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金丹派南宗內丹修煉與榮格精神分析
陳霞,1966年生。現為四川大學宗教所副教授,博士。已發表論文十餘篇。 〔內容提要〕 本文就金丹南宗內丹修煉中的‘煉神’和榮格精神分析中的無意識進行了初步的比較研究,討論了內丹修煉中的識神、元神和榮格精神分析中的意識與無意識的相同之處和差別所在。在具體過程中,內丹要求人們的修煉應擺脫識神的主宰,返回到元神狀態,榮格精神分析也旨在消除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的對立,彰顯無意識。東西這兩種心理調節都強調倫理上的轉變是實現身心和諧的關鍵。但精神分析是實驗性的,較簡接,內丹的方法更直接和內省。 〔本文〕 道教發展至唐末北宋以後,外丹說漸趨衰落,內丹逐漸成為主要的修煉方式。內丹是融合道教宇宙觀、人生哲學和人體科學的一套特殊的理論體系和修煉方式。其修煉以意守三丹田、打通任督二脈為入手功夫,使人的精滿、氣足、神旺,精氣神凝結為一,使自己的人性與宇宙的自然本性相契合,將生命還歸虛無而永恆存在,達到高度的心理有序化。道教史上的金丹派南宗就是以這樣的內丹修煉為主的道教派別。它承繼北宋張伯端內丹說,主要流傳於南宋。該宗丹家輩出、著述甚豐,南五祖的煉丹著作如《悟真篇》、《青華秘文》、《海瓊問道集》、《修真十書》等成為後世道教內丹修煉的重要指南,書中大量地談到了精神和心理煉養方面的問題,在內丹理論中具有代表意義。如《青華秘文》說:‘心者,神之舍也;心者,眾妙之理而宰萬物也。性在乎是,命在乎是。’南宗修煉的‘遣識神養元神’或‘遣識神返元神’,實際上即是一種心理訓練。精神分析出現在上世紀末的西方,它起源於對 病等精神病癥的治療,其目的是使生命受無意識影響所出現的種種癥候徹底消除,讓人恢復到正常狀態,使分離的人格統一,讓無意識轉變成意識,解除壓抑、消除精神變態,洞察自己的本性,促進人的自我實現,幫助人對自身生命的自覺及主宰。NF8C5 管金丹派南宗出現在一 多年前的東方,在時間和空間上都與精神分析大相徑庭。其出發點在於追求生命的超越,而不是精神分析的治療作用。但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詳加比較,不難發現南宗丹家的內煉與現代西方的精神分析頗多合壁、融通之處,尤其是榮格的精神分析,更直接受到過道教內丹的啟發。本文即以南宗的內丹理論為參照、以現代心理學為背景,來嘗試著比較道教內丹修煉中的元神與榮格精神分析中的無意識之間的關係。相信這種比較對促進西方精神分析的發展和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危機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識神、元神——意識、無意識 內丹修煉和精神分析都提到人的心理結構有不同的層次,有些是我們能意識到的,有些則是我們在一般情況下意識不到的,但這種因素確實存在。即使人類並不覺得,但事實上卻受制於自身所未自覺到的這種潛在力量,這種潛在力量與宇宙的本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內丹修煉與心理分析都旨在讓生命在日常意識狀態下沒有覺知到的這種深層心理得到彰顯,消除心理矛盾,帶來身心的有序化和平衡。 道教內丹理論提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的修煉步驟。這個過程其實是從生理到心理、從淺層心理到深層心理的修煉過程。在精氣神中,精氣指形,神指意識。南宗丹家們在煉養實踐中,談到了識神和元神這兩種意識狀態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關係,並指出內煉的目的就是彰顯被遺忘或忽略的元神。張伯端說:‘夫神者,有元神焉,有慾神焉。元神者,乃先天以來一點靈光也。慾神者,氣稟之性也。