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今追昔翹首明天
廿一世紀中國道教發展應注重的六個方面
楊世華:江蘇道協副會長
廿一世紀,我們道教正處在社會蓬勃發展的時代,機遇與挑戰並存。伴隨著時代的步伐,古老的道教也由此進入了一個嶄新的世紀。面對新世紀,我們道教將以什麼樣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弘揚的道教文化又如何更好地適應社會,這是我們道教中人為之思考,並努力踐行的重大課題。社會在不停地發展和進步,這種發展和進步不僅體現在物質文明的進步上,而且也將體現在精神文明的進步上。我認為,我國的道教,面對飛速發展的廿一世紀中國社會,應該在繼承的基礎上,在堅持自己基本信仰的同時,在內容和形式上要有變革和改造,也就是說,道教將伴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必須不停地自我調整、更新、演變、完善和適應,必須與社會發展同步,必須貼近社會、關愛群生。而這種調整和適應,必須是“自覺調整、主動適應”。這種適應性的變化,並不是某個人的個人要求,而是道教自身的要求,時代的要求,社會發展的要求。宏觀展望廿一世紀中國道教,我認為道教要傳承並求得發展,必須注重以下六個方面。
一、培養人才是道教發展的關鍵
“人以載道,道由人顯”。道教要傳承、發展和弘揚,必須要有人才,而培養人才必須要更新觀念、捨得投入,要採取請進來,送出去的方法。大力培養、造就一批既有較深道教情感和較高道教學識,又有良好道教修持和高尚道教修養,既有充分吸收傳統文化的營養,又具有時代觀念,創新意識;既有內部管理能力,又具社會交際水平;既有對道教事業的發展懷有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又具有愛國利民意識的新世紀人才。人才是道教發展的關鍵,而大膽發現人才、使用人才、保護人才,就是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和核心。
二、教義革新是道教發展的根本
社會在發展,道教應在堅持自己基本信仰的同時,其教義思想要賦予它新的內涵,並努力使之通俗化、生活化和現代化,也就是說要更具現實意義。如道教的宇宙觀、道教的社會觀、道教的神仙觀、道教的人生觀等,應有新的詮釋。歸納起來:“三清、四樂、五和諧”可作為教義新說的一部分(注:
三清:
清靜人心、清靜行為、清靜風氣;四樂:
自得其樂、知足常樂、苦中有樂、助人為樂;五和諧:
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部門(單位)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自身身心的和諧)。
三、信眾隊伍是道教發展的基礎
廿一世紀的中國,將進一步走上民主與法制的軌道,社會秩序必須更加良好,人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程度和生活水平必然進一步提高,人們的思想也必然更加活躍。面對現實,人們對道教的態度、對道教的認識、對道教的看法、對道教的需求乃至於對道教的信仰,也許不會再像前人那樣執著和虔誠,信奉更趨於實用和理性,層次一定更高,年齡一定更輕。因此,道教的傳教方法和方式必須作出適應性的調整。可以這麼說,信眾隊伍的多寡,層次的高低是道教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它能從側面反映道教的調整和適應的程度,它是道教興衰的“晴雨錶”。
四、宮觀管理形式的轉變是道教發展的途徑
道教宮觀,作為道教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過去相比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如今的道觀,不僅是道教徒弘道利生、修煉棲息之家,信教群眾過宗教生活、敬奉祈願之所,同時也是廣大遊客遊覽參學、觀光休閒之地。所謂仙道不離人道,居塵而不出塵。道教宮觀,是社會瞭解道教的“視窗”,更是道教服務社會的“源頭”。因此宮觀管理的形式,宮觀功能的轉變和適應尤為迫切和必要。歸納起來,宮觀管理應抓好四個方面的工作,即:“訂好一套制度、選好二套班子、帶好三支隊伍、做好四個轉變”(注:
一套制度就是切實可行的宮觀管理制度;二套班子,就是道協班子和道觀班子;三支隊伍,就是道士隊伍、職工隊伍和信眾隊伍;四個轉變,就是思想意識的轉變、管理形式的轉變、宮觀功能的轉變、服務觀念的轉變)。
五、學術界的理論推動是道教發展的保證
過去學術界研究道教,大都是從理論到理論,從本本到本本,可謂“隔山打牛,隔靴搔癢”,對現實道教沒有感性認識,同道教界聯繫、交往、交流不多,甚至對道教還存在一些偏見和看法。道教要發展,應做到主動同學術界接觸,學術界也應同道教人士交朋友。通過雙方的交往、交流,兩者之間可縮短距離,加深瞭解,在許多方面彼此可以增進共識,關係融洽,觀點接近,這樣對道教界和學術界都有好處。因此道教要適應發展,應該借助於學術界的理論推動和促進。丁光訓先生在2000年5月12日南京大學宗教學系成立大會上的一句話可謂發人深省,他說:“如果一個學術界的專家研究了一輩子的宗教,到頭來卻沒有一個宗教界的朋友,那將是非常可悲的!”
六、濟世利人是道教發展的目的
濟世利人是我們道教的優良傳統,是我們道教發展的方向和根本目的。道教和其他宗教一樣,存在的意義就是服務社會、濟世利人。濟世利人的途徑有很多方面,如在搞好宮觀自養和宮觀建設的同時,為社會的公益事業,為社會的慈善事業作貢獻;如滿足信教群眾的宗教需求,幫助他們解疑解惑,端正信念,使其過好正常的宗教生活;如生活在現代的人們(遊客),由於他們工作頻率高,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從而造成身心疲憊,他們在工作之餘,閒暇之時來名山宮觀。我們道教宮觀莊嚴的殿堂、神奇的壁畫、古雅的道樂、悠遠的鐘聲,則能給他們陶冶性情,調節身心;再如用道教教義、教規和宗教道德中的某些積極因素為社會服務,為民眾服務,為社會主義社會的兩個文明建設,尤其是精神文明建設服務。在加強“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今天,道德教化是依法治國的一種輔助手段。在“以德治國”和社會安定等方面,我們道教有許多事情可以做,新世紀,我們道教將大有可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