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鍾呂金丹道的崛起

  隋唐五代在道教教義方面最突出而又對後世道教影響最大的發展,是鍾呂金丹道的崛起。

  何謂鍾呂金丹道?即道教宣稱為仙人的鍾離杜權.呂洞賓所倡導的內丹修煉術。何謂內丹?簡單的說,即將人體比作爐鼎,以體內之精.氣為藥物,運用神去燒煉,認為可使精.氣.神凝為聖胎,聖胎可以離開軀體而為身外之身,永世長存。這個所謂聖胎,或稱神丹,或稱為內丹。宋翁葆光《悟真篇注序》布一段解釋:
  夫煉金丹大藥,先明天地未判之前,混沌無名之始氣,立為丹基。次辨真陰真陽,同類無情之物,各重八兩,立為爐鼎。假此爐鼎之真氣,施設法象,運動周星,誘此先天之始氣,不越半個時辰,結成一粒,附在鼎中,大如黍米,此名金丹也。取金丹一粒,吞歸五內,擒伏一身之精氣,猶貓捕鼠,如鸇搦鳥,不能飛走矣。然後運以陰陽之真氣,謂之陰符陽火,養育精氣,化成金液之質,忽尾閭有物,直沖夾脊雙關,歷歷有聲,逆上泥丸,觸上顎,顆顆降入口中,形如雀卵,馨香甘味美,此名金液還丹也。徐徐嚥下丹田,結為聖胎,十月胎圓火足,即脫胎沐浴,化為純陽之軀,無飢渴寒暑之患,刀兵虎兕之不能傷,而為陸地神仙。

  隋代之前,道教本來沒有內丹之說,只有胎息.導引.行氣.存想等內養方術。隋文帝開皇年間(五八一至六00年),羅浮山道士青霞子蘇元朗,托言曾學茅山,得大茅真君秘旨,撰《龍虎金液還丹通元論》及《旨道篇》,倡導內丹之道,自此道教始興起內丹道。以後便把葛洪所倡導的金丹相對而稱外丹。

  內丹道在唐代已有相當大的影響,此類道書,紛紛出現,如至一真人崔希範著《入藥鏡》が.張元德《丹論訣旨心鑒》.陶植《陶真人內丹賦》.羊參 微《元陽子金液集》.劉知古《日月玄樞篇》.還陽子《大還丹金虎白龍論》.吳筠《南統大君內丹九章經》.林太古《龍虎還丹訣頌》.董師元《龍虎元旨》等。至唐末五代,內丹道(道教稱金丹道)已經盛行圯來,出現有鍾離權的《靈寶畢法》.鍾離權據《參同契》而作的《雲房卅九章》,呂洞賓緣 之作《沁園春》.《霜天曉角》及《窯頭脫空》等歌,華陽施肩吾作《鍾呂傳道集》.《西山群仙會真記》,彭曉作《還丹內象金鑰匙》,陳摶的《無極圖》,均闡發內丹之道。唐末五代倡導內丹道的最著名人物 是鍾離權與呂洞賓,至今道教全真派(重內丹修煉的教派)仍尊鍾離權與呂洞賓為祖師。鍾.呂的名字在道教信徙中雖然人人皆知,而且偽托其名的道書也很多,可是在比較正式的史籍上,有關他們的記載卻沒有,或者極少。按鍾離權,道教又稱漢鍾離,字雲房,為五代隱士,傳說為八仙之一。說他於終南山石壁間得《靈寶經》,遂悟道。又傳說唐末五代的呂洞賓(
)曾遇之於長安,鍾授呂大道天遁劍法,龍虎金丹秘文。據宋鄭樵《通誌》第六十七卷道家修養類著錄有鍾離權授呂公《靈寶畢法》十卷。道教傳說鍾離權是漢代人,純屬有意神化,因為漢代人如何能與五代時人相遇呢?我以為鍾離權乃是五代後漢人。關於呂洞賓其人《宋史.陳摶傳》中有簡短記載:
  關西逸人呂洞賓,有劍術,百餘歲而童顏,步履輕疾,頃刻數百里,世以為神仙。皆數來摶齋中,人咸異之。

《岳陽風土記》說他是唐代山西禮部尚書呂渭之孫。《雅言係述.呂洞賓傳》謂:
  關右(陝西西安)人。(唐)咸通初,舉進士不第。值(黃)巢賊為梗,攜家眷隱居終南(山),學老子之法。

又宋人吳曾收錄的岳州石刻《呂洞賓自傳》云:
  吾乃京兆(西安)人。唐末,累舉進士不第,因遊華山,遇鍾離,傳授金丹大藥之道。

道教關於呂洞賓的傳說很多,尊為仙人,稱純陽祖師或純陽帝君。從施肩吾《鍾呂傳道集》看,鍾離權與呂洞賓確是改金丹與黃白燒煉之術為內丹的關鍵人物,是他們建立了內丹道的系統理論與方法。

  這樣,內丹道便是由隋代青霞子蘇元朗首開其說,繼而劉知古.崔希範.鍾離權.呂洞賓.施肩吾.彭曉.陳摶等發明道要,以誘進學之士;然而,在當時尚未將其火候度法,溫養指歸加以說破。到北宋張伯端(紫陽)著《悟真篇》闡明其道後,則內丹道便更為盛行,成為道教徙認為最犬奧妙.最隱密的修仙之法。

