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張魯與五斗米道

  漢靈帝時,張角太平道徒眾遍布青.徐.幽.冀.兗.豫.荊.揚八州,旁及并.雍。張魯的五斗米道則遍行巴.蜀.漢中。

  張魯,字公祺,道教稱他為系師,是天師張道陵的孫子,嗣師張衡的兒子。陵傳子衡,衡傳于魯,道教稱三師。五斗米道初創於張道陵,而擴展興旺則為張魯。關於張魯及其五斗米道的行事作為,《華陽國誌》.《後漢書》.《三國誌》.《太平廣記》等古籍及道書中均有記載,這裡擇要摘錄,以為簡介。

東晉常璩撰《華陽國誌》卷二:
  漢末,沛國張道陵學道於蜀鵠鳴山,造作道書,自稱太清玄元,以感百姓。陵死,子衡傳其業。衡死。子魯傳其業。魯公字公祺,以鬼道見信於益州牧劉焉。魯母有少容,往來焉家。初平中(一九0至一九三年)以魯為督義司馬,住漢中,斷穀道.魯既至,行寬惠,以鬼道教。立義舍,置義米.義肉其中,行者取之,量腹而已,不得過,過多云鬼病之。其市肆賈平亦然。犯法者三原而後行刑。學道未信者謂之鬼卒,後乃為祭酒。巴.漢夷民多便之。其供道限出五斗米,故世謂之米道。

《後漢書.劉焉傳》:
  魯遂自號師君。其來學者,初名為鬼卒,後號祭酒。祭酒各領部眾,眾多者名曰理頭。皆教以誠信,不聽欺妄,有病但令首過而已。諸祭酒各起義舍于路,同之亭傳,具置米肉以給行旅。食者量躲足,過多則鬼能病之。犯法者先加三原,然後行刑,不置長吏,以祭酒為理,民夷信向。

《三國誌.張魯傳》注引《典略》:
  光和中……漢中有張修,……修為五斗米道。……修法略與角同,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奸令.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號曰奸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字,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山,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為常,故號曰五斗米師。實無益於治病,但為淫妄,然小人昏愚,竟共事之。

  以上史料,基本上已將張魯五斗米道的組織.經典.宗教活動等記述清楚。這裡要再說明的是,沛國人張陵於漢順帝時,客蜀學道,與當地巫道相結合,開創五斗米道。漢靈帝時巴郡巫道首領.益州牧劉焉的別部司馬張修亦為五斗米道信徒。《三國誌.張魯傳》裴注引《典略》:光和中,……東方有張角,漢中有張修。……角為太平道,修為五斗米道。又《華陽國誌》卷二:扶風蘇固為漢中太守,魯遣其黨張修攻固。張魯與張修共收漢中,後來張魯殺掉了張修,遂獨據漢中,以五斗米為治。所謂民夷信向,民指漢民,夷指白虎夷,即當時之少數民族賨人或板楯蠻.《晉書.李特載記》:漢末,張魯居漢中,以鬼道教百姓。賨人敬信巫覡,多往奉之。又《北史.泉仚傳》:巴俗事道,尤重老子之術。又《蠻書》卷十引《夔城圖經》:夷(白虎夷)事道,蠻(廩君蠻)事鬼。足見賨人信向五斗米道。

  張魯據漢中以後的活動情況,《後漢書.劉焉傳》注引《典略》有如下之記載:
  及魯自在漢中,因其人信行修業,遂增飾之。教起義舍,以米置其中,以止行人。又使自隱,有小過者,當修道百步則罪除;又依《月令》,春夏禁殺,又禁酒。流移奇在其地者,不敢不奉也。

