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gif (3505 bytes)

道教文化與社會精神文明

 

楊世華:江蘇省道教協會會長、茅山道教協會會長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道教根植於深厚的中國文化土壤中,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文化史上,道教與儒學、佛教鼎足而立,並稱為“三教”。近兩千年以來,它隨同我國的歷史發展而不斷的調整、更新和演變,積累成豐富的道教文化,含融中華五千年文明,形成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質和特色的文化體系,對中國古代社會的哲學、政治、倫理、文學、藝術、道德、醫藥學、養生學、古化學、長生術、冶煉學、天文曆算、術數、符圖、建築、生態平衡與環境保護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和久遠的影響。它以其獨特的宗教形式映現了祖國歷史文化的狀況。

  下面試著從五個方面淺說道教文化與社會精神文明。

  一、博大精深的教義思想

  道教作為一個在中國發展了兩千年的歷史悠久的宗教,其教義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道教有完整的理論體系,有豐富的教義思想,其教義思想凝聚了中華民族歷史形成的信仰、感情及傳統的思維成果,結構龐大,內容豐富,根深葉茂,有鮮明的東方宗教特點和特色。

  道教教義思想,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是道教的宇宙觀,即怎樣才能認識宇宙、認識自然,怎樣才能解釋物質的本質等等,具有哲學的意義。

  第二是道教的社會觀,即怎樣才能認識紛繁複雜的社會現象,怎樣看待和處理人際關係,怎樣認識和解開生死之迷,怎樣懲惡揚善等等,具有社會學的意義。

  第三是道教的神仙觀,即怎樣才能認識修道的最終歸宿,怎樣去修道成仙,怎樣認識理解神仙,怎樣解釋天人感應等奇特的現象,怎樣認識和理解另一個世界,具有神學的意義。

  “道”是道教最根本的信仰,是道教徒的精神皈依。道是宇宙萬物的根本,道產生天地萬物但卻不主宰它,道是超越時空的。實踐道的是人,人生臻至的最高境界是道的境界,更通俗地講道本身就是自然,就是最完善的和諧,自然本來和諧的,自從有了人之後而有所改變,當今人類社會,缺乏和諧,人和自然已經走到了相互抵觸的道路。如果人們遵循自然,按照自然的法則去做,一切就會安寧、和諧。因此從精神文明這個角度來講,作為社會的人體的“人”,必須按照道的法則做到“五大和諧”,即: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單位部門之間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自身身心的和諧。道對萬物是一視同仁的,萬物就能自然而然的生長,人們按照“道”的要求來處世為人,就能達到“於道同體”。

  “德”:道教將“德”按態度區分為“陰德”和“陽德”二類,所謂“陰德”是指個人不被他人知道的德行,所謂“陽德”是指個人被大家瞭解的德行。道教提倡“陰德”密惠,“大以及於人,小以及於物”,修身積德,明道立德,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行善做好事,但做好事要持之以恆(做一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

  “仙道貴生,長生久視”:道教自形成開始,長生不死、肉體成仙就是道教教義的中心內容,是道教區別於儒學和佛教的顯著標誌。道教的長生觀念,並非是我們道教中人無緣無故而突發的奇思異想,而是深深植根於人類對自身健康長壽的關切之中,淵源於中國古代先民的福、壽、康、寧觀念。中國古代的儒、道、佛面對生死問題表現出不同的理解和追求,今人也如此。儒家主“珍生”,強調人生的社會價值和道德價值;佛教主“無生”,將現實社會人生看做苦海罪業之場,追求彼岸世界中的精神解脫;道教求“長生”,突出了人體自然生命的保存、延長的意義,以“長生”為根本教義。作為社會的個體的“人”,無論你是有錢之人、有權之人,還是凡夫俗子,都想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都想長壽。而道教講的得道成仙,仙有天仙,地仙和人仙之分,所謂人仙,說白了就是長壽的代名詞,也就是說,道教中人把身作為丹爐,作為修煉之所,經過不懈的勤修苦煉,得道之人成“仙”後,把其長生的秘訣、長壽的方法、修煉的心得傳給同道,教於世人,讓道友、讓眾生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都能夠長壽,都能成“仙”,這就是道教《靈寶經》中的教義思想“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二、崇奉嚮往的神仙世界

