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gif (3505 bytes)

新世紀道教研究展望

 

尹志華:中國道協研究室

 

  在二十世紀堙A我國的道教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從世紀之初罕有學者研究道教,到世紀之末道教研究機構被評為國家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變化不可謂不大。經過幾代學人的努力,道教研究正在中國乃至全世界成為一門“顯學”。那麼,在新的世紀堙A道教研究將呈現出哪些新氣象呢?本文擬對道教研究的重點、難點,亟需加強研究的領域,以及如何開新的研究領域等,略作探討,以求教于方家。

一、 重點

  《老子道德經》說:“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我們研究道教,搞清道教的歷史固然重要,但是,我們不能只停留在歷史中,而是要在研究歷史的基礎上,挖掘道教文化中的優良成分,使之在現代文化的建設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因此,道教文化的現代價值,應是我們研究的重點。可喜的是,教界和學界的有識之士早已注意到這個問題,因而在廬山舉辦的兩屆道教文化研討會,都以“道教文化與現代文明”為主題。目前教內外研究得比較深入的是道教的環境保護思想。張繼禹道長主編的《道法自然與環境保護》一書已出版,四川大學陳霞教授和筆者共同承擔的《道教與可持續發展》課題也已經完成,陳霞教授和筆者等5人正在申請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研究專案《道教生態思想研究》。展望未來的研究,以下幾個方面值得重視:

  (1) 道教的倫理道德思想。道教認為“長生之本,唯善為基”。在道教教義中,倫理道德教化佔有重要的比例。挖掘、整理道教的倫理道德思想,對於我們今天的倫理道德建設和貫徹“以德治國”的思想,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2) 道教的心理調適功能。現代社會,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競爭日趨激烈,人們的心理壓力也越來越大。而道教的“性命雙修”方法,煉形與修心並重,對於調適心理,有一套獨特的辦法。如何將其用於心理治療,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3) 道教的人生智慧。道教中包含著許多人生哲理,給人一種安身立命的智慧,讓人過一種自然純樸、恬適自在的生活,讓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享受藝術般的人生。如何深入挖掘道教的人生智慧,並以生動活潑的形式把它表現出來,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4) 道教的養生方法。人類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追求健康長壽成為人們的普遍願望。而道教中有各種行之有效的養生方法,需要加以深入研究,並結合時代特點,發揚光大。

二、 難點

  道教研究雖然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但是,與其他宗教相比,由於研究人員相對較少,受學界重視的程度也相對較輕,因此,還存在著許多難點,尚未弄清。

  (1)道教的創立過程。雖然學界已普遍將東漢張陵創教作為道教形成的標誌,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這個定論似乎還需要再斟酌。有的學者認為在張陵之前存在著原始道教。有的學者則認為,張陵的事蹟太模糊,創教者究竟是何人,還需要再探究。張陵究竟在什麼地方創教,現在也有不同說法。還有的學者則以“正統性”為標準,將道教的正式成立後推到晉代甚至南北朝。可見,這個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2)道教經書的時代判定。道經大多托之神授,故而其時代頗難判定。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以集體之力撰寫的《道藏提要》,對《道藏》中的經書基本上都作了時代判定。但許多判定太籠統,有些判定根據不足,有些判定明顯有誤。我們期待著從事道教文獻研究的學者能夠推出一本《〈道藏提要〉辯證》。

  (3)早期天師道的經典。由於史書對於早期天師道的記載太簡略,而道教諸書中關於早期天師道的經典又記載不一,特別是早期天師道的經典大多沒有流傳下來或是混入其他經典中,所以,如何判定早期天師道的經典,是一個學術難題。例如,《老子想爾注》,國內學者基本認定為張陵或張魯所作,日本學者則認為是魏晉或南北朝時人所作。

