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道教文學漫談
張振國:係上海市道教協會副秘書長、文化研究室主任、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上海宗教學會會員
概念要講新時期的道教文學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道教文學,儘管這個概念經常出現在不少學者的文章中,但真正能認同的判斷似乎還沒有形成。如果將納入道教膜拜體系並在其中履行一定職能的文學作品稱為道教文學,顯然是太狹窄了些,因為還有與膜拜沒有聯繫但具有道教思想傾向的文學創作存在;道士寫的或者寫道士的文學稱道教文學則更狹窄;同樣也不能將只是借用道教中的神仙人物的名字而再創作的文學作品視為道教文學,如翻譯家王志沖先生的兒童科幻神魔小說《四遊記》不屬於道教文學,這類作品只能稱科幻作品。道教文學是指能反映道教教理教義理想的,以道教思想核心教化人倫的,歌頌悟道體道實踐的文學作品,即使在宗教職能消失以後它的審美價值依然存在的文學作品,包括民間傳說中得道成仙的口頭創作。描寫諸神的小說、故事、道教勝地遊記、道教人物傳記是新時期道教文學的主要內容。它作為一種內容特殊的文學樣式,存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在過去的幾十年堙A由於意識形態領域堛滌囿妤q不間斷,過分強調了唯心與唯物的本質區別,使道教文學日益從文學的觀念中退隱,於是中國的文學史出版了一部又一部,但就是沒有一部文學史能客觀地顧及道教文學,哪怕是最有名的詩人李白,他是拜過師授過的道士,但這一事實都被中國文學史作者抹去,這是對祖國傳統文化之一的道教的絕對的不公平。道教文學如果不能進入中國文學史,那麼這個缺憾是永遠存在的,即使有《道教文學史》出版,也不能彌補中國文學史的缺陷,因為《道教文學史》不能同於《女子文學史》《魔術史》《掏墓史》一類的文化史,它在中國文學的發生發展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許多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特殊地位的詩人作家,他們在道教文學史上同樣有不可磨滅的文學貢獻,甚至可以這樣說,正因為他在道教文學上的偉大貢獻,才使他在中國文學史上取得相當的地位。
存在與反映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科學昌明、古代優秀文學不斷得到繼承和發揚提煉和昇華的年代。產生道教的社會基礎不復存在,但在道教思想影響下的生活習慣、追求依然在相當一部分人的頭腦中發揮著作用。揚善棄惡、勸人為善、從善如流,提高生命的質量永遠是社會生活的主流。不管社會政治形態發生什麼變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永遠不會動搖。有存在就會有反映,不能直接反映便曲折表現。時運交替,質文化變中終有相同的古今情理存在。歷史上政治、經濟對文學發展的影響和制約,文學對文學的影響都可以在民間文學中首先表現出來,然後反作用于現實生活。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文學發生變化當在民間。土生土長的道教萌發於民間,寓教理教義於日常生活,堳挶s聞,困頓休憩,勞作戲言,道聽塗說,口口相傳,豐富有加,久傳不息,勢必影響到創作。郭沫若說:文學如果發生變化,一定是民間文學走在最前面。圖騰—神話—宗教—哲學—心理學,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幾乎與美育教育有著同等教化作用的神話故事、仙道故事、宗教故事所占的比例最大,影響也最大,它無愧是一切文學的母親。
