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gif (3505 bytes)
道教個人論文導覽
劉固盛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道家道教研究中心主任

序號

文題

A3083-03 道家的真精神——讀王卡先生《道家與道教思想簡史》

道家的真精神

——讀王卡先生《道家與道教思想簡史》

  王卡先生在道教文獻學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向來為學界推重,但他同時重視道家思想、道教義理的研究,所著《道教經史論叢》(巴蜀書社2007年)可見他深厚的學術功力和敏銳的學術思想,而他的遺著《道家與道教思想簡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年)亦是一部側重思想義理的著作。 該著從老子創立道家開篇,由此論及楊朱、莊子、黃老等道家學派的分化,出土文獻所見道家思想,道家與道教的關係,道教哲學的發展,道教流派的傳衍及其思想特徵,現代新道家的代表人物,最後以"道家的真精神"終篇,兩千餘年的道家道教思想發展脈絡得以清晰呈現。全書視野宏闊,內容凝練,觀點穩實,思想銳利,不愧為大家典範之作。

 

一、對道家道教思想的融通

  道家之學,博大精深,以道家哲學為核心教義的道教源遠流長,對中國文化影響巨大,而道家道教的關係有同有異,是一個非常複雜、難以理清的問題。 《道家與道教思想簡史》則融通道家與道教,顯示出宏闊的理論視野。書中開門見山指出:「無論老莊、黃老、玄學或是道教,就其基本的學術思想而言,顯然有共同的特徵,有共同關心和試圖解決的基本問題。 "那麼,道家道教的基本問題有哪些呢? 王卡先生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第一個問題是關於道體與萬物的關係,即所謂本末、有無、體用、動靜等相對範疇的統一關係。黃老學的元氣論、玄學的道體論,道教神學的創世論,道教重玄學的有無雙遣論,都認為道為萬物之本源。 這種道本物末、道物不二的系統論宇宙觀,是中國哲學的基本理念。 第二個問題是關於人與自然的關係。自老子提出「道法自然」的命題,之後的道家各派大都承認天道與人心相通,能相感相應。 漢代黃老的天人同構理論,重玄學修道即修心、修心即修道思想,宋元道教以心性修煉作為丹道的內在根據,都與此有關。第三個問題是認識論或實踐論的,即修道者如何體悟和證驗道體的問題。 道家道教都認為人能夠證悟道體,主張忘卻世俗知識和自我成見,虛心遣欲,在沉思中使自心與道體契合,從而達到自我與道體合一的生命境界。全書即以上述三大問題為主線,勾勒出道家道教發展的思想歷程。

  誠如蕭萐父先生所言,道家道教,原本殊途,後乃同歸。 本書正是立足於道家道教的內在關聯,將兩者合而論之。 如指出,道家宇宙觀不必同於宗教的神學創世論,但是道的本義雖說是形而上的虛無假名,如果將它看作一個超自然的精細無形之物,那就可能導向宗教的神創論或神化說。漢代黃老學者強調道是萬物之母,是無形的"造物者",容易造成道與神的混同,後來他們的宇宙論便變成了道教的神創論。這是道家通向道教的例證。 又針對學界或社會人士於道教的誤解,或謂之巫術迷信,或謂之缺乏超越精神的原始宗教,本書指出,道教雖然吸收了中國原始宗教和民間信仰的部分內容,但我們不能認為它就是巫術或薩滿教,因為道教是在道家哲學思想指導下,集諸家之長而成就的宗教。它是一種合道理且倫理化的高級宗教,是以人的精神和形體生命的昇華和超越作為終極目標的信仰形式。 這是論道教離不開道家。 再如,老莊學如何變為道教的重玄哲學,繼而衍化為道教內丹學?這是道家道教思想史上極為重要的問題,其源其流,王卡先生梳理得極為清楚。 他以道體論、道性論、修道方法為中心分析重玄要旨,既指出陶弘景最早明確提出修心即修道的觀點,標誌著道教的修持從煉形養生轉向修心合道,又指出道教"最終仍要回到追求長生成仙的本位立場,不能一味地破有歸空,這是由道家的宇宙觀和人生觀所決定的根本信仰,無論多麼精妙的外來宗教學說都無法撼動"。 因此,主張形神雙修漸成道門潮流,晚唐五代至宋元,內丹學遂取代重玄學,成為道教的新思想體系。

