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gif (3505 bytes)
道教個人論文導覽
蓋建民

序號

文題

A3029-07

白玉蟾遇師時間辨考

作者介紹:蓋建民,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

   要:關於白玉蟾生卒年尤其是白玉蟾的生年究竟是紹興甲寅(1134 年)還是紹熙甲寅(1194年),學術界有針鋒相對的看法,聚訟紛紜。其住世年齡問題上也有“夭壽”與“長壽”之爭。本人認為國內外學術界圍繞白玉蟾生卒年的爭議,各執一詞,沒有注意到白玉蟾與其師陳楠相遇的時間問題。本文依據掌握的新材料,考訂白玉蟾並非早年遇師得道,其遇陳楠當是在其四十歲以後。白玉蟾遇師時間是解決白玉蟾生卒年謎團的一個不容忽視的關鍵問題。

關鍵字:道教南宗;白玉蟾;陳楠;道脈傳承

原文發表於《世界宗教研究》2019年第2期,文章內容有刪改。

縱觀目前學界在白玉蟾生卒年的爭論中,有主張生於南宋高宗朝紹興甲寅(紹興四年,西元1134)的“紹興說”,有主張生於南宋孝宗朝紹熙甲寅(紹熙四年,西元1194年)的 “紹熙說”,聚訟紛紜。本文作者主張 “紹興說”。

在主張 “紹熙說” 的學者中,批評 “紹興說” 的一個有力武器就是白玉蟾如果早生於1134年,那麼為什麼有相當長的時間即從紹興甲寅到紹熙甲寅六十年間沒有一點兒白玉蟾活動的記載?而白玉蟾的著述文獻有明確紀年署名的主要是在嘉定朝,曾召南先生首先舉出這一證據。方寶璋、王尊旺也繼其後,均以此作為主要證據批評“紹興說”,以此作為支撐其“紹熙說”觀點的基本證據之一,而有學者《白玉蟾享年36歲考》也贊同此論證。

筆者認為,以白玉蟾著述主要標明嘉定朝,或者集中在嘉定壬申(1212)至寶慶丁亥(1227)間,來否定“紹興說”表面上看很有說服力,但是,上述這幾位學者是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即白玉蟾遇師授道和成道的時間問題。

因為白玉蟾本人並非像一些人認為的是早年遇師得道,其遇師陳楠是在40歲以後。在遇陳楠之前的 40 多年裡一直是在四處雲遊訪道,其得道時間很晚,著述時間當然就不會很早。因此以白玉蟾現存著述署名年代來支撐“紹熙說”本身是站不腳的,論據難以成立。這裡就涉及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即白玉蟾遇其師陳楠的時間和年齡問題,簡稱“遇師問題”

關於白玉蟾遇陳楠的時間和年齡,文獻記載頗為迷離。白玉蟾《日用記》云:
予年十有二,即知有方外之學。已而學之,偶得其說,非曰生而知之,蓋亦有所遇焉。後數年,洞究其妙,由是知三生之因緣,達四大之變滅,漸不甚留意於其學矣。自二十三歲以後,似覺六賊之兵浸盛,三屍之火愈熾,不復前日之身心太平也。

從這一白玉蟾自述來分析,白玉蟾12歲就已知方外之學。但他沒有明確說其方外之學為何人所授,只是籠統地說:“已而學之,偶得其說,非曰生而知之,蓋亦有所遇焉。” 這就為後世留下一個疑團。

《修仙辨惑論》開篇云:“海南白玉蟾,自幼事陳泥丸,忽已九年。” 而白玉蟾述、由其弟子留元長編輯的《海瓊問道集》,其中所收之《玄關顯秘論》也云: “海南白玉蟾,幼從先師陳泥丸學丹法。” 這兩種文獻的說法是同一系統的,都認為白玉蟾自幼從先師陳楠

然而,明初趙宜真《原陽子法語》則有不同說法,云:“嘗聞紫清白真人雲遊九年,辛苦萬狀,方遇真師,又二十年方得寄食洪都金丞相府,潛修十年,功成仙去。” 又說“紫清真人聞金液大還之道,又雲遊行法,濟世度人,方依金丞相府修煉成功,是先修福後證道。” 依照趙宜真的說法,白玉蟾曾經寄居洪都(南昌)金丞相府,潛心修煉十年。這就可以合理地說明白玉蟾有很長時間是在隱居中度過的,其蹤跡在現存文獻中有好長一段時間內無載。那種以白玉蟾僅在南宋嘉定朝有明確記載,因此來證明白玉蟾僅在世 36 年的觀點,難以成立。 