  道教是多神教,我國道教的神仙系統,具有十分龐雜的特點,它不僅有最高最尊的主神,還有眾多的輔神和護法、護衛諸神,這是我國本土地區不一、民族眾多的情況在宗教方面的綜合反映,道教神仙的來源是多方面的,既有遠古社會自然崇拜的物件,也有萬物有靈觀念演變發展而來的山川河嶽之神,還有煉養飛升的隱逸真人,這些來源不一、神性各異的神人和仙人,組成了一個龐大的道教神仙系統。這就是我國道教在其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獨有特性。

  在道教神仙中,女神仙超越了封建統治者的限定而享有崇高的威信,如西王母、斗姥、南嶽夫人、天妃等,這些女神仙被供奉在道教的宮觀殿堂之中,供信徒世人朝拜,這在我國的封建時代是難以想像的。《道德經》中有“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的偉大論斷,可以這麼說,封建時代道教對待婦女的態度,就已經從側面體現了男女平等”的思想。

  其實道教所信奉的神仙中,有很多是我國歷史上的“聖賢”人物,這些人之所以被神化,是因為他們為國家,為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勳,為民眾、為地方做了許多好人好事,他們行孝盡忠,功及鄉里,澤被國家,如嶽飛、關羽、呂洞賓、三茅兄弟、葛洪、春申君、邱長春等。道教徒、後人把這些人神化,作為偶像來崇拜。道教是我國固有的土生土長的一種宗教,它和其他外來宗教有很大的差異和區別。道教徒和道教信徒供奉崇拜這些“神仙”,是尊敬這些“神仙”的德行,是把這些神仙作為榜樣、楷模而加以仿效和學習。按現在的說法就是兩個文明建設中的“精神文明建設”。

  三、揚善勸世的宮觀楹聯

  楹聯是我國特有的民族文學品種,而宮觀楹聯是道教文化長河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語句精煉,內涵深刻,勸世揚善,耐人尋味,借景喻世,發人深省,溶入生活,流傳久遠。道教宮觀大都建於名山大川或風景鬧市,它不僅是道教信徒過宗教生活的場所,同時也是廣大遊人觀光覽勝之地。這些楹聯刻掛於宮觀殿堂、山門之上,醒目耀眼,許多宮觀楹聯內容與現實生活密不可分,每個信徒遊人都是社會中的一個成員,楹聯的含義必然會同每個人的身份、地位、家庭身世以及生活遭遇有所聯繫,往往一副道教楹聯就能使一些信徒和遊人觀賞之後得到啟發並產生聯想,乃至於醒悟。比如茅山道院罄栽亭上有這樣一副對聯:“善為至寶一生用之不盡,心作良田百世耕而有餘”,既形象又難忘;又如上海城隍廟有一副對聯:“做個好人身正心安魂夢穩,行些善事天知地曉鬼神欽”,對仗親切。茅山道院九霄宮大殿前有一副通俗易懂、含義深刻的對聯:“在家不孝雙父母,何必靈山見世尊”,幾乎每一個上山進香遊覽之人進殿前都要念上一遍。在勸導人們孝敬父母,倡導家庭和睦方面,有很多道教楹聯傳於世間,如有些道觀靈官殿堭`見的“心存邪念,任爾燒香無點益;持身正大,見我不拜又何妨”,多麼實在;有些醒世楹聯讀來震耳發聵,如貴州貴陽城隍廟楹聯:“站著!你背地堸筐リ偵礡H好大膽還來瞞我;想下?我這婸棕ン個?快回頭莫去害人”,真讓那些幹壞事的人心驚膽顫;有些警世楹聯讀來發人深省,如臺灣台南城隍廟楹聯:“陰報陽報,善報惡報,速報遲報,豈曰無報;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神知鬼知,莫雲不知”,可謂“舉頭三尺有神明,要想人不知,除非已莫為”。茅山道院九霄宮靈官殿有副楹聯更具有現實意義,上聯是“三眼難識天下事,一鞭驚醒世間人”,下聯是“靈則無私扶合境,官能正直佑斯民”。對精忠報國的民族英雄,道教也奉為神明加以崇拜,如岳王廟楹聯:“千古奇冤,熱血揮酒遍寰宇;百世留芳,天地常留民族魂”,讀來盪氣迴腸,敬重有加……。這些道教楹聯,從古至今,流傳永久而且膾炙人口。

