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gif (3505 bytes)

堅定信仰 持守規戒

關於道教信仰建設問題的三點思考

 

丁常雲:上海市道教協會

 

  信仰,是指“對某一宗教或主義極度信服和尊重,並以之為行動的準則”。道教信仰,是指道教徒對道教極度崇拜和尊重的一種表現形式,特別是對于道教神職教徒來說,信仰則是一種至高無上的信念和追求。道教信仰,主要是指道教徒對於道教神靈的崇拜、對於道教經典的敬重、對於道教教義思想的奉行、對於道教規戒的持守以及對於道教文化的繼承和弘揚等。道教的信仰建設,是道教加強自身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道教賴以傳承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我們可以想像,如果沒有一代又一代虔誠的道教徒,就不可能有道教的代代傳承,更不可能有道教的振興和發展。

  當代道教,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已經走過了近二千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既有它的鼎盛時代,又有他的衰微時期。雖然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就道教自身而言,除人才培養之外,最為重要的就是道門的自身建設問題,這其中最為主要的又是道教徒的信仰建設,因為道教徒自身的信仰問題直接關係到道教的神聖性所在,也直接關係到道教自身的形象和社會影響,這是道教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當代道教,迎來了歷史發展的新機遇,但也面臨著諸多新挑戰,社會的發展進步,時刻要求著我們當代道教徒要跟上時代的步伐,適應社會的變化和發展。我們不僅要對道教的教義思想作出符合現代社會進步要求的新的闡述,使道教更好地適應社會,而且還要大力加強道教的自身建設,特別是要加強道教的信仰建設。國家宗教局葉小文局長在中國道協第六屆代表會議上曾語重心長地指出:“目前少數道教徒信仰淡化、戒律鬆弛、衣冠不整、道不像道”。嚴重影響了道教的自身形象。這一問題的存在,歸根結底是道教的信仰建設問題,而對於這一問題的解決,歸根結底也是道教的信仰建設問題。於是,葉局長明確指出:“道教界要通過踐履持戒,純正信仰,使教職人員真正成為有道之士”。(同上)這一問題如果不能很好地得到解決,將會嚴重影響道教的自身形象和發展。因此,當代道教所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大力加強道教的信仰建設,努力提高廣大道教徒的信仰水平。本文嘗試從以下三方面作一簡要闡述,談一些不成熟的思考,敬請大家批評指正!

 

一、道教神仙信仰的建設問題

  神仙是道教基本信仰“道”的形象化體現,得道成仙是道士修道的目標和畢生的追求。道教歷來就十分重視神仙信仰建設,在漫長的道教歷史發展進程中,由於歷代道教徒對神靈無限的崇拜和虔誠的信仰,逐步建構了眾多的道教神靈,形成了一個複雜而龐大的神仙信仰體系。

  神仙信仰,是道教最基本的、最原始的,也是貫穿始終的最具特色的一種神聖的信仰。神仙信仰與道教的教義思想始終是緊密相聯的,道教的長生信仰,就是表現為對神仙的崇拜和對神靈的敬畏,也是道教徒對修仙得道的一種追求。一般來說,所謂對道教的信仰,主要集中表現在對於道教神靈的崇拜和信奉。於是,神仙信仰也就成了道教徒堅定信仰、實現信仰的一種手段,成為道教信仰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當代道教加強自身建設必須認真思考的重要問題。