有什麼樣的社會生活才會有反映這種生活、表現作家對這種生活感受的作用,這似乎是文學創作的真理。在改革開放取得豐碩成果的今天,社會生活的發展給文學以新的描寫物件,但由於文學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並不是處於平衡狀態,所以道教文學作品的作者,他們筆下的描寫物件和表現物件依然是神仙、鬼怪、妖魔,乃至魑魅魍魎,是現實生活媄囓H發現的一群,所講述的這群人物的事情未必在古今的社會生活中存在,但作品表達的思想情感,描述的人際關係,所揭示的生活真諦是屬於現實世界的,所以儘管新時期的道教文學作品在題材上還無法完全擺脫傳統陳述的物件,但閱讀這類作品依然能感受到它的真善美,依然能給人以啟迪或教育。我國民間至少有12000多位神靈,演化出許許多多的傳奇故事,其中人物形象除了語言和服飾於今不同之外,這些故事原本就沒有時空的限制。從中挖掘出有益於今天精神文明建設的精華進行再創作,充分發揮其豐富我國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作用是可行的、必要的。新時期道教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有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蹟需要向世人述說。這任務無疑必然地落在有道教情感的文學創作者肩上。
改革開放猶如春風甘霖,正在催生新時期的道教文學。它雖然比不上“傷痕文學”、“知青文學”、“尋根文學”、“改革與婚外戀文學”、“維性文學”那樣熱鬧,但它確定像石頭底下的小草,很傳統地在使勁往上長,在逐步形成規模,在改革開放的文學百草園堛妤o自己的席位。但由於意識形態的不同,我國的道教文學不可能形成像歐洲十四世紀至十六世紀那樣顯赫一時的文學思潮,也不可能回到六朝時期的志怪小說一統天下的歷史狀態,也不可能成為一定歷史時期的主打文學,也不可能成為社會的、時代的主流文學。但道教的人類性、社會性、傳統性、時代性、神秘性註定了道教應該有自己的文學,它的文學也應該有自己的社會地位和文學地位。道教信仰的長期存在不可能在文學的範疇堭o不到真實的反映。在道教還發生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的現實中,屬於它的文學應該還有生命力。
為能引起大家對新時期道教文學的關注,很有必要透析一下這個時期的主要傳記、故事,以便窺一斑而知全豹。
作品介紹與透析
《老子傳》屬於歷史人物傳記。花山文藝出版社1992年出版。這是一部贏得廣泛好評的新作。作者是秦新成、劉升元。他們都是河南民間文藝家協會和作家協會的會員。作者用通俗而優美的語言向讀者敘說了我國古代大哲人老子的一生曲折而又複雜的經歷,敘說了老子所創立的道家學說和《道德經》對後世產生的巨大影響的經過。全書三十七萬字,分八章,有三十三章節,印證道教有三十三天之說,屬於傳記,為老子立傳。
在眾多的歷史名人中真正受到人民普遍擁戴的應首推老子,但給老子立傳難度很大,歷史久遠,人物虛幻,取材不易。“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作者看准了這一題材,精力集中在老子這一特定的物件,從民間傳說著手,收集散見於民間的,為百姓喜聞樂見的故事進行整理,將其寫成民間故事傳說,先在刊物上發表,得到了專家的好評,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老子傳》的寫作。據稱採訪化了七年時間,寫作化了三年。可謂“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為塑造一個完美藝術形象,作者進行了艱苦的探求。在老子降生之際,作品塑造了稀有的難產婦,用稀有的手段,即用一把菜刀剖開疼痛難忍的腹部,保住了李家的根,自己因流血過多,無法挽回。這堨峇ㄔ迨Z襯托不平凡。偉大的女性以自己的生命中的全部生命和熱忱孕育了奇人李耳。接生婆金媽抱起剛出生的李耳四出求奶,於是李耳成了大家的兒子。年幼時的李耳,天性中的火花從幼小的心靈深處開始閃現,成為一個真善的青年,乃至驅青牛過雄關,函谷關前留下墨蹟,成為我國古代史上一位了不起的哲人,他的價值屬於整個世界,他的思想將永遠影響今天和未來的人們。
