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gif (3505 bytes)

選擇與舉措

旅遊景區道教場所面臨現代社會的機遇和尷尬

 

袁志鴻:中國道教協會副秘書長

  《旅遊景區道教場所面臨現代社會的機遇和尷尬》這個標題似乎怪僻,但道教的現實就是這樣。當代道教界應該認清形勢,明確方向,準確定位,走出困境,把握機遇,發揮自身優勢,從而在新時代中更有作為,展示出特有的風采。

  一、道教有適應現代社會的深厚潛力

  道教擁有旅遊經濟的深厚潛力。宗教名山景觀在中國數不勝數,且不論其他宗教形式,僅道教的名山大觀粗略計來,就有陝西的西嶽華山諸多道觀、終南山之樓觀台、隴縣藥王洞、龍門洞、四川青城山、江蘇茅山、廣東羅浮山、福建武夷山、福清石竹山、浙江北雁北斗洞、南雁仙姑洞、安徽齊雲山、江西龍虎山、廬山仙人洞、鉛山葛仙山玉虛宮、湖北武當山、山西北武當、雲南魏寶山、新疆天山王母池、甘肅崆峒山等等,有句世人皆知的俗語謂之“天下名山僧道多”,這正點明瞭一個事實,即名山勝境多為佛道教文化集中體現的區域,也正是社會人群樂於往返、開發旅遊經濟文化熱點地區。在都市中道教亦有許多著名的宮觀建築,如北京白雲觀、上海市城隍廟、重慶市老君洞、廣州市純陽觀、三元宮、惠州市玄廟觀、福州市九仙觀、泉州市元妙觀、武漢市長春觀、蘭州市白雲觀、四川都江堰市二王廟、成都市青羊宮等等,都是道教面臨旅遊經濟開發的深厚潛力。

  假日旅遊經濟展示的奇觀。今年“五·一”期間,筆者在華山親眼目睹摩肩接踵的人流登山入觀。新聞媒體中也對上海、北京、廣州等全國幾大城市盛況空前的旅遊熱潮進行了介紹。過去筆者曾在江蘇茅山做過道觀的基礎管理工作,假日埵W山宮觀自然地客流增多,每當以道教節日為核心的香期廟會來臨,那真是人流如潮。除去信仰的因素之外,人們對旅遊觀光的熱衷由此可知。這說明群眾喜愛旅遊活動,需要有在工作之餘放鬆身心的去處,社會需要旅遊這一行業。事實上,隨著社會人群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需要豐富的精神生活內容,這也是現代人所謂的“提高生活質量”的內涵吧?到道教的名山勝地去“旅遊”,也是現代社會人群所樂於選擇的提高“生活質量”的一種新生活內容。“旅遊”這個詞,說起來既古老又新鮮,但簡單地說不就是“遊山玩水”嗎?過去,在中國老百姓的心目中,這可是一個奢侈的詞句,那可是達官貴人、文人雅士的情調,是上流社會才可以享受到的生活形式或境界。

  宗教是傳統文化傳承的寶貴財富。我國古代民眾較為普遍參與的旅遊形式也是有的,那時不一定稱之為“旅遊”。隨著歲時季候的不同,正月十五逛花燈鬧元宵,春暖花開時節的踏青郊遊,九九重陽的登高之會,以及由宗教信仰而延伸出的廟會之類,都應是自然形成的群眾旅遊活動形式。古時人們每當重要的歲時季候,都有赴廟觀聚會賽神的習俗,這都是由傳統的社祀風俗延續下來。過去以觀光遊覽悅性情者,為少數衣食無憂之士的雅興。今天已經是新的時代,比較過去社會,人們的觀念和意識,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人們在衣食無憂之餘,更需要高雅的業餘活動,填補物質生活豐富後與精神需求所顯現的落差。“旅遊”,自然地被社會民眾所瞭解和熟悉,遂之成為一種社會群眾生活的時尚。

