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gif (3505 bytes)

琴心三疊舞胎仙

內丹學‘和’‘琴’釋義

 

作者劉直,1968年生,江蘇省揚州人,已發表道教研究論文多篇,近年來主要致力於道教文學語詞的考釋工作。

〔內容提要〕

  本文就道教《黃庭經》所出現的‘琴’意象進行符號學的解讀,作者並結合歷史上的‘和’範疇作思想源流的探討。

 

〔本文〕

  琴,樂器名。《詩•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鼓琴’。

在傳統文化的儒道互補過程中,道教內丹家援入了許多儒家術語、範疇,並加以改造,這是人們的共識。但像以琴這種孔子喜愛的具體樂器作為仲介,用來溝通儒家的‘和’範疇與道教的煉丹術,仍算是一種獨特和有趣的文化現象。

在儒家文化中,‘禮樂’常並稱。《論語•子路》﹕‘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

而且,樂的出現較禮更早。夏、商、周時期,奴隸制得到完善和發展。為奴隸主階級服務的音樂,在禮儀作用和教化功能方面進一步得到強化。三代的統治者和王公貴族十分強調音樂的‘樂教’作用,《禮記•樂記》﹕‘樂者,通倫理者也。’在周代,宮廷已設有專門領導最高音樂教育機構的樂官‘大司樂’,來主管樂教。

提及音樂,不能不簡單說一下樂器。‘八音’ヾ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樂器分類法,‘金、石、土、革、絲、木、匏、竹’,是古人對樂器的歸類。例如編鐘、鏞、鉦、鈴等用金屬製作,就歸入‘金’類;磬、編磬等用石或玉製作,就歸入‘石’類。‘八音之中,金石為先’,商周時代的金、石類打擊樂器,在宮廷和貴族的祭典音樂活動中,往往被視為‘重器’而得到特殊的重視,而且衹有王公貴族才能擁有這類樂器和享受這類樂器演奏的音樂。不須多說,老、莊對它不會有甚興趣。

屬於‘絲’類的琴、瑟等彈弦樂器,此時則在稱為‘士’的知識分子階層和民眾中得到廣泛傳播,並逐漸發展成為表現力很強的伴奏樂器和獨奏樂器。琴,今稱‘古琴’或‘七弦琴’。在找不到具體的發明人時,按老方法,古人稱其由伏羲創製。古琴用桐木為體,唐雍陶的《孤桐》詩即此之謂﹕‘歲晚琴材老,天寒桂葉凋’。古琴以繩絲為琴弦,長三尺六寸六分,最初為五弦,至周代定為七弦。春秋戰國時期,士人中已湧現出一批琴家,琴技琴藝已發展到較高水準,孔子就曾以善彈古琴而為人稱頌。從《論語》看,孔子對音樂的重視,可以說遠出於後世尊崇他的人們的想像力之上;這一方面是來自他對古代樂教(音樂教化)的傳承,一方面是來自他對於樂教的發揮。《史記•孔子世家》載,他三五歲時,曾在齊國與樂官太師研討音樂,學習傳統樂舞《韶》時,‘三月不知肉味’,五十歲後,‘孔子學鼓琴而師襄’,不只滿足演奏技術的一般掌握,而且追求琴曲志趣的深刻表達,連師襄子都為之感慨。《韓詩外傳》五、《淮南子•主術訓》、《家語•辨樂篇》,所載皆同。《論語•述而》謂‘子在齊聞韻’,《孔子世家》又續以‘學之’二字,可見,孔子在操琴上,的確是下過一番功夫的。《莊子》講過孔子曾被困於陳蔡之野,《世家》說‘孔子講誦弦歌不衰’,音樂可謂孔子的精神安息之地。