為作品創作牽頭的中國鹿邑老子學協會,他們不但拍攝電視連續劇《睡仙陳摶》、《李氏春秋》,還編輯出版了八集《老子故里話老子》。《老子傳》能發表得到了當地政府極大的支持。河南鹿邑縣常務副縣長王富國同志,有關專家教授給了作者極大的關心和支持。可見一部好作品的誕生,有時僅靠作者的發奮圖強還是很不夠的。正因為有了濃濃的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和良好的創作環境,作家又積累了大量的素材,才有這樣有影響的人物傳記面世。
“眾奡M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作者經歷了創作上的種種境界,繳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老子傳》的出版轟動了文學界和史學界。人民日報海外版稱“文筆新美,哲理幽深,李耳再生,情節感人,催人淚下,資料詳實,從生到死,真實生動,深刻全面地再現了老子一生,不僅是一部好的文學作品,而且是一部好的哲學、科學和歷史書籍”。(見《老子傳》再版前言)。艱苦的精神生產換得豐碩的創作成果。《老子傳》的成功和作家的努力是分不開的,我們完全相信只要有如此功力的作家在,就不怕沒有驚世駭俗的道教文學的新作品誕生。
藝術離不開形象,因為它是傳達感情的,創新探索也好,形式技法也罷,為塑造形象作家必須把根紮在民俗生活中,然後才能創造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相統一的藝術形象。
《張天師傳奇》天馬圖書有限公司出版,共54則故事,18萬字。作者抱冰之,江西金溪縣人,1946年生。原名王冰泉。大學畢業後重視文化工作,曾任《撫河》、《玉茗化》《鵑花》的編輯,副主編、主編,江西省群眾藝術館館長,江西省藝術中心主任,江西省作家協會會員。1983年起開始研究道教文化,並創立了龍虎山道家養生文化研究所。作者憑藉深厚的文學功底和長期以來積累的創作經驗,將自己長期研究的成果有機地融入這本文學著作《張天師秘聞》。不難看出這是一本將道教基本知識和方術奧秘有機結合,塑造張天師這一教祖形象,在塑造形象的過程中藝術真實絕不囿於歷史事實,而是將事實中最精彩的部分進行藝術加工,表現道教奧義。作者精心整理、構思每一則故事,在傳播教義的過程中豐滿形象,憑藉它的秘而奇吸引讀者。譬如,張道陵本是儒生出身,面目清秀風度優雅。我們現在看到的張道陵卻是眼睛瞪得往上翻,全身毛髮緊張得倒豎以至無法恢復原狀,使人難以瞭解張天師為什麼有“鬢髮上指,目睛仰生”這般怪異嚇人的模樣。張道陵以這一模樣作為形象特徵,也作為今後繼位天師的形象選擇標準,遺言規定“傳睛不傳發,傳發不傳睛”。後裔子孫如無嫡傳,旁系房族人必須具備這種睛發特徵的才能繼承天師之位。
這一模樣來源於當年天師葬父,天師將父親的骨灰做成彈丸,將彈刃射入靈穴。接連發出30顆,無一失誤。第63顆彈丸發出後,天氣有變,他心情緊張,慌亂地再裝彈丸拉弓,弓斷,第64顆彈丸只飛出丈把遠,轉眼落入岩下瀘溪河水中,張道陵仰面倒地,悲痛欲絕,弟子王長扶起師父,幫助收拾彈丸準備再射,誰知餘下的彈丸被風吹得不知去向,尋找無效,良辰已經過去,天師長歎,棄弓倒地。這是流傳在民間的傳說。天師道是嫡傳的,事實上前三十代是有血緣關係的,因為第三十代天師張虛靖孤身不娶,此後便有堂侄、外甥、旁族接替,在風雨飄搖中一直傳承到第六十三代,而羽化臺灣,似乎印證了弓斷丸落“岩下瀘溪河水中”。這是第一則故事《張道陵擇地葬父》,雋永而意味深長。
作者本著宏揚道教文化的良好用心,把54則故事,每一則都構思得緊湊生動、精彩,可讀性很強。是目前道教神仙類故事中出色的作品。