  總之,王卡先生以道生萬物、道法自然、生道合一三個基本命題為中心來統領道家與道教思想的發展歷史,並從中國哲學、中西文化比較的視野對道家道教思想作出價值評判,指出其道體論、心性論、證道論不僅具有道家本色,也顯示著中國學術思想的普遍特徵,即天人相通、心物一元、體用不分的中和思維模式,這種致中和的思維模式建基於中國人的宇宙觀,與儒家一致,共同體現出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的特色。道家之道既是生物之母,又是自然法則,是貫通哲學理念與宗教信仰的自然神學,認為世界本原與具體事物之間存在著生生不息的普遍聯繫,這與西方文明中的哲學本體論和宗教神創論的世界觀有明顯區別。在道家道教思想中,鮮有西方思想史上以主客二分為基礎的唯物主義或唯心主義哲學,也鮮有西方宗教與世俗學派之間有神論與無神論的激烈爭辯。本書正是通過這樣的深入分析,使人認識到道教思想理應成為中國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提升了道教文化的學術價值和學術地位。

 

二、闡揚道家精神

  《道家與道教思想簡史》簡而不凡,凝聚著王卡先生畢生研究的心得,全書隨處可見他關於道家道教思想的新思,在對道家精神的闡揚中,讓讀者感受到他精闢的學術見解和銳利的思想鋒芒。

  眾所周知,老子在中國思想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了以道為核心的哲學體系。本書則指出,為了準確評價老子哲學的特點及其意義,有必要將其置於人類文明發展史的廣闊背景中,作一番比較研究。在中國思想史上,是老子首先提出和闡釋了道的理念,以道生萬物、道法自然的宇宙觀,取代殷周天命神學觀念,為中國學術思想突破原始宗教神學的桎梏,上升到哲學層面奠定了理念基礎。這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與西方哲學和宗教的特點不同,道家與道教是亦哲學亦宗教的混合型思想體系。老子所言道德,既是一種自然的法則,也不遠離神聖的規定;既可發展出表現深刻智慧的哲學思想,也可演變為擔當道德教化的宗教信仰。從老子思想中還能引申出獨特的人生觀、養生學和政治學說,他是中國當之無愧的哲學之父

  楊朱作為老子之後重要的道家人物,歷來被誤解頗深,本書則將其與莊子一起論述,提出了精到的見解,認為以楊朱與莊子為代表的道家人生哲學的出現,是繼老子之後中國哲學的又一重大突破。楊朱和莊子著重發揮老子的人生哲學和生命哲學,主張全性褒真、逍遙遊世的人生觀,對中國歷代文化精英的人生價值觀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其與儒家宣導積極入世兼濟天下的精神,共同塑造了中國文人名士內心深處的雙重人格。楊朱的思想可用貴己重生來概括,並非如孟子所批評的那種損人利己的極端個人主義,也不是主張放縱感官欲望的享樂主義,楊朱的主張是貴己而不損人,不僅不能損害他人,對自我的感官欲望也要節制,使之不傷生。楊朱的思想不僅是先秦道家學說從老子通向莊子的仲介,而且對後世魏晉玄學名士以及佛、道教徒的人生觀都有重要影響。莊子則深刻意識到人作為自然個體在文明社會中生存的艱辛,因此吸取楊朱派貴己重生的思想,強調要珍視個體生命的價值,但與早期楊朱派不同的是,莊子所要保全的不只是個體形體的生命,更重要的是保全人的精神自由和真實本性,這是更根本的人生價值觀問題。該書進而指出,道家與道教的人生觀,有著追求生命自由快樂和健康永恆兩個主題,這兩個問題的解答最終都只能歸結于精神的超越。莊子正是把個人的形神或身心的生存和自由問題,歸結為如何在精神上超越自我而達到逍遙境界的問題,在自我心中重構一個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這是其哲學思想的主旨。儘管生命的永恆在現實中難以實現,但道家仍然主張樂生與長生二者不可偏廢,因此楊朱和莊子的後學存在著融合的情形,這個楊學與莊學合流的人生觀與生命哲學,為後來的齊國稷下道家、秦漢黃老道家和魏晉道教徒的養生學說發展,預設了思想理念的前提。