由個人之修養而通於天下國家,這是儒家的理想。《史記》追述過﹕‘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把《詩經》作品用樂器伴奏歌唱,使音樂成為‘六藝’之一,並廣教弟子、文化社會。‘樂極和,禮極順’,‘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禮記•樂記》中把‘和’作為德行教化的根本內容之一,應該是啟迪了孔子對音樂教化功能的重視,而且‘樂’與儒家最重要的範疇‘和’在這 NB17C 相遇了。《國語•鄭語》﹕‘和樂如一’,《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德莫天於和’,認為最能體現‘和’的就是音樂。

當‘和’與樂有了如此的聯繫時,孔子之何以重視音樂便不成問題了。儒家的政治,首重教化;音樂正是教化的一種具體措施,於是,順理成章地成了儒家教化中的一大傳統。《莊子•天下篇》﹕‘樂以道和’。不屑於‘五音’的道家,也對此記上了一筆。

在漢代‘獨尊儒術’之後,孔子的地位日益提高,他喜愛的琴,終被那些多系儒生出身的高道,帶進了內丹學,賦於了新意。

《老子》提到‘和’時謂﹕‘音聲相和’,‘和其光,同其塵’,顯然與儒家的‘和’有著本質的區別。儒家的‘和’有人與社會一統的意思,道家的‘和’有‘天人合一’的境界,但在‘一體化’的追求上,兩者倒有共同之處。清•劉一明《指南針•神室八法》﹕‘和之一法,乃神室之門戶。門戶之為物,光明通透,絕無遮礙。出入隨便,開闔奪時,防外謹內,門戶一立,神室成就。’此丹家言‘和’的重要性。那麼,何為‘和’?曰﹕‘和者,通也,順也,悅也,從容也,徐徐也,欲成神室,非和不可。’怎麼煉就‘和’呢?‘禮下於人,謙恭自小。心平氣柔,暴躁全無,忿怒不生。大而能小,強而能弱。無人我壽者之相,無貴賤貧富之分。化氣質之性,消嫉妒之心。言行相顧,動靜隨時。無好惡,無無明。無怪誕,無偽作。和處極多,只在機和神圓,因物附物耳。’ゝ看得出,劉一明的‘和’是綜合了儒道兩方,這不奇怪,他原是儒生。黃元吉的‘和’論,則是直追道家﹕‘音聲相和,即神融氣暢,百脈流通。不啻鳴呼群,同時相應,不召而自來也。’ゞ

  當‘和’與合連用時,內丹家的旨趣開始明白。《呂氏春秋•有始覽》﹕‘天微以成,地塞以形,天地合和,生之大經也。’東漢高誘注﹕‘天,陽也;地,陰也。’陰陽二氣交合是化生萬物的大道。又《淮南子•天文訓》﹕‘陰陽合和而萬物生。’內丹家是順這個思路來總結理法的。《悟真篇》々謂﹕‘二物若還和合了,自然丹熟遍身香。’張伯端的用語還顯得隱約。《長生詮經》ぁ﹕‘含眼光、凝耳韻、調鼻息、緘舌氣,是謂和合四象。’《性命圭旨》あ﹕‘眼不視而魂在肝,耳不聞而精在腎,舌不動而神在心,鼻不嗅而魄在肺,四者無漏,則精水、魂木、魄金皆聚於意土之中,謂之和合四象。’說的是更具體了。

  與‘和’最有幹係的琴,則在丹學中頻頻被鼓,成了‘道具’。

《上清黃庭內景經•序》ぃ﹕‘黃庭內景者,一名太上琴心文。’‘琴心文’即《黃庭內景經》的別名,宋•黃伯思《東觀餘論》卷下《跋黃庭內景經後》﹕‘魏(南嶽魏夫人)傳青 NFC22 文……得道之子, 當修玉文, 《黃庭內景》其一也,亦名琴心文’。務成子注﹕‘琴,和也。誦之可以和六府,寧心神,使得神仙。’三疊,指上中下三丹田。內丹家稱三疊和合如一,心和而神悅,則丹道初成,故稱‘琴心三疊舞胎仙’。

