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gif (3505 bytes)

繼承道統面對現實尋求發展

廿一世紀中國道教展望

袁志鴻(作者單位:中國道教協會)

內容提要:廿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傳統文化範疇的道教在新世紀中,必將有新展示、新進步、新成就、新貢獻。道教既有歷史的輝煌也存在現實的弱勢,所以一定要面對當代現實社會,弘揚道教有益社會進步的教義精神,積極探索,走出世俗的誤區,適應社會的前進和發展。本文認為:有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貫徹落實和政府部門依法對宗教的管理,有道教界自覺地修正和積極地努力、不斷地進取,有學術界對當代道教以及道教有益社會進步文化精神的研究、關注和弘揚,道教未來的前途無限光明。筆者主要從四個方面闡述了自己的想法和認識。

  西方有一位傑米、羅傑斯先生,據稱他在中國考察七周後說:“如果說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分別屬於英國和美國,那麼現在就該輪到中國了。”外國人看到: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比有史以來任何一個國家的都快(見《參考消息》20017118版介紹美刊文章《廿一世紀是中國的世紀嗎?)。廿一世紀就是中國人的世紀!這是正在逐漸被客觀事實不斷證明的預言。新中國建立五十餘年,尤其是改革開放二十餘年,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人創造出來的巨大成就,令世界矚目,世界不得不承認:東方沉睡的雄獅已經醒了!

中國是禮儀之邦、文明古國,有燦爛的文化,悠久的歷史。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傳統文化源淵流長,為推動社會歷史的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廿一世紀中華傳統文化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也必將發揮其特有的有益於人類社會進步的積極作用。

  進入了新的時代,同屬於傳統文化範疇的中國道教,在參加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適應當代社會前進發展的過程中,自然要責無旁貸地在“愛國愛教、團結進步”的基礎上,發揮優勢和潛力,克服缺陷和不足,使古老、傳統、土生土長的道教揚長避短,在新時代中作出新貢獻。

一、弘揚道教的教義精神

  道教是我國傳統的宗教形式,華夏文明的許多內容都可以在道教的經籍中獲得史料。道教是中華民族土生土長的宗教形式。古往今來的道教徒愛國奉獻,追求崇高,富有“雅量含和”的胸懷,維護社會祥和安寧的環境。在穩定的社會環境中,道教要求教徒“惜福知足”持守太上教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的教義精神。如此嚴於律己的本土宗教形式,奇怪的是人們對之認識並不深,缺乏熱心和尊重的程度。我國現有的五大宗教形式,從整體上去看道教最顯弱勢。這是什麼原因呢?社會人士為什麼對道教卻無對其他宗教形式的那份熱情呢?我認為:這是道教沒有做好弘揚教義內容和文化精神的事情,在當代道教這方面的落差和誤區很顯然很突出。

  過去常聽人說道教的教義多為“保守”和“無所作為”的教旨。人們也舉出許多的內容,比如道教的教義精神無非是“清靜無為”、“寡欲不爭”、“自然柔弱”、“知足常樂”,“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等等、等等。實際這真是一個天大的誤會!說到底社會信眾和一些道教徒還是不明白道教,或者說對道教真正的教義精神瞭解不多。以為道教僅僅是燒香拜神,有些糊糊塗塗的道士也以為完成了宮觀規定的早晚功課,為信教群眾舉辦宗教活動,上殿誦經也就是以“道”為事了。多少年來信教群眾在自己的生活中遇到了疑難和困苦,就是到廟堂神殿中去敬香、許願、抽籤、拜神,更低等者就是看相算命。殿堂中的值殿道士見香客磕頭就敲謦,放香錢佈施也只會拱拳稽首,“錢入山門,福歸施主”、“廣種福田”、“行善積德”,幾句“慈悲、慈悲”完事。香客走時即說一句“回香得福”、“吉祥如意”之類的吉利話。當然,這些都是我們道教的東西,是道教徒應該瞭解和做的事情。但這並不是道教根本的內容和精神。過去許多道士即使有人問起教義精神,還會說“道不外傳”等糊弄人的話,這樣的道教徒自然只能被定位在“香火道士”的層次上了。信教群眾如果只知道燒香磕頭,也只能認為是“朦昧信眾”。如此的素質水平,難怪要被人嘰為是迷信了。什麼是迷信?我從為對自己所行既不能“知其然”,又不能“知其所以然”,人云亦云,盲目崇拜之謂也。

