。
由此不難看出南嶽魏華存夫人遺留下的《黃庭經》對內丹以及雷法修煉思想中的地位。
二、雷法與早期內丹的關係
宋金元時期,是道教內丹學最為興旺的時期。丹道各派集中湧現出現,丹道達到了一個高峰,內丹的理論及訣法高速發展弘揚,並形成了以南北二宗為主體的內丹派。其南宗一派,指宗承北宋張伯端內丹說。明代丹學大家宋濂這樣說那個時代:‘“宋元以來,說者滋熾,南北分為二宗,南則天臺張用誠。南宗以張伯端為祖師,張伯端傳石泰,石泰傳薛道光,道光傳陳楠,陳楠傳白玉蟾,是為南宗五祖。五祖之中,自陳楠、白玉蟾開始,不僅精通丹法,而且兼傳神霄派雷法。與其相應,隸屬符籙派的神霄派大師王文卿、譚悟真、薩守堅、鄒鐵壁、莫月鼎等皆修持丹法,以南宗之丹法為雷法的基礎。於是,內丹與雷法體用合一,成為道教文化上的一種獨特現象。
從張伯端始肇南宗丹法,其間經過近二百年的發展,曆石泰、薛道光、陳楠,方至白玉蟾。在此期間,南方又有神霄、清微、東華、淨明、北帝、天心、正一等符籙道派巍然崛起,十分活躍,他們多以行持雷法為能事,自稱雷法出自天庭雷霆都司,有符有咒,用以求雨祈晴,治病除瘟,降妖誅怪,煉度亡魂等,這種源於原始巫術的法術,在民間影響很深,盛行天下,一時雄居道教萬法之首,引起世人廣泛的關注。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南宗從陳楠開始,即兼習雷法,從此設定了以內丹為體、雷法為用的修持模式。
道教雷法的基本理論,同內丹學一樣,仍然是‘天人合一’的觀念。從人身為一小天地的觀點出發,道教中人認為,雷法所祈召的雷部神吏,與自身的精氣神本為一體。主張以自己內煉功夫為本,使精氣神返歸先天,惟元神“一點靈光”為用,始可通神,實現那些人力所不能達到的目的。正如《清微丹訣》中所說:“正心誠意,神氣沖和,故道即法也,法即道也。天將守律,地祇衛門,元辰用事,靈光常存,可以驅邪,可以治病,可以達帝,可以嘯命風雷,可以斡旋造化。初不必許多枝蔓,惟正一字而已,無所不達。”又云:“法中之要,非專于符,非泥於咒,先以我之正氣,合將之靈。……凝則竅妙可見,動則運默可知,神氣清明,朗如秋月,靜中之妙,法中之玄,其默能知將本居天,合之何也?但居二鬥之中,定光之內,吾以神氣相貫合得,為將則萬病俱消,萬邪賓伏。故德者道之符,誠者法之本,道無德不足為道,法非誠不足言法。”即反復強調人的精氣神與道德修為在雷法中的重要作用。
這樣一來,雷法本身就必須依靠內煉之道為根本。王文卿指出,內丹修持以定息靜定為下手功夫,次存想水火交媾,金光運轉,存神召將。‘久久行之,日積月累,神氣精自然混凝,上可以脫殼朝元,次可長生久視,又其次可以興雲致雨,役電鞭霆,濟人利物,何往而不可也。’所謂雷部諸神,皆己身神氣所化。如雷部使者五將,“使者乃元神也,程雍乃元氣元精也,五臟之氣為五將也。”元神真意一動,雷部諸神即臨壇下,便能激動雷霆,大作狂風。
雷法與內丹是緊密聯繫的
《陰符經》所說:”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之說,認為,人身為一小天地,而與宇宙大天地同一本體,同一運轉規律,同一生成程式。如俞琰曰:“人身首幹而腹坤,儼如天地。其二氣上升下降,亦如天地。《內指通玄秘訣》云:日月常行黃赤道,眾真學此作還丹。其法即與天地無異。”?