《悟真篇》﹕‘敲竹喚龜吞玉芝,鼓琴招鳳飲刀圭。’元•李道純《中和集》い﹕‘鼓琴者虛心也,招鳳者養神也,虛心養神,心明神化,二土成圭,採而飲之,性圓明也。’清•劉一明《悟真直指》ぅ注﹕‘竹為虛心之物,敲之則應;琴為有音之物,調之則和……金丹之道,虛心實腹兩件事,其外更無別法’。清•董德寧《悟真篇正義》う注﹕‘鼓,動也。琴乃和氣之聲音……言鼓動其和氣,使之運行以取汞,如飲服延年之藥物’。清•朱元育《悟真篇闡幽》ぇ注﹕‘琴者調和之器,喻黃婆也’。內丹家以鼓琴比喻和光應物,鼓琴如治心,必須中正和平,才能調神安心;招鳳,鳳為朱雀,赤色,按河圖方位屬南方,代汞,即元神。元神喜飛而不下落,故以和聲招之,使其下沉與鉛(即元精)凝合。今人陳攖寧總結‘鼓琴’的具體方法謂﹕‘琴可以彈,是調和的意思,劍可以斬,是鋒利的意思。鼓琴可以養性,佩劍可以誅妖。清新調息,息調神凝。日久於斯,自然神氣融和,心息渾忘,丹道所以異於世法者在此。’え

《呂氏春秋•本味篇》載有一個為人熟知的‘知音’典故﹕伯牙是戰國時代人,他彈奏的古琴技法嫻熟、曲意深遠,所以無人能欣賞他的音樂。一天,樵夫鐘子期聽到他在彈琴,讚嘆說﹕‘多雄偉啊!曲音巍峨如泰山!’,伯牙吃驚之餘,又彈一曲,鐘子期讚嘆﹕‘太壯觀了!樂情浩蕩如江河!’兩人遂成至交。鍾子期死後,伯牙將琴掛在其墓旁,終生未再彈琴。《悟真篇》稱﹕‘欲向人間留密訣,未逢一個是知音’,‘知音難覓’,丹家也有同感。歷來修士都是在借琴喻道,宋•朱長文《琴史•卷二》上倒是有一個修士,似乎有實在的琴藝。琴高相傳為戰國趙人,能鼓琴,為宋康王舍人,修長生煉養術,‘浮遊於冀州涿郡二百餘年後,辭入水中取龍子,與諸弟子期,期曰皆齋法待於旁,設祠,琴高果乘赤鯉來,出坐祠中,且有萬人觀之,留一月,復入水中去。劉伺讚云﹕琴高晏晏,司樂宮,宛世孤逸,浮沉涿中,出躍澋鱗,入澡清中,是任水化,其樂無窮,此皆靈仙以琴自娛養者也。’這裡說,琴高的仙術是由鼓琴得來,看來,道教在琴上塗抹的斑斕外衣,又被琴家揭去用了。

唐•薛能《送馮溫往河外》﹕‘琴劍事行裝,河關出北方。’元•吳萊﹕‘小榻琴心展,長纓劍膽舒。’(《淵穎集》卷四)被儒道神化了的琴又與劍並稱,對文人所追求的剛柔相濟、儒雅任俠的理想人格,看來也是影響很深的。

 

注 釋﹕

ヾ見《國語周語》。

ゝぅ《道書十二種》,民國2年上海江東書局石印本。

ゞ《樂育堂語錄》,民國肖天石輯《道藏精華》第6集,台灣自由出版社出版。

々《道藏》第126127冊,上海涵芬樓影印本(下皆同)。

ぁ《道藏》第1082冊。

あう《道藏精華錄》本,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

ぃ《道藏》第189冊。

い《道藏》第118119冊。

ぇ《道藏精華錄》第3集,同ゞ。

え陳攖寧《道教與養生》第364頁,華文出版社,198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