  毫不隱晦地說:相比較其他的宗教形式,道教的信教群體缺少對道教基本知識的瞭解和認識,更不用說深層地研究學習道教文化了。追根究源,還是道教自己沒有做好工作,沒有做好道教文化精神的傳播弘揚工作。就是因為我們道教界不善於去釋疑解惑,所以社會對道教不甚瞭解。人們只憑道聽途說,或一知半解的說教形成對道教的認識。本來道教是隨著社會民眾感覺的苦難和問題產生的宗教,拳拳之心、根本的願望和目的還是想要解決社會的現實剖,但是人們卻不瞭解他,這豈不也是悲哀的事!道教的教義精神,多來源於老莊,只要我們對《道德經》、《莊子》等道教基本的經典稍有研讀,就能明白道教的教義精神多為哲理,金玉良言,是啟迪人們心智的良藥。一切都是依賴文化進行傳播的,沒有對道教文化的弘揚,信教群眾如何有機會深刻地瞭解和理解真正道教的教義精神,又如何與道教界進行深層的溝通?

  實際上道教不僅在哲學思想形成的過程中對中華文明有傑出的貢獻,而且很早以前就是注重科學技術的宗教。許多古代道士都對祖國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做出過積極的貢獻,並有著巨大的成就。

  道士的煉丹就是有貢獻的科學技術的實踐活動。“外丹”的燒煉就是古化學的實踐活動,並且還促使了“火藥”的發明,這是被列入祖國“四大發明”之一的壯舉。道士出於“長生不死”的主觀願望,去燒煉“九轉金丹”,但這種煉丹活動,客觀上卻成為古代學實踐活動的先驅。比較西方三、四百年的化學史,我們可以驕傲地說,從魏晉時期葛玄、葛洪祖孫的古化學實踐活動算起,我國的化學史就有千餘年的歷史了。已故的宗教家趙朴初先生1987613日《在中國道教協會慶祝成立三十周年茶話會上講話》中說:“道教的學術是偉大的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眾所周知,道教的煉丹術傳入西方成為現代化學的始祖。十四世紀一個道教徒王古已被國外學者推尊為人類航太事業的先驅(1970425日第十四屆國際天文學聯合大會通過以王古的名字命名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同時命名之中國人有石申、張衡、祖沖之、郭守敬四人),王古發明類似火箭推進器之機器,起源於道教的“氣功”,當前正風靡全世界”。道教的成就和貢獻並不止於此,在養生、化學、醫藥、衛生、天文地理、生態環保、哲學思想、文學藝術以及倫理道德等等方面都有傑出的建樹和表現。

  道教是講神仙修持的宗教,追求神仙的思想是極具進取精神的,因為道教徒通過修持,希望用有限的生命,以求神仙無限的長壽或長生久視,這本來就是以不可能去求可能的事情。道教有如此高深的內涵,為什麼既少為人瞭解,又常為人誤解呢?只能說這主要是由於道教不善於主動地弘揚仍然活的。有益社會人群的經文教義,宣傳道教有益於社會的文化精神。

二、走出消極的誤區

  道教在漫長的發展、衍續過程中,自然也會有吸收本不屬教義精神的許多消極的、阻礙道教進步發展的庸俗內容,由於這些東西的不斷浸入和腐蝕道教的肌體,使道教這個載體不堪承負這種沉重的本不應該背起的包袱,我想這是任何一種宗教和團體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都會出現的情況。明清以降道教在整體素質上沒有大的整肅和提高;湧現出的高修為道教徒數量較少,尤其是當代更為鮮見;現在道教在教外社會上缺少高素質的居士隊伍;社會上也有研究和修煉風行社會的許多養生功法(氣功之類)者,但大都如過眼雲煙,成為曇花一現的鬧劇,經不起時代和社會的驗證,甚至有些被別有用心者利用對社會的進步起到負面作用,這方面的情況足以引起我們道教界的注意。即使是道教養生方術,但是其中許多內容一經始作俑者的炒作,味道全變了,脫離道教修煉本旨;還有人根據自己的目的和需要,編造各自的神話,完全不是道教信仰本意,使道教養生術在社會中面目皆非;甚至依而導人入邪者亦不乏其例。即使客觀研究養生術的人,他們也很少知道其與道教的關係,更談不上與道教信仰之間的聯繫。以前社會上講功法養生的人,許多是為“孔方兄”利益的驅動。現在既深研道教養生方術和哲理思想,而同時又對道教虔誠信仰或有特殊情感的學者居士太少。

