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gif (3505 bytes)

止止滄桑

津 昕

  在中國的神州大地上有三十六洞天,傳說都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史上把武夷山列為第十六洞天。

  ‘武夷’最早出現在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上。《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記載:漢武帝‘祀武夷君用幹魚。’兩千多年前武夷山已在‘天子’的心目中佔有重要位置。

  為什麼叫‘武夷’?東漢時有本《列仙傳》,講了七十個神仙的故事。其中有則故事是說彭祖的。象徵高壽的彭祖在中國眾多神仙中地位頗高。彭祖姓 NFDE2 名鏗,德高望重,堯帝將彭城(今江蘇徐州)封給他,所以後人稱之為彭祖。彭祖在殷商時已七百七十七歲,他踏遍神州,選擇了一個最奇秀寧靜的地方隱居下來。他在這裡‘茹芝飲瀑’,還生了兩個兒子,大的叫武,小的叫夷。武和夷很有本事,‘為眾所臣服’。於是後人稱這裡為武夷山。也許武和夷便是傳說中的武夷君了。

  《武夷山志》記載了‘幔亭招宴’的故事。說的是秦始皇二年八月中秋,武夷君在幔亭峰大擺筵席,設彩屋幔亭數百間,主客是皇太姥和魏王子騫等仙人,同時還宴請了當地鄉民兩千餘人。群仙畢集,君民同樂。

  皇太姥修煉的地方叫止止庵,三面皆穹壁,九曲溪桃花澗會於其前,古松參天,修竹竟翠,瀑飛泉涌,澗壑通幽,‘青草青,百鳥吟,亦可棋,亦可琴,有酒可對景,無詩自詠心’,難怪吸引了那麼多神仙在這裡隱居修煉。

  繼皇太姥之後,張湛、魚道超、魚道遠也在那裡修煉成仙。接著是晉朝的婁師鐘、唐朝的薛邴相繼於此煉元養真而去。宋朝東京的李陶真、洛濱的李鐵笛、燕山的李磨鏡相踵而入,卜築古庵,並定名止止。宋朝丞相李綱專程到止止庵訪問過‘三李’,見此佳境,也想在這裡建一座吏隱亭。

  在止止庵修煉的許多仙人中,最著名算是白玉蟾。他是中國道教全真派南五祖第五祖,文采風流、著述宏富。其學說融攝佛儒,自成一家,在中國道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白玉蟾祖籍閩清,原姓葛,名長庚,字白叟,宋光宗紹熙甲寅年(1194)三月出生於瓊琯。幼時家貧,父亡母嫁,改姓為白,名玉蟾,自小天資聰穎,髫齡即能詩賦,人稱之為神童。十歲那年,他被召到廣州應試。考場上,考官令他片刻之後作一首織機詩。白玉蟾僅思索一下,便應聲作賦:‘大地山河作織機,百花如錦柳如絲,虛空白處作一匹,日月如梭天外飛。’如此佳作,真是吐語不凡,令考官們刮目相看,可惜無奈家庭環境所迫,白玉蟾未能踏上仕宦之途,而從小出家學道,雲遊四方,浪跡東南。他有詩自嘲:‘千古蓬頭跣足,一生服氣餐霞,笑指武夷山下,白雲深處吾家。’他一到武夷山,就與詹美中一起搜訪止止庵故地,‘劈幾百年不踐之苔,鏟三五里延蔓之草’,並表示‘永身以住持之。’

  白玉蟾成仙後,元明清著名羽流金志陽、王與敬、林文能、汪三寶、江一源、鄧行達皆長居止止庵。史書還記載的止止庵許多動人的傳說,如武夷十三真人,程斯道異術,黃咸中遇仙等等。

  止止庵歷經宋、元、明、清四朝七百多年,多次重修,從‘小結茅庵’到‘紫府瓊樓’,規模逐步擴大。一九一四年一一月三日南平知事萬珙在崇安、建陽知事的陪同下,遊了武夷山。據他寫的《武夷紀遊》中記載:止止庵‘室宇三棟,上棟有樓’,憑欄視兜鍪、獅子諸峰,凝煙聳翠,盡態極妍。止止庵與兜鍪峰僅一溪之隔,‘憑欄視兜鍪’乃容易之事。獅子峰與兜鍪峰還隔了幾重山,要‘憑欄遠眺’獅子峰不知止止庵樓宇竟有多高?也可見當年止止庵建築之規模。

  可是四十年之後,這裡已殘遭破壞。一九五四年三月,有位旅行家,名叫老竹的風塵僕僕從北京趕到武夷遊覽,他寫了一篇遊記《武夷春色》登在《旅行雜志》五四年四月號。NB224 記有這麼一段:‘溪水到了這裡,繞了一個大曲折。沿溪有塊水光石,上面題刻很多,靠岸就是止止觀。祇有幾進無人居住的平屋,景象顯得有些荒 NFDCB 。’前後僅四十年之隔,止止庵霄壤之變矣。據調查,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止止庵先後遭到三次大的劫難,先是將木料拆去建醫院,後是連鋪在地面上四米長的石板也挖去建水庫。據村民說:那時運石板是幾百人運了七天七夜。至今在止止庵祇留下古建築遺址的基礎和若干個主殿的柱石。這柱石直徑達60公分,也可見當時地面建築物的宏偉規模。