雷法與內丹均有“天人一體”之說,王文卿說:“廓然一氣初分,自覺神清氣爽,外欲不生,此身與天地相為表裡,造化皆在吾掌中矣。”御風注:“天地未判時,不過無極符,斡動化機,若合符契,運雷霆於掌中,包天地於身中,曰陽而陽,曰雨而雨,故感應速如影響。”
丹道和雷法的修持,皆以精氣神三寶為用。張伯端說:“夫金丹之道貴乎藥物,藥物在乎精氣神,神始用神光,精始用精華,氣即用元氣。”白玉蟾亦說:“人身祇有三般物,精神與氣常保全。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氣即非呼吸氣。乃知卻是太素煙。其神即非思慮神,可與元始相比肩。”均主張內煉云精氣神,以成金丹。正如陳致虛所說:“其用則精氣神,其名則金丹。”
雷法的修持與運用,亦以精氣神為根本靈力。朱執中指出,采之藥物,煉以火候,結以成丹,超丹入聖,濟世安民。“其運用之要,有動之動,出於不動;有為之為,出於無為。不過煉精成氣,煉氣成神,煉神合道而已。若有作用,似無作用,歸於靜定,如龍養珠,如雞抱卵,可以無心得,不可用心求;可以用心守,不可有心為。”虛靖天師認為,人有元精、元氣、元神,為“人身三寶”,皆先天一氣所化。云:“一真真外更無真,祖氣通靈具此身。道一生三生妙用,元精元氣與元神。”“雷乃先天氣化成,諸天先聖總同真。我身一氣相關合,同祖同宗貼骨親。”使己身與天仙同諸一氣,心以合神,心即是法,神可通天,即可發動雷機,叱吒雷神,召役兵將,左右風雨。
丹道和雷法皆以性命雙修為修持的基本原則。從鍾離權、呂洞賓、陳摶、張伯端等開始,道教內丹派中無論何宗何派,皆主性命雙修。如南宗傳人蕭廷芝發揮張伯端性命之學說:“夫道也,性與命而已。命者,有生也;性者,萬物之始也。夫心者,象日也;腎者,像月也。日月合而成易,千變萬變而未嘗滅焉。然則腎即仙之道乎!寂然不動,蓋剛健中正純粹精者存,乃性之所寄也,為命之根矣。心即佛之道!感而遂通,蓋喜怒哀樂受惡欲者存,乃命之所寄也,為性之樞紐矣。籲!萬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窮理盡性而至於命,則性命之道畢矣。”足見,性、命二者名異理同,乃人生命本體的兩種最基本的功能,所謂“本一而用則二也”。《先天雷晶隱書先天一氣論》曰:“性命者,一氣之本,首章言之。有天地之性,有氣質之性,人之一身,性命存焉。所以性根命蒂,分乎先天後天。性系生門,寄體于心,自然之道,即先天也。命系腎,寄體於脾,即後天也。”並引張伯端說,強調性命雙修的必要:“性命者,二者不可偏廢也。”修性而不修命,紫陽所謂“精神屬陰,宅舍難固,未免長用遷移之法。”修命而不修性,釋氏所謂“煉氣精粹,壽千萬歲,若不明正覺三昧,報盡還來,散入諸趣。”
由此不難看出丹道與雷法的一致之處,顯然,雷法在其形成的過程,是涵蓋內丹學的,內丹的理論及功訣,早已融入雷法之中,成為雷法的組成部份。那麼雷法與內丹相比,區別又在何處呢?