  黃老之學作為道家的核心內容之一,相關研究成果很多,但本書的闡述仍然具有新意。如認為稷下道家的代表作《管子》四篇之《心術上》《內業》兩篇最值得重視,其中提出的精氣說和修心說,在中國思想史上構成不可或缺的一環。兩篇的思想來源還是老子所說的道德之意。後世的道教信徒把修心悟道作為主要的事業,禪宗僧人和宋明理學家也大講明心見性、致良知的心學,而開啟這個中國心學傳統的應為稷下道家。書中又提出,縱觀戰國秦漢政治哲學,凡經三變,一變為仁義不施的秦法家,再變為相容並蓄的道法家,三變為儒表法裡的儒家官學。其理念集成者為董仲舒,淵源則應溯及齊國稷下管仲學派和黃老道家。中國史家有漢承秦制說,其實不如說漢承齊制,或許更近於歷史事實。這些論斷,發前人之所未發,對深入認識黃老學的思想價值和歷史地位具有重要啟發。

  全書由道家及於道教,並論及道教神學的中國特色:其一,具有神人合一的人間性;其二,更具有包容性,少有一神教的排他性。而宋元以來的道教諸宗,共同表現為一種向自心中尋求人生圓滿和超越的精神,一種以自力解脫人生煩惱乃至天災人禍的中國式宗教哲學。這種以我為主、以有契無、識心見性、複性合道的內向型成仙路徑,繼承了古典道家全性褒真、返本還源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由此可見,道教積極追求長生的生命哲學與追求精神自由超越的人生態度,同樣是道家精神的體現。

  陳寅恪先生在20世紀前期提到道教(含道家)的真精神,本書進一步加以闡發,指出道家的真精神是中華民族一貫堅持的開放的文化本位主義立場。道家的真精神,不止于對天道的信仰,其思想中還具有普遍性和永恆意義的精神氣質。其一,道家對人類文明社會發展的負面影響有清醒的認識和批評。文明社會的弊端不僅表現為自然環境的破壞,人文環境的破壞更為驚人。老莊和道家的自然主義哲學和素樸人生觀,對文明社會的異化予以批判,要求人們順任自然,消除自我成見,追求高尚超越的人生境界,做一個自由快樂的真人。其二,道家反思和通觀事務的思維方式具有獨特意義。道家的寬容精神來自通觀物我的思維方法,而寬容精神是民主社會的基礎,是多元文化同時並存的前提。其三,道家的真精神還表現為科學探索精神。在中國歷史上,道教學者之所以能在科技上取得許多成果,是與他們對人生的執著眷戀、對生命奧秘不斷探索分不開的,這種探索推進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以上三點,誠為對道家真精神的深刻洞見。

 