  旅遊資源大規模開發和利用,還是西方和東南亞一些國家起步較早,他們很自然地在其中獲得了許多的利益和豐厚的實惠。在我國將“旅遊”作為一種行業重視和運作,列入國民經濟建設的內容,可能還是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社會有需求,自然就會產生服務這種需求的行業,於是“旅遊經濟”就自然成為今天社會所應該研究的課題。社會如同動態的河流,每個團體組織和每個群體中的個人都是這條河流中的一滴水,我們每個人都願意放開視野看看外面的世界,去參與到旅遊的行列之中,所以,整個社會都面臨旅遊消費經濟的現實。

  傳統文化是一個整體,包括歷史傳承的諸多方面,我們應該客觀地去分析和認識這些歷史的真實,不能只述一點不及其他,或將其肢解,更不能誤導社會只將其理解為一種片面,過去人們談文化言必論西方,這使中國這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中的國民瞬然間有了飄忽無根的錯覺。現在開始清醒了,注意自己的傳統文化了,但又只是說儒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支柱,這實際又是一種片面。宗教文化已經很客觀地滲入了中國傳統的骨髓之中,所以無論人們如何漠視或回避,這都是事實。稍有認識的人都應該知道,中國傳統文化有儒、釋、道三家的思想文化互補,有人稱之謂“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後來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又傳入中國,正因為如此,才使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更加豐富多彩,才更加顯示中華民族的敦厚的包容,更加展示中華民族的承負和偉大!正因為我們中華民族歷史和現實的內容擁有,所以學者和當政者的眼睛不僅要看到中國的土地上有外來文化的影響和遺存,還要看到有歷史悠久、內容豐富的儒家文化建築遺存的山東曲阜孔府、孔廟、孔林,同樣要看到山東境內亦有五嶽之首的泰山岱廟、碧霞祠,在黃海之濱有青島嶗山太清宮,放開眼界還要看到在江西有龍虎山天師府,在陝西終南山有樓觀台,那可是中國古老哲學經典《道德經》誕生的地方。這些都是道教的文化。我們為什麼要回避宗教文化呢?這同樣是祖先留存的財富,是中華民族寶貴的遺產。在社會“兩個文明”建設中,道教及其文化內涵,同樣有著深厚的有待開發的潛力和底蘊。

  二、面臨現代社會的許多尷尬

  宗教就是宗教,道教宮觀是宗教活動場所,不是企業經營單位。即使名山勝地中的道教宮觀場所也不應刻意去為旅遊經濟服務,因為宗教活動場所就是宗教徒宗教信仰的地方。並存於名山勝地中的旅遊業和道觀宗教場所也談不上誰為誰服務。宗教場所越是真實地、虔誠地表達體現出自己的宗教信仰氣氛,海內外的信眾就越認可,社會各界也會從濃厚的宗教氛圍中,感悟到其間傳統文化的內涵,於是朝山信徒、觀光遊客,各得其所,如此也就自然提高了名山勝地旅遊價值。同樣旅遊服務行業加強服務質量,自然也會為名山勝地贏得聲譽,有利於提高名山勝地的地位,如此相輔相成,當然也就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無論是歷史還是今天,道教宮觀場所面向社會,服務社會信教群眾的職能,一直沒有、也不會改變:也就是道教界和宗教工作者,所共同致力的使道教的宗教活動場所體現出,“道象道、廟象廟”的新時代道教宮觀形象。

  當前,我們道教的現狀是不容樂觀的。過去出現的“宗教搭台,經濟唱戲”的不良影響,並沒有完全消除,有些地方仍然還將道觀宗教活動場所當作“不冒煙工廠”對待,當作企業生產單位,所以竟出現向道觀宗教活動場所的香火佈施收繳企業所得稅的怪事。有些地方為了經濟利益,可以不講宗教政策,隨意地以行政行為代替道教界自主的宮觀管理。甚至對道教內部諸如宮觀管理委員會負責人、宮觀主持、當家之類純系按宗教民主選舉傳統產生的宗教職務,也由某些領導或部門負責人以個人成見或好惡用行政任免的方式處理。有些地方為了一時的經濟利益,甚至對歷史悠久、經過多少世紀風雨,才得以保存下來的道教文物建築,也捨得拆除。