  今天的時代,道教呼喚自己的學者,呼喚對道教富有感情和認同理解的學者!在這方面佛道教優劣形勢就非常明顯,佛教其中不乏既有虔誠信仰,而同時又有許多深究佛學精義的大居士。當然,這其中既有社會歷史的原因,也有宗教本身的因素,在此不多敘說。教內,道教徒隊伍庸俗化傾向值得引起的重視。進入道教者,都應該有一個具體的機緣,其形式種種不一。比如有不耐世俗生活的艱難為生活所迫,進入道教純粹是為了謀生活;也有些年輕人進入道教是由於好奇,或進入道教是為了學些本領(學音樂、學武術、丹道、術數等);也有因各種情況進入道教(為情所困、生有疑難雜症等等);或因高道引領出家修煉,或家門與道教有較深淵源;與生俱來、與道教有緣而投入道門,那是極為稀少的情況。有人崇尚道教哲理,有人則純粹為精神寄託,種種煩惱,情況不一。總之入道的起因、目的不同,入道後的所作所為,和他們所達到的層次和進入的境界自然就不同。現時代的道教徒,綜合道教各宗派的情況,大致可以歸類劃分為正一、全真兩派。道教正一、全真兩派的教徒中,虔誠敬奉道教教旨的道教徒,是道教頑強生命力的基礎。

  當前在市場經濟商品社會的現實中,由於種種原因造成道教從宮觀場所到道教徒都表現出不容樂觀的信仰淡化的現象。雖然這是宗教管理者應說的話,但是道教界自己要有“自知之明”,要清醒地看到這種不利於道教傳承的情況。宗教界自己如何自主管理好場所?登記開放的宮觀場所如何處理好道教界人士的修持,並同時經營管理服務性第三產業?道教界第三產業等經營形式在參與社會經濟活動的過程中,所獲得的經濟效益,除了用於宮觀建築設施的維修建設、改善提高宗教人士的生活待遇水平,提留必須的積存,如尚有剩餘,那麼這些剩餘經濟如何使用?宮觀經濟的管理使用是否引進與社會一致的財會、審計等管理、監督機制?宮觀場所如何既培養出道徒從事宗教科儀的技能,按法規為信教群眾和宮觀日常舉辦好宗教活動儀式,並使這種活動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又能妥善地處理好與經濟的關係?道教界如何提高道教徒的素質,既適應當代社會,又澹泊名利,並在經濟利益上使他們獲得與實際勞動付出相稱的切實的生活保障?社會中散居正一派道士,如何滿足他們真正的信仰問題?如何使散居正一道士開展正常有序的宗教科儀等道教信仰活動,並使他們在其活動中獲得相應的合理合法的經濟待遇?以及如何提高正一道士素質、促使他們自覺地在社會活動中自尊、自愛、自強、自立、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等等。這些情況不解決好,道教將越來越向商業型、經營化方向發展,從而導致道教在整體上向庸俗化方面滑坡。

  無須諱言地說,道教面世以後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修正自身,不斷弘揚正教精神的過程。道教史有記,祖天師張道陵就對原始道教經歷過一番整合,他收八部鬼神,殲六大魔王,會三界萬神,盟五嶽四瀆,立二十四治,定三十六真壇,六十通真靖,七十二福地,設祭酒男官女官以贊玄化,道教始有正規的教團組織。這使道教終於走出原始道教的缺陷和誤區。南北朝之時冠謙之和陸修靜這兩位道教祖師分別對南北天師道進行“清整”、“祖述”或“弘衍”。洗削吸附於道教的贅疣,使道教走出缺陷和誤區,適應當代現實社會。金元時期,重陽祖師創全真派,發展過程中,馬丹陽祖師也有“拆洗”“東方教法的事例”,以及南方符天師、上清、錄寶,清微諸宗派共同倡導、于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由嗣天師張與材領銜組成道教正一派,都是道教擺脫當時自身缺陷和誤區,適應社會發展的具體史實。