  首先,是要對道教傳統神仙信仰的內容認真地加以繼承,保持道教神仙信仰的神聖性。道教是一種信仰,道教信仰之主要對象當系神仙。所謂“神仙”,神是先天自然之神,是出於天地未分之前,亦稱先天之聖;仙是後天修煉得道之人,亦稱後天仙真。神仙思想源遠流長,中國古籍中的“神”字,內涵相當豐富,既包含有“超自然力”,人們難以預測、駕馭者謂之神,長生不死者謂之仙。道教創立後,繼承了長生不死成仙之說,包容了中國古代宗教、古老神話、民間信奉的眾神,逐步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神仙體系,即先天之聖、後天仙真和道教民俗神。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中的神仙體系分為六等:“一為神人,二為真人,三為仙人,四為道人,五為聖人,六為賢人”。正一盟威道尊老子為太上老君,並崇拜天、地、水三官。兩晉南北朝時,除繼續崇奉太上老君之外,隨著《上清》、《靈寶》經典和各種道派的相繼出現,道教神仙信仰體系得到進一步發展,在當時的道經中出現了名目眾多的道君、天尊、天帝、帝君、元君、真君、仙君、嶽鎮海神、仙真眾聖等等。梁陶弘景所著《真靈位業圖》,將道教眾多的神仙進行了整理和編排,成為中國道教史上最早的一部神仙譜系。唐代,確立了道教“三清”最高神。北宋以後,逐步形成了“三清”、“四御”神仙體系的新格局,即“三清”為“教門之尊”,“四御”為“昊天三界之尊”。由此,道教神仙譜系基本定型,並流傳之今。

  道教的神仙信仰是伴隨著道教的創立而逐漸形成的,其間經歷了不斷的完善、變革和發展,形成了流傳至今的道教神仙譜系,這是道教傳統神仙信仰的重要內容,我們當代道教徒必須要認真地加以繼承,以保持道教神仙信仰的神聖性。我們要始終保持對於道教神靈的崇拜和敬畏,對於神靈的崇拜和敬畏,就是道教的神聖信仰的內容。法國著名的社會學家愛彌爾·塗爾幹認為:“所有已知的宗教信仰,不管是簡單的還是複雜的,都表現出一個共同的特徵:它們對所有事物都預設了分類,……用世俗的與神聖的這兩個詞轉達出來”。這堜瓵蛂妖姜t的”就是指道教徒對於神仙的崇拜和敬畏,並由此而形成的宗教活動。因為,“任何一種宗教所涉及的範圍都是超自然的”。我們的道教之所以有眾多的信徒,也是因為人們相信它有某些超自然的能力,能夠為信徒“消災、賜福、保平安”,這是道教吸引信徒的基本條件,也是道教的神聖的信仰內容。對此,我們必須要認真地加以繼承和發揚,要始終保持道教神仙信仰的純潔性和神聖性。

  其次,是要增加現代社會和信徒所需要的神靈崇拜內容,保持道教神仙信仰的適應性。道教是一個有主神信仰的多神教,在其歷史發展中,經歷了不斷的建構、完善和發展,經過了歷代高道的整理和排序,使道教神仙系統進一步規範化,不僅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而且也適應了道教自身發展的需要。陶弘景所著的《真靈位業圖》,第一次將十分龐雜的神仙群按神位進行編序排列,為後來的神譜編制奠定了基礎。隋唐五代時期,不僅確立了三清尊神的地位,而且對道教神仙譜系進行了繼續編定,杜光庭《道門科範大全集》卷一至卷三,對“三清”之後所列神靈進行了排序,從而豐富和發展了道教的神仙譜系。宋代,曾命大臣和道士整理道教醮儀,王欽若撰有《列宿萬靈朝真圖》和《羅天大醮儀》等,林靈素曾“被旨修正一黃籙青醮科儀,編排三界聖位,校正丹經子書”。林靈素所作的“編排三界聖位”的工作,對道教神仙譜系的最後定型起了重要作用。南宋金允中又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補充和完善,在其《靈寶領教濟度金書》中,將三百六十分位神仙名單,按其性質、品第,分為十一個等次,成為道教神仙譜系最後編定的標誌。