  四、規範行為的善書寶典

  道教經典浩如煙海,其中有很多深奧難懂,但也有不少是比較通俗的道書、善書。如《太上感應篇》、《三茅真經》、《太微仙君功過格》、《關聖帝君覺世經》等。道門中人編寫刊印和宣傳這些善書、寶典,是為了培育信眾的倫理道德,制約人們的行為。這些善書,闡述了善惡標準和獎懲辦法,宣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天道承負思想。如《太上感應篇》上卷有“所謂善人、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下卷有“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曰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富,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曰有三惡,天必降之禍,胡不勉而行之。”詞理可謂質樸意深,概括羅列善惡影響可謂微顯闡幽,因此它一直受到人們的重視,並曾一度將其列之為士大夫子弟課誦塾師必授之課本,且流布甚廣,被稱為“三代以上之真言”,“君之持己立身之學”,可見其在當時作為人們修身立本教材之重要地位。文昌帝君《戒士子文》提倡“人生在世,貴盡忠孝節義等事,方於人道無愧”。《太上功過格》規定,醫術不精殺人致命是五十過,辱人父母祖先,一句五過。這些規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倫理道德的作用。又如《三茅真經》中對行善之人的結論是:“若人有功,紫府標名,鬼神密佑,所願咸成”;相反對作惡之人,其後果是:“若人奸吽A忤君逆親,專行酷暴,不念困窮,陰謀暗險,殺害物命,天府抄記,尋祿誅魂,水火疾疫,災體殃身,永墮地獄,難出苦海。”制約和規範了人們的生活行為。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們道教十分重視倫理道德修養,其觀念和規範,還是比較完整的,主要可以概括為:“忠君愛國,孝敬父母,尊老慈幼,憐孤恤寡,濟貧救若,隱惡揚善,和諧公平,崇朴尚儉,苦己利人,安貧守拙,熱心公益,取財有道,恪守禮法……”。正是這一系列的規範和觀念,在近兩千年來的歷史中,不僅制約、調節著道教徒的言行,同時也在一般的信眾民眾中產生了深刻的思想影響和精神作用,有的已經成為人們日常奉行的行為規範了。

  五、文明開放的宮觀道院

  我國古代的道教宮觀,除信徒進香朝聖之外,偶爾也有些文人墨客光顧,加之每年定期的幾次廟會熱鬧一些,一般遊客是很少涉足的。現在的道教宮觀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過去相比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如今的道觀,不僅是道教中人的修道棲息之家,而且是十方善信的宗教生活之所,更是廣大遊客的遊覽休憩之地,很多道觀同時也是對外開放的“視窗”,名山大川,城鎮鄉村,白雲深處,鬧市一隅,古老而現代的宮觀常於山水勝處或鬧市城鄉坐落,綜天地之毓秀,蒙道教之神奇,鬧中求靜,靜堮岩,珠聯璧合,構成旅遊勝地,休閒佳處。由於生活在現代的人們工作頻率高,思想負擔重,生活節奏快,因此人們為調節身心,工作之餘、閒暇之時最喜歡的去處往往是宮觀