上述兩組文獻記載白玉蟾遇其師的時間和年齡針鋒相對,究竟真相如何? 需要我們認真辨析史料文獻,揭開謎團。

白玉蟾詩詞 《必竟恁地歌》透露,早在甯宗開禧元年(1205)中秋夜,師徒二人就 “焚香跪地口相傳”。此則詩文過去學術界未曾注意其史料價值,其中透露的資訊頗有價值,值得重視。

其一,是說翠虛真人與我言,傳授精氣神旨要,即所謂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炁即非呼吸氣,乃知卻是太素煙;其神即非思慮神,可與元始相比肩。

其二,是我將有可受業,渠必以此示言詮;開禧元年中秋夜,焚香跪地口相傳。明確指明了陳楠與白玉蟾師徒相授的年代時間。因此筆者推測,白玉蟾遇其師的時間不會晚于開禧元年(1205)。

其三,詩文末尾交代白玉蟾依其師所授進行修持頗有效驗,白玉蟾發出感歎 “吾之少年早留心,必不至此猶塵緣”。說明陳楠口傳丹法時白玉蟾已經不是少年了。 

陳楠的 《羅浮翠虛吟》則明確記載了時隔七年之後,南宋嘉定年間陳楠在羅浮山傳法與白玉蟾這一事實。這幾句詩文有三點值得注意。

其一,陳楠所吟詩的開篇就明確交待了時間、地點,嘉定壬申即宋甯宗五年(1212)。

其二,陳楠宣告其本人將 “蛻形歸玉闕”,即羽化升天,故將金丹火候訣傳授給白玉蟾。

其三,緊接著,陳楠在後面的吟詩中,“道光禪師薛紫賢,付我歸根覆命篇,指示鉛汞兩個字,所謂真的玄中玄”。說明其金丹法訣的傳承來自其師薛道光。上述三點符合道教傳法的慣例,因此筆者斷定陳楠傳法給白玉蟾時間當為南宋甯宗開禧元年(1205)至嘉定年壬申(1212)間。 

從上揭的兩則當事人自述的材料來分析,我們可以斷定,從從甯宗開禧元年(1205)陳楠口授到嘉定壬申即宋甯宗五年(1212)最終傳法給白玉蟾,當時白玉蟾已經不是少年,而是在外雲遊歷經艱辛之後才得遇真師陳楠。 

 

那麼,白玉蟾遇其師陳楠的年齡究竟是多大?這是我們必須辨析的一個問題。有關這一問題,文獻記載頗為迷離。

筆者在白玉蟾後學元代陳致虛的著述中又發現一條有力的說法,證明元代陳致虛就已經反復論證白玉蟾遇師較晚

元代陳致虛的 《上陽子金丹大要》卷八在論述修煉金丹“須知”事宜時,認為世間求道獲道途徑有立談和心授兩種,所謂“道有立談,道有心授。” “立談”即不費多少功夫而立刻取得道旨,然而此 “非大道”。要真正獲得大道,則是要像葛仙翁、白玉蟾那樣歷經千辛萬苦,尋師訪道,歷盡艱辛,才能得其“心授”。

在同書卷十二,陳致虛與其弟子明素蟾有關 “累行”的對話中,因崇拜白玉蟾而改名的明素蟾,也說白玉蟾“聞道之晚”,尋師很久才始遇陳泥丸:常謂玉蟾翁始得泥丸老仙之傳也,歌云:陰陽顛倒入玄穀。又云:六十四年都是錯。又云:前年仙師寄書歸,道我有名在金闕。何其聞道之晚,而成之之易也如此。今承教者,孰知至妙至玄,最為難思難議者哉。

陳致虛作為元代道教南宗的重要傳人,明確指出白玉蟾六十四歲始遇師。這也為我們消解學術界在白玉蟾生年問題上的困惑提供了確鑿的證據。

清代道光乙未(1835華胥子 《西泠仙詠自敘》也雲: “昔呂祖六十四歲遇正陽子鐘離先生,白玉蟾六十四歲遇陳泥丸......”。此亦可作為道門內部關於白玉蟾生卒年歲的又一例證。