元神乃先天之性也,形而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自為氣質之性所蔽之後,如雲掩月。’ヾ意思是說人有兩種意識結構,即元神和慾神。元神在內丹中又被稱為陽神、真性、先天之神、無心之心等,元神通常處於無意識狀態,是宇宙的本體。慾神指思慮之神,又叫做識神、後天之神、有為之心,是人們能意識到的心理活動。元神和識神具有對立的特點。從張伯端這段話中,可以看出他認為人天然具有元神。當人降生後,附著於肉體感官而起作用的識神,隨後天的生活經歷而不斷增強,成為人生的主導力量,逐漸蒙蔽了元神。元神的作用於是隱而不顯。道教內丹修煉的目的之一是減少識神在生命中的作用,使生命由元神做主,而不受制於識神和外在環境的影響,增進生命之自覺和自主的程度。內修就是修元神,‘煉神者,煉元神,非心意念慮之神’。(《金丹四百字》)通過修煉,遣出後天的慾神和有為之心,讓元神主事而返回到‘無心之心’。當先天元神日益充足,個體便能超越有限身心而與宇宙合一。 與內丹中的元神和識神相對應,精神分析中有意識和無意識這樣的心理結構。‘意識’指我們能覺知到的思想或情緒內容,有喜怒哀樂等情緒色彩,相當於‘心意念慮之神’或識神,是人們在後天環境中形成的社會化的心理內容。無意識指我所知道的,但此時未想到的一切事物;我曾經意識到、但現在已忘卻的一切事情;我感官所感受、但未被我意識心靈注意的一切事情;我感覺、思索、記憶、需要和做的非自願又不留意的一切事情;正在我心中形成、有一天將出現在意識中的東西。可以看出,無意識指的並不是沒有任何沖動、感受、願望、恐懼等,而僅僅指的是沒有察覺到這些沖動。榮格進一步認為‘無意識是整個人減去其符合於社會的部分。意識代表著社會性的人,代表著個人被偶然拋入其中的歷史境遇給他設置的種種限制。無意識則代表著具有普遍性的人,代表著植根於整個宇宙的全人(thewholeman);它代表他身上的植物,他身上的動物,他身上的精神;它代表人的全部往昔直到人類誕生之初,它代表人的全部未來直到人充分成其為人——那時,自然界將要人化而人也將“自然化”’ゝ。意識範圍的發展和擴大就是榮格所說的個性化。在弗洛伊德看來,無意識是一段被壓抑了的經歷,基本上是非理性的。而在榮格的思想中,無意識是智慧的最深淵源,是一個無邊無際的精神領域,它是一切潛能的發源地,是人的自我的真正歸宿。從榮格的‘無意識則代表著具有普遍性的人,代表著植根於整個宇宙的全人’可以推斷,榮格的無意識概念更接近張伯端提到的‘元神’,均指人的深層心理中那些與宇宙合一的因素。 道教內丹所謂的元神和精神分析中的無意識,在人生中扮演著相似的腳色。兩者皆具有指導或主宰盲目生命本能的作用。但精神分析中的無意識完全得之於後天的環境和作用。榮格曾認為‘無意識’可能根源於兒童時期曾經歷過的挫折。精神分析方法中最有特色的因素,是致力於使無意識成為意識,以自我(ego)取代本我(Id)。分析師‘所要發掘的無意識內容局限於人格一隅,它們是活躍於兒童生活的早期而後來被遺忘的本能力量。’ゞ內丹則認為這種潛在力量除在後天與外在環境交互作用而不斷積累形成的內容之外,更有著此生之前的種種記憶。內丹所謂的‘元神’具有著先天、純粹等特點。 在內丹修煉中,識神和元神並不是神秘而虛幻的概念,它們是建立在實實在在的修煉基礎上的。內丹家堅信通過正確的修煉一定能回歸元神,擺脫憂慮,實現生命的自由。這裡面有宗教的虔誠,也有丹家實際的體會。內煉是一種體內環境改造工程,元神用事與識神用事會產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效應。白玉蟾說:‘夫七返九還者,乃返本還源之義也。七數九數者,皆陽數也。人但能心中無心,念中無念,純清絕點,謂之純陽。當此之時,三屍消滅,六賊氣降,身外有身,猶未奇特,虛空粉碎,方露全身也。’(《修真十書》卷六《謝張紫陽書》)《青華秘文》提出:‘元神見而元氣生,元氣生則元精產’々。一旦內煉成功,這時‘放下六情,了無一念,性地廓然,真元自見,一見之傾,來往自在。’ぁ這些現象都是丹家們的實際體會。但建立在理性原則上的精神分析認為這是不可能實現的。