  為什麼在隋唐五代會興起內丹道?我以為一是由於外丹弊害的敗露,二是道教靜功的神秘化發展。

  隋唐時期,燒煉金丹.黃白之道頗盛,帝王.官僚.富貴者,不少人熱衷此道,幻求長生。據趙翼《廿二札記》卷十九《唐諸帝多餌丹藥條》記唐太宗.憲宗.敬宗.武宗.宣宗皆服丹藥中毒致死;臣下如杜伏威.李道古.李抱真皆服食中毒致死。宋李季可《松窗百說》謂太學士李千受方士柳賁藥,服之下血死。又唐代歸登.李虛白.孟簡俱以服食而斃。《舊唐書》揭示了金丹的毒害,如《舊唐書.憲宗本記》:
  十四年十一月丁酉.上服方士柳泌金丹藥。起居舍人裴潾上表切諫,以金石含酷烈之性,加燒煉則火毒難制。……上自服藥不佳,數不視朝,人情恟懼。……庚子,上崩於大明宮之中和殿,享年四十三,時以暴崩,皆言內官陳弘志弒逆,史氏諱而不書。

《舊唐書.穆宗本記》:
  (柳)泌於台州為上煉神丹,上服之,日加躁渴,遽棄萬國。

《舊唐書.武宗本記》:
  (武宗)重方士,頗服食修攝,親受法籙,至是藥躁,喜怒失常。疾既篤,旬日不能言。宰相李德裕等請見不許,中外莫知安否,人情危懼,是月廿三日崩。

  五代時,蜀何光遠《鑒誡錄》謂,後梁太祖朱晃服方山道士龐九經所進金丹,眉髮立墜.頭背生痛。南唐史虛白之仲子所撰《釣磯立談》謂,南唐烈祖服金石藥,患疽致死。

  見於史籍記載的服丹斃命者便有如此之多,至於死於服丹之一般迷信者,自然就更多了。長生之道,固然令人神往,可是在服丹者一個一個死去的客觀事實面前,人們即使再麻木不仁,也不能不有所疑懼了。否則《舊唐書.憲宗本記》中起居舍人裴潾也就不會說金石含酷烈之性,加燒煉則火毒難制。若金丹已成,且令方士自服,一年觀其效用,則可進御也。可見金丹道術的風行時期,也正是人們經過實踐而逐漸認清其毒害的時期,同時也是術士們另覓求仙之術的時期。富貴者為貪戀享受,幻想獲長生之道,方術士為謀取富貴者或誘引信眾,亦必另覓蹊徑,這是必然的趨勢。因此,在以為服丹後移金屬不朽之質於肉體,同樣畢天不朽的幻想破滅之後,便逐漸轉向在自身小天地中效法自然,另行這作所謂長生久視之術。況且這種術.說,古已有之,如胎息.導引.行氣等,內丹道不過是在此基礎上更向神秘之仙道發展而已。

  另一情況是隋唐時燒煉黃白之術盛行,有些術士名為煉外丹以求登仙長生,實際卻在燒煉金銀,即假金銀,以謀財利。如《太平廣記》卷四百引宋戴君孚《廣異記》中便說:隋末有道者居太白山煉丹砂,合成大還丹,化赤銅為黃金。這些藥金銀乃偽物,在社會流行便成一害。因此,外丹術亦被人視為欺人之術,加以鄙棄。

  以上講的是外丹的弊害的客觀情況,從而促使方術士不得不改弦更張,另謀要道。可是由外丹向內丹轉變是否有其內在的根據呢?我以為從教義上講是有其內在根據的。我們知道道教的所謂存思.靜功.氣法.丹道等,都以天人一體為其基本理論依據,因此其具體理論都是以模擬自然立論的。用在丹道來說,便是修丹與天地造化同途的說法。道教在這方面常援用道家一些理論以為依據。如《道德經》中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又如《莊子》中說: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
  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莊子.德充符篇》)
  壹其性,養其氣,合其德,以通乎物之造化。(《莊子.達生篇》)。

《淮南子.精神訓》更是認為人體的生理機構與性情都是天地的形象與自然變化相契合等:
  故頭之圓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天有四時.五行.九解.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四肢.五臟.九竅.三百六十節。天有風雨寒暑,人亦有取與喜怒。故膽為雲,肺為氣,肝為風,賢為雨,脾為雷,以與天地相參也,而心為之主。

道教也相信人體是一個小天地,與自然是相類相通的。比如《太平經》中就說:
  相去遠,應之近,天人一體,可不慎哉?(《太平經鈔.乙部》)

又如《陰符經》說:
  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物生乎情。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與丹道修丹天地造化同途的理論有密切關係的是《周易》,道教目的為丹經之祖的東漢魏伯陽撰《周易參同契》,除了假借《周易》的系統詞語,對天人關係的思想也是有所吸取的,如:
  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 繫辭上傳》第十一章)

這些理論,均體現在《周易參同契》中。這些主張效法自然的理論,以後都是丹道模擬自然的理論根據。由於認為天地自然形象.變化與人體生理機構的形態.性情是相似.相應.相關的關係,故進而認為宇宙為大天地,人體則為一小天地,人體是自然天地的縮小體。因此在外丹弊害及受佛教禪宗影響,道教靜功逐漸神秘化的情況下,模擬自然的外丹理論也就必然轉變為模擬自然的生理模構和生理變化現象。道教煉師咸稱內丹發《道德經》與《周易參同契》之奧秘,至於這種方術究竟有多少奧秘?筆者以為如果不是有意故弄玄虛,則與外丹等觀可也。

  總之,隋唐出現的內丹,成了後世道教神仙術中最神秘的內容,成為道教丹鼎派教義的核心。迨及宋元,緣參同爐火而言內丹者日盛,甚而斥服食胎息為小道,金石符咒為旁門,黃白燒煉為邢術。惟以性命雙修,為谷神不死.羽化登真之至訣。故研究道教,不可以不注意內丹的發展與影響。

道教概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