  (4)關於三清尊神的起源和形成。一種觀點認為三清是模仿佛教三身而來,一種觀點認為三清的根據是道教的“ 三一”觀念,一種觀點認為三清是天師道、上清派、靈寶派三大道派思想互相交融的產物,還有一種觀點則是綜合上述三種觀點。關於三清名號出現的時間以及神格地位確定的時間,更是異說紛呈。這一問題的研究要有所突破,一方面有賴於新材料的發現,另一方面則有賴於有關道經的時代的準確判定。

  (5)關於玉皇。一是對於“玉皇”名號的出現時間,看法不一。二是玉皇神格地位的演變過程和演變原因,還需作進一步的探討。

  (6)內丹學。關於內丹學的起源,有的學者遠推至先秦時期,有的學者則認為漢代魏伯陽所著的《周易參同契》乃是一部內丹書,較多的學者則以隋代的蘇元朗為內丹學的首倡者。關於內丹學是由哪些方術發展而來,目前較少研究。內丹學的理論基礎、內丹學對宋元明清思想史的影響等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7)鍾離權和呂洞賓。鍾、呂在道教史上有著重要的影響,然而關於他們的真實情況,卻是非常模糊。他們是傳說人物還是實有其人?他們的事蹟哪些是傳說,哪些是史實?他們究竟是什麼時代的人物?署名鍾、呂的大量著作,哪些可以確定為他們所著?這些都是難題。

三、 亟需加強研究的領域

  道教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它包含著許多方面的內容。目前學術界對道教的某些領域比較重視,研究的人非常集中,而另一些領域則乏人問津。這種狀況一方面容易導致重複勞動,另一方面也不利於道教學術的整體發展。下面列出筆者認為亟需加強研究的領域。一管之見而已,還望方家指正。

  (1)道教哲學通論。雖然目前已出版兩部名為《道教哲學》的著作,但很遺憾,我們難以將其看作是完整、系統的道教哲學通論。其中一部是根據作者對道教哲學主題的理解,選擇道教科儀、重玄學、內外丹術三個方面進行論述。另一部則是按照西方哲學的模式,從世界觀、人生觀和認識論三個方面來考察道教哲學,因而沒有很好地反映出道教哲學的特質。我們期望學界加強對道教哲學的整體研究,將來出版一部《道教哲學通論》。

  (2)道教神仙研究。道教信奉眾多的神仙,神仙信仰是道教區別於其他宗教的顯著特點之一。然而學界對道教神仙的研究一直比較薄弱,除了對三清、玉皇、西王母、八仙等有較多的探討之外,對其他眾多的神仙則研究甚少。200010月由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舉辦的道教文化研討會,特以神仙信仰為主題,其意即在呼籲人們重視對道教神仙的研究。

  (3)教派研究。道教在歷史上形成了眾多的教派,對這些教派進行深入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但目前僅有關於天師道、樓觀道和淨明道的教派史著作問世。因此,教派研究亟需加強。

  (4)地方道教研究。搞好地方道教研究,對於區域文化研究、地方誌書的撰寫,都有重要的意義。目前已出版《武當道教史略》、《蘇州道教史略》、《長安·終南山道教史略》、《陝西道教兩千年》等。我們期望更多的地方道教史著作問世。

  (5)道教老學研究。國學大師蒙文通先生曾指出:“歷代道教徒莫不尊老子、注《老子》,故論道教思想當以有關老子之著作為主。”(《道教史瑣談》)道教老學業已引起學界的重視,然而其研究大多集中在重玄學派對《老子》的注疏,對唐以後的道教老學著作則不甚留意。事實上,宋元老學在思想史上也有重要的影響。我們期望在不久的將來,有一部完整的《道教老學史》問世。

  (6)道教勸善書研究。道教勸善書在民間有著廣泛的影響。然而研究道教勸善書的學者寥寥無幾,研究著作更是有如鳳毛麟角。這一狀況與道教勸善書的重要影響顯然是不相稱的。搜集、整理、研究道教勸善書,應該成為道教研究的重要課題。