榮格認為‘超脫了意識最終將會如何,是心理學家所無法回答的問題。無論他從哪種理論來看待這個問題,他都絕無希望逾越科學為他設定的界限。’在榮格的思想中,無意識永遠不會完全轉換成意識,個性化過程永不終止。榮格在其通盤的工作中,思考的祇是以經驗為根據來確定的心理學體驗,而不是探討形而上學範疇。他《評金華養生秘旨》(Commentaryonthe Secretof GoldenFlower)中說:‘當“上帝”或“道”被稱為一種“靈魂的沖動”或一種精神狀態時,所說的祇是可知,並非不可知,對於不可知的事物,我們無法作出任何判決。’ 二、遣識神返元神——從意識回到無意識 內丹修煉和精神分析都認為人出生時,心靈的兩個領域,識神(意識)與元神(無意識)開始分離,意識這個元素指的是分離出的那一部分,無意識是使他與宇宙相結合的部分。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的界限並不是截然分離的,在一定條件下,透過某種方式可以互相轉化。內丹從人體內部系統來說,就是要消除性與命、神與氣、心與腎、精神和肉體之間的對立,歸根返本,使性命合一、神氣互融、心腎相交;從外部來說,即是要消除人與自然和社會的對立,達到和諧,逆向地回歸到意識本源。‘內丹學的修煉,可以說是人的無限潛能的開發,是從部分有意識的人進化到完全有意識的人,……內丹學的返本還源不是回到原始的混沌,當然也不是回到混沌的無意識,而是進化到更完全的意識。’あ精神分析也重在消除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的對立和沖突,彰顯無意識。通過心理分析,同樣能使意識和無意識這兩種元素達到統一。在精神分析中,一旦無意識被覺知,人的心理情結便被解開,心理障礙被排除。榮格認為祇要潛意識的歷程一成為意識的,心理上的癥候必將隨之消失。道教內丹透過其特殊的途徑,似乎可以更為有效地達到。白玉蟾在《修仙辯惑論》中說陳楠‘初修丹時神清氣爽,身心和暢,宿疾普消,更無夢寐。’陳致虛曾體會到:‘精滿則氣壯,氣壯則神旺,神旺則身健而少病。’(《上陽子金丹大要》卷三) 在解決元神與識神、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的沖突和對立的過程中,東西兩種心理調節方法都是進行逆向思維,要求返回到本源,與本源對話或與之成為一體。內丹家修煉旨在由‘後天返先天’,擺脫識神的主宰,恢復元神的統治。內丹修到一定程度,丹家的意識會回到嬰兒在胞胎中的狀態,象嬰兒一樣呼吸——胎息。陳致虛在《金丹大要》中提出修煉‘皆不外精氣神三物,是以三物相感,順則成人,逆則生丹。何謂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故虛化神,神化氣,氣化精,精化形,形乃成人。何謂逆?萬物含三,三歸二,二歸一。知此道者,怡神守形,養形煉精,積精化氣,煉氣合神,煉神還虛,金丹乃成。’ぃ ‘內丹家認為人道與天道之相合,他們要從“逆”的方向進行宇宙反演,由後天返回先天的永恆虛無狀態,纔能與道合真,這便是順則生人生物,逆則成仙成神的規律。’い 榮格的理論也認為人的本質和原型象徵是矛盾的統一體。心理分析就是要消除意識與無意識的沖突,回歸最初的和諧,重新整和分離的人格。它採用倒敘法,通過夢、回憶和分析師的語言提示,回述到患者第一次病理癥狀發作時。榮格的精神分析繼續這種回述直到發現人心中留存的與宇宙合一的最初的無意識。在弗洛伊德看來,通過神秘體驗而回歸到知覺尚未產生的合一狀態——人誕生前的狀態——來克服隔離,是一種向嬰兒期自戀的退化。與弗氏的觀念不同,榮氏心理分析要求完全的誕生,發展人的認知、理性及愛的能力,達到一種超越自我中心的境地,從而與世界達成新的和諧和統一。要達到這種統一,不僅需要理智原則,而且需要感性原則的介入,讓終點與起點、目標與源泉重新聚合。但是通過壓抑或否定並不能達到統一,因為它永遠是片面的。祇有把個人的立足點提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纔能達到統一。