  現代道教,已經經歷了近二千年的發展歷史,道教神仙信仰的內容雖然也經歷了歷代的補充、整理和完善,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神仙譜系,但是流傳至今的道教神仙體系基本還是沿襲宋代定制。當然,這其間也有一些發展和變化,如:明清時期,道教中人倡導“三教合一”,明代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就是明初道教倡導“三教合一”的首要人物。於是,逐步形成了“儒釋道相互融合、相互吸收”的局面,佛教吸收道教神靈,道教也吸收部分佛教內容,現在道觀堥悕^的“慈航道人”就是佛教來的。另外,道教還吸收了大量的地方神,和民俗神等信仰,使道教神仙信仰體系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但是,現代社會高速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我們的神仙信仰也要在繼承道教傳統信仰的基礎上,有所適應和發展。一方面,我們要對道教傳統信仰的神靈進行學習和研究,繼承和發展其優秀的神仙信仰文化。中國道教協會張繼禹副會長曾經提出:當代道教徒“要重視道經研讀,傳揚道教文化”。道經研讀,是一個很好的學習、研究方法,道教的傳統信仰和神靈崇拜都融入在道經中,我們完全可以通過研讀道經來瞭解道教神靈、提高信仰水平。近年來,上海欽賜仰殿道觀和上海城隍廟都聘請陳耀庭教授為年輕道士講解道經原注,取得了良好效果。另一方面,我們要對現代道教所供奉和崇拜的神靈進行學習和研究,要對眾多的民俗神和地方神進行整理和研究,特別是要對一些有異議的神靈加以研究,明確歸屬。如對於媽祖的信仰,明明是道教信奉的航海保護神,《道藏》中也有專門經典和明確記載,卻有人硬要說成是民間信仰,或不是道教神。因此,我們當代道教徒要認真研究,維護好道教神仙信仰的神聖性,要整理編定一部現代道教信仰的神仙譜系。同時,還要發揮傳統信仰中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內容,特別要大力宣傳和弘揚道教神靈的功德思想,促進道教的神仙信仰更好地適應社會和服務社會。

  當代道教只有發揚道教的優秀傳統,從強調道教信仰的神聖性出發,來加強和強化道教的信仰建設,這樣道教在今天的社會中才能保持它的生機與活力。

  第三,是要努力提高廣大道教徒神仙信仰的虔誠度,保持道教神仙信仰的純潔性。道教以“道”為基本信仰,其所信仰的最高神“三清”就是“道”的化身,所謂“道,一氣化‘三清’”。於是,“道”又成了道教的最高信仰,所謂“得道成仙”、“與道合真”也成為歷代道教徒所追求的目標。因此,作為道教徒對於神仙信仰的虔誠度主要體現在道教徒對於“道”的信仰和追求以及對於道教神靈的崇拜。

  對於“道”的信仰和追求,是道教最基本的信仰,也是道教對“得道成仙”信仰目標的追求。對於我們現代道教徒來說,具體逑志褪恰鞍獺保_鞍畭

教”是虔誠信仰的基礎,至於如何“愛教”?怎樣才能算“愛教”?根據道教正一派大師陳蓮笙道長的要求,就是:“道心要堅”、“道術要精”、“道戒要嚴”。

  所謂“道心要堅”,就是要有堅定的道教信仰。信仰“道”,並且堅信“道”能夠因修而得,就是得道。作為一名道士,我們必須要有虔誠的信仰,必須要以信仰為重,要把“通道、學道、崇道、修道”作為人生的追求目標,要按“道”的內容身體力行,任何東西都不能改變我們對於“道”的信仰和對於“道”的追求。對於那種認為“現在搞市場經濟,只要能掙來錢,一切都可以不要”的想法,不僅違背了道教的信仰準則,也與政府有關管理法規相違背。我們道士不能變成唯利是圖者,道觀也不能變成商場。因此,道心要堅,對於我們道教徒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所謂“道術要精”,就是要刻苦學習道教學問,不論是道教知識,科儀修持等,都要學精學通。道教文化博大精深,這就需要我們現代道教徒要有豐富的文化知識和淵博的學識,才能適應道教事業發展的需要。道教科儀豐富多彩,它是道教的一種文化傳承,也是我們道教徒修道、祭神以及遵奉其教理教義所舉行的一切活動。我們必須努力加以學習、繼承和發展。除此之外,現代道教徒還要具備一定的道觀管理能力。從現代道觀管理要求來看,作為一名合格的道觀管理者必須要具備以下素質:1、具有一定的領導才能。2、有敬業、奉獻精神。3、要有創新的思想觀念。4、要有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5、要有較高的道德修養。6、要有好學上進的求知欲望。7、要有虛懷若谷的待人態度。8、要有良好的談吐和修養。