  過去我在一篇文章中說過,現在仍然這樣認為:在現代社會道教還要克服歷史遺傳的“老子天下第一”、“唯我獨尊”的盲目自尊自傲,應該清楚地看到道教今天在現實社會所居的位置,清楚在今天的現實社會中道教界思想意識上所存在的差距。道教既要保持傳統,但也絕不可能“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了。也不可能緊閉廟門,拒絕現代。當然道教也無須只看到現代社會的輝煌,只看到現代社會的資訊網路、自動化設施,只看到古老的道教與高科技之際的差距,更不能自貶玄門,產生悲觀失望、自賤自辱的心態,而忽視道教在現實社會中的優勢。我們都應該清楚地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社會無論發展到什麼時代,核心主宰還是人。

三、面對當代現實社會

  建國以來,道教在正常發展過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很顯然當代道教仍然存在諸多堪憂之處。表現為來自外部世界的干擾,首先是市場經濟形勢,對道教徒的信仰和傳統行持,以及道教文化精神的衝擊。眾所周知,道教是既講入世更講出世的宗教形式。入世是道教積功累德和比較俗世社會展示崇高性的實際行動,出世才能表達道教的理想、追求和其特有的神聖性。從常識上講道教包容性最強,最能接受新時代的資訊。但是作為一種宗教形式,道教又有自己的特點和具體的內容情況。

  客觀地說,道教並不是一個有嚴格制度壓束的組織,現在道教界全國性最高層的組織形式是“中國道教協會”,也僅是“中國道教徒的全國性的愛國宗教團體”。根據我國的國情,中國道教協會也只能對地方道協、宮觀實施“指導關係”,用八個字表述其功能即為“服務、指導、聯繫、協調”。道教真正的主體是宮觀、地方道協組織和道教徒。筆者就政治形勢、時勢政策的學習、認識和瞭解認為,國家對宗教和宗教徒的要求主要基於國家政策、大政方針貫徹落實的內容方面,真正做到:政治上團結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最主要的是宗教界應該愛國,積極主動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這其中包括服從政府的以法管理諸方面。歸納起來就是江總書記的“三句話”。在教內道教界自己的要求則是雙重的,概括起來就是“愛國愛教”。每一個宗教徒不僅要對自己的宗教信仰執著、堅定、富有深深的宗教感情;同時更重要的是要愛自己的祖國,維護國家的統一,努力促進社會的祥和安寧,自覺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坦率地講,道教實際更注重信徒個人專心持修道術,以應證道的玄妙:比如在科儀活動中,則體現為科儀活動能否達到感格天神,並終得印證,這可能就是學界所指、教內也能認同的神秘性吧。而終得印證的程度,則主要看道場中主壇法師個人修為和配合者,共同虔誠感格天神和教化世俗,奉道信仰、社會功用的雙重價值的至妙境界。但是,今天社會中的多數道教徒,已不可能封閉自我,或遠離塵囂的環境,到深山中去清靜修持。市場經濟的劇烈競爭,也必然會影響道教的團體組織,使許多人在現實社會中產生浮躁心理。另外,現在雖然在教派形式上講正一、全真兩大代表性派系,但實際道教是多宗派的宗教形式,各自的精神特色早已根深蒂固、潛移默化地存在于各宗派宮觀道教徒的傳承中。

  還有一種客觀的現實是:有些地方的政府部門根據地方經濟發展的形勢,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地方利益出發,他們只考慮地方經濟的利益,要在經濟建設中創造政績,以造成地方經濟形勢轟轟烈烈發展的狀況,所以在一定的氣候下推導“宗教搭台,經貿(或“商貿”什么的)唱戲”之類的經濟發展的戰略措施,前幾年一些地方在這方面都有較為明顯的體現。這種“搭台”與“唱戲”,“信仰”與“表演”,甚至宗教界只管“唱戲”,主管“票房”的卻是他人。將宗教徒神聖崇高的信仰形式庸俗為純粹商業化行為的一場“戲”,這理所當然要受到由上而下,方方面面的指責和批評。但靜下心來思考:處在現實經濟社會中的宗教,一方面受現實社會的影響和衝擊,同時必然會對周邊經濟環境產生幅射和影響。

