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武當道與丹法東派.西派之出現及劉一明之丹道

  武當道,因興起於湖北均縣武當山而得名。

  考武當山在北魏前便已有名。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沔水條》記載:沔水又東南經武當縣故城東,又東曾水注之,水導源於縣南武當山,一曰太和卜,亦曰參上山,山形特秀,又曰仙室。《太岳太和山記略》說:自秦漢以來置武當縣.武當郡,皆因山名之。《後漢書.朱穆傳》及《隋書》中之《地理誌》均記有武當山名。 元劉道明撰《武當福地總真集》說:
  武當山,……中嶽佐命之山,應翼軫角亢分野,在均州之南,周回六百里,環列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澗嵩高之儲副,五嶽之流輩,唐虞柴望遍祀之地,七十二福地之一。乾兌發原,盤垣萬里,回旋若地軸天關之象,地勢雄偉,非玄武不足以當,因名之曰武當。

  武當山在明以前早已是道教徒活動的勝地。古籍中記載有不少著名羽客.道士在此隱居修煉。漢魏以前的傳說過於渺茫,這裡不提,據《武當福地總真集》記載:南朝劉宋明帝時的劉
E,宋泰始中(四六六至四七一年)為晉王記室,解官辟谷入武當仙去;《真誥.稽神樞》云:(謝)允字道通,歷陽人,……晉太康中(二八0至二九0年)表辭官入道,招許之,西上武當……結茅於石室,不數年得沖寂之妙;唐人姚簡曾在唐太宗時出為武當節度,後亦隱居武當,志慕虛玄;五代宋初的陳摶也曾入武當,誦《易》於五龍觀。《宋史.陳摶傳》也說:自言嘗遇孫君仿.ㄔ硈B士,二人者高尚之人也。語摶曰:武當山九室岩可以隱居。摶往棲焉。因服氣辟谷,歷廿餘年。《武當福地總真集》卷上記載:元至元(應為至正)廿三年,法師葉希真.劉道明.華洞真承應御前充武當山都提點。提點乃是道官,說明在元代這裡便已是有相當規模的道場,所以設了道官。由於元末的兵火,道觀大都被毀,因而才有明成祖朱棣的復修武當宮觀。

  明成祖為什麼要在武當山大肆營造宮觀呢?說法不一。一說明初武當山出現祥瑞彩雲,真武大帝在雲中顯現,道士們繪制了一幅《太和山祥瑞圖》,獻給了明成祖朱棣,朱棣為表示崇奉真武的誠心,故而大興土木,修造道觀;一說當時武當山有位著名的道士叫張三豐,朱元章在位時便曾遣使覓之,未得,朱棣作皇帝後又遣給事中胡瀠偕內侍朱祥賚璽書香幣往訪,遍歷荒徼,積數年不遇,為取悅.招攬道士張三豐,故而成祖大修武當道觀;一說是朱棣奪皇位,火焚皇宮,建文帝下萵不明,有說為僧,或云為道,更有說建文帝就隱居武當山中。《萬歷野獲編》謂:以文皇帝遣胡瀠托訪張三豐為名,實疑其匿他方起事;一說成祖為攏絡河南.湖北的民心,順民間信仰而崇祀真武……。從門初在武當山專設道官太和山提點,朱棣派內侍朱祥到武當山數年,以及明英宗起由宦官管理武當山,極可能成祖之興武當,乃出之於政治上的原因。不管傳說如何,武當山是復興了,役民工卅餘萬,費時七時,建成八宮二觀及金殿.紫禁城等,規模很大。道士張三豐也因此更為出名,他利用這樣雄厚的物質條件,在武當山開創了武當道派。

  據《明史.張三豐傳》記載:
  (張三豐)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以其不飾邊幅又號張邋遢。……書經目不忘,遊處無恆,……嘗遊武當諸岩壑,語人曰:此山異日必大興。時五龍.南岩.紫霄俱毀於兵,三豐與其徒去荊榛辟瓦礫創草廬居之,已而捨去。太祖故聞其名,洪武廿四年(一三九一年)遣使覓之,不得。……永樂中(一四0三至一四二四年),成祖遣給事中胡瀠偕內侍朱祥賚璽書香幣往訪,遍歷荒徼,積數年不遇,乃命工部侍郎郭璡.隆平侯張信等督丁夫卅餘萬人大營武當宮觀,費以百萬計。既成,賜名太和太嶽山,設官鑄印以守。……或言三豐金時人,元初與劉秉忠同師,後學道於鹿邑之太清宮,然皆不可考。天順三年(一四五九年)英宗賜誥贈為通微顯化真人,終莫測其存亡也。