三、《道法會元》中的雷法與內丹
雷法以丹功為根柢,故其法力之源不離大丹。如清微道經中題名“內旨”或“內煉秘旨”之篇章,多方闡述雷法的內修奧妙。不過,法力又非單純的個人修煉,它飽了道教諸神所恩賜之神力,是一種來源於天地的賜予。上至三清四御,下至雷部將班,都是雷法道士祈請加持法力的對象。故修煉雷法,需要在感動中尋覓到無窮的力量,需要法師由心性而凝煉丹功,依誠信來召攝蒼穹神明,二者自然合為一體,才現雷霆之威。宋元清微道士行雷法,就是通過“內煉成丹”而“外用成法”,通過“存神變神”而“召帥遣將”,最終在登壇行法時產生驚人的法力。
《清微道法樞紐》結合丹道秘旨,進行了透闢的解說:“師曰:一炁之妙,萬道之宗。法靈須要我神靈,我神靈兮法通靈。袪禳禱祈憑神將,神將何曾有正形。道化靈,靈化精,精化炁,炁化神。所謂法行先天大道,將用自己元神。道體法用,道無法有,道微法顯。故用不出於用而出於體,有不出於有而生於無,顯不兆於顯而兆於微。”
《道法會元》前55卷多有記載。如第34卷的《清微龍天通明內煉秘旨》,即有一段以內煉丹功成就煉度法力的形象敘述:“師端坐靜默,密念水火咒:亶暉存,朗清存各七遍。次升降陰陽,攝情還性,攝性歸元,凝聚規中,陽光充溢,盎然如春。受煉眾魂,如在太陽景內,宛如萬點星光,便當超度。”此處所言自”“升降陰陽”而至“凝聚規中”,皆是清微法師運行玄門丹功的不同次第。法師所凝煉的大丹陽炁,對於諸多亡魂而言,正是可以拯救其出離冥界陰晦的無上法力。”《清微宗旨》中論之甚精:“凡祈雨告訖,符章經道之類,心不顧矣。即入靜室靜坐,或澄默,或守道,或持經,皆可。切不可念念欲其報應,又是執著了。蓋道法無為自然,不言而應,出於無意,其應甚驗。若執著之,返為妄矣。一應行移,皆須如此。其入靖打坐之後,一念不礙,物我俱忘,倏忽間,見面前雲氣往來,某方又見風來。耳熱,電光。目眩,雷震。腹鳴,大聲大應,某方聲則某方應。隱隱為雷,轟轟為霆,汗出為雨,大汗大雨,小汗小雨。有一物動,則外一物應。無則無之。雖然,要見若不見,聞若不聞,乃可謂自然而然矣。若拘于必應,則心花易亂,歸於杳冥矣。”《道法會元》卷四《先天行持內旨》:“凝神靜慮,平炁定息,瞑目端坐,意居中宮。俟其大定,物我兩忘,漸運金光自兩規中出,合為上,符篆在面前。金光漸漸開廣,充塞天地。存兆身在太虛中,俯視梵炁充塞于前,萬神環拱聽令。久之,如此出有入無,自然合道,行住坐臥,皆可為之。詩云:看定虛空摸不著,休把精神都亂卻。急忙收拾在眼前,便見一團光爍爍。霎時現出許多般,本來面目元初樸。若人認得這些兒,有作有為還見錯”。
在《道法會元》中大篇幅的清微雷法修煉及科儀符籙應用就不一一加以贅述了,通過上面引述不難看出雷法與內丹就是一個有機的內外結合體。
四、雷法在符籙科儀中的應用