  道教的宮觀場所或在繁華熱鬧的都市中,或在名山勝地秀麗的景區之內。現代人敢玩:天上地下,驚心動魄、無中生有、什麼跑馬圍獵,篝火野營、飛龍攀岩、蹦激滑翔等等、等等,什麼刺激、驚險就玩什麼。真所謂:無所不玩其極!道教宮觀場所所在的位置和景觀都是超凡脫俗的地方,能不為旅遊經濟開發所關注,所垂涎?道教的信仰是清高超脫的,但道教這種宗教形式就在現實社會之中,所以道教界必須面對現實。必須依據法律法規維護道教自身的權益,提高道教徒的素質,尤其是一定要提高宗教團體、宮觀負責人的法制觀念和維權能力。現在我們的國家“依法治國”,是法制化社會,一切都要經過法制化的程式。每辦一件事,簽一份協議、合同都要考量是否“合法”?問一下還缺少什麼法律程式?最好多請教一些法律專家和顧問,以免自己掉入有心人所設陷阱,而為道教事業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作為道教徒關鍵地還是要把握自己的心境,用寧靜的態度去面對社會的多景。當然道教界也應該利用現代優越的條件,在堅定信仰、繼承傳統的前提下,在“愛國愛教”的基礎上適應社會,以道教可能的方式積極為國家為社會的經濟建設作貢獻。陳蓮笙大師說的好:“道在方寸,何必山林?”“即使置身於車水馬龍之中,仍可以一塵不染”(見《道風集》)

四、適應社會的進步

  當今社會,各種社會形態都在經受新時代的考驗,所以道教界有識之士也應該以反觀內視的姿態主動審視、清除附吸自身肌體上不屬於自己內容的東西,這也是道教界常說的“清整”。清整的目的是宗教界為了調整自身,是適應社會,適應時代發展的姿態。道教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主義社會傳統文化有著自身展示的許多機遇,道教在這個社會大舞臺中更有自身的特殊地位和價值。

  廿一世紀的道教自然要適應當代社會。適應當代社會就是要積極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道教界的思想認識還是必須統一到這方面來。適應、說到底還是道教徒的適應。我是一個道教徒,所以我覺得首先要消除道教徒心理上的障礙,使道教徒擁有一個平常人的心理狀態和國家建設者的思想境界。道教就在現實社會之中,道教徒更不是生活在真空,不是超越現實的神仙。“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比喻那些為社會、為人類、為道教均做出貢獻,已經得道仙舉的祖師。我們道教徒和社會中其他人一樣都在規範的法制化現實社會中生活。除了信仰上的差別,道教徒也都是實實在在的普通人,“眾生平等”,是社會的一份子,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對這個民族和國家,道教徒同樣有自己不可推卸的應盡義務和責任。我們既不要將自己絕對成神聖崇高的精神貴族,也不要因為道教徒是社會中的少數,就產生缺少依託,飄浮、游離、Z徨甚或自賤自卑的感覺。道教徒應該明白党和國家制定的有關宗教方面方針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宗教信仰自由”是《憲法》賦予公民的權利,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國家的既定國策。自然道教徒只要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依法行為,就會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也就可以理直氣壯地開展正常的活動。

  道教是宗教信仰,有依法登記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是社會實體。在國家法制允許的範圍內依賴這些實體,道教可以大有作為,可以培養道教人材,提高道教自身素質;根據國家相關的法規政策與海內外朋友、同道正常地友好交往;可以進行文化活動,開展道教學術研究,文化交流,弘揚道教有益社會的文化精神;可以參與社會的經濟建設,增強道教社團的經濟實力;可以舉辦慈善功德事業,根據道教社團的能力多為社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道教在現時代社會實踐中,在保持道教傳統本色,宗教信仰的基礎上,應該著眼於時代的發展,適應當今社會,在信仰上找准更高的支撐點。