  雖然止止庵祇留下了遺址,但這裡留下了宏厚的文化沉澱,‘丹灶尚遺元谷石’。止止庵前有數十幀摩崖石刻,每一幀都耐人尋味。為什麼古人在這裡刻了‘有緣’二字?為什麼石洞前有‘止止壺天’四字?更令人思索的是止止庵門前為何刻上‘十六洞天’?難怪有學者提出,三十六洞天的十六洞天就在止止庵。所以白玉蟾的《止止庵記》中有這麼一個評價:‘蓋武夷山千崖萬壑之奇,莫止止庵若也。’ 

  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的發展,海外不少氣功師都到國內來尋找氣場。武夷山是他們追逐的目標之一。1992年冬,澳大利亞有一個三四人組成的氣功團,由一位女氣功師帶隊,在武夷山莊一位姓楊的導遊陪同下登上了天遊。一到天遊峰上,一個個分別選了自己煉功的場所,入靜、氣沉丹田。都入了神的世界……

  ‘您知道武夷山有個白胡子老人嗎?’女領隊大約做了半個小時的氣功後,突然收功問導遊。

  ‘不知道。’導遊回答道。

  ‘我剛剛看到一個白胡子老人,全身發光,您能帶我去找他嗎?’

  ‘我不認識白胡子老人,我、我怎能帶您去?’導遊不知如何是好。

  ‘可以,我會給您指方向,您給我們帶路。’

  於是,三十多位客人也不知是導遊帶路,還是女領隊指路,就到了一個山青水秀的地方。

  ‘剛才白胡子老人就站在這裡。’女領隊歡喜若狂地說。

  原來是止止庵! 

  類似的故事還很多。台灣有位梁先生也是氣功師。他每工作一段時間都要到名山大川去充‘氣’。據武夷山一位女導遊介紹,梁先生每年都來武夷山。

  一九九三年三月三 日,人們在武夷山桃源洞見到了梁先生。他正在練功。

  ‘前幾年我坐在這裡練功,人都坐不住,總好象要浮起來,這裡氣場比台灣強。但今年不行了,我坐得很穩。’梁先生向朋友們說。

  ‘為什麼?’

  ‘可能是我的水平提高了,氣充不進去了。’他自信地說。

  這時有位先生向梁先生介紹了止止庵,講述了白胡子老人的故事。梁先生如獲至寶,迫不及待要求那位女導遊帶他去尋找古人的蹤跡。

  當夜,梁先生在武夷山莊高興地向朋友們說:‘止止庵氣場非常強,我坐在草坪上,人好像都要飛起來。’ 

  知道止止庵的人都懂,真正氣場強的地方不在草坪,而在庵後的一個山洞裡。止止庵後有塊大石頭,上面刻著‘止止壺天’四字。繞過大石頭,再登上十幾米,那裡有一個大石洞,洞內有塊方方正正的大石板,石板很光滑,可同時容納三十多人在石板上練功。傳說,這塊石板就是古仙人修道練功的地方,石臼、丹灶依然可見。

  一位從日本歸來研究古建築學的教授考察了止止庵。他一到止止庵就給人們介紹說:‘日本的第二皇家園林叫止止齋,而這裡叫止止庵,齋庵同名,緣於中日同源。’

  原來止止是人們追求的一種佳境。

  何謂止止?行其所當行,止其所當止。任何時候,任何事物都有一個適度的問題,當行則行,當止則止。這就是規律。止止是一個動態的概念。祇有深知止止者,方能掌握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及一切規律。

  考《詞源》,止止最早出現在莊子的《人間世》:‘虛室白生,吉祥止止。’《易經》艮卦即‘止止’之義,明確告誡人們‘行時則行,止時則止’。佛教也主張‘止觀’,法華經有‘止止妙難思’之句,可見佛、儒、道三教均以‘止止’為理想境界。

  人們說,武夷山現在僅是山水風光遊,缺的是文化。‘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海峽兩岸的人們都迫切希望武夷山能補進靈魂,補進生命,讓遊客來了一次,再來第三次,第三次……重建止止,則是補生命之功。

  為弘揚武夷山道文化,發展武夷山慈善事業,一九九三年武夷山市政府決定由中國武夷山道文化開發研究中心自籌資金在止止庵遺址重建止止庵。重建止止庵工程由中國著名古建築家、同濟大學教授路秉傑先生負責設計。福建省人民政府建設委員會已先後批復同意同濟大學重建止止庵的總體設計方案、擴初設計方案。目前前期工作已全面完成,即可擇吉奠基。

  ‘年來欲問長生訣,止止庵中養太和’。重建止止,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