清代的彭翥竹林也認為白玉蟾乃四十歲才始遇陳楠,彭翥竹林在乾隆辛亥(1791)為重刻《紫清白真人詩文全集》所寫的跋認為,如果白玉蟾是幼年即遇見陳泥丸,那麼白玉蟾早就應該成就大道了。而白玉蟾恰恰是“顛頓半生”,一直是處在四處遊歷訪道的顛沛流離生活中。“混跡窮途,辛苦焦悴,幾四十年”,“始遇泥丸先生,偕歸羅浮”。因為 “天固使之涉歷于世路之艱”,鍛煉其心性, “以煉己淨盡”,在長期的求道磨難中使其 “黽勉于道法之備,以立功完醇”,然後 “假手泥丸授之以法,而更無回惑也”。據此,彭氏提出並堅信白玉蟾四十歲遇見陳泥丸之說,否定了十六歲之說。

實際上,前面已經揭示,清代的彭翥竹林認為白玉蟾乃四十歲才始遇陳楠的說法來源甚早,元代陳致虛就已經指出白玉蟾四十歲始遇師。下面我們再進一步結合相關文獻討論之。

在道書文獻中,記述白玉蟾很晚才遇師授道還有不少,又如清同治五年(1866)吳興牟山離塵子李昌仁著《玄妙鏡》卷下稱:“昔黃帝訪道八十一年,方遇廣成子先生,授道修真。白玉蟾祖師十四歲出門訪道,至五十九歲遇劉海蟾祖師,授道修成。” 這裡稱白玉蟾五十九歲才遇劉海蟾顯然不正確,但說明了在道門內部對白玉蟾遇師時間的基本傾向。

十六歲遇見說與五六十歲遇見說究竟那個正確?筆者以為是後者,筆者同意陳致虛的說法,白玉蟾遇見陳楠很可能是在壯年以後,經過一二十年的考驗,才得到陳楠 “金丹火候訣”。 

白玉蟾 資料圖 

要弄清楚白玉蟾遇陳楠時的年齡這一問題,還要從記述白玉蟾幼年遇陳楠的的文獻 《修仙辨惑論》 的作者和版本流傳來入手。

根據 《修仙辨惑論》的行文風格和內容,筆者已經揭示了《修仙辨惑論》當為南宗後學所編輯的,而非白玉蟾親著,《修仙辨惑論》當為白玉蟾弟子事後所輯錄的白玉蟾與其師陳泥丸師徒論道的學仙指要。換句話說,現收藏于《白玉蟾全集》的《修仙辨惑論》並非是白玉蟾親自所著,因此《修仙辨惑論》開篇所謂 “海南白玉蟾,自幼事陳泥丸”並不是白玉蟾自己所說 

《海瓊問道集》也並非是白玉蟾親作,而是白玉蟾述,由弟子留元長記錄整理的。因此 《海瓊問道集》之《玄關顯秘論》所雲,“海南白玉蟾,幼從先師陳泥丸學丹法”,很可能是弟子留元長在記錄其師語錄時所添加的 

筆者從明代成化年間禦制的《群仙集》卷上摘錄的 《玄關顯秘論》 發現一則證據支持了筆者的判斷。 

《群仙集》 卷上中間這句話為“玉蟾曰:我初從仙師泥丸學道丹法,每遇日中之冬至,則開乾破巽,留坤塞艮”,並非是“海南白玉蟾,幼從仙師陳泥丸學丹法......”, “初從”與“幼從”僅一字之差,但也說明白玉蟾自幼師從陳泥丸值得懷疑,很可能是後人所改寫。

在此,筆者還可以提供另一條證據來印證上述我們的推斷。元代趙道一《曆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十九為白玉蟾立傳,明確指出白玉蟾 “幼舉童子,長游方外,得翠虛陳泥丸先生之道”,也明確指出白玉蟾幼年參加童子考試,長大後雲遊方外,才得遇陳楠。趙道一為歷代神仙高道立傳時,態度較為嚴謹,其撰寫的仙傳 “詳審校定,嚴行筆削,不敢妄書”。因此,不能認定白玉蟾在幼年時就已遇見其師陳楠。筆者以為,後人極可能將 “先生事翠虛九年始得其道”演繹成白玉蟾九歲就開始師事陳楠。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白玉蟾遇見陳楠時間當以陳致虛和彭氏所說的四十歲以後,這就為最終解開白玉蟾生卒年與享年等諸多之謎鋪平了道路。

 

 

 

製作單位 道教學術資訊網站
製作 洪百堅
資料來源 正統道藏

志工人員

王玉琤 羅建英

文字校正

新道藏編纂小組

讚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