  值得欣慰的是,我們今天的道教界也已有非常的覺悟和實際的行動,在與當代社會適應的過程中,僅就培養人才和舉辦文化事業,亦有顯著的進步和成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道教協會連續不斷地舉辦道教知識專修班,逐漸形成今天的“中國道教學院”,為道教界培養的人員已有五、六百位以上。各地道教組織和有條件的宮觀,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也舉辦不同類型的讀書班、培訓班、專修班,積極培養能適應當代社會不同層次一定素質的道教徒。現在,道教界有中國道協出版發行的《中國道教》雜誌外,地方道協、道觀也相應出版有《上海道教》、《三秦道教》、《福建道教》、《龍虎山道教》、《福州市道教》、《茅山道院》等雜誌刊物,另外廣東省、河北省、青海省和浙江溫州市、溫嶺市等地方道協組織還辦有不定期的《通訊》。這些都有效地宣傳了道教的文化,交流了各地不同情況下道教界開展教務的動態和資訊,對教內溝通聯繫、交流經驗、研討問題,相互學習提高,推動道教事業的進步,有著積極的作用。據我所知,近年來中國道協文化研究所還與各地道協宮觀成功地舉辦過多期文化研討會。在政府的關懷、愛護、支持下,在學術界專家學者的熱心幫助下,這些文化活動有效地促使道教界逐漸地成長起一批既有信仰、又有道教文化專業知識,並能夠思考問題、研究問題,肯鑽研學習,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道教徒。我作為一名道教徒,看到道教界這些有效的舉措,以及顯著的提高和進步,確是由衷地高興!

  我覺得道教的宮觀場所還有許多的事情可以去做,比如:有條件的宮觀場所是否可以為信教群眾定期舉辦一些旨在使大家瞭解道教、認識道教,宣道類型的講座?在教言教,或者講幾部經典、或者就道教“愛國愛教”作一些講演,說一些基本的道教知識等等;是否可以選擇一些確有道教動功、靜功本領,養生有術的道長,在道觀中為教內外教授“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之類的養生之功法;還可以將道觀中富餘的房舍辟出場所搞一些“茶道”、“茶藝”、“素齋”,以及“書畫展”“道教文化實物展”等等對教內外社會人群修養身心都有益的方式內容。只要是有益於道教界的團結進步,符合國家法規政策,弘揚道教有益社會人群的文化精神,能促進道教界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好事情,我們都應該爭取各方面的支持,努力地去促使將好事辦實,將實事辦好。

  以上所列四個小標題,所敘述的內容,無非是要說明:廿一世紀的中國道教,必須面對當代社會現實,道教界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克服不利於道教進步的缺陷和不足;揚棄庸俗的內容,走出消極的誤區;弘揚有益社會的經文教義和文化精神,促進道教與當代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如此,廿一世紀的中國道教,才能夠正常延續,傳承道統,尋求發展,與時俱進。

  道教未來的前途和命運,首先有賴於政府部門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國家所制定的有關宗教一系列正確的方針政策,依賴党的政策領導和政府主管部門的依法管理;憑藉方方面面,尤其是社科學術界的專家學者對道教的厚愛和關注,當然這種厚愛和關注不僅是歷史的回顧,典藏的注疏整理,更應該關注和研究當代道教的實際,對道教既無須捧著,也不必一味地指責、貶低道教。道教是中華民族古老、傳統、土生土長的宗教形式,延續至今就證明和顯示了它客觀存在的頑強生命力和歷史延續傳承的合理性。因此炎黃子孫更應該客觀地、實事求是地看待道教,給當代道教多一份關愛,熱情地幫助道教界找准與時代同步、適應當代社會主義社會的切實可行的辦法。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的哲理,道教事業的前途和命運最終還有賴於道教界自身素質的提高以及適應社會的能力。隨著我國加入“WTO”以及申辦2008年“奧運會”的成功,各行各業都將有更多的機遇和好運。展望中國道教的未來,前途無限光明,面對今天的道教現狀,同仁更須勇猛精進、不懈努力、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