  所謂“道戒要嚴”,就是要嚴格遵守道教規戒,遵守道觀的規章制度。不論是衣作飲食、殿堂科儀、早晚功課或者出入道觀等,都要按規矩辦事。決不能做對不起道教、對不起祖師的事,時刻以“有道之士”的稱號來要求自己。

  我們當代道教徒加強對神仙信仰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奉道行事”。這堜珨〞滿完D”就是道教神聖的信仰。因為,太上就是“道”的化身,我們奉道,就是要信奉太上,信仰先天地生的各位尊神,相信是他們創造了“道”,由道再衍生出天地萬物,並且在讓道體現在天地萬物之中。各位尊神時刻都在注視著我們,我們絲毫不能輕慢。對於“道”的崇拜和追求,對於道教神靈的信奉和敬畏,對於道教事業的無限奉獻,這就是對於道教的虔誠的信仰。因此,我們必須要努力提高廣大道教徒神仙信仰的虔誠度,始終保持道教神仙信仰的純潔性。

 

二、道教神學思想的建設問題

  “神學”一詞,最早源於西方,出於基督教。《宗教大詞典》稱:“神學,源于西臘文,是對基督教信仰內容作系統研究和理論說明的宗教學科”。道教神學,是一個新的話題,過去提的不多,即使提及也多以“道學”出現,但是我以為道教提“神學”,似乎更為確當。如果按照基督教的說法,依此類推的話:那麼道教神學,就是對道教信仰內容作系統研究和理論說明的宗教學科。除此之外,道教還有其特有的神仙信仰體系,有道教徒對於“神”的崇拜和信仰的內容。其實,如果我們從宗教社會學的角度來看,任何一種宗教都有它的神學思想,不過稱謂不同而矣。“道教創立以後,以繼承和發展古代萌芽的‘不死’、‘長生’觀念,成為道教神學之特色”。由“長生、不死”進而到“得道成仙”,成為道教神學思想的重要內容,成為道教信仰的根本宗旨,是道教徒追求的目標,也是道教信仰的重要內容。因此,加強道教的神學思想建設,也就是加強對道教信仰內容的研究和理論闡述。

  首先,是要加強對道教傳統神學理論的學習,提高對道教神學思想特點的進一步認識。生死問題,是人類面對的一個永恆的根本性的難題。個體生命的有限和人的本性追求的無限之間形成人間無法克服的矛盾,隨著人理性和自我意識的增強,這個矛盾給人帶來的痛苦將會越來越強烈。目前的科學在生死面前還是顯得那麼蒼白無力,是人們看到了它的局限性。迄今為止,敢於面對生死難題並提出解決它的辦法的只有宗教,而在傳統宗教中又只有道教才是真正地敢於面對生死,並為解決生死問題進行了艱苦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

  道教是一個重生的宗教,在其傳統的思想信仰中,包含著道教徒對於作為福地洞天的山川大地的無限崇拜,也包含著道教徒對於熱愛生命的無限追求。在具有終極關懷的各種宗教中,惟有道教,重視今生,以生為樂,以生為貴。道教認為人可以通過修煉,使精神和形體相守不離,可以脫胎換骨,與道一體,實現整個生命的長生不死和得道成仙。這就是道教不同於其他宗教的神學思想,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對“長生不死”的追求。道教崇拜大道,而大道的本質又是生生不息的宇宙總生機,人的生命若能與大道貫通為一體,人便可以長生不死。因此,老君稱:“道無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屬形,不屬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生守道則長存不亡也”。這奡N將“道”與“生饋苯裘芟嗔an研諾饋畹籃褪氐潰bI賴膷

基本條件。同時,老君還進一步指出:“道不可見,因生而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則道費,道費則生亡。生道和一,則長生不死”。這種對“長生不死”的論述,成為道教重要的神學理論。