  就道教客觀現實而言,也就是道教的人員素質和經濟情況。目前許多的道觀建築設施亟待維修建設,這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面臨當今時代,現實社會狀況發生巨大變化,人們的觀念不斷更新,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們的知識面更為寬廣,在現代社會狀況下道教很自然地暴露出缺少方方面面的人才。

  首先是缺少管理人才,今天的道觀雖然是宗教活動場所,但已不似過去那樣,僅僅是教徒修持的場所,而已是面向社會、擁有眾多職能的社會場所。道觀中的教徒已不僅只是有信仰、講修持的道士,他(她)們同時必須承擔為社會中來宮觀中活動的信仰者和觀光旅遊者提供服務的職能,服務是各行各業的必須。服務需要條件:物質條件和經濟基礎。但這還不是主要,更主要的是參與服務者在服務中所體現出的綜合素質。因為服務是管理水平、工作質量和業務能力的集中體現。

  其次是缺少道教界自己的研究人才。道教需要建立起自己的研究隊伍,站在道教自己的立場上,去研究、領會黨和國家的政策、法規、探討在道教界具體貫徹實施國家大政方針的措施和辦法。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社會相適應,是政府和宗教界共同致力的事業,道教的研究隊伍就是要面對當代道教的現實狀況,站在道教的立場上,講自己的話,提自己的建議。

比如道教面臨當今社會經濟建設的各種情況,諸如房產、旅遊、經營、教制、宮觀及散居道士的管理、教育等等,都應該是我們研究的具體工作任務。當然所做的一切,最終目的還是推動道教整體“愛國愛教、團結進步”,與社會社會相適應。現在道教界開展研究方面的力量薄弱,當代道教的研究不容樂觀,這也是缺少道教自己專業人才的緣故,所以道教界需要培養起一批自己的高層次的研究人才。

  道教組織要引導道教徒和信教群眾與社會社會相適應、愛國愛教、團結進步等等;道教的廟觀,宗教活動場所需要維修建設,有自養性質的經營活動、與社會企業單位有經濟往來、與海內外道教界有文化研究、友好往來活動等等職能。因為今天道觀場所職能的增加,道教界必須適應這種現實的轉變,所以今天的道觀明顯地暴露出與現代社會的落差,暴露出缺少方方面面的人才。當然,道教場所需要的人才前提必須是要有道教信仰,由於現實是道教界嚴重缺乏人才,所以這是道教面臨現代社會現實的尷尬狀況。

  當代的社會是講究現實的社會,道教就在現實社會中存在和活動。在參與社會經濟運作的過程中,道教必須堅持傳統,堅持信仰,猶如道教所言“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否則道教必將因旅遊經濟大潮的衝擊,因世俗化傾向之誘導,越來越失去自身固有的特色,最終為歷史所淹沒,被社會所遺忘(或曰淘汰)。所以今天的道教在積極參與社會經濟建設的同時,必須擺脫現代社會文明和經濟誘惑帶來的諸多煩惱和尷尬,盡可能地尋求超脫,以達到精神追求的飛躍,當然這又是一個非常具體客觀的現實和矛盾。

  道教組織不僅應注重集體的形象,更要監督道士個人面對社會時的形象。如不是這樣,道教將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非議。道觀、尤其是風景名勝區的道觀與社會人群直接面對的崗位,比如對社會開放點上的售票檢票,法物流通經營網點等等,都應該進行文明禮貌、職業技能、規範服務等等內容的培訓學習。我們道教介面向社會的經營服務,如不規範服務形象,稍有不慎就會與人發生衝突,那將不可避免影響道教在社會中的清譽。事實上這種情況,在風景名勝區道觀中已多次發生,應該引起道教界,尤其是風景名勝區內道教宮觀管理組織的足夠重視。