四川省政協委員李遠國領銜主編了傳記《李真果》。約20萬字。這是一本講述神奇道人、當代活神仙李真果的故事集。全書分為兩個部分。前面是李真果傳的正文,有五章,分別為“天降小子五洲遊”、“丹凝神化玄妙身”、“正直原因造化功”、“老子平生好勸救”、“醫學儉方濟眾生”,翔實而生動地介紹李真果的生平事蹟、思想特徵、修煉成就、勸善思想及其在醫藥上的成就。後面一部分是有關李真果的41篇傳說,是從雲南、貴州、四川民間收集起來。這些篇章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李真果精神風貌以及他在老百姓心中的影響。李真果是個道士,一生坎坷,他沒有和達官貴人有過任何交往,他清貧終生,食不果腹,雲遊天下足跡遍及半個中國,他在民間用最通俗的語言宣傳道教的教義,並用道家特有的醫藥為百姓治病,他從不裝神弄鬼,但在他身上有神秘的光環,這光環就是集道教醫藥、武術、氣功於一身,為民做實在的事情。當別人稱李真果為“神仙”的時候,他卻說:“啥子神仙,規規矩矩,老老實實,遵紀守法,安分做人,就是神仙。連人都不會做還做啥神仙。”李真果奉道一生體道一世,得到的啟迪就是怎樣做人?這個問題在今天還具有特別的意義。欲修仙道當先修人道,欲修人道當先修孝道,行善不已,離仙不遠。作品介紹為主,語言平實樸素。李真果身上有古代仙人的烙印,還有當代善良者的風貌,又透露出我國山野之人鄉土氣息,清淨自然,淡泊名利,仙而可奇,樸而可親,思而可敬,是當代道教人物的真實記錄。
《玉皇大帝傳》屬於神仙故事。1995年12月由北京團結出版社出版。作者周濯街是一位退伍軍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湖北作家協會會員。《玉皇大帝傳》全文19萬字,共20回。作品以天帝為主線,記敘了玉皇大帝由出生到老成的經歷。遠古時代,天界,人間、地府大亂,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天庭幾位德高望重的神仙想要改變這種局面,經過反復商量認為要選舉一位德才兼備的天神做天上的皇帝以結束混亂的局面。為物色人物,太白金星化為老道下凡,發現所有的高僧大德都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不合要求;商人更不理想,朝廷命官中也選不出一個像樣的人,結果一位叫花子的歌謠啟發了太白金星,他找到了一位名叫張友人,外號張百忍的青年人。據說母親懷張百忍5個月,生下三個月他就會走路,滿周歲時會騎馬,於是被太白金星一舉相中,終於登上尊位。當了玉皇大帝,他在太上老君的幫助下,化了三年時間治理政局,幫助凡人製作農具,發展耕作。三界安定後他就終生為玉皇大帝。於是請吃吃請,貪杯誤事,導致民怨四起,性格也變得專橫跋扈,百姓說他缺才少德,罵他是豆腐渣,要他讓賢。姑射真人調解說,玉皇大帝統領三界功罪判然。不過千萬個道人千萬個法,沒有人反對比有人反對更令人費解,更讓三界難容,於是玉皇大帝的座位沒有被替換下來。玉皇大帝由百事忍到忍無可忍,由張大貴人到獨斷專行,從有口皆碑到神鬼唾棄,從和善博愛到大開殺戒的變化過程讓讀者大開眼界。作品將做人的學問,做官的哲理結合在一起,讓人在欣賞之餘獲得一種思考。
玉皇大帝在道教被視為四禦之首,他的威望蓋過三清。在《玉皇大帝傳》中玉皇大帝走進了百姓生活,他就是百姓中的一員,如果去掉玉皇大帝身上的那種“神靈之氣”,他就是人的形象,是百姓容易接受的藝術形象,在玉皇大帝身上的那種“神靈之氣”,他就是人的形象,是百姓容易接受的藝術形象,在玉皇大帝身上民間色彩濃於宗教色彩。究其原因,百姓需要的是最普通的日常生活,需要關心民間疾苦的父母官,然後才是宗教生活,或曰高尚的精神生活。如果衣食不保,虛有宗教,豈不本末倒置?
《當代道教人物》袁志鴻著,華文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全書16萬字,屬於當代道教人物傳記。主要記錄了當代道教界的幾位道長。涉及到的全真派人物六位其中女性一名,正一派兩位。由於全真派道長在他們的青年時期都有脫俗的傳奇經歷,所以作者在介紹他們的事蹟的時候遊刃有餘,故事也生動,有可讀性。有些細節也十分感人,如曹祥貞母女二次出家的內心挖掘真實而細膩,表現出母女倆對黨在社會主義時期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信賴。道長們在新中國的51年中與共和國一起經歷了大風大雨,他們的曲折就是共和國的曲折,他們的苦難也就是共和國的苦難。改革開放後我國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落實,從道長們的身上我們看到了祖國的變化,祖國的振興推動了道教的振興。由於作者受到真人真事的影響,有些章節近似於經歷介紹和事蹟報告,如寫道長們獻愛心,除了捐款就沒有其他內容可寫,而且幾乎是千篇一律,所以顯得開掘不夠。