  二是對“得道成仙”的追求。“得道”,是指修道者功行圓滿,修煉已成正果。《坐忘論》稱:“含光藏輝,以期全備,凝神寶氣,學道無心,神與道合,謂之得道”。“得道成仙”是道教追求的最高目標,歷代高道都為之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晉代著名道士葛洪,從修煉養生角度闡述了道教的神學理論。所著《抱樸子內篇》極力論證修煉成仙的可能性,提出以服餌金丹為主,兼行其他道術為輔的修仙途徑。是為集魏晉神仙道教之大成的經典著作。唐代著名道士吳筠曾著有:《形神可固論》和《神仙可學論》,對得道成仙的神學理論進行了系統的論述。近代著名道教學者陳攖甯又提出了新的仙學理論,更加豐富了道教神學理論。

  三是“我命在我”的長生成仙說。這是道教為追求長生積極同自然作鬥爭,提出的這一力爭自己掌握人生命的口號,也是道教徒與生命抗爭的神學思想的精神顯現。此語出自《抱樸子·內篇》:“我命在我不在天,還丹成金億萬年”。《老子西升經》稱:“我命在我,不屬天地”。為了抵抗死亡、追求長生成仙,道教修煉家們用自己的行動實現著他們的目標。內丹家和外丹家試圖修煉內外丹,奪天地之造化,掌握自己生命;術數家又想以占驗預知自己命運來趨吉避凶。“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精神,鼓舞了道教戰勝自然和社會災害的勇氣,也加強了道士追求超自然力的道教神學的信念。

  現代道教,如何更好地加強其神學建設,就需要我們當代道教徒對道教傳統神學理論進行系統學習和瞭解,我們不僅要正確認識歷史上的道教神學理論,而且還要認真思考現代道教的神學思想建設。

  其次,是將道教神學理論與道教教義思想緊密結合,推動道教教義思想進一步完善。道教神學作為研究道教信仰內容的一門宗教學科,就是要求我們對道教教義思想進行認真研究,並從道教神學的角度對道教信仰的內容做出理論闡述。中國道教協會閔智亭會長指出:“道教的根本教理及核心信仰,即宗教化了的老子說講之道,就是太上老君所降授的‘道’和‘德’”。也就是說,道教信仰的核心內容是“道”和“德”,道教的所有教義思想都是圍繞“道”和“德”而展開的。從道教歷史來看,至唐末五代時,道教教義思想體系已經逐漸完善,以“道”和“德”為核心的教義思想結構漸趨完整。唐代著名道士吳筠《玄綱論》稱:“天地、人物、先靈、鬼神,非道無以生,非德無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見其終,探奧索隱,孰窺其宗”。其中已經包含了將對於宇宙、社會的認識區分為四個部分的思想,並且指出了它們都是由“道”和“德”而生成的。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杜光庭編纂的《道德真經廣聖義》總結了前代六十餘家的詮釋箋注,認為:“《道德經》者,乃天地之至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神道焉,大無不包,細無不入,宜尊之焉”。同時,杜光庭還分析了以“道”貫穿於天、人、神等三十八個方面的內容,基本完成了道教教義思想的結構框架,成為後世道教徒學習和研究道教教義思想和信仰內容的重要的神學理論。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道教教義思想的核心也是“道”。因此,道教的神學思想自然也是圍繞“道”而展開的。著名的道教學者陳耀庭教授,在對道教教義理論進行深入研究後,又參照其他宗教的神學體系,將道教教義思想的內容分解為七個部分:一是天庭神學,關於道教天庭和神仙的思想,即道教的神仙論;二是人世神學,關於人間社會以及道教與人關係的思想;三是境界神學,關於道教與社會發展變遷的的思想;四是恩惠神學,關於神人關係以及道教與信徒關係的思想;五是自然神學,關於道教對自然界的認識以及道教與自然界的關係;六是和合神學,關於道教對於自然與人、道教與其他宗教關係的認識;七是修煉神學,關於道教徒自身修煉以及修煉與社會、修煉與他人關系的思想。從以上七個方面的內容來看,它涵蓋了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是一個完整的教義思想體系,也是道教神學思想建設的重要內容。

