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生道合一與長生久視

  道教是一種以生為樂,重生惡死,追求長生不死的宗教。在早期道教行世時,便已強調重生的教義。如《老子想爾注》便把《道德經》第十六章中的公乃王,王乃大改為公乃生,生乃大。把廿五章中故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的王字改為生。《注》中說:生,道之別體也。意即這個生,地如生長.生命.生存,都是道的表現形式,生和天地同樣重大。又如《太平經》中說:夫天道惡殺好生。也是重視生。晉代的道教理論家葛洪,便鼓吹服食金丹能令人不老不死,而且主張最好的是止家不死,當活神仙。這也是追求生,以至於永生。

  道教又認為,人的生命並不決定於天命。《西昇經》說:我命在我,不屬天地。《抱朴子.內篇.黃白篇》說:我命在我不在天,還丹成金億萬年。意即人的生命之存亡.年壽之長短,決定於自身,並非決定於天命。人只要善於修道養生,安神固形,便可以長生不死。這是道教異於其他宗教的一大特徵。道生萬事萬物,道 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二而一,一而二,是須臾不離的。這也是道教的其本教義。《雲笈七籤》卷五十六《元氣論》中說:夫修無為入真道者,先須保道氣於體中,息元氣於臟內,然後輔以藥物,助之以百行。則內癒萬病,外安萬神,內氣歸元,外邪自卻,卻災害於外,神道德於內,內外相濟,保守身命,豈不善乎!便是闡發此一教義。

  《太上老君內觀經》對生道相守這一教義,講得較為明顯.集中。《經》中說 :天地構精,陰陽布化,萬物以生。承其宿業,分靈道一,父母和合,人受其生,……所以謂生,有由然也。此身從虛無中來,因緣運會,積精聚氣,乘業降神, 和合受生,法天象地,含陰吐陽。分錯五行,以應四時。眼為日月,髮為星宸,眉 為華蓋,頭為崑崙,布列宮闕,安置精神。萬物之中,人稱最靈。性命合道,當保 愛之。因為人在始生之時,神源清靜,湛然無雜,既受納有形,形染六情,眼則貪 色,耳則滯身,口則耽味,鼻則受馨,意懷健羨,身欲輕肥,人為貪求滿足六情之 欲,便是自我戕害,促其失道而死亡。要生存,便必須守道全生,為善保真。

  《內觀經》談到道教的生死觀,說:
  老君曰:從道而生謂之命,自一稟形謂之性,所以任物謂之心,心有所懷謂之意,意之所出謂之志,事無不知謂之智,智周萬物之慧,動以營身謂之魂,靜以鎮形謂之魄,流行骨肉謂之血,保神養氣謂之精,氣清而駛謂之榮,氣濁而遲謂之衛,總括百神謂之身,萬象略見謂之形,坱然有閡謂之質,狀貌可則謂之體,大小有分謂之驅,眾思不測謂之神,莫然應化謂之靈,氣來入身謂之生,神去 於身謂之死,所以通生謂之道。道者有而無形,無而有情,變化不測,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則為神明,所謂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則修心也,教人修心則修道也。道不可見,因生而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則道廢,道廢則生亡。生道合一,則長生不死。

又說:
  老君曰:道無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屬形不屬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生守道,則長存不亡也 。

又說:
  知道易,信道難。信者易,行道難。行道易,得道難。得道易,守道難。守道不失,身常存也。

《雲笈七籤》卷卅二《養性延命經》中也說:
  《老君妙真經》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勿失身。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

  正由於道教有生道相守.生道合一的基本教義,故而道教採摭.造作了許多修道養生的方術,諸如外丹.內丹.存思.守一.服氣.服餌.導引.行蹻.房中.守庚申……等等。欲能保神固根,精氣不散,淳白不分,形神合道,達到生道合一,長生久視。道教常用《道德經》中一句話來表達上述含義,這便是深根固蒂, 長生久視。

道教概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