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5演變期
(見表5)
晚唐北宋之後,道教出現了新的改變,北宋道教在宋真宗和徽宗時期最興盛,宋初內部經濟繁榮發展,對外定澶淵盟約而免於戰亂,在無內憂外患的情況下,醞釀了大規模的崇道。宋真宗製造聖祖(趙玄朗)降臨的神話,奉為道教尊神,以神道設教,並尊玉皇大帝為道教最高神明,大肆宮觀,修《道藏》。宋徽宗時,國事內外艱困,徽宗沉迷於道士巫術,企圖以道教挽救,排斥佛教,製造天神下降神話自己,自稱「教主道君皇帝」,成為人、神、教主三合一的皇帝,背離原來唐代所尊崇的道教宗旨,道教成為國教迅速發展。
表5
中國道教發展紀事年表--演變期
朝代 |
皇帝 |
年號 |
西元
紀年 |
重要紀事 |
宋
宋
|
北宋
北宋 |
太祖 |
建隆 |
960 |
l
佛道並重。 |
乾德 |
963 |
|
開寶 |
968 |
|
太宗 |
太平
興國 |
976 |
l
常召見道士,並在各地修建宮觀。
l
搜訪道書,修《道藏》。
l
封玄天上帝為「翊聖將軍」。 |
雍熙 |
984 |
|
端拱 |
988 |
|
淳化 |
990 |
|
至道 |
995 |
|
真宗
真宗 |
咸平 |
998 |
l
以神道設教,提倡道教。
l
把「真武」改回「玄武」,加號玄天上帝為「翊聖保德真君」。
|
景德 |
1004 |
|
大中
祥符 |
1008 |
l
大中祥符元年,製造天書下降神話,定天慶節。
l
修《道藏》。
l
大中祥符五年,製造天尊降臨神話。詔定聖祖名諱為「玄朗」,定七月一日為先天節,十月二十四日為降聖節。撰《聖祖降臨記》。
l
|
元禧 |
1017 |
l
元禧三年,張君房校正道書,編纂成雲笈七籤共一百二十二卷。
l
詔封玄天上帝為「真武靈應真君」。 |
乾興 |
1022 |
|
仁宗 |
天聖 |
1023 |
|
明道 |
1032 |
|
景祐 |
1034 |
|
寶元 |
1038 |
|
康定 |
1040 |
|
慶曆 |
1041 |
|
皇祐 |
1049 |
|
至和 |
1054 |
|
嘉祐 |
1056 |
|
英宗 |
治平 |
1064 |
|
神宗 |
熙寧 |
1068 |
l
售度牒疏財政困難。 |
元豐 |
1078 |
|
宋
|
北宋
|
哲宗 |
元祐 |
1086 |
|
紹聖 |
1094 |
|
元符 |
1098 |
|
徽宗
徽宗 |
建中
靖國 |
1101 |
l
篤信道士巫術,搜訪隱逸異人。
l
宋徽宗時封莊子為『微妙元通真君』。
l
修《道藏》,搜訪道都遺書,令道士劉道元等校定,《道藏》增至五千三百八十七卷。 |
崇寧 |
1102 |
l
修《道藏》。 |
大觀 |
1107 |
|
政和 |
1111 |
l
政和三年,製造天神下降神話自己。
l
道士林靈素聲稱徽宗是神霄玉清王。
l
仿官吏品秩,設道官二十六等、道職八等。
l
大興宮觀,修《道藏》。
l
政和七年,各州府都建神霄玉清萬壽宮,奉長生大帝君。 |
重和 |
1118 |
l
重和元年,焚毀詆毀道、儒的佛經。 |
宣和 |
1119 |
|
欽宗 |
靖康 |
1126 |
l
加號玄天上帝為『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 |
南宋
南宋
|
高宗 |
建炎 |
1127 |
|
紹興 |
1131 |
l
紹興七年,大興道教宮觀。
l
紹興二十五年,動用軍隊修洞霄宮。
l
王重陽創全真道。 |
孝宗 |
隆興 |
1163 |
l
崇道,經濟上支持道觀。 |
乾道 |
1165 |
l
乾道九年,派朱熹主管台州崇道觀。 |