  事實上,道教神學與教義思想是一個緊密聯繫的統一體,道教神學中包含著教義思想,教義思想中也包含著神學理論,二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影響。因此,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加強道教的神學建設來推動道教教義思想的發展。

  第三,是要以道教神學建設為抓手,推動道教信仰層次的進一步提高。道教的神學建設,既包含著對於道教信仰內容作系統研究和理論說明的宗教學科的內容,又包含著道教徒對於道教神仙信仰的教義思想的內容。因此,加強道教神學建設,對於提高道教徒信仰層次是有一定積極作用的。

  作為對於道教信仰內容進行研究和理論說明的道教神學,本身就包含著道教徒對於道教教義思想的信奉和敬仰,具有重要的信仰內涵。道教教義思想的核心是“道”,但是信仰的內容則是十分豐富的。在道教的歷史上出現過許多宗派,如:正一盟威道、太平道、全真道、淨明道等,各派以“道”作為教義的核心是共同的,而各派經文各有差異,科儀方術各有不同,教義思想也各有特色。因此,對於道教教義思想的學習和研究,為歷代道門高士所重視。於是,形成了諸多富有特色的神學思想,如:長生久視、修道成仙、功德成神等,長生久視和修道成仙已經成為道門中人所追求的目標,具有至上的神聖性;而對於“功德成神”的追求,則是一種淨化社會、促進人心向善的神學思想,對人類社會具有一定教化作用。道教創教之初,天師道要典《老子想爾注》就強調:“百行當修,萬善當著”。葛洪《抱樸子·內篇》則明確指出:“人欲地仙,當立三百善;欲天仙,當立千二百善”。將行善與修仙直接聯繫起來,充分體現了道教勸善思想的神學性和濟世利人的普世性,這對於提高道教徒的信仰思想自然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道教徒對於道教神仙信仰的教義思想,是道教神學建設的又一重要內容。道教的神仙信仰,是道教徒信仰道教的重要標誌之一,也是道教信仰的神聖性所在。法國著名神學家加爾文認為:“上帝是萬能的造物主,掌握著世人的生死榮辱,對世上的每個人都預先作了永恆的判決”。於是,他提出的“神學思想的核心是‘預定論’”。充分肯定了上帝在基督徒心目中的神聖性。對于道教信徒來說,神是至尊的、無所不能的。神為什麼至尊?從宗教神學角度看,這是由神的屬性所決定的,“神的自存、永存、全能、全知和至善等屬性的統一,構成神的至尊”。正是由於神的至尊性,才使道教的神仙信仰始終成為道教徒的神聖信仰,成為道教神聖信仰的重要內容。因此,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加強對於道教神仙的信奉和崇拜,來提升教徒的信仰層次。

  在新的世紀堙A我們要大力加強道教的神學思想建設,這不僅是推動道教教義思想適應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有效手段,而且也是加強道教信仰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中國道教隨著歷史進步而在新時期所做出的新的舉措。可以預言,隨著時間推移,道教神學思想建設的重要性將愈發顯現出來。

 