  三、在社會經濟建設中應有的選擇和舉措

  面對當代社會,道教唯一正確的選擇就是積極與社會社會相適應,應有的舉措是學習,在學習中提高自身的素質,在學習中提高服務現實社會的能力與水平。

  宗教文化的利用和開發,應該是社會經濟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實際上我國有悠久的文化歷史,壯麗的山河,遼闊的國土資源,無與倫比的自然景觀。豐富的旅遊奇景有待規劃利用,並開發為社會經濟建設服務。在國家實施西部開發的過程中,宗教界更有機遇展示自身的價值和地位,因為最富有旅遊經濟開發潛力的地區,是景觀秀麗、環境幽雅、人文歷史豐富的地區,這些地區古來又都是宗教歷史文化發育悠久的區域。西部地區的陝西、四川、甘肅、雲南、貴州等地道教的名山宮觀就有多處,並且都是自然景觀秀麗、人文歷史悠久、建築古樸、文物眾多,確是展示中華民族壯美山河、悠久文化歷史底蘊的極好代表。

  道教的名山景觀,人文歷史是寶貴的經濟建設的無形資產。這一點不僅是我們教內人明白,實際上教外人更清楚、更明白,所以過去就曾出現過“宗教搭台、經濟唱戲”之類的論調。但無可否認,道教界有參與地方經濟建設、尤其是在旅遊開發中的巨大潛力。至於如何參與地方經濟建設,以什麼方式和姿態去參與,在道教界來說,是一個政策性和技術性很強的新課題,但這是今後無法回避和拒絕的現實。當然這同時也是道教界進一步展示形象,有所作為的契機。

  道教的傳統和現代社會客觀現實,要求道教界以積極的姿態參與社會的經濟建設,造福社會人群。首先是經濟對弘揚道教文化所起的作用重大;同時道教濟世救人的教義需要具備相應的經濟能力;道教自身建設也需要教會組織擁有相當大的經濟實力。所以東漢張陵創教,教徒需交“五斗米”為信;重陽祖師在山東傳教,也要依賴弟子丹陽馬祖雄厚經濟實力的支持,否則開闢壇場,廣集弟子的經濟支出何有著落?邱祖弘道,自身清修,廣度有緣,濟世救人,蛪豸遘、艱辛布化、設渡建橋、造福世人等等功德,都告訴我們經濟在道教事業中的地位。實際上道教所崇奉的神仙,都是以現實的濟世救人,為其人世間功德圓滿的成就。道者應知的“法、財、侶、地”四字真言,將“財”列於第二位,可見經濟對道教事業的繼承弘揚所起的重要作用。

  所有的個人或團體組織,有作為才有地位,這是一個很明顯的道理,所以如何作為,這是當代道教界必做的功課。筆者認為今後道教界所要致力的方向,還是應在學習的基礎上,提高認識,適應當今社會,更好地為當今社會提供優良的服務。通過學習不僅要深刻地瞭解道教自身的文化內涵,還應努力學習現代的科技文化,學習國家的法規政策,瞭解、研究當今的社會狀況,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在學習中不斷進步,在學習中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促進我們道教服務社會的層次、內容和能力,這樣道教在當今社會中才能更成功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當然,道教的名山勝地挖掘旅遊經濟的潛力,自有許多政策性、專業性、技術性(包括歷史文化、自然景觀、服務設施的配套建設,以及國家法規、政策、尤其是宗教性質的法規政策)等等方面的研討、論證和決策。這其中當然有全局與局部、國家與集體等等問題的協調與處理,這些我們且都不去討論。道教面對現代社會經濟建設,尤其是在旅遊經濟大潮中,如何面對現實,既維護道教自身利益,又積極參與,並能體現道教界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相協調。我們必須開展相應工作,就道教為經濟建設作貢獻的相應課題,開展行動,作出應答。

  面臨現代社會,道教界必須直面社會人生,任何避世脫俗的觀念都是一種陳腐。在社會越來越現代化的今天,先進與落後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都市與鄉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過去隱者自謙的“山野”都將是人群回歸自然的樂園。所以當代道教和社會人群應該思考:我們開發和利用自然,充分享受自然恩賜的人類,在享受與自然同在歡樂的同時,如何更好地保護自然,維護美好的生態環境,在人與自然,人與其他生命形式同在時,努力盡一份高級動物ˍ人應盡的責任。這也應該是道教和今天的人類,積極和應有的正確選擇與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