淳熙 |
1174 |
l
淳熙三年,建道觀,奉真武君。
l
修《道藏》 |
光宗 |
紹熙 |
1190 |
|
寧宗 |
慶元 |
1195 |
l
崇道,親自參加道教活動。 |
嘉泰 |
1201 |
|
開禧 |
1205 |
|
嘉定 |
1208 |
l
封武當山真武大帝為「北極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福德真君」。 |
理宗 |
寶慶 |
1225 |
l
宋理宗加封張陵為「正一靜應顯佑真君」。 |
紹定 |
1228 |
|
端平 |
1234 |
l
端平十二年,大肆修建龍虎山上清宮。
l
封龍虎山第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為「觀妙先生」,成為由皇帝誥封的道教正一派首領。 |
嘉熙 |
1237 |
|
淳祐 |
1241 |
|
寶祐 |
1253 |
|
開慶 |
1259 |
|
景定 |
1260 |
|
度宗 |
咸淳 |
1265 |
|
恭宗 |
德祐 |
1275 |
|
端宗 |
景炎 |
1276 |
|
衛王 |
祥興 |
1278 |
|
元 |
|
太祖 |
|
1206 |
|
太宗 |
|
1229 |
l
太宗九年,重刊道藏經。 |
海迷失 |
|
1241 |
|
定宗 |
|
1246 |
|
海迷失 |
|
1248 |
|
憲宗 |
|
1251 |
|
世祖 |
中統 |
1260 |
l
寵愛天師道龍虎宗。 |
至元 |
1264 |
l
至元十二年,建太一宮於兩京。 |
成宗 |
元貞 |
1295 |
l
加號玄天上帝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
l
元成宗贈張魯『正一系師太清昭化廣德真君』。 |
大德 |
1297 |
l
大德七年,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神。
l
大德八年,加封正一教主。 |
武宗 |
至大 |
1308 |
|
仁宗 |
皇慶 |
1312 |
|
延祐 |
1314 |
|
英宗 |
至治 |
1321 |
|
晉宗 |
泰定 |
1324 |
|
天順帝 |
致和 |
1328 |
|
文宗 |
天曆 |
1328 |
|
明宗 |
至順 |
1330 |
|
文宗 |
|
1329 |
|
寧宗 |
|
1332 |
|
順帝 |
元統 |
1333 |
|
至元 |
1335 |
|
至正 |
1341 |
|
明
明 |
|
太祖 |
洪武 |
1368 |
l
洪武十五年,設道錄司,掌管道士。
l
加號玄天上帝為『玄天上帝』;復封玄天上帝為『真武蕩魔天尊』。 |
惠帝 |
建文 |
1399 |
|
成祖 |
永樂 |
1403 |
l
封號玄天上帝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
l
集學者編纂永樂大典。
l
永樂十年,於武當山大肆興建宮觀建築,主峰紫霄峰供奉真武大帝。 |
仁宗 |
洪熙 |
1425 |
|
宣宗 |
宣德 |
1426 |
|
英宗 |
正統 |
1436 |
|
景帝 |
景泰 |
1450 |
|
英宗 |
天順 |
1457 |
|
憲宗 |
成化 |
1465 |
|
孝宗 |
弘治 |
1488 |
|
武宗 |
正德 |
1506 |
|
世宗 |
嘉靖 |
1522 |
l
崇道,寵信道士。
l
自封道號「靈霄上清統雷元陽妙一飛玄真君」。
l
嘉靖二年,宮中設醮數日。
l