道院。莊嚴的殿堂,神奇的壁畫,古雅的道樂,悠遠的鐘聲,使人有“久居樊籠堙A複得返自然”之感。這種心態,用我們道教的話講,可稱之為“大道回歸”。

  宮觀媮|行的齋醮儀式,是我們道教徒表現其信仰和心理要求的一種行為,是道教教義思想的形象體現,也是道教徒受道教教義思想的主要途徑,更是道士遵守戒律、堅定道教信仰的重要手段。現在有很多信眾、一般民眾或亡故之人的後輩來道觀要求做道場。道觀在舉行齋醮儀式時,參加道場的人們隨著道士的跪拜,念誦,伴著古雅的道樂,在神壇前嚮往著神仙世界,追思著祖先的功德,默念著自己的祈願,以此來滿足其宗教生活,從而使其在精神上得到慰藉。

  一個道觀、一座名山,就有許許多多的神話故事和靈驗傳說,這些傳統故事,往往以宮觀或道教名山為中心,向周圍地區廣為傳佈,或演化成民間文學,或為民間文學的創作提供素材和啟發。這些反映了民眾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和社會環境中的人生觀,包含著廣大民眾的愛憎,寄託著他們的思想感情、理想和願望,它是一筆珍貴的精神財富,是宮觀文化向社會輻射的產物,這些故事令人神往,使神仙道祖與民眾的心靠得更近。

  道教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隨著歷史的推移發生了多方面的演變,直到當今,世界範圍內還出現了“老子熱”和“道教熱”,並已引起社會科學家、自然科學家以及醫藥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在日益緊張的社會生活中,人們越來越多地憧憬道教的“返樸歸真、長生久視、上善若水”的思想,回味道教的文化韻味,以改造充實豐富人生的精神生活。在中國的本土文化中,對中國社會影響最大的是道教的“自然無為之道”(即人與自然的關係)與儒家的“教化有為之道”(即人與社會的關係)。美國著名學者麥克·哈特在其著作《人類百名人排座次》中稱“站在宇宙的高度去審視地球的往昔煙雲時,只有這100位高大的身軀突出在煙雲之上”,其中有八位出生在中國,其中就有我們道教奉為教祖的老子。麥克·哈特認為,老子《道德經》是所有介紹到中國境外的書中最偉大的一本,在世界範圍內,對社會精神文明貢獻最大的,《道德經》排在第二位(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發行最大的是《聖經》,其次就是《道德經》),雖然《道德經》只有五千字,但影響卻大於孔子的著作,其光輝也閃爍在儒家思想中。

  我們正面臨著20世紀與21世紀之交,處在這樣難得的歷史時刻,是我們的幸運。在這世紀更迭之際,我們每一個人都在思考著如何迎接新世紀的到來,如何在下一個世紀讓人們生活得更好。道教是社會這個大家庭的一員,我們道教徒是道教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振興道教,弘揚道教文化是我們的神聖職責,而適應社會、服務社會同樣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我以為,弘道揚教,服務社會,首先是要改變我們過去的陳舊觀念,在教理教義上豐富和發展對“道”的認識。“道”是我們道教的基本信仰,通道崇道是不能改變的,但“道”的內容是應該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相應地更新豐富和發展的,尤其是對“社會之道,人生之道”的論述,我們當代的教徒更應該作出補充和修正,賦予它新的內涵,讓大道之樹常青!

  當前社會,物質文明在高速地發展,而精神文明與之相比未能有效地同步,現在的社會風氣不能令人樂觀,一些腐敗現象和醜惡現象更令人擔憂。我以為:在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方面,我們道教完全有其用武之地。明天和未來,我們道教中人,應該用我們的方法,讓道德之力來教化世人,用教義思想來達到“三清”(清靜人心、清靜行為、清靜社會風氣),使人人都有“四樂”(自得其樂、苦中有樂、知足常樂、助人為樂)。按照“道”的解釋,社會本應是自然和諧的大家庭,“只要我們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定將會變成美好的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