後人為其編有《三豐丹訣》一卷.《張三豐先生全集》.《三豐真人玄譚全集》一卷,均作明張君寶撰。

  張三豐所創武當山的教義與特點,有下列幾點:

  一:崇祀真武大帝。真武本為玄武,宋時因避趙玄朗諱,改稱真武。玄武乃北方七宿斗.牛.女.虛.危.室.璧的合稱。以其形似龜蛇,故名玄武。玄為龜,屬水,尚黑;武為蛇,屬火。為我國古代所崇奉的北方之神。從宋真宗起,特別崇奉北極紫微大帝的四位護衛,即道教所說的天聖.天蓬.天罡.天猶四大元帥,認為北極帝星地位之穩定,全賴四大元帥(星宿)的護衛,故四帥亦稱四聖是護佑皇帝的天神。在四帥中,尤其對天聖(佑聖)更為尊崇,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封為鎮天真武靈應佑聖帝君,簡稱真武大帝,又稱玄天上帝。均縣武當山,自古即奉。

  二:祀真武之神(北方之神,水火之神),故武當道以真武大帝為祖師,又以真武大帝為雷部至尊之神。

  三:習武當內家拳技。考武當內家的祖師,乃北宋徽宗時的張三峰(亦稱張三豐)。傳說他夜夢真武大帝授拳法。明末清初黃宗羲《王征南墓誌銘》說: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別少林為內家,蓋起於張三豐。三百多年之後,明初武當山又出了一位著名的道士也叫張三豐。後者是前者內家拳技的繼承者和發揚者。武當道士歷來均在秘傳內家拳技,至今仍保存這種傳統。他們習拳技主要是為了健力御疾和抗拒野獸與護觀
    。

  四:在教義上主張三教合一。《三豐全集.大道論》下篇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道者修此陰陽之道也。一陰一陽.一性一命而已矣。《中庸》云:修道之謂教。三教聖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三豐全集.大道論》上篇中說:予也不才,竊嘗學覽百家.理綜三教,並知三教之同,此一道也。儒離此道不成儒,佛離此道不成佛,仙離此道不成仙。又說:儒也者,行道濟時者也。佛也者,悟道覺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者也。各講各的妙處,合講合的好處,何必口舌是非哉!夫道者,無非窮理盡性,以至於命而已矣。

  五:重修煉內丹,且首重性功。武當道屬道教清修派,頗重修煉內丹,並且主張先全人道,而後仙道。《大道論》中說:修身之事,不拘男女,此金丹大藥雖愚昧野人得之立登仙位。……只要素行明德,仁義悲憫,深參造化,察其真偽,得陰陽之正氣,覓鉛汞之真宗,方能換骨長生。

又說:至於旁門邪徑,御女採陰,服煉三黃,燒鉺八石,是旁門無功也。又有以按摩導引.吐納呵噓.修服草藥為養生之方者,雖屬暫去其疾,難逃老衰命盡而被人恥笑也。

  武當道後來逐漸并入全真道。教義教規亦與全真道同。

  在《三豐全集.道言類》中附有《三豐先生輯說》,其中錄有陸潛虛及李涵虛的丹法,故這裡略為介紹陸潛虛及其東派丹法與李涵虛及其西派丹法。按《三豐先生輯說》乃後人李涵虛所編造,非張三豐本人所輯,因張三豐前于陸潛虛有一百幾十年,而前于李涵虛則有四百幾十年。

  關於道教丹法,前文已提及過北宗和南宗。南宗丹法後又分為兩派,一為張伯端弟子石泰,主張自身清修,稱清修派;另傳弟子劉永年(奉真)傳翁葆光,主張陰陽雙修,即男女同修,稱陰陽派;石泰弟子陳致虛,既倡清修,也講陰陽,又因同受南北宗師傳,又合南北宗丹法,著《中和集》,三教合參,以守中為至善之道,稱丹法中派,仍屬北宗清靜修行派。南北宗到元末便已合并,均屬全真道,丹法大致合一,南北畛域之見亦逐漸消失,惟陰陽派則異端突起,與南北宗合并之清修派分道揚鑣。晚明的伍守陽(伍沖虛)集南北宗之大成,著有《天仙正理直論》.《丹道九篇》.《仙佛合宗語錄》。而陰陽派則在明清出現了所謂東派與西派。