這是榮格心理學的基本前提。內丹學家做的在主觀上返本還源的退化功夫客觀上也是向更高的生存狀態進化。在這一點上,榮格發現道教內煉與他的心理學頗有相似之處。榮格在他的實踐中堅持使用兩種基本方法:夢的解析和積極想象法。夢的解析具有悠久的歷史,而積極想象法則是榮格工作的創造性產物。他認為積極想象的過程相當於煉金作用,實質上包含了兩個對立面,即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的持續對話。‘通過煉金術與它的象徵,榮格逐漸意識到,人格在自性與無意識的相互作用下發生了變化。由此生出一個新的統一生命。’‘與無意識對峙的意識所面臨的艱巨任務是擴展意識、削弱無意識的自主權,使人格更新和轉化。這種轉化,是煉金術和榮格精神療法的核心目標。’ぅ 精神分析採用的方法是實驗性的。榮格認為一個受過專門訓練的分析師,通過對病人的自由聯想、夢的解析、對日常失誤行為的觀察和探究等瞭解病人無意識的內容,從而達到解除癥狀的效果。在分析過程中,一直有人的意識的參與。心理學家對於人類生理、心理的認識,建立在感官觀察、儀器測量、理性推斷等基礎之上。這乃是間接思維推論的方法。道教內丹所採取的方法更直接、直觀和內省。在內丹家看來,依附於人類的感官、思維功能而作用的識神,皆帶有分歧、主觀和相對等性質,其本身就很蒙昧,所以我們根本無法期待依靠識神本身來增進自我的自覺程度。而且,祇要識神的作用仍然存在,生命本身便不可能達到真正的寧靜和自覺。要認清宇宙和生命的實質,祇有消除或減少識神在生命中所起的作用。因此,內丹家主要關注的是如何除卻識神在生命當中的作用。識神主要依附於感官知覺及理性思辯而發生作用。如果要徹底除卻識神的作用,自然必須節制,甚至完全停止感官或思慮活動。 三、身心修養——人格轉化 內丹修煉和精神分析的目標的實現亦伴隨著一種倫理上的轉變,即克服貪婪,與人為善和慈悲為懷等。內丹修煉高於或超越了長生不老的追求,實質上它追求的是一種精神修煉或精神轉化。‘煉金術的秘密在於通過貴與賤元素的調和與融合……通過意識與無意識的融合,以達到人格的轉化。’う心理分析體系也已超出了‘疾病’與‘治療’的概念,關係到人的‘拯救’,而不僅僅是對精神病人的治療。榮格在他的《記憶、夢、反省》 (Memories“Dreams”Relections) 一書中說:‘治療靈魂是他的任務。’若不是追求人的徹底改變這一遠為根本的目標,神經癥的性格也不可能改變。 由於內丹本身‘追求現實肉體與精神由健康、長壽而至於“長生不死”’,把人體作為實驗室,探索精氣神的運行規律,為探索人體奧秘作出了重要貢獻,因此在客觀效果上它的功能和價值主要還在於人的身心發展。’ぇ《青華秘文•心為君論》提出修心的原則即靜,‘心惟靜,則不外馳;心惟靜,則和;心惟靜,則清。一言以蔽之,曰:‘靜’。‘心求靜,必先制於眼。眼者,神遊之宅也。神遊於眼,而役於心,故抑之於眼,而使之歸於心,則心靜而神亦靜矣。’要做到‘靜’,必須減少精彩的‘外面的世界’的誘惑和物質慾望。陳楠《陰符髓》說:‘性不亂則神不移,神不移則精不散,精不散則氣不蕩’,以元性不亂為修煉的前提,把智、信、仁、勇、嚴五種道德品質做為‘五寶’。《悟真篇》提出:‘德行修逾八百,陰功積滿三千,均齊物我與親冤,始合神仙本願’。白玉蟾的《道法九要》列舉了修道者應遵循九條道德原則,十分強調倫理生活的重要性。祇有過上了符合道德法禮的生活,纔談得上身心的超越。 大部分傳統精神療法的目的在於人格的基本調整和癥狀的治療,採用的是控制療法。而榮格之後的精神療法,轉為救治靈魂,處理精神問題,最重要的是個體的完善或自我的實現。榮格認為幸福安寧意味著對異化與隔離的克服,其特定的方法即貫通無意識。要達到這一目標必須伴隨著道德上的自覺,意味著拋棄人們的自我(ego),放棄貪婪,不再追求自我的保存與擴張。不是在佔有、聚斂、貪婪和利用中,而是在生命活動中去確立自己、體驗自己。榮格在他的一生中,一直不斷提醒世人——唯一的意識承載者——要記住他們的責任和倫理義務,去轉化自身。從人與人之間的密切關係到社會間以及國際間的關係,一切沖突和戰爭的根源皆在於自我迷戀的態度。