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宮觀及宗教活動

 

二節 宮觀的建築模式

 

  明《正統道藏》正一部《道書援神契-宮觀》說:

 古者王侯之居皆曰宮,城門之南旁高樓謂之觀。殿堂分東西,階連以門廡。宗廟亦然。今天尊殿與大成殿同古之制也。《詩》曰:雍雍在宮。《傳》曰:遂登觀台。

  這就是說,道教供祀天尊的宮觀與帝王宮室.儒家祀孔的大成殿及宗廟祖祠,在建築牙式上均依古制,是同樣的。就道教祠宇來說,建築規模有大小之分,一般規模較宏大且經帝王敕額命名的,大都稱宮.觀;一般規模較小且所供祀之神不及天尊帝君之顯赫者,大都稱道院;也有道教宏大祠宇稱廟的,如上海城隍廟.北京東嶽廟.嵩山中嶽廟等。

道教正乙.全真兩大道派,除有的宮觀所祀主要神衹略有不同外,在宮觀建築形式方面,一般無差別。其規式大都是:前有山門.華表.幡杆,入山門即進入宮觀管理範圍,一般以華表之外屬俗界,華表之內屬仙界;山門內之正中部分為中庭,中庭建三大殿堂,也有或多或少的,大多祀王靈官及四帥.玉皇大帝.四御.三清;正殿兩側為配殿,祀一般道教尊神,或設十方.雲水客堂及執事房;中庭為宮觀的主要部分,在中庭整體的兩邊,則建道院,一般稱東道院.西道院,祀一般諸神,並建齋堂.寮房等。宮觀大都繞以紅牆;院內常種桓松柏.白果樹及翠竹。

  茲舉全真派的北京白雲觀及正乙派的北京東嶽廟.貴溪上清宮為例,以見其建築模式之大概。

  北京白雲觀:前有欞星門,欞星門對面為影壁,欞星門內立東西華表與石獅。華表後為山門,進入山門便是中庭部分,其建置層次為:東幡杆.西幡杆;靈官殿,東配房為十方堂,西配房為雲水堂;鐘樓.鼓樓,正中為玉皇殿,東配殿為儒仙殿,西配殿為三豐殿;老律堂(即七真殿)東西配殿為十八宗師殿;邱祖殿;四御殿,四御殿樓上為三清閣;四御殿東為方丈室.西為監院室;三清閣東西兩側均為藏經樓。在中庭部分的東邊,建有抱元道院,院內有火神殿.華陀殿.南極殿.羅公塔.齋堂等。中庭的西邊為會仙道院,院內有呂祖殿.元君殿.甲子殿.祠堂。緊連以上建築部分,後面建有雲集園,或稱小蓬萊,園內有戒台.演戒堂,雲集山房.退居樓。整個白雲觀有紅牆環繞。白雲觀為全真十方叢林。

  北京東嶽廟:前有牌樓,並稱欞星門。牌樓對面則為山門殿,殿內祀哼哈二將;山門殿後為中庭部分,層次為:主殿祀東嶽大帝,東西兩側陪殿為地府七十二司;寢宮殿祀東嶽大帝之后妃;東銅騾.西玉馬;東有喜神殿,西有太子殿。東道院有老爺(關帝)殿,龍王殿,客堂及執事房。西道院為魯班殿.閻王殿.月老殿.東嶽大帝殿(神像為檀香木所彫)。該廟殿堂林立,規模宏大。它是道教正一道中主祀地嶽陰司之鬼神的道廟。

    江西貴溪上清宮:清光緒十六年(西元1890年)撰修之《留侯天師世家宗譜》記載說:宮門南臨橫街。街北建坊,坊北東西幡杆二。中甃巨石為路,東西繞以朱垣。又北為門,環傳為闕,闕上建樓,奉真武於樓中,樓東西祀靈官,元壇(即趙玄壇)。進闕,左右繞以朱垣,西北為欞星門,中設朱柵。龍虎門在欞星北,門內東西向,祀雷部六帥。門之南,東西碑亭各一。鐘鼓二樓又在兩碑亭南門之旁,東西角各一。門之北為甬道,又北為台階,北為玉皇殿,玉皇殿北為后土殿,又北為三清閣,閣下祀九宸,東西列三十六雷神。玉皇殿之東西配殿曰三官.曰三省,舊之元壇.文昌殿。后土殿之東西配殿曰五嶽.曰四瀆,舊之三官.四聖殿。三清閣旁,東曰文昌殿,又東曰天皇殿。閣西曰關聖殿,又西曰紫微殿。以上皆彤壁朱扇,金鋪銅踏冒正殿。重檐丹楹.藻井間以金碧,飾以雲龍,三清閣複碧琉璃瓦。以上為中庭部分。此外,龍虎殿北有斗姆像,東西列從神四。龍虎殿南有前殿,前祀真武,旁列從神;後祀王靈官銅像。又有東西配殿,東祀太歲,西祀送子。又龍虎門東側向北為提點司及倉房.醮壇齋食之所;西側有虛靖祠,並祀石刻祖天師像。在龍虎門東邊,建有道院八所,即三華.東隱.仙隱.崇元.太素.十華.郁和.清和。在龍虎門西邊,建有道院十六所,即崇禧.崇清.繁禧.達觀.明遠.洞觀.棲真.混成.紫中.清富.鳳棲.高深.精思.真慶.玉華.迎華。東西共二十四院,參差環向,如星羅棋佈。貴溪上清宮,是道教規模最大的宮觀,它體現道教在帝王時期的興隆。這一宏大道教祠宇,因風雨剝蝕以及兵燹災毀,在民國初年便已殘破不堪了。

  道教容觀建築模式,最典型的當是北京白雲觀,建置集中,層次嚴謹。論氣魄雄偉,則當然是龍虎山上清宮。

 

道教概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