三、道教規戒的建設問題

  道教戒律,是規範道教徒宗教行為的警戒條文,也是道教信仰的重要思想內容,更是道教徒堅定信仰、實現信仰的一種手段。於是,道教的規戒建設自然也就成了道教信仰建設的重要內容,成為我們當代道教徒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首先,是要從道教歷史發展角度來分析道教戒律的作用,提高對加強教內規戒建設重要性的認識。綜觀道教歷史,我們會發現,道教的戒律是伴隨著道教的興起而問世的,可以說,從道教誕生之日起,就有了道教戒律。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中就有了所謂的道“誡”,《老子想爾注》更重“道戒”。我們還發現,道教戒律的發展經歷了一個由簡到繁、又由繁到簡的過程,它的這一過程是結合和適應了不同時代、不同道派的發展需要。我們還發現,道教戒律的發展又與這一時期的道教盛衰有著密切關係。大凡道教的鼎盛時期,必定是道教規戒嚴格、完備時期,反之亦然。唐宋是道教的興盛期,道教戒律也最為豐富,並出現了一些很有影響的戒律經文,如:唐代朱法滿《要修科儀戒律鈔》,宋代張君房《雲笈七籤》等,都是影響後世的重要戒律經文。我們還發現,道教戒律是道門加強自身建設和信仰建設的一個重要手段。如,金元以後,全真道崛起。初創時期的全真道,戒條簡單,並無繁文縟節,但貴盛後的全真道就開始有了《全真清規》,並采摭道教傳統戒律,制訂了初真、中極、天仙“三壇大戒”,用以規範全真道派的教規制度和加強道徒的信仰建設,從而達到維護教壇形象和保存宗教特色的有效手段。同時,我們也發現,道教戒律是振興和發展道教的一個重要條件,明代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掌教後,很快意識到道教所面臨的危機,思圖整頓革新。他從加強教內規戒入手,繼承全真教風,清整清規戒律。針對當時道教組織鬆散、戒律鬆弛之弊,強調恪守清規戒律,加強道教規戒建設。為整頓綱紀,重振道風,撰寫《道門十規》,以“激勵流世,昭宣聖制,永為奕世繩規”。成為明初加強道教信仰建設和清整道教問題的綱領性文獻。

  道教戒律,歷來就是道教加強自身建設,特別是加強信仰建設的重要手段。歷史上的道教如此,現代道教也是如此。對於當代道教的振興和發展,就道教自身而言,信仰建設和道風建設是十分重要的,要解決這一問題,又是離不開道教戒律的。如今,欣逢盛世,道教也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機,加強道教規戒建設自然也成了我們道門中人的重要任務。但是,由於歷史與道教自身等原因,當代道教戒律,可謂是“先天不足,後天失調”。所謂先天不足,就是指正一道派自明代張宇初《道門十規》以後,就很少有完整的道教戒律,加上對于傳統的戒律又繼承的不多,致使當代道教戒律缺乏;後天失調是指當代道教徒一般不太注重道教戒律的建設,加上現代社會的迅速發展,給道教傳統的戒律帶來的影響。這就需要我們要花大力氣來端正道風,加強教內規戒建設。

  其次,是要從完善道門規戒入手,建立一套適應現代社會的道教規戒。當今社會,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道觀,也影響著道觀中的道教徒。於是,一些道教徒出現了:“戒律鬆弛”、“信仰淡薄”、“世俗化味過濃”等不良現象。為此,中國道教協會領導曾明確指出:“要樹立正確和純潔的信仰……通過不斷學習和修持,豐富自己的道教知識,把握道教的精神實質,昇華自己的信仰”。因此,我們當代道教徒要樹立正確的、純潔的信仰,我們道教徒要通過自己的修行,淡薄名利,純潔心靈,與人為善,堅持正信,樹立良好的信仰風範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而道教規戒正是加強道教道風建設和信仰建設的重要手段。面對新時代,我們的道教必須要制定新的道教戒律,而新的道教戒律又必須要繼承傳統、適應時代。鑒於道教曆史上的傳統戒律,有些已經不能適應當今新形勢下道教發展的需要了,有必要加以調整、補充和完善。因此,我們要對歷史的、傳統的道教戒律進行整理研究,要增加適應現代社會的規戒條文。道門諸多有識之士也都期望有一整套較為完善的教制規戒,來完善道門的管理制度,肅穆道儀,端正道風,促進道教的健康發展。

  第三,是要把道門規戒與道教信仰有機的結合起來,成為道教徒自覺奉行的一部分。明代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在其所撰《道門十規》中告誡道士“其初入道,先擇明師參禮,開發性地,恪守初真十戒”,以此來“收悉身心,操持節操”。也就是說,學道之人,首要任務是強調信仰,持守規戒。而信仰與持戒又是相互影響的。可以想像,一個沒有信仰的道士,是不可能恪守規戒的。所以“凡行持之士,必以戒行為先”。張宇初還從歷史教訓出發,規誡正一道士說:“至若趙歸真、林靈素之徒,偶為世主所崇尚敬禮,既為富貴所驕,有失君臣之分,過設誇誕之辭,不以慈儉自守,亦取議當時後世多矣,是切為後戒!”要求道士要以信仰為重,以持守戒規為要,千萬不要過於追求名利富貴,因為這不是一個真正道士的所為。張宇初心目中的道士標準,是符合道教教義思想的,他把持守規戒和強調信仰緊密結合,這不僅是當時道教徒應該遵守的,而且也是當代道教徒值得加以提倡的。