對別人行善、培養憐憫及慷慨之心,都能帶來真正、持久的快樂和滿足。由於一個人在無私的活動中摒棄了自我,他反而能發現自我的本來面目。 今天,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為人類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但同時為人類帶來了嚴重的生存危機。世界範圍內相繼出現了人口激增、資源枯竭、環境惡化、失業率居高不下、貧富懸殊進一步拉大等一系列人口、資源、環境、發展和心理問題。不少人感到焦慮不安、厭倦自我和他人、麻木不仁;人變得機械化,一切均以機械時空來運作;人與他自己、與他的同胞、與自然界異化;人們用理性去支配自然和不斷提高生產力。在這個過程中,人也被異化,生命成為財物的附屬。對理性主義的追逐已經到了使理性主義變得完全非理性的地步。諸如此類的精神危機嚴重地困擾著我們。精神分析典型地表現了西方人的精神危機以及謀求解決這一危機的意圖。危機的根本解決要求人們的生活態度必須發生變化,心靈必須得到淨化和昇華。在解決現代人的精神憂慮中,如果內丹修煉與精神分析能互相借鑒和補充,其效果定然與眾不同。榮氏提出‘正確的行為來源於正確的思想。如果不從醫治和改造個體本身開始,就不能達致醫治和改造世界。’え他的這種觀點與南宗所倡導的可謂不謀而合。南宗要求修煉自己的內心,不假外在的藥物。甚至在行法事時,也是向自身內求元神,《玄珠歌注》說:‘神非外神’,‘向外求神實非明理,空將酒物祭祀神明’。張伯端說:‘人人自有長生藥,自是遇迷枉擺拋。’(《悟真篇》)蕭廷芝說:‘道在自身休外覓’。白玉蟾《快活歌》說:‘忘形養氣乃金液,對景無心是大還’ぉ。南宗丹家都強調金丹要從自身尋找,而不應求諸外物。不是我們的環境,而是我們的心靈,我們自己的內心世界,決定著我們的幸福或痛苦。生活的目標本是追求人的完美,而現代人則主要在追求物的完美。南宗這種‘不假外物’尋求刺激和滿足、以精神和心意的靜定為原則的內煉法對緩解情緒焦慮和心態失衡,建立當今的‘心靈生態學’不失為一有效的方法和借鑒。同時,南宗力主在人倫日用之間修煉,張伯端《悟真篇》說:‘志士若能修煉,何妨在市居朝。’南宗傳人多非職業道士,‘須知大隱居塵市,何必深山守靜孤’。這種世俗的、不影響日常生活的修養功夫,也確能讓心理壓抑、腳色頻頻變換的現代人,忙裡偷 NB15F ,調整心態和淨化心靈,找回自己的本真。 注 釋: ヾ《道藏》第4冊,第364頁。 ゝ〔美〕莫阿卡寧住著,《榮格心理學與西藏佛教——東西方精神的對話》,商務印書館,1994年,第112頁。 ゞ鈴木大拙、弗洛姆、馬蒂諾著,王雷泉、馮川譯,《禪宗與精神分析》,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81頁。 々《道藏》第4冊,第365頁。 ぁ《青華秘文》卷中第19頁,《道教五派丹法精選》第二集,中醫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第34頁。 あ盧國龍:《道教內丹學上的‘順逆’問題的現代詮釋》,《宗教學研究》1998年第3期。 ぃ《道藏》第24冊,第16頁。 い胡孚琛:《道教史上的內丹學》,《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2期。 ぅ〔美〕莫阿卡寧住著,《榮格心理學與西藏佛教——東西方精神的對話》,商務印書館,1994年,第52頁。 う卡爾.榮格:TwoEssaysonAnalyticalPsychology]《關於分析心理學的兩篇論文》, Princeton,1966年,第220頁。 ぇ郝勤:《道教內丹與中國文化》,《宗教學研究》,1988年第2113期。 え卡爾.榮格: TwoEssaysonAnalyticalPsychology《關於分析心理學的兩篇論文》, Princeton,1966年,第226頁。 ぉ《海瓊傳道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