三、深切的現實關懷

  王卡先生在梳理道家道教思想的發展歷史時,既秉持史學客觀和求真的原則,又充滿深切的現實關懷。如他提出,在對待中西文化的態度上,要注意中西文化之同,而在這一點上,道家可以發揮自身的優勢。王卡先生在書中特別強調于中西文化比較的大視野中彰顯道家道教思想的中國特色,但他指出,在重視中西文化差異性的同時,應該看到人類有著共通的天性與理性,因而在不同文化間存在差異的表像之下,也必然有著人類思想的共融性和契合點。近代以來中華文明受到來自西方的挑戰,中國學者在比較研究中西文化時更多注重揭示兩者之,而對兩者之注意不夠。然而,20世紀中葉以來,隨著現代物理學、心理學、生態學等各種新學科的興起,東西方文明之間的差異性在縮小。尋求人類文化間的共融性和契合點,正在成為全球化時代的新思潮。我們需要超越文化差異,相互交流溝通,共建一個基於人類理性和信仰的精神家園,從而消除各種意識形態的混亂和紛爭,構建促進人類福祉的新世界。這當然極為困難,但卻是人類未來的希望。道家思想對尋求中西文化的契合點應能發揮作用。所論不僅發人深省,而且足可提振文化自信。

  基於上述認識,王卡先生在書中較多注意到了道家思想與西方文化的同一性及其優勢。如認為在西方近代思想史上,批判文明異化的思想家大多樂於美化自然,懷念遠古時代技術文明不足而人性純樸無爭的和諧狀態,認為只有回歸自然才能恢復人性,而莊子比他們更早也更徹底。又指出,中國古代儒、法、道三大政治學派各有其法理學,即法律來源問題的主張。三家之中唯有道家的法治思想最接近西方近代自由派法理學主張以自然法或普遍法則治國的理念。老子主張的法治實質是道治,即用通行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普遍法則來治國,這是真正意義上的法治。還指出,道家基於自然無為的原始民主思想,雖與近代西方自由民主主義有古今之別,但就以法治限制君權、聽任人民自治自化而言,確實有共通的思想精神,這是中西文明在社會政治思想上的根本契合點。

  值得注意的是,本書以老子開篇,以金嶽霖結尾,認為新道家代表人物首推當代著名哲學家金岳霖。由原始道家到當代新道家,這樣的安排,亦體現出王卡先生對道家價值判斷的現代性關照。金嶽霖希望以中國哲學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其人生觀,來補救西方近代哲學中傾向於征服外在世界的英雄觀的願望,王卡先生認為這不僅是善良而合理的,而且是金嶽霖孤明先發的遠見卓識。王卡先生進而指出,自二戰以後,西方中心論不斷受到質疑,文明間相互溝通和滲透、共建人類精神文明大廈的時代正在來臨。時至今日,中國傳統文化在復興中走向世界和影響世界已有實際效果,比較明顯的趨勢有三點:其一是東方哲學的自然觀與人生觀對西方當代生態倫理學的影響;其二是東方哲學的直覺認識論和辯證思維智慧對西方科學,尤其是理論物理學的影響;其三是東方哲學和宗教的心性修煉和養生方法在西方民眾生活中的流行。這三個方面都與道家及道教文化的影響分不開。而在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時,本書提出兩個重要的觀點:第一,應注意突出人的主體價值。因為人類以人為本是其不可移易的自然立場,人類為了生存需要必須憑藉自己的能力去獲取自然資源,因此保護生態平衡的唯一理由是人類為了保護長遠利益而主動約束自己的行動,將發展造成的破壞減到最低程度,這才是真正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觀。第二,作為一種思想資源,道家哲學中的生態理念需要繼續挖掘。但只是改變人們的自然觀是不夠的,還需要科學的治理。這樣的論述,既彰顯了道家道教思想在中國文化中的主體性,同時又從道家道教的立場對當今社會的文化關切作出了恰當合理的回應。

《道家與道教思想簡史》充分體現出王卡先生文獻與義理相結合的治學特點,是道家道教學術領域的重要著作。道家的真精神,既是他學術精神的體現,亦是其生命境界的寫照。忽然間王卡先生離世已逾三載,謹以此文表達對他的由衷敬意和深切懷念。

 

 

製作單位 道教學術資訊網站
製作 洪百堅
資料來源 正統道藏

志工人員

王玉琤 羅建英

文字校正

新道藏編纂小組

讚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