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gif (3505 bytes)

三官道院藏龍臥虎

  最近,在廈門發現的三官宮遺址(又稱三官道院),就坐落于東坪山上的龍虎北路41號。歷史上,著名的道家聖地龍虎山龍虎洞就因有龍有虎而成為千年名勝。無獨有偶,廈門三官道院當年選建時也選擇在有龍有虎之地。

  記者採訪相關專家了解到,廈門對一些道路的命名,往往採取其周邊兩個地名中的一個字組合成路名。那麼,龍虎北路的一龍一虎從何而來?專家說,三官宮遺址周邊可以說是藏龍臥虎,其中,是來自虎山圃,而則是來自旁邊玉屏峰的慮山洞。早年建立宮廟選址的用心由此可見一斑。郭漢文長年致力于復興廈門道教歷史文化。他透露,三官道院遺址將重新振興,將恢復三官大帝殿,逐將增添道醫館、易徑和生態保護館等場所,成力廈門較大的兩岸文化交流活動場所,目前已成力廈門、四川等有關學院的教育實踐基地之一。

  我們在廈門市道教協會會長郭漢文先生的引領下,沿著樹蔭掩映的龍虎北路,進入到一座稱為虎山圃的山巒,眼前豁然開朗,三官遣院遺址就座落于小山坡上,進入其中,說他是一處遺址,倒不如說是一處別樣的洞天。 只見怪石嶙峋,洞穴幽然,再加上老樹古藤,奇花異草,真令人難以想象在東坪山的虎山圃,竟有這樣一處神仙府第;密林深處灶藏著廈門地理人文奇現的文化遺址。

  沿著山坡的古道行進,一路上,文化遺跡不斷出現。依偎在巨岩邊的丹井,古代遺留的符池,深藏地下的陶缸、山巒上的觀象台遺跡....令人嘖嘖稱奇。洞穴上一塊與眾不同的岩石引起了我們的注意。與其他渾厚的巨石不一樣的是,這塊獨成一峰的岩石表面坑坑窪窪,歷盡滄桑,靈氣十足,簡直像個巨大的盆景石。專家指出,這塊巨岩遠古時受海浪沖擊,後來隨看地表抬升,成為山上的石頭,它有個學名,就叫海蝕岩,原來這今仿若世外桃源的地方還曾經藏身海底,真令我們不可思說。郭會長還向我們透露,前不久,著名道教人士張繼禹先生來到這里,驚訝地說:這裡和江西龍虎山上的洞府如此相似。

  這處史跡的原貌是什麼樣子的呢?郭漢文會長說,成書于清代道光年間的《廈門志》記載:三官宮(又稱三官道院)在東門外,祀三官大帝。宮後有石 。據了解三官道院面向大海,香火鼎盛一時,占地百餘畝,自古是閩南民眾下南洋過台灣的祈安之地。那麼,這處在《廈門志》中有記載又鼎盛一時的史跡為何成了一片廢墟?它又如何發現?這其中有一段被歷史掩藏的傳奇。

 

  郭漢文先生向記者介紹:最近一段時間,隨著海峽兩岸民間文化交流越來越密切,台灣的民俗文化人士根據先輩的代代囑託,說台灣的三官大帝民俗文化來自廈門,希望能找到廈口的根之所在。因此,有關方面根據史書記載的東門外”“宮後有石作為線索,在島內各地尋坊。后來,終于在白城東部的東坪山上找到了錢索,當地村民傅清良先生證實,虎山圃上曾經有建築群廢墟并有刻字巨石,但幾十年前巨石被打掉,清理出來的空間約有十幾畝地。

  根據當地民眾敘說,三官道院毀于鴉片戰爭時期。當時,虎山圃下一帶,曾經建了一座巨大的石壁炮台。1841 8 月,英國侵略者攻打石壁炮台,三官道院內一有一處道家的觀象台,英軍以為是軍事瞭望台,炮彈紛紛落到三官道院。後來,英軍占領石壁炮台,對周邊的建築物給予摧毀性的破壞,雖然當年觀象台的遺跡留存至今,但從此三官道院由鼎盛到沒落,直至荒蔗 。

  村民傅先生說,現存的一些當年屬道院的天然洞穴,文革時也差點被毀掉。幾十年前這里曾經作為採石場,周邊一些大石頭開採完了,便準侑對洞穴的小石頭下手,還好後來停止了採石。我們遊走在岩洞中,猛抬頭發現,岩洞石縫中至今還存有三根當年採石時打進岩縫早已誘跡斑斑的鋼釬。

  郭漢文會長告訴我們,這遺址能幸存到現在真是萬幸,它的發現別具意文,三官大帝的民俗文化與中華文化一脈相承,它見證了源自中原的三官大帝文化經由廈門傳播到了台灣。它不僅保留了一份特殊的人文記憶,也保留了一處廈門獨具特色的地理奇觀。現在,三官道院已與台灣島內的六十多個宮觀都保持密切往來。

 

  那麼,何為主官大帝文化?郭漢文會長說,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三官指的是天官唐堯,地官虞舜,水官大禹,號稱三官大帝。在古代,先民崇尚自然,敬畏自然。但他們卻把唐堯、虞舜、大禹歷史上勇于克服困難:力抗自然災害,能為民做實事的真實人物,作為統領天、地、水的神靈。可見先民崇尚的正是他們的精神。三官大帝文化,很早就在中原形成并廣泛傳播。唐宋時期,中原移民來到閩南時,就把中原的三官大帝文化也帶到廈門,而在明清之際三官大帝文化隨著閩南人的墾殖台灣,把這一民俗文化帶到了台灣。

  來自台灣的湖南劉永欽先生告訴我們,歷史上三官大帝的民俗文化在廈門扎根很深,他在廈門 見到了民間留存的古畫。

  在台灣這一文化更是滲透在民眾精神生活之中。劉先生向我們出示了一些留存在台灣的有關三官大帝文化的文物。他告訴我們,由於先民到台灣墾殖時,生活條件極其艱苦,生產力還很落後,同時又遭遇到病痛和大自然災害的威脅。這時,象徵勇於奮鬥、戰勝災害的唐堯、虞舜、大禹便成為民眾的精神依托。劉先生運向我們出未了一枚精致的銅錢,他說,這枚銅錢鑄造于清代,上面文字與其他錢幣不同的是,鑄有三官大帝的字樣。

他說,民眾把這種銅錢像寶貝一樣的繫在自己的衣帶上,像護身符一樣地珍愛。來到廈門時,他發現廈門民間也有同樣的銅錢,但很可能台灣的這種銅錢也是當年從廈門流傳過去的。劉永欽先生說,台灣彰化縣上元宮,清代鴉片戰爭前,曾從廈門三官道院迎清過去三尊神像。先輩們一再叮囑,不要忘圯廈門的根,而且要懂得知恩根本。台灣方面已準備在廈口三官道院復興之際,讓台灣鑄造的,重達三噸的三官大帝榮歸故里。三官大帝無形中成了兩岸文化交流的見證。

 

*註:本人和道教之音即將在近日中進行深入現場採訪報導*

 

資料來源轉述自2013年1月18號廈門日報

特此感謝