《生命靈光》詹石窗著,雲南人民出版社91年出版,全書十二萬字。這是一本隨談性的書,供讀者茶餘飯後,或旅途消遣的。作品以民間傳說故事,異聞奇趣為素材,敷衍了四十個形象尚不豐滿的道教傳說中的人物故事,獨立城篇閒談了四十個問題。如《西王母兒女知多少》作者從《西遊記》寫起,又引唐代杜光庭《墉城集仙錄》中關於西王母的幾個女兒,從中歸納出道人筆下的西王母女兒共同的特點是美麗漂亮、身世個個不凡、有特殊的道法傳授,即都有真正的道法。但總覺得遜色于文學當塑造豐滿的人物形象這一標準。
《道教神仙故事》,1995年華夏出版社出版。作者袁志鴻是中國道教協會副秘書長。全書21萬字,100則故事。經過作者再度潤色修訂的《神仙故事》,有108則故事,25萬字,由大眾文藝出版社1998年出版。作者通過元始天尊、老子、莊子、庚桑子、王靈官等一大批神仙修煉得道、積德行善得道、扶正驅邪得道、為民除害得道的故事。一百零八個神仙人物有各自不同的出身、經歷和遭遇,有不同的成仙過程,每一則故事寫得栩栩如生。通過這些故事可以知道神仙可求,神仙可得。從多方面表達了傳統文化體系中的道教文化的精妙,起到了宣傳道教義理的作用,體現本土宗教文化豐富的思想內涵。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書店出版社的副總編羅偉國先生從旅遊文化的角度推出他的話說系列作品,形式、內容、篇幅都適合旅途休閒,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欣賞咀嚼道教文化的精華。已經出版的有《話說王母》、《話說天後》、《話說八仙》。《話說王母》全書在結構上大體分為文獻記載、歷史傳說、民間故事以及附錄。《話說天後》的組成為天後是誰、媽祖信仰、民間傳說以及附錄。《話說八仙》寫有58則故事以及附錄。每一本有15萬字不等。是作者在民間故事、傳說的基礎上的再創作,融資料性、學術性、故事性於一體。每一本書講一個道教神仙人物,每一則講一個小故事,百姓喜聞樂見的仙道形象所體現的是道教的主旨,即修煉成仙,克己度人,無私無畏。讀過之後覺得儘管題材是傳統的,但經過作者的加工創作,一掃過去的陳腐之氣,人物可親可愛,故事生動有趣,使人覺得“道”離我不遠,甚至覺得自己平素就是生活在“道”中。可以這樣說,即使在道教信仰消亡以後,這類以道教文化為主的書籍依然會有它的知音,這正如毫無中國功夫的國內外讀者熱衷於讀武俠小說一樣,雖不染指,心嚮往之。
問題與展望
總的說來新時期道教文學創作較全國解放以後的任何時期相比,應該說是取得了一些成績的,因為從荒蕪中走來,打破了零的記錄,它填補了空白。有長篇的,有短篇的,但數量不多。與其他領域的文學創作相比,道教文學還是屬於滯後的,沉悶的,微不足道的;與道教本身的發展也是不相配的。就見到的一些作品,談不上有尚雄尚質的氣勢與境界,藝術上不能和傳統文學與詩詞同日而語,表現手法陳舊,缺少可讀性和深度感,在讀者中影響不大。究其原因,除了作者的文學素質以外,大致還有這麼幾個方面:
一是文革前20年,我國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幾經波折,文學口號應和著政治運動,一個接著一個,真正稱得上膾炙人口的作品也可憐得屈指可數。這個時期道教被扣上了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封建迷信的大帽子,神聖之地成了禁涉之區,沒有一個作者願意涉獵這一園地,怕染上封建迷信的傳染病。即使有膽大妄為的作者,利用業餘時間寫成了也不能發表,因為這類作品無法列入當時的創作計畫和出版計畫。由於左傾思想的稱雄,道教幾乎已經喘不過氣來。如果說道教還在民間抗爭的話,那麼屬於它的文學已經無力掙扎。道教文學失去了基礎。改革開放以來,道教信仰獲得尊重,道教文學才得以藝術的形式擔當起宣傳祖國傳統文化精華的重任。可惜新時期道教文學在傳統中找不到借鑒,歷史已經被割斷,要萌生卻一時尋找不到文學的土壤,作者疏遠了道教,讀者對道教文學可以說是全然陌生。面對西方文化的又一次衝擊,中國文學受到嚴重影響,許多文學期刊發行量急遽下降。在這樣的狀況下,剛剛萌生的新時期道教文學,無論從題材的廣度、從結構模式、從表達方法上,語言的生動性等方面,它既無法與本土其他文學樣式競爭,又無法與外來文學競爭,更不能從古樸的傳統中獨佔鰲頭,只能見縫生長,其艱難可見。