此段是說張修早在漢中傳播五斗米道,張魯獨據漢中後,又在原五斗米道基礎上增飾起義舍、修路、春夏禁殺、禁酒等教義。實行政教合一,頗得人民擁護,朝廷不能討,遂就拜魯為鎮夷中郎將,領漢寧太守。韓遂.馬超之亂,關中游民奔魯者數萬家,魯遂聲勢壯大。據《後漢書.劉焉傳》記載:
  魯自在漢川垂三十年,聞曹操征之,至陽平,欲舉漢中降。其弟衛不聽,卒眾數萬,拒關固守。操破衛,斬之。魯聞陽平已陷,將稽顙歸降。閻圃說曰:今以急往。其功為輕,不如且依巴中,然後委質,功必多也。于是乃奔南山。左右欲悉焚寶貨倉庫。魯曰:本欲歸命國家,其意未遂。今日之走,以避鋒銳,非有惡意。遂封藏而去。操入南鄭,甚嘉之。又以魯本有善意,遣人慰安之,魯即與家屬出迎,拜鎮南將軍,封閬中侯,邑萬戶,將還國中,待以客禮,封魯五子及閻圃等皆為列侯。魯卒,謐曰原侯,子富嗣。 

  張魯歸降曹操,時在漢獻帝建安二十年(二一五年)。按漢末四征.四鎮將軍地位僅次于三公。張魯及五子皆封侯,其女嫁曹操的兒子燕王曹宇(亦名彭祖)。據《三國誌.燕王宇傳》:明帝少與宇同止,常愛異之,及即位,寵賜與諸王殊。曹叡時,曹宇曾一度為大將軍。這表明張魯歸降曹操後,地位還是十分顯赫的。明《正統道藏》力帙,有《正一法文天師教誡科經》,其中《大道家令戒》中反映有曹魏五斗米道的情況,雖托大道垂誡,卻頗似張魯之口氣:

  昔漢嗣末世,豪杰縱橫,強弱相凌,……是吾順天奉時,以國師命。武帝行天下,死者填坑,既得吾國之光,赤子不傷。身重金累紫,得壽遐亡。七子五侯,為國之光,。將相掾屬,侯封不少,銀銅數千, 父死子繫,兄亡弟榮,沐浴聖恩。……今吾避世,以汝付魏,清政道治……。

曹魏如此寵待張魯,實際用意在安撫五斗米道徙眾,同時對其青州精銳兵之將士(原為黃巾軍降卒),亦有安撫之影響。唯其因張魯一門顯貴,故亦有利於五斗米道 傳播。 

  《三國誌》:不載張魯卒年,陶弘景《真誥》卷四《許子從張鎮南之夜解》條注云:張系師為鎮南將軍,建安二十一年亡,葬於鄴東。張魯為什麼會葬於鄴城呢?因曹操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遷徙的漢中人也有定居於洛陽.鄴城,張魯及其僚屬,帶著他們的宗教組織一同北遷,張魯至洛陽或鄴城後即死去。五斗米道便因這次漢中民北遷而北傳。至晉,張魯第四子張盛徙江西龍虎山,故後來的天師道的重心便轉到江西龍虎山了。

  關於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內容,據《隸續》卷三《米巫祭酒張魯題字》碑文中 說:
  熹平二年(公元一七三年)二三月一日。天表鬼兵胡九□□,仙歷道成,玄施延命,道正一,布於伯氣。是召祭酒張普,盟生趙廣.王盛.黃長.楊奉等,詣受《微經》十二卷,祭酒約施天師道,法無極耳。

《微經》十二卷早已亡佚,其內容無從稽考。孟安撰《道教義樞.七部義》及《雲笈七籤》卷六,都說:
  按《正一經》云,有《太平洞極之經》一百四十四卷,此經並盛明治道.證果.修因.禁忌.眾術也,……漢安元年,太上親授天師,流傳茲日。 