信方術,最後因服丹葯中毒而死。 |
穆宗 |
隆慶 |
1567 |
|
神宗 |
萬曆 |
1573 |
|
光宗 |
泰昌 |
1620 |
|
熹宗 |
天啟 |
1621 |
|
思宗 |
崇禎 |
1628 |
|
清 |
|
太祖 |
天命 |
1616 |
|
太宗 |
天聰 |
1627 |
|
崇德 |
1636 |
|
世祖 |
順治 |
1644 |
|
聖祖 |
康熙 |
1662 |
l
康熙二十五,年修龍虎山殿宇。
l
禁止民間宗教組織、道士驅鬼跳神活動。 |
世宗 |
雍正 |
1723 |
l
崇道。 |
高宗 |
乾隆 |
1736 |
l
不重佛道,宣布喇嘛教中之黃教為國教。 |
仁宗 |
嘉慶 |
1796 |
|
宣宗 |
道光 |
1821 |
|
文宗 |
咸豐 |
1851 |
|
穆宗 |
同治 |
1862 |
|
德宗 |
光緒 |
1875 |
l
光緒三十年,正一道第六十一代天師張仁晸誥贈光祿大夫。 |
宣統帝 |
宣統 |
1909 |
|
※
因道教發展範圍涉及甚廣,本表僅對道教發展作簡略敘述。
南宋時期由於支流繁多,分為北方派和南方派,北方派稱全真教,在華北一帶,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宋朝王重陽為祖師,其弟子丘處機奠定了基礎而使得全真教在元代更興盛。太一道也是在當時出現在北方的道教之一,改變醮法,皇帝採納太一道提出的齋醮不宜派重臣參加以及須禁葷酒之建議;南方派稱正一道,又為天師道,在華南一帶,東漢張陵為祖師。宋元以後齋法多被醮法替代,帝王熱衷於道教齋醮法事,醮法日益盛行。
元代朝廷雖然篤信西藏的密宗喇嘛教,焚燒道書,但仍無法動搖儒道。元代建立之初,為了要統治思想,支持太一道,至元代後期,太一道活躍於北方各地,元室常舉行祭祀活動。元世祖忽必烈特別寵信天師道,元成宗時加封正一教主,使正一道成為靈寶派、上清派、符籙派的總稱,和北方全真教相抗衡。元代之後出現的三國演義、西遊記、封神榜中的人物,也被神話成為民間信仰的諸神。
明清之後道教逐漸衰落,從明太祖朱元璋起就對道教多採壓抑利用手段,重齋醮,制定道教科儀樂章。玄武信仰至明代更受重視,成祖永樂十年,於武當山大肆興建宮觀建築,主峰紫霄峰供奉真武大帝,獲列正祀。張三丰在武當山建設成為道教聖地,武當道士自成為全真派,道觀供奉真武大帝。明成祖永樂年間,注重文化典籍,包括對僧道之言加以組織編纂,集經、史、子、集、佛經、道經等各類圖書為永樂大典。明世宗崇道,好方術,鉅資廣行齋醮導致國庫虛空。
明朝中葉以後,道教的重心由朝廷轉向民眾成為民間宗教,發展出如求符、誦經、唸咒、捉妖、建醮等更具民俗性的宗教內容,民間建立許多道廟,如真武廟、媽祖廟、城隍廟、關帝廟、呂祖廟等,迎神、祀神、廟會等民俗活動為道教世俗化的特色,直至今日對信仰民眾仍有影響。
明清時期道教的發展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儒、釋、道三教合一:藉儒家經典闡述道教教義。
(二)宏揚道教內丹方法:為適應此時期內丹修身方法的普及,大量宣揚道教內丹方法。關於內丹的著作《性命雙修萬神圭旨》,其內容較唐宋元時期更多,更具體。
(三)道教科儀順應民間需要而改變:齋教科儀被廣範應用在生老病死等紅白喜事上,民間醮事內容規模日趨壯大多樣,儀式日趨簡化,時間靈活縮短。
(四)強調教化民眾的功能:出現大量的勸善書,如《太上感應篇》、《道藏輯要》、《太上感應篇圖說》、《太上感寶筏圖說》…等書,圖文並茂,利於向一般平民宣導道家和傳統道德倫理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