二是道教界對借助文學藝術創作來宣傳擴大影響的意識還是比較淡薄,在這方面的投入還十分有限。只希望別人來同情自己、宣傳自己、扶植自己而不考慮對作者的發現、支持和培養。現在湧現的一些作者大多是社會上的文化文學工作者,他們出於對事業的熱情而在默默地付出。道門出身的作者,鳳毛麟角,而且他們的創作幾乎也是全業餘的,沒有得到時間上、經濟上應有的支援。為改變這種狀況,道門要有強烈的廣告意識,在不斷輸血給自己的創作隊伍的同時,可以約請作家參與道教傳記、小說、故事的創作,為道教也為社會抓出像《老子傳》那樣的好作品來。上海城隍廟已經在朝這個方向努力。
三是發表的陣地少。全國的道教雜誌報紙有八家,但登載文藝性的作品很少,這可能是觀念還不夠解放。再者可能是惡性循環,作者因找不到發表地方而氣餒,雜誌因為缺少專職的文藝編輯,忽視了文學藝術稿件的組織。這樣使本來不大的陣地逐漸荒蕪。全國的文學雜誌數以千計,惟獨不敢刊用道教文學作品,怕出問題。這也無可厚非,因為民族宗教無小事,攸關穩定大局。但筆者認為道教文學見諸於報端應該比情外情,性外性的文章更有利於新時期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關鍵在於道教知識真偽的區別和宗教感情的把握。道教的書都可以出版,為什麼單篇的文學作品就無法見諸報端,這是值得深思的。
四是題材狹窄、樣式單調。看不到像莊子那樣富有哲理性的散文。莊子散文是道教散文的楷模,也是中國散文的驕傲,但令人費解的是在人口眾多,文化水準普遍提高的今天,在道教這塊有著幾千年文化積澱的閬苑堳o很難發現清新的悟道散文。
神仙故事依然是主要內容。現在出版的神仙傳都是取材於古代流傳下來的神話傳說,大多只是換成了白話。道教信仰的核心是一個“仙”,現在我們看到的都是古仙傳說比重很大,對“今仙”觀念模糊,影響了對道教文學領域題材的開拓。如果照此發展,道教文學後勁不足是必然的。
無文而行不遠,道教要發展不能不考慮到道教文學的作用。想一想,我們的老祖宗為什麼十分重視自己的文學?著書立說是為了教育民眾,傳承文化;道教文學的作用在於鼓動民眾一心向善,宣揚神仙可學論,讓民眾受到薰陶或感染。老子如果沒有《道德經》、莊子如果沒有《南華真經》,中國的哲學史上就不可能有他們的光輝,道教史上的第一把交椅也不會給老聃坐;如果沒有魏伯陽、許遜、葛洪、陶弘景、庾信、孫思邈、王維、李白、李賀、呂洞賓、陳摶、王重陽、丘處機、張三豐、張宇初、湯顯祖等歷代文人道人在道教文學方面的貢獻,那麼道教在歷史上的輝煌就會大大折扣。道教史實證明:文化滲透生活,文學反映生活。凡是道教文化發達、道教文學隨之繁榮的時代,也就是道教得到健康發展的時代。“見玉皇,拜玉皇,玉皇大帝遍四方。”玉皇大帝在道教的神譜中位列第四,但它的聲譽蓋過三清,甚至超過“道”,究其原因,就是長期以來不少民間的文化人以喜聞樂見的故事、唱詞、寶卷等形式來宣傳群眾、感化群眾,才使得玉皇大帝在民間有如此大的威望。
如今道教已經克服了劫難造成的靜摩擦力,接著應該是克服困難,組織力量用文學形式播道傳道。觀念上要力爭道教文學題材多樣化。市場經濟搞活了出版事業,省市以上一級的道教協會要有河南鹿邑政府那樣的眼光和勇氣扶持創作,力求質量上乘化,要利用自己已經有的陣地推出弘揚道教文化的文學作品,逐步引導創作向縱深發展,讓它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事實證明說教的力量永遠比不上文學形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