  東派的開創者為明代的陸西星(一五二0至一六0六年)。陸西星字潛虛,揚州興化縣人。明嘉靖(一五二二至一五六六年)間,自稱得呂洞賓秘傳,寫成《賓翁自記》.《道緣匯錄》,又著《方壺外史叢書》,輯刊《呂祖全書》.宣稱得丹道真傳,大闡丹道,世稱丹法東派,屬陰陽派。其丹法明言男女雙修方可成丹,要點在凝神聚氣.道歸自然,所謂離形交氣,則男為口傳。陸西星還撰有《南華副墨》,並以玄理注釋《莊子》,晚年參禪,又撰《楞嚴述旨》。

  西派開創者為清代的李涵虛。清咸豐(一八五一至一八六一年)間,四川樂山長乙山人。李涵虛(號涵虛子),托言於峨嵋遇呂祖及張三豐,得丹法秘要,著《太上十三經注解》.《無根樹注解》.《三車秘旨》,還編輯和刊印《張三豐全集》,宣揚丹道,世稱丹法西派,亦屬陰陽派。宣揚其丹法以清靜立基,然後事陰陽雙修。李涵虛托言張三豐授,實則托張三豐之名而自飾其說。

  在清代最引人注目的道教內丹煉師和學者是乾隆.嘉慶年間的道士劉一明(一七三四至一八二一年)。劉一明號悟元子,又號素朴散人,被褐散人,山西曲沃縣(今山西聞喜縣東北)人,是當時我國西北地區全真龍門派的第十一代宗師。他一生主要在甘肅榆中之棲雲山.興隆山修道傳教,著書立說。他的主要著作,後人匯刻為《道書十二種》。他所論述的丹法,淵源於宋代陳摶的宇宙生成論和逆以成丹說以及張伯端闡發的丹道口訣。他繼承和發展了全真道清修派的理論和方法,頗具有宗教唯心主義的哲學思辨性。其內容主要包含以道為本原的宇宙觀.先驗的天賦人性論.修煉內丹訣要以及三教同源.相通的理論。他認為至無至靜的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指南針.陰符經注》中說: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名,長養萬物。無形無名,自然至靜之道。《修真辨難.序》中說:夫道即理也。理即道也。……此理此道,位天地而育萬物。這個道乃是非物質的精神實體。這個精神實體產生先天真一之氣,即虛無中生一氣。《修真辨難》中說:先天之氣自虛無中來。《悟真篇》云:道自虛無生一氣。……此皆言先天之氣為生物之主氣,乃自虛中來,為萬象之主,天地之宗。一氣生天生地生陰陽,陰陽再合其中,又合一氣成三體,三體即成,一氣運動,陰而陽,陽而陰,於是萬物生焉。他認為人性是天賦的,說人的形體孕育之時,生機自虛無中來,這就是先天祖氣,而祖氣是純善.至善的,這便是人的天賦之性,或曰真如之性,至至善的。人體出母胎後,由於後天呼吸之氣是惡.濁的,因而人的至善之性被侵蝕.污染,真一之氣消泯,於是人性也就變惡了。如要維持.恢復天賦之善性,就要不懈的習善.行善。劉一明的煉丹理論,與陳摶的逆以成丹之說基本相同。他認為人順自然之道而生,要返回虛無之道中去,就只有以逆道的修煉之法返本歸真。這種修道理論,是闡發陳摶之說,他又進一步與張伯端修丹法相結合,論述了修丹的四個步驟,即所謂煉己築基.凝結聖胎.沐浴溫養.煉神還虛,這是逆以成丹的具體方法。在修持方面又特別強調綱常倫理道德,這正是北宗全真道所注重的修性之功。劉一明是三教合一論者,認為三教之理相通,兼而用之,可以成聖。《悟真篇指解》卷三:儒以渾賒天理謂太極,道以渾賒天理謂金丹,釋以渾賒天理謂圓覺。本無名字,強名曰道。劉一明繼承和發展了王重陽的三教合一思想,劉所著《三教辨》肯定:儒即是道,道即儒,儒外無道,道外無儒,溯源窮流,三教一家。劉一明可以說是總結了全真清修派的理論與丹法,是清代道教中最突出的神仙學家。

 

道教概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