  道教戒律是堅定信仰、實現信仰的一種手段。道教歷來就將持戒與信仰聯系在一起,所謂“學道不持戒,無緣登真錄”。將戒律修持作為成仙得道的基本條件。道經種種,以各種不同的說法,一再強調了持守規戒和實現信仰之間的內在聯繫。具體說來:“道學,當以戒律為先”、“學道當以齋戒為本”、“若不持戒,道無由得”等等,也就是說,持戒是得道的根本,只有依戒行持,才有可能實現道教的根本信仰。王常月在《龍門心法·戒行精嚴》中論述得最為集中,表達的也最為淺顯,稱“這個戒字,是降魔之忤,能鎮壓妖邪;是護命之符,能增延福壽;是升天之梯,能朝禮三清而超凡入聖;是引路之燈,能消除六欲而破暗除昏;是仙舟寶筏,能渡眾生離苦海;是慈航津梁,能渡眾生出愛河。有通行人之保障,為進道者之提綱。仙佛無門,皆從戒入”。可見,戒律在道教信仰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道教戒律的建全和完善,是加強道教信仰建設的需要,更是道教自身發展的需要,在當代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方面,戒律從信仰的角度,可以最大限度地維護道教教義、道教經籍、道教科儀、道教活動場所、道士和道教組織等宗教要素的神聖、尊嚴和崇高,也可以最大限度地肯定道教的信仰與價值,肯定道德的神聖性,進而肯定道教徒的信仰追求和價值選擇;另一方面,戒律也可以極力維繫道門內部的嚴肅性、清靜性和純潔性,有助於逐步實現道教徒的人生理想,從而切實體現道教的真正價值。

  當代道教徒,不僅要主動地、自覺地恪守規戒,而且還要把規戒作為自身信仰的重要思想內容,要把信仰“道”,追隨“道”,作為生命的永恆,人間的至善。因此,在漫長的修道路上,要不斷堅定修道者的道教信仰,提高信仰層次,純潔信仰理念,才有可能最終實現信仰。

  綜上所述,當代道教必須要固本強身,努力加強自身建設,特別是要大力提高廣大道教徒的信仰層次,強調道教信仰的神聖性。我們要將“堅定信仰”作為提高道教徒自身素質的首要任務,將“持守規戒”作為道教徒鞏固信仰的重要手段,將“信仰建設”作為考察道教隊伍建設的主要尺度。只有不斷地加強道教的神仙信仰建設、加強道教的神學建設、加強道教的規戒建設,才能在新世紀的發展進程中,爭取到道教的生存和發展空間;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道教在今天的社會中健康發展。

 

注釋:

《辭源》(縮印本),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版,第280頁。

《中國道教》1998年第4期,第10頁。

王明《太平經合校》289頁。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43頁。

世界文化史》,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06頁。

《道藏》第5冊,408頁。

《上海道教文化探索》,2001年版,第58頁。

《中國道教》2002年第1期,11頁。

陳蓮笙著,《道風集》,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29頁。

任繼愈主編《宗教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版,696頁。

中華道教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年版,1434頁。

《太上老君內觀經》,《道藏》11冊,397頁。

《坐忘論·得道》,《道藏》22冊,897頁。

《中國宗教》,2003年第4期,48頁。

《道德真經廣聖義》卷一,《道藏》14冊,314頁。

世界文化史》,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58頁。

《宗教學概論》,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28頁。

《道門十規》,《道藏》32冊,147頁。

《中國道教》1998年第4期,第16頁。

《道門十規》,《道藏》32冊,148頁。

《道門十規》,《道藏》32冊,1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