  (7)道教醫學研究。仙道貴生,道教徒出於習醫自救、濟世利人之目的和宗教情懷,歷來重視研習醫藥,乃至有“十道九醫”的說法。道教醫家對中國傳統醫學發展曾做出過十分巨大的貢獻。然而過去學術界受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影響和束縛,在論及中國醫藥學發展的史實時,往往有意無意地回避一些醫藥學家的道士身份,掩蓋道教對中醫發展的影響和積極作用。這種狀況不能不說是中國醫學文化史研究中的一大缺憾。不過,現在已有不少學者重視道教醫學的研究,撰寫了一些論著。特別是蓋建民博士的《道教醫學》一書,對道教與中國傳統醫學的關係作了深入、系統的研究。然而,必須指出的是,目前學界的研究大多還停留在肯定道教醫學存在、論述道教醫學對中國傳統醫學的影響等方面。這是必要的,但研究不能只限於此。接下來需要對道教醫學本身進行深入的研究,即對道教方藥、治療方法進行專業的研究,使之能夠應用於臨床治療,成為現代醫學的組成部分。這就需要有一批掌握了醫學專業知識和道教專業知識的人才,投入到該領域的研究之中。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對道教醫學很關注,因為道教醫家(特別是孫思邈)主張不用動物入藥(詳見《千金要方》卷一《序例·大醫精誠第二》)。現代環保人士希望能從道教中找到虎骨等名貴藥材的替代品。

(8) 道教與佛教關係研究。道教與佛教在歷史上既相互鬥爭又相互融合。對佛道關係史的研究,有助於我們弄清佛道之間的相互影響。這一課題已引起學界的注意。李養正先生著有《佛道交涉史論要》一書,教育部已將《儒釋道三教關係史》作為重點研究基地的重大專案,面向全國招標。可以預見,這一課題的研究,將會越來越深入。

四、 新領域的開拓

  雖然目前的道教研究已成為一個龐大的體系,但是我們遠沒有窮盡道教的方方面面。在道教中還有許多新的領域,需要我們去開拓。下麵略舉幾例,以抛磚引玉。

  (1)道教符洵膍s。符泵b道教中的重要性,是盡人皆知的。然而學界很少有人對其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誠然,符洶@直在道教中秘傳,學者很難解讀,因而增加了研究的難度。我們期望教界與學界攜起手來,共同攻克這一難題。

  (2)道教雕塑藝術研究。道教神仙造像歷史悠久,風格獨特,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希望有人能夠致力於這個領域的研究。

  (3)道教繪畫藝術研究。《道藏》中有許多圖像,著名的如《三才定點陣圖》、《太平經》中的《乘雲駕龍圖》等,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遍佈于道教宮觀中的壁畫,更是道教繪畫藝術的集中體現。歷代善畫的道士亦比比皆是,如唐代的張素卿、元代的黃公望、張雨、倪瓚等,均為中國繪畫史上的大家。道教繪畫藝術應該成為中國美術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

  (4)道教宮觀建築研究。道教宮觀建築是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建築藝術的發展作出了獨特的貢獻。而其表現出來的順乎自然、溶于自然的特點,則對我們今天的建築也有重要的啟發意義。因此,道教宮觀建築值得我們認真研究。

  (5) 道教政治學研究。道教本著“濟世利人”的精神,對現實政治問題也十分關注,提出過許多治國安民思想。道教認為“國猶身也”,治國之道與治身之道是相同的。相比之下,儒家則是以治家之道治國。二者相互補充而構成中國傳統政治學說。目前學界對儒家的政治學說有比較充分的研究,而道教的政治學說則沒能引起大家的重視。我們希望這一重儒輕道的狀況能有所改觀。

  筆者才疏學淺,然為繁榮道教學術計,冒昧提出以上見解,自知謬誤難免,期待方家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