雷法繼承了道教傳統的符咒之術,並且廣泛應用,這是一般內丹派所沒有的。道教傳統的符咒之術法脈紛陳較為雜亂,正如葛洪所指出的那樣:“符皆神明所授。今人用之少驗者,由於出來歷久,傳寫之多誤故也。又信心不篤,施用之亦不行。又譬之於書字,則符誤者,不但無益,將能有害也。”雷法從一開始,就把符咒之術建立在內丹修煉的基礎上,要求施術者必須內功精湛,心懷慈悲,凝神聚氣,方可書符。如莫月鼎《書符口訣》曰:“凡大祈禱書符,必先三二日前,行坐功工夫。當日書符畢,入室打坐,存運功夫,念咒加持,取報應妙,祇在此一符奏效,不可苟簡。若尋常書符,卻祇消凝神定息,念金光咒、音字咒,存金光滿室,萬神森列,營目一周,運神光射紙上,結成雷神形狀,左手運起雷咒結局,右手執筆,一氣勇力,迅筆掃成其形,以速捷為妙,並無散形、咒語,恰有筆法。書畢,恍惚見雷神有飛走之勢,金光滿紙,舌拄上齶,緊閉一身內外之氣,壓下太玄祖氣,閉極,覺身中之氣鬱悶無所寬容,……,以雙局和眼中神光,打入符中。存雷神乘金光飛騰,不侍焚燎而往矣。以神運靈,以氣合形,回應祇在須臾。……符形須是雄勇,聚精會神,神氣飛越而書之,體如蝙蝠,翅分八字,筆力勁健,筆力弱則法力弱。疾如飛鳥,一筆掃成。朝斯夕斯,運筆研墨,模寫形狀,開目儼然如活,默以神會,自然洋洋乎在左右,不可射度。一筆書之,不可再填潤,枯燥濃淡,須是一時精神鼓動,氣勢雄偉,毋生絲毫雜念,毋令片刻間斷。吾之心與筆俱運,吾之氣與咒俱轉,恍惚之間,如見雷神奔走雲霧,號令風霆,萬神聽令,如此行用,萬無一失。苟不如之,良由不能聚精會神,感應之妙也。咒氣罡訣,抑其末事,道豈在是哉!法豈在是哉!”顯然,這種以聚精會神、天人感應為核心的符咒之術與漢唐傳統符咒有著根本的區別,因為它將符咒與丹道、雷法相配合,強調的是人體精氣神的作用。
雷法內煉也廣泛應用於科儀《道法會元》卷160曰:“夫步罡者,乘于正氣以御物。訣目者,生於神機而運化。修仙煉真,降魔制邪,莫不基之於此。”《上清玉樞五雷真文。變神》曰:“凡行雷法之士,每同驅役呼召,並掐變神訣,叩齒五通,存己身身冠九梁冠,朱衣,躡朱履,左右有持幢仙人,執節童子,又有捧印捧劍二仙童。次抹四山,左手剔,陽鬥向前,陰鬥向後。左手握驅邪院印,右手仗三昧火精劍,存香煙化為雲霧,雷電霹靂,星光閃動,六丁六甲,五雷五龍,諸司將吏,周布前後,三台北斗,覆己頭上,斗柄指前,勿遮己目,默咒曰:帝思帝思,員門會外。玉皇太真,護我身命。去病除邪,使我奉真,永保此生。急急如律令。咒畢,任意行持。”這樣又使存思內丹科儀結合在一起。道士誦經、行符、念咒、步罡、結壇、召將、運雷、呼風、喚雨、收邪、氣禁、治病、煉功、祈禳等各個方面都要掐相應的訣目,遂使訣目成為道教科儀的重要組成部份。
內丹學繼承仙道的傳統,追求個體生命的永存與圓滿。葛洪所說的“我命在我不在天,還丹成金億萬年。”最能概括內丹學的宗旨。雷法直系天師道的主脈,主張濟世利民,以安邦護國、普渡眾生為己任。對此,王文卿指出:“凡求真慕道之士,不論要妙,形還壞滅。不行符水,功行不達於三天。”“凡求仙慕道之士,不煉內丹,形還外滅;不施符水,不達三天;不積陰功,道果難成。朱執中亦說:‘內則超出三界,外則救濟萬靈,祈禱雨陽,消弭災禍,制蛟蜃,救危篤,斬妖精,致風雨於目前,運雷霆於掌上,解九玄七祖之罪,消千萬劫之愆,得之者固守,遇之者夙緣,若能稟戒行持,則三界鬼神拱手聽命。”
總結全文,初步探討了雷法與“丹法”內外的關係。至於更為全面、深入的研究,尚需道內外同仁的共同努力,以求揭開道教內丹學與雷法的奧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