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先生的太極觀
鄭萬耕: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
雷思齊,字齊賢,乃元初道教大師,因宋亡之後獨居空山之中,學者稱其為空山先生。他精通易學,深諳老莊,著有《易圖通變》、《易筮通變》、《老子本義》、《莊子旨義》數十卷及詩文二十卷,頗受元代大儒吳澄和袁桷的稱讚。其易學著述保存在《道藏·太玄部》中。空山先生是道教系統中象數學派,尤其是數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漢代的《易緯》,第一次賦予了“太極”以實體的含義,使之成為解釋宇宙本原的哲學範疇,提出了“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的四階段說。此說與《老子》“有生於無”的觀點相契合,歷來受到道家和道教學者的推崇,如《列子》、《雲笈七簽》等。雷思齊頗受道教此種學風的影響,也引述和闡發《易緯》的“太極渾淪”說。其貢獻在於:
1:他以一而二,二而三、而四,而五,及其相互配合而有六七八九十的生成系列,說明陰陽卦象、四方四時和萬物的形成過程,以數目遞增的法則探討宇宙生成問題,認為乃一後項因前項而有的因果系列,是由單一向複雜演變的過程。這在道教史上具有重要理論價值。
2:此種宇宙論受到老子的影響,但又以一自身的分裂及其“自參”解釋“一生二,二生三”的過程,含有深刻的辯證思維。
3:空山先生將《易緯》的太極說從道教“太上老君開天經”的神話中拉回到哲學上來,直接論證宇宙形成的問題,為道教教義提供了世界觀的依據。從而對道教哲學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