  意即張道陵曾奉持有《太平洞極經》一百四十四卷。考唐閭丘方遠的《太平經鈔》己部.庚部;《太平經》卷四十一.六十七.六十九.八十八.九十一.九十六.一百二.一百十五至一百十六.卷一百二十至一百三十六,多處有詮釋太平洞極之經的文字。宋張君房編《雲笈七籤》卷六《三洞經教部》也說:
  凡君在位,輕忽斯典,然其卷數或有不同。今甲乙十部合一百七十卷,今世所行。按《正一經》云:有《太平洞極經》一百四十四卷。今此經流亡將欲盡。此之二經,並是盛明治道及證果修因.禁忌眾術等也。

足見三師確曾有過《太平洞極經》。《太平經》與《太平洞極經》經名雖異,而內容基本一致。近人饒宗頤《敦煌六朝寫本張天師道陵.老子想爾注.校箋》,也認為張氏(實為張魯)《老子想爾注》多處演太平.守一,實乃以《太平經》之意旨解釋《老子》。這也說明《太平洞極經》確為五斗米道主要經典之一。再者,考察張魯五斗米道的行事作為,亦確有與《太平經》內容相同相通之處,如:
  張魯自號師君。《太平經》中常用天師.天君稱號。天師是傳授道法的仙真,天君是治理天上的天神。張魯既是系師又是一方霸主,故自號師君。

  張魯教人皆教以誠信,不聽欺妄;《太平經》提倡倫理道德,尤其強調誠信,不聽欺妄。這在《太平經》卷九十六.卷一百中都反復強調。
  張魯教人有病首過。修法略與角同,加施淨室,使病人處其中思過。五斗米道與太平道同樣信仰叩頭思過即可解罪。不過太平道因黃巾起義而成戎馬倥傯,故信徒是在曠野叩頭思過;而五斗米道安居漢中,故能加施淨室。

  五斗米道鬼吏主為病者請禱,作三官手書。《太平經》卷九十二便說:人生病,乃是天.地.水神發怒所降的災,作手書說服罪之意,求神免罪,即可病癒。

  五斗米道起義舍於路,懸置米肉以給行旅。《太平經》卷六十七.卷六十九便認為糧食財物乃天下人所公有,飢寒者皆有權力取得衣食。如果富有者不肯救窮濟急,使人飢寒而死,這就是與天地為仇。

  五斗米道對犯法者先加三原,然後行刑,即先原諒三次,三原後仍不改過,才給懲罰。《太平經》卷四十四.卷六十五都主張聞人有過,助其自悔,化之以漸,作法是要犯人在淨室中向神叩頭思過,乞求諸大神原其不及。

  五斗米道主張對有小過者,可以讓其自隱其過,只要修路百步,即可補過。《太平經》卷五十六至六十四便說修道路是立土功,將功可以贖過。

  五斗米道規定春夏禁殺。《太平經》卷一百十五至一百十六.卷一百三十至一百五十三說,春夏正是自然身滋生繁榮的時候,這是天意時候。如果春夏殺生,這就是逆時氣,不合天地的心意,災害奸邪凶惡之事便會出現。足見張魯春夏禁殺,與《太平經》的主張是一致的。

  五斗米道主張禁酒。《太平經》卷五十至六十四便規定無故飲一斗者,笞三十,謫三日。


  從以上對照可以看出,五斗米道的許多戒令規定及主張,都與《太平經》有密切關係;同時也顯見魯法略與角同,實則同源而異流。

  五斗米道奉持的經典,主要是《老子五千文》.《太平洞極經》及三天正法之章符,除這些外,最重要的秘典則是《老子想爾注》。《魏書.釋老誌》曾說:五斗米道其書多有禁秘,非其徒不得輒觀。《老子想爾注》便是這樣的秘籍之一。其內容,在宗教信仰方面,則重視奉道誡.煉養.積善成功,積精成神;在社會意識形態方面則強調要致太平.提倡封建道德.輕王重生等。由於《老子想爾注》可以說是五斗米道在理論思想及教義方面的總體現,猶如《太平經》之與太平道,故有必要在後文中較深入的加以剖析